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传统的先动优势和后动优势理论的缺失分析

来源:知库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传统的先动优势和后动优势理论的缺失分析 张春玲 (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摘 要】文章根据对VCD产业的先动企业万燕和后动企业爱多的案例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传统的先动优势和后 动优势研究缺乏系统性,也不能很好地解释同一个行业中不同企业在进入时机和竞争优势上的差异。这就为进一步研究 最佳进入时机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也使管理实践者可以更加科学的、更加精确的制定产业进入战略。 【关键词】先动优势;后动优势;进入时机;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08)01—0024—04 产业进入时机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素已经被多数管理者 动之间进行选择。在这里把优势和竞争优势看作是等价的,都 认识到,但是当产业出现进入机会后如何选择正确的产业进入 被定义为一个组织的表现优于整个行业的平均水平,或者说, 时机以获得竞争优势却备受争议,市场先动者是不是一定会获 得市场优势地位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多数管理学家已经放弃 了先动(后动)一定会获得竞争优势的简单观点,对先动优势和 后动优势的各种来源进行了大量的分析。 本文在阐述不同的进入时机可能带来竞争优势的传统理 论的基础上,以VCD产业万燕和爱多为例,分析了传统优势理 论的不足,指出可以借鉴资源基础的企业观的方法来选择产业 进入时机。 一此组织获得了经济租。很自然的,先动优势被定义为先动者得 到的超过平均水平的正的经济租,后动优势被定义为跟随者获 得的正的经济租。 (二)先动优势的传统理论 先动者被认为相对于后动者在某些领域有着重要的不对 称的优势,或者说先动者因进入壁垒而获取竞争优势,对后来企 业而言,进入壁垒意味着要花更多的资源才能与先动者进行有 效竞争。根据Lieberman和Montgomery,Kefin,Varadarajan和 Peterson的分析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能带来先动优势。 进入时机与竞争优势关系的传统认识 1.学习曲线效应。在标准的学习曲线模型中,随着产出的增 过去几十年许多学者讨论了进入时机和竞争优势之间的 联系,本文首先在清楚界定概念的基础上,讨论先动优势和后 加单位生产下降。如果先动者可以保持在市场份额的领导地位 他就可能拥有成本领先 动优势传统理论。传统理论的特点忽略了企业之间在资源和能 和突出学习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那么学习曲线效应 力上的差异,主要利用产业组织经济学来解释进入时机和竞争 优势。如果企业的学习成果能被自己独享,会产生很大的进入壁垒,很少有竞争对手可以取得正的利润。 优势的关系。 先动者甚至可以在初期以低于生产成本的方式大量出售产品, (一)概念界定 积累经验,最后获得长期的成本领先,但是这样 Colder和Tellis区分了三个相联系的概念:技术先驱(in— 抢占市场份额、ventor)、产品先驱(product pioneer)和市场先驱(market pioneer)。 的策略是以牺牲利润为代价需要企业有很强的融资能力。后来 技术先驱,指开发出某项新产品的专利或重要技术的企业。产 人们发现技术在产业内的扩散速度远远高于过去的估计(Ghe—  and Spence),现在学习曲线已经不再如20世纪70年代 品先驱,指第一个开发出新产品模型或样品的企业。市场先驱, mawat正 指第一个在市场上销售新产品的企业。技术先驱有可能是一个 那样被广泛的重视。导致技术扩散的因素主要有员工的流动、非正式的技术交流和逆向工程、工厂参观等等。 企业也可能是几个企业,他们都可以称为某项新产品的技术先 式的技术刊物、2.R&D和专利。如果技术可以被申请为专利或者被作为商 驱,因为一个“完整”的新产品往往会涉及很多创新,经过很长 的历程才能形成。将产品先驱和市场先驱区分开来的原因在于 业秘密得到有效的保护,那么研发支出可能为先动者带来竞争 它们并不总是统一的。世界上第一台VCD影碟机于1993年诞 生于中国的万燕公司,同时万燕也是第一个向市场投放影碟机 的企业,因而将产品先驱和市场先驱的角色集于一身。 在本文中先动者和开拓者被认为是两个可以互换的概念, 都被定义为在出现产业进入机会后第一个在市场上销售新产 品的企业,即市场先驱;与之对应的是后动者和跟随者,指在先 动者之后在市场上销售新产品的企业。 进入时机被定义为在出现产业进入机会后,企业选择的进 入产业的时间。为了便于分析,本文把它简化为在先动或者后 优势。首先申请到独享的专利的先动者可以有效地吓阻对手进 入研发竞赛,从而获得竞争优势。但是,早期研究的一个缺点是 假设所有的专利收益都将简单的被专利申请人享有。事实上除 了医药等少数几个行业,专利只有有限的价值,比如对手可以 很容易在现有专利周边进行研发或者专利由于技术和市场的 迅速变化而不再拥有价值。Mansfield等发现大约60%的专利在 不足4年内被模仿,而且模仿的平均成本大约仅是研发成本的 65%。当然,研发并不局限在物质硬件上。企业可以开发新的管 理方法和新的组织结构等,由于管理创新被证明不很容易传播, 【收稿Et期】2006—07—28 【作者简介】张春玲(1972一),女,山东海阳人,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理论。 2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发展过程中,因此在位者很难认识到威胁并采取恰当的措施。 3.先占投入要素。如果先动者拥有优势信息,可以用低于市 3.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消费者的需求也是动态的,如果在 场成熟时的价格来得到大量重要的投入品比如自然资源、零售 位者没有足够的敏感和及时响应,那么跟随者就可能利用这个 渠道和生产厂址等等。如果受到转换成本的限制,企业甚至可 机会。比如,Docutel公司,ATM的开拓者,在1974年以前几乎 以从部分流动性很强的要素上获利比如员工、供应商和分销商 垄断了美国市场。但由于没有意识到客户的电子资金转移需 等。 要,被惠普、IBM等公司迅速赶上,到了1980年,Docutel公司的 4.先占地理空间和产品特点空间。先动者也可以通过空间 市场份额降到了不到10%。 先占的方法来获得优势。在许多市场中,通常只能支持几个可 4.企业被锁定在某些特定的固定资产中。在位惰性虽然在 以营利的企业,先动者一方面可以进入最为有利可图的利基市 很多场合导致了组织失败,但是它可能是理性的选择。比如,如 场另外也可以设法限制跟随者的可用的空间。在这里空间不仅 果企业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沉没成本,当面临技术变迁时候,继 包括地理空间,也包括货架空间和产品特征空间(差异化空 续现有的思路虽然是次优选择,但是比激进的转移到新的技术 间)。如果先动者通过投入大量的沉没成本,那么为了避免先动 上是更加有利可图的。 者发动激烈的价格战而使自己无利可图,跟随者就不会进入这 5.在位企业不愿意更新现有的产品领域。阿罗(1962)首先 市场。比如Wal—Mart的折扣店,他们公司早期一般在通常被 指出在位的垄断者比新的进入者缺乏创新激励,因为创新破坏 认为无利可图的南部小城选址。配以领先的配送技术,他们先 了现有产品的经济租。但是,如果从更加广泛的角度出发,当跟 占了大量的地理空间,赢得了大量的利润。 随者引入新的产品时,在位垄断者将承受更大的损失。 5.对厂房和设备的先占投资。巨大的生产能力投资是对跟 6.组织僵化。Hannan和Freeman从组织理论的角度分析了 随者的一个威胁性承诺:先动者可能会通过扩大产出、降低价 在位惰性。这些因素包括:组织例行标准和规则的建立,内部政 一因此相对产品和流程创新会带来更持久的竞争优势(Teece)。 格来使跟随者无利可图,以此建立行业进入壁垒。实践证明在 治斗争,跟外部相关组织建立的稳定的交易关系。这些惰性因 很多产业中这个策略并不很有效。大多数产业的成本结构并不 素通常是市场竞争筛选下的、有助于企业的,但是在一定的环 支持先占投资,比如在化工行业中这一个策略很少有效果。 境下会失常成为组织的障碍。比如福特坚持生产T型车的决 6顾客转换成本。-由于转换成本,跟随者必须投人额外的资 策。 源使顾客从先动者那里转换到自己这里。转换成本主要有以下 二、传统优势理论缺失的案例分析 几个来源:第一,顾客为了适应卖方的产品在开始时不得不投 通过分析VCD行业的先动企业万燕与后动企业爱多的案 入的交易成本和投资。这包括为了搜寻一个新的供应商支付的 例,可以发现传统的先动优势理论和后动优势理论不能很好解 时间和资源,相关的配套设施更新和对员工的培训成本等;第 释企业的进入时机选择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 二,来自供应商专用性经验积累。随着对某种产品使用经验的 积累和对产品特点的了解,买方会发现很难接受其他的产品; (一)先动者万燕与后动者爱多 第三,来自合同规定的成本。这个一般是由卖方可以设计的,比 如超市针对顾客累计消费金额给予的特殊折扣。 7顾客在不确定条件下的风险规避行为。由于顾客对产品 有着不完全的信息,他们会理性地坚持使用自己遇到的第一个 令自己满意的品牌。尤其是日常用品,由于为了寻找到一个更 好的产品的收益往往不能抵偿为此付出的搜索成本。在这种情 况下,已经建立声誉的先动者可以通过伞状品牌策略来引进其 他产品。心理学文献也发现最早的产品获得了不成比例的过多 的心理关注,后来者必须有确实更好的产品或者大量的做广告 才能获得消费者。另外,这个因素对消费者比对公司更加重要, 因为后者很大的购买量,所以单位信息收集成本比较低。 (三)后动优势的传统理论 后动的企业可以在仔细分析自己的外部环境和评估了自 己的内部资源后,选择恰当的进入时机,进而获得竞争优势。先 动者所获得的先动优势也可能被后动者的后动优势所抵消。后 动者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获得优势。 1.跟随者可以在R&D,顾客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搭便 车。他们可以避免生产没有潜力的产品,研发费用相对较低,模 仿成本比创新成本低,能够通过大量营销投入赶超创新者,对 顾客进行新产品教育的费用相对较低,有可能通过废除产品标 准使创新者陷入困境。正如前面说的模仿者的成本比较低,另 方面先动者可以得到暂时的市场垄断地位。跟随者可以搭便 车降低先动者可能获得的利润的数量和持久度,从而降低了他 们的早期投资激励。 一2.技术革命。彼特认识到技术进步就是一个创造性破坏的 过程。新的进出者通过利用技术跳跃性变化的机会来取代现有 的在位企业。由于大多数技术变迁发生时候,老的技术仍然在 解到MPEG数字解压缩芯片技术,这几乎与姜万勐同步,但他 万燕的总经理姜万勐1987年创办安徽现代电视技术研究 所。1992年4月,在美国国际广播电视技术展览会上,美国 C—CUBE公司展出的MPEG解压缩技术引起姜万勐的注意。姜 万勐敏锐地感受到:MPEG技术可以把图像和声音存储在一张 比较小的光盘里,创造出一种物美价廉的视听产品。 姜万勐与C—CUBE公司的董事长孙燕生合作,将MPEG技 术开发为电子消费产品,而当时世界根本没有VCD这个概念。 姜万勐当即投资7万美元,请C—CUBE公司做一种板卡。当年 l2月份,又投资50万美元,VCD影碟机诞生了。后来双方共同 投资1 700万美元成立了万燕公司。经过市场调查,姜万勐得到 系列数字:1993年中国市场上组合音响的销售量是142万 台,录像机的销售量是170万台,LD影碟机是100万台,CD激 光唱机是160万台。当时LD光盘是400元 500元一张。姜万 勐分析道:如此昂贵的东西在中国都有这么大的市场,那么我 们做出的盘片比录像带便宜,价格只有LD1/IO的VCD产品, 每年销售量会达到200万台左右。 万燕在前期研究开发的投入是1 600万美元,广告投入是 2 000万元人民币,中国百姓到了1994年底才逐渐认识VCD, 而在这一年,万燕生产了几万台VCD结果只卖出2万台。由于 前期投入太多,导致早期产品成本高达每台360美元,再加上 广告费用,在市场上卖四五千元,就基本无利可赚。 万燕的产品创新是成功的,1995年后中国VCD市场出现 了爆炸性增长。此时姜万勐的财源已经枯竭。同时这个行业出 现了一股进入的狂潮。1996年,这一年全国VCD销售量600万 台,而万燕已萎缩到无货可销最终被同省的美菱集团重组。 跟随万燕进入行业的众多企业中营销最成功并迅速崛起 的是爱多公司。1993年2月,胡志标在一本电子杂志上,首次了 一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还是冷静地等待最佳的进入时机。1995年4月,在万燕耗巨资 来先动优势的机制或者说企业缺乏管理能力,还是虽然意识到 推出第一代VCD产品后一年,并因此而筋疲力尽时,胡志标筹 了,但是要实现这些机制需要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资源来支持? 如果把企业的管理能力也看作是一种资源,那么一个很自然的 集80万元资金,在中山市成立了爱多公司。 爱多进入VCD行业并没有遇到很大的壁垒。爱多公司利 问题就浮了出来:实现先动优势是不是需要企业的资源和能力 企业的先动优势是不是内生决定于企业的 用进口散件,迅速生产出整机,省却大量研究开发和前期市场 的支持?进一步讲,资源和能力?如果说是,那么先动优势的讨论就可以简化成企 推广费用。 爱多最初的规模很小,但是他们制订了名牌战略。1995年 业的资源和能力的识辨、利用和强化。第二,在广东有许多企业 11月,爱多广告跳进中央电视台。随后,又以420万元的价格请 跟爱多几乎同时进入VCD产业的企业,为什么发展最快的和 影视巨星成龙拍广告,后期制作又投入了近百万。后又以2.1亿 最出名的是爱多?这个现象显然不能简单归结为运气。是什么 元巨资夺取中央电视台广告标王,靠卓有成效的营销,爱多获 原因使爱多而不是其他后动企业抓住了后动优势?同时,爱多 得了丰厚回报。1996年10。月,壮大的爱多先发制人,每台VCD 在有效地利用了后动优势后,为什么只获得了暂时的竞争优势  降至2 0OO元左右,拉开了中国VCD行业降价的序幕。1997年 而不是持续的竞争优势?6月,爱多经过两轮降价,爱多VCD系列产品的价格累积降幅 从上面的分析中本文提出了两个更加一般性的问题:第 为什么选择不同的进入时机的企业都可能获得竞争优势, 已迫近45%。1997年,爱多销售额从前一年的2亿元骤增至16 一,或者说,进入时机的选择会不会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如果会, 但在1999年,爱多栽倒在地。爱多最先暴露的是管理体制 通过什么机制?第二,为什么同时进入产业的企业的有的获得 缺陷,急速扩张导致管理跟不上。在三四年内,爱多公司总部的 了竞争优势而有的则没有获得竞争优势?背后的机制是什么? 员工由几十个人发展到4 000余人。爱多另一大致命伤是财务 (四)被传统优势理论忽视的企业间差异 结构,爱多的资金链条一直很紧张。其资金来源主要是三个方 传统的先动优势和后动优势理论忽略了企业之间的差异 面:企业自身的积累、上游供应商的支持、下游代理商的支持, 性。他们很好的分析了在不同时机,进入行业的企业获得潜在 三方构成利益同盟。1996年爱多进军中央电视台标王,大胆下 竞争优势的机制,但忽略了企业间资源和能力上的差异如何使 注8 200万元,这笔广告费和生产时的原料费全靠代理商和供 企业把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如果考虑企业之间 这 应商鼎力相助。企业规模小时,这么做尚能应付,企业一做大, 的异质性,把进入时机看作内生决定于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亿元。 薄弱的资金结构就显得捉襟见肘。1999年爱多股东之间的矛盾 样就可以提高传统理论的解释力了。 公开化,爱多集团一片混乱,当年爱多办公楼被珠江和江门的 资源基础的企业观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资源和能力如何决 法院查封。 定进入时机。它的核心假设恰恰是不同的企业是异质的而且这 (二)用传统优势理论解释万燕和爱多案例 种差异是持续的。这个理论认为企业在资源方面的差异是企业 借助传统的先动优势和后动优势理论,可以这样解释万燕 获利能力不同的重要原因,也是拥有优势资源的企业能够获取 的失败:第一,万燕并不是唯一的在市场启动以前就意识到 VCD行业的前途的企业。因此也就没有机会在其他企业认识到 行业机遇以前就低成本的先占大量有价值的资源,比如跟索 尼、飞利浦等重要的供应商以及大的分销商达成排他性的合 约;第二,没有及时建立有威胁性的强大的制造能力,因此也就 没有了低成本制造优势和产业进入壁垒;第三,没有在跟随者 进入行业以前通过大量生产和销售,因此没有获得关键的超越 跟随者的经验和知识,从而学习曲线效应不明显;第四,没有及 竞争优势的原因。Wemerfelt首先视企业为一有形与无形资源 的独特组合而非产品市场的活动,后来的重要贡献者包括Bar— ney,Lippman和Rumelt,Prahalad和Hamel,Amit和Schoemaker。 时申请有关的专利,面对跟随者对自己的模仿束手无策;第五, 由于VCD很快就会被DVD替代,同时VCD又属于高价值耐 发展的资源和能力的数量和质量上优于竞争对手。比如说,日 用消费品,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比较理性。万燕早期的营销组合 用品行业能率先进行大规模生产资源投资的企业往往成为领 先动企业通过在厂房、设备上的大量投资得到先 虽然花费巨大,但没有切合消费者购买行为;第六,教育?肖费者 导企业。那么,和技术开发花费巨大,但成果没有被很好的保护,被爱多等后 动优势,也可以被解释为是企业的丰富的制造和营销方面的资 动者搭便车;第七,早期研发的大量成果被C—CUBE公司廉价 源和核心能力给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先动的意义在于将企业 攫取,而且没有与C~CUBE公司达成排他性合作关系,先动优 的资源和能力优势转化为现实竞争优势。 势大部分被C—CUBE公司得到。 可以这样解释爱多在早期的成功或暂时的竞争优势:第 【参考文献】 …施卓敏.论寡头企业的先动优势与后动优势 ].学术研究,2005,(1): 23-29. Peteraf,Teece、G.Pisano和Shuen等等。 借助资源基础的企业观,先动优势依赖于先动企业拥有的 初始资源和以后发展的资源及能力的支撑。如果先驱企业在资 源能力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难以与后来者匹敌,则先动优势很难 保持。 后动企业的竞争优势就可以解释为其在初始资源和以后 在消费者教育方面搭便车,广告支出可以集中在品牌塑造 上;第二,在研发方面搭便车,同时由于广东制造业比较成熟, 一,获得了低成本制造VCD的优势;第三,先动者万燕没有抓住先 【2]Colder,Peter N.and C ̄rard J.Tellis.Pioneering Advantage:Marketing Fact or Marketing Legend[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93,(5): 158-170. 动优势,而爱多则及时发现了VCD行业的前途;第四,由于解 【3】Lieberman,Marvinand and.Montgomery.First-mover(dis)advantages:Ret- 压缩芯片技术革新,可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好的产品质量。 rospeetive and Link With the Resource-based View[J].Strategic Manage- (三)传统优势理论不能很好解释的问题 ment Joumal,1998,(12):111—123. 利用传统优势理论,对万燕的失败与爱多的成功做出了解 4】Kerin,KA.,Varadarajan.R.andPeterson.R.A.First—moverAdvantge:aASyn- 释,但是有几个问题却是传统优势理论难以回答的。第一,既然 【thesis,Conceptual Framework,and Research Propositions[J].Journal of 有这么多潜在的竞争优势来源,万燕为什么没有抓住?现有的 Marketing。1992,(56):33-52. 资料很少讨论这个问题。是因为企业家没有意识到这些可能带 【5】Ghemawat,Panda,Spence and A.Michae1.I earning Curve Spillovem and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Market Performance[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5,(5): [1 1]Barney,Jay.StrategyFactorMarket:Expectation,LuckandBusinessStrate- 839—852. yg[J].Management Science,1986。(10):1231—1241. [6]Mansifdd E.,Schwartz,M。and Wagner,S.Imitation Costs and Patents:An 『121 Lippman,S.A.nad R.P.Rumeh.Uncertain Limitability:An Analysis'ofIn— Empirical Study[J].1981.(91):907一l8. terfirm difference in Efficiency under Competition[J].Bell Journal of E- [7]Teece,D.J,G.Pisano nad Shuen.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 conomics,1982,(2):418-438. 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4):61—74. [13]Prahalad,C.K.nad Hame1.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8]黄璐.浅析动态竞争中的次动者优势f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7):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5-6):79—91. . 24-28. 【14]Amit,Raphae1.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J].hTe Strategic [9]Hannan,M工,nad J.R.Freeman.Structural inertia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4—18. Ⅲ.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4,(29):149—164. [15]Peteraf,Margaret.The Cornerston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A Re— [10]Weruerfeh,Birger.AResource-basedViewoftheFiru0].The Strategic Man- source—BaedView[J ̄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3,(14):179—191. gaement Journal,1984,(5):17l一180. (责任编辑:X校对:Q) (上接第21页)分化必然更加严重,工人阶级的处境必然更加 决,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就不会解决。这里,我们不能忘记的一个 艰难。其结果只能是:第一,资本主义社会的购买力普遍下降, 大前提就是,我国是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十六大同 购买力的下降导致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商品生产的社会化就不 时也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能实现。这样资本主义效率的实现和提高都无从谈起。第二,工 所以,我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大不一样,资本主 人阶级的绝对贫困化,必然导致阶级矛盾的尖锐对立,从而导 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不一定适应我国,库滋涅茨倒“u”字曲线 致工人运动的兴起和高涨,最后加速资本主义的灭亡。这些都 也不一定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根源于 是资本家阶级不愿看到的。所以资本主义的普遍“福利化”,其 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公有制经济,在本质上是 实质是资产阶级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必然要求的结果,决不是资 效率与公平一致的经济。第一,公有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 产阶级“良心发现”,是“不得已而为之”。资产阶级如果不适应 必然要求,它是适应高效率的社会生产而建立起来的,它有利 这种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不缓和公平与效率这对矛盾,资本 于推动经济的高效率发展;第二,它又是对私有制的扬弃,它是 主义社会的生产“效率”就无法维持、更不可能提高,已经取得 在扬弃、克服资本主义的种种不公平现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效率”也会丧失殆尽。但是,资本主义缓和公平与效率的矛 的,在本质上,它是一种“以公平为己任”的所有制形式。所以. 盾,也仅仅只是相对缓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一天不解决,公 公有制经济有着公平与效率有机结合的天然土壤,它客观上要 平与效率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 求二者有机统一。 这样看来,我们国内许多人推崇的库滋涅茨倒“u”字曲线, 公平与效率在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一致的。现在人们谈论 在理解上是不准确的。库滋涅茨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增 效率与公平,常常只看到它们的对立性。的确,如果只注重局部 长的初期,收入差距会逐渐拉大,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收 效率,而忽视全局效率,必然是没有公平的效率,例如,有些企 入差距会自然缩小。库滋涅茨的这一“猜想”,基本符合西方发 业最大限度地压低农民工工资、甚至克扣农民工工资,这些企 达国家发展的历史事实,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西方发达国家收 业似乎提高了自身的单方面“效率”,但农民工付出劳动与获取 入差距决不是“自然”缩小的,而是经过了反复的曲折、停滞后, 报酬的“效率”却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甚至没有了。显然,这 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被迫”缩小的。假设这些发达 些企业的局部的单方面的“效率”是以牺牲对农民工的“公平” 的资本主义国家当初如果“放任”收入差距“自然”运行,那“自 为代价的。同样,如果只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效率,也必 然”运行的结果决不可能是“缩小”,而只能是“扩大”,这是由资 然是以牺牲公平为代价的效率。例如发展环境污染严重的小造 本追求利润的本性决定的。无限“扩大”的结果,又只能是加速 纸厂,见效快、短期效率好,但却损害了长远效率,是对子孙后 资本主义的灭亡。所以,资本主义“不得不”采取提高工资、繁荣 代的极大不公平。所以,仅仅追求局部的效率是损害公平的效 社会慈善事业、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等措施,相对缓和这种如果 率;仅仅追求短期的效率,因牺牲了公平可能最终导致无效率 无限扩大的差距。当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今天稳定的社 或者负效率。社会主义应该把公平与效率从局部与全局、短期 会局面,从根本上说得益于此。 与长远的角度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它们在本质上就是一致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之所以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很难 既然,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在私有制范围内是很难“两全” “两全”,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允许非公 的,而在公有制范围内二者是一致的。由于我国是公有制占主 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从十五大开始,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 导地位的国家,所以,在我国,公平与效率的一致性就占主体, 展就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党的十六大强 而二者的对立性则占从属地位。 调必须坚持的两个“毫不动摇”之一就是:“必须毫不动摇地鼓 【参考文献】 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考察一下我国学术界关于 公平与效率这一热点问题的“冷热度”变化,是否与我国非公有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制经济发展的“快慢”有着某种相关性呢?我们不能得出肯定的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非公有制经济那里,效率与公平作为 [4]邓小平年谱1975—1997年(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一对矛盾,其对立性要远远大于其同一性。虽然我国的非公有 [5]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制经济受社会主义制度的控制和制约,而且其数量和范围也比 [6]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资本主义要小,但是,在效率和公平的问题上,它们都是受着同 [7】‘‘两极分化”是一个什么范畴fJ】_理论与改革,1999,(5). 样规律的支配,即私有制追求的是效率,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 (责任编辑:×校对:FI) 的是公平。只要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与生产的社会化矛盾没有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