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简析
《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选自《韩非子.难一》,是一篇寓言故事。《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是在韩非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著作中很多当时的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如“滥竽充数”“买椟还珠”“郑人买履”等。《韩非子》善于用大量浅显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自相矛盾》讲述了楚国有个同时卖矛和卖盾的人,他在夸耀自己的矛和盾时,理由前后抵牾,不能自圆其说。这一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炼,读来很有趣味,给人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比如,一个“誉”字,就可以让人想到卖者那自吹自擂、得意忘形的模样。“弗能应也”则使人想象出卖者无法回答时的窘迫。
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在教学《自相矛盾》时,我们要重视指导学生借助课文内容具体把握人物的思维过程,初步感受人物思维逻辑的缜密。让学生将课文中的相关语句作为推想人物思维过程的依据,并引导学生将思考过程用自己的语
1
言表达出来。还要重视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转折点,该阶段的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身心发展正处在幼稚趋向自觉,由依赖向独立的半幼稚半成熟半交错的矛盾时期。他们能认识和掌握一定的道德观念,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并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但他们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时常变化。开始以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和事,但具有片面性。
在这之前,学生已接触过《王戎不取道旁李》《囊萤夜读》等短小的文言文,已初步了解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但由于文言文概括性较强,仍然需要我们引导,带领学生运用一些技巧和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目标
1.会写“矛”“盾”等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4.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四、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理解文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2
五、教学难点
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并受到启发。
六、教具使用 多媒体设备。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请看图,猜一猜这是什么?(出示矛和盾的图片。)
2.“矛”“盾”都是古代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御。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关于它们的文言文《自相矛盾》。
3.“矛”和“盾”是本课的生字,我们先来学一学。 4.出示图片:这是矛的古体字,演变成现在“矛”。请大家先观察它的写法。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大家在课本上跟写一个。 矛是一个象形字,上面的横钩就好像是矛的头,最后一撇就像它的长缨。
5.出示图片:这是盾的古体字,演变成现在的样子。请大家先观察它的写法。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大家在课本上跟写一个。 第一笔上撇短平,稍微往下斜,注意里面是十、
3
目。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请大家先听课文朗读录音,特别要注意划线词语的读音。把难读的字圈出来。
2.请几位同学起来读一读。
3.大家的字音没问题了,请再次听录音,听听哪些地方该停顿,每一句的语气有何不同,尝试用铅笔划分节奏。
4.看看大家划分得对吗?(出示划分节奏的图片) 5.根据划分的节奏每一组读一句。全班再次朗读。 6.刚才大家读得很到位,把握了读文言文的要领。读文言文有三要:速度要慢,停顿要得当,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三、再读课文
1.把课文读通读顺了,现在四人小组合作结合注释来讨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生交流。
3.卖者是怎样叫卖矛和盾的?指生读。 师:他在夸耀。
4. 围观者是怎样问的呢?指生读。 师:他在质问。
5. 结果如何呢?指生读。
4
6. 现在,我们分角色来朗读这个故事。我读旁白,卖者和围观者说的话分组读。
7. 读完后,你们知道文中哪个词是“卖”的意思了吗?哪个词是夸耀的意思呢?
鬻 誉
这两个字读音相同,要注意区分。誉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请先观察,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兴字的撇捺要舒展,言字第一横要长一点。
8. 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如果他按围观者的要求做“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动作,会出现哪些情况呢?
师: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指生回答。
情况一:矛被盾刺破。
情况二:矛受损,盾完好无损。 情况三:矛和盾都坏了。
9. 我们发现,不管出现哪种情况,都是在否定卖者之前说的话。“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10. 他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生交流。
对呀,因为他说的话自相矛盾,前后抵触,没有思虑周全。所以面对围观者的质问,他“弗能应也”。
11. 谁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呢?可以在原文的
5
基础上进行创编。
12. 请大家听一听这几位同学讲的故事。
13. 要想把故事讲精彩,我们可以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创编。
14. 针对这个故事,作者还发表了议论,请同学们读一读。“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哪个字表示作者发表议论呢? “夫”
15. 作者认为哪两种事物是不可以同时存在的? “不可陷之盾”“无不陷之矛” 16. 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言行一致,思虑周全。 17. 让我们再次分角色朗读一遍课文。
18. 古代的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这样的《自相矛盾》你会读吗?
19. 以前的文字是从右往左书写的。这样的《自相矛盾》大家再来读一读。
20. 我们来尝试分角色背一背。
21. 正如作者所说,两个自相矛盾的事物是不能同时存在的。我们可以运用这个道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请同学们来做一次小警察,断一断这个“盗窃案”。
22. 《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一》。通过浅显易懂
6
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这就是《韩非子》流传了两千多年,却经久不衰的原因。《韩非子》一书为战国末期法家代表、哲学家、思想家韩非的后人辑录而成,里面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流传至今。
23. 《郑人买履》是这样写的。《滥竽充数》是这样写的。
24.言故事,相信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课后,希望同学们去读一读《韩非子》中的其他寓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