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礼仪笔记

来源:知库网
1.礼仪的由来:“礼仪”一词最早见于法语,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 2.礼仪的涵义(广义):人们在交往中,用于表达敬意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3.礼仪的种类:自律(自己),社交(对人),场所(对事)。 4.礼仪的要求:区别对象,分清场合,注意方式。

5.礼仪的原则:1。真诚与尊重原则。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们对尊重的需要分为两类,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2。同情与关怀原则。3。得体与适度原则。4。自信与谦逊原则。

6.礼仪的成因:审美,宗教,心理,风俗,经济政治。 7.在古汉语中,“礼”有三层意思:1。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整套礼节仪式。2。表示尊敬和礼貌。3。礼物,即赠送的物品。

8.将“礼”与“仪”连用始出于《诗经》。

9.礼仪的定义:所谓礼仪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

10. 礼仪的上述定义表达了以下的几层涵义:1。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规范。2。礼仪准则或规范是一定社会中的人们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3。讲究礼仪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交往各方的互相尊重,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11. 礼仪的萌芽阶段:约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产生之前。汉人许慎说:“礼仪,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他认为礼最初源于原始宗教信仰,是原始人用来事神致福的。尧舜时代,国家已具雏形。同时,民间交际礼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2. “五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13. “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通典》:自伏羲以来,五礼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备。

14. 广义周礼的内容最主要是宗法制度。

15. 狭义周礼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16. 三礼:传世的《周礼》和《仪礼》与其释文《礼记》一起统称“三礼”。(《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偏重于行为规范,《礼记》偏重于对礼仪各个分支作出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理论说明。)

17. 孔子要求复兴周礼,但不是完全因袭周礼,而是对周礼作出了一定的补充和发展。评价:从个人修养来说,孔子揭示了礼的内在本质,阐述了礼的生命源泉,赋予礼以深刻的内涵,使礼达到了更深的层次。 18. 孟子主张“以德服人”。 19. 荀子提出了“隆礼”、“重法”的主张。 20. 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说。

21. 礼仪修养: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按照一定的礼仪规范要求,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礼仪品质、意识等方面所进行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

22. 首印效应:第一印象,70%视觉,前30秒。 23. 晕轮效应:知觉扩大心理,已知局部泛化整体。 24. 仪表:一个人的外表,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化。

25. 仪表修饰的原则:1。适体性原则。(年龄,肤色,体型,个性气质,与职业身份相适宜)2。T.P.O.原则。(时间,地点,场合)(仪表和环境的和谐)因变化而变化。3。整体性原则。4。适度性原则。(程度,数量,技巧) 26. 饰物的佩带:以少为佳,质地一律,佩带规范。 27. 仪态特点:习惯性,多异性,真实性,隐蔽性。(定律:45%取决于有声语言,55%取决于肢体语言)

28. 仪态给人以良好知觉的体态(表情,姿势,动作)

29. 男用礼服的特点:1。颜色:黑色,深色,冷色,禁用冷色调。2。衬衫:双翼领更华丽。3。外衣的领子:青果领,仓戈驳领,八字领。4。口袋:双开线比有袋盖更庄严。5。领结比领带更郑重。

30. 准礼服:鸡尾酒会服。1。场合:傍晚时穿,与朋友欢聚小酌时。2。款式:其长度一般在膝盖上下,随流行而定。

31. 中山装:1。起源,中山先生改革企领上装。2。款式,三粒袖扣—民主,民权,民生;四个贴袋—礼,义,廉,耻;五粒纽扣—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体现了中国人办事时中庸,内向,严谨的气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