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孟子》二章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正确翻译文言文。
4、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高尚的情操及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 2、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孟子的说理技巧。 课时安排:4课时
富贵不能淫
第二课时 2020-12-8 星期五
一、抽查背诵情况。 二、孟子的说理技巧。 1、第一步:反驳景春的观点。
(1)孟子反驳公孙衍和张仪不是“大丈夫”时,提到了“妾妇之道”,这种说理方法叫 。
公孙衍和张仪就像女子完全顺从丈夫的意志一样。没有独立人格,没有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只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怎么称得上大丈夫呢?
(2)孟子对于公孙衍和张仪这样的纵横家持什么态度? 2、第二步:提出自己的观点。
孟子对“大丈夫”展开了论述,论述了称的上“大丈夫”的人具备的条件有三个。 第一个条件:拥有“ 、 、 ” 。
第1页 共2页
第二个条件:要有“ ”和“ ”的立身处世的态度。
第
三
个
条
件
:
做
到
“ ”。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
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富 。 贫
贱
不
能
移
—
—
贵
不
能
淫
—
—
。 威
武
不
能
屈
—
— 。
三、默写课文并互相检查。
四、课堂总结
“大丈夫”就我们现在而言,可以翻译成顶天立地的人。现在的社会环境不一样,
不是说大丈夫就只要求男生。虽然我们都性格不同,但正确的事,也就是“大道”是一样的。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是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不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做正确的事,起到引领别人的作用。不要浮躁,做人要这样做,要时刻提醒自己。
五、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默写。
第2页 共2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