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川 汶 川 至 马 尔 康 高 速 公 路
鹧 鸪 山 隧 道 工 程 C2 标
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
(第C2-YX-002期) 【K188+347~K188+317】
成都西南交大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
2013年05月11日
1、工程概况
汶川至马尔康高速公路是四川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的 16 条成都引入线中 “成都~德格~西藏”线和“成都~阿坝~青海”线的重要路段,是四川内地通往西藏、青海等地区的重要交通大动脉。汶马高速起点顺接在建的都江堰至汶川高速公路,止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府马尔康。
鹧鸪山隧道段项目为全线控制性工程,为先期开工段落。项目路线起于理县山脚坝,沿来苏河上行,穿鹧鸪山隧道进入王家寨,路线长约 11.5km,其中鹧鸪山隧道C2标长约 8.8km,起讫桩号为ZK184+000~ZK188+496。隧道净宽10.25m,净高5.0m。
鹧鸪山隧址区地处川西高原东北部的邛崃山脉北端。属高山、高原过渡的侵蚀深切高山峡谷地貌。隧址区地面标高 3050m~4623.8m,全区地势陡峻,群山巍峨。据钻探揭露及地面调查,隧址区分布的地层有:隧址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Q4),第四系上更新统冰水堆积层(Q3fgl),三叠系上统新都桥组(T3x)、三叠系上统侏倭组(T3zh)及三叠系中统杂谷脑组(T2z)。隧址区地下水类型主要有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基岩孔隙裂隙水二类。
2、地质超前预报
2.1 预报方案
超前地质预报组于2013年05月10日晚上20:00~20:40采用地质素描及地质雷达对汶马高速鹧鸪山隧道C2标右线K188+347掌子面进行了预报作业。地质雷达探测方案为:在开挖掌子面布置1条探测线,探测参数见表1,数据采集和解译分别使用地质雷达系统配套软件SIR System-3000和 RADAN 6.5。 2.2掌子面地质素描
掌子面地质素描结果见表2。
表1 地质雷达探测参数
预报时间 预报方法 天线频率 测 线 数 2013年05月10日 地质雷达点测 100MHz 1 掌子面里程 仪器型号 测试点距 探测范围 K188+347 SIR-3000 0.1m 30m 测线布置
表2 掌子面地质素描
锤击声 岩 石 坚 硬 程 度 锤击感觉 破碎程度 风化程度 坚硬度 结构面组数 岩 体 完 整 程 度 主要结构面间距 结合程度 主要结构面类型 结构类型 完整程度 清脆 震手 难击碎 未风化 坚硬岩 0 >1.0m 好 √节理 整体状 完整 较清脆 稍震手 √不清脆 √有凹痕 声哑 有较深凹痕 易击碎 √强风化 √软岩 3 <0.2m 很差 断层 碎裂状 √破碎 手可捏碎 全风化 极软岩 √>3 散体状 极破碎 较难击碎 √较易击碎 微风化 较坚硬岩 1 1.0~0.4 一般 裂隙 层状 较完整 弱风化 较软岩 2 √0.4~0.2 √差 层面 √块状 较破碎 石英夹层线流状出水 说明:弱-强风化板岩和千枚岩互层,软岩。掌子面右侧板岩节理面有渲染变色,岩体破碎,呈块状结构;左侧下部有线流状出水,局部呈散体状。掌子面有石英夹层。
2.3 地质雷达探测结果
本次超前预报结果,经滤波解译处理后的地质雷达图像见图1所示(竖直方向为探测深度),探测结果显示掌子面前反射信号强烈,节理发育,岩体破碎,有股状或线流状出水。
图1 地质雷达波形图(测线方向:左→右)
3、结论及建议
3.1 围岩级别
结合地质素描及地质雷达探测结果,在探测范围内建议围岩级别: K188+347~K188+317段建议为Ⅴ级; 3.2 建议
掌子面为弱-强风化板岩和千枚岩互层,软岩;右侧板岩节理面有渲染变色,岩体破碎,呈块状结构;左侧下部有线流状出水,局部呈散体状。掌子面有石英夹层。探测结果显示掌子面前反射信号强烈,节理发育,岩体破碎,有股状或线流状出水。
千枚岩与板岩互层时,不同部位的应力释放产生差异,不利于应力重分布,易导致不同程度的掉块或坍塌;同时千枚岩,强度低,遇水软化、泥化,围岩松弛塑性区加大,稳定性将进一步变差,易导致顶拱的坍塌和边墙的失稳。施工中应控制好爆破药用量,防止超挖;同时应按设计做好超前支护,及时施做初期支护,抑制围岩变形,防止掌子面岩体失稳。
近期降雨较频繁,施工中应密切观察围岩渗水状况,并加强监控量测,遇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参建各方以便进行相应处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