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生态旅游发展初探

来源:知库网


题 目:院 系:专 业:班 级:学生姓名:学 号:指导教师:

学 期 论 文

(2010-2011年第1学期)

十堰市生态旅游发展初探

经济管理学院 旅游管理 T863-1 彭虔 20080630121 支铁、何芸

I

摘要

深入探究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内涵,认识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并进行经验总结。结合十堰市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交通条件及旅游资源状况,对十堰生态旅游市场进行分析。了解和认识十堰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指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借鉴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对十堰生态旅游发展提出了初步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策略。并阐述了十堰市发展生态旅游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生态旅游 发展 十堰

II

Abstract

Exploring in depth the concept and content of eco-tourism,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then Summarizing the experience. Combining the location, climate, traffic conditions and tourism resources in Shiyan, analysising the market of eco-tourism in Shiyan. Know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status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Shiyan,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in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 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at home and abroad , made the preliminary ideas and strategies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Shiyan and described the effect and significance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Shiyan ,.

Key words: eco-tourism development Shiyan city

III

目录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 5 1.1 生态旅游的内涵............................................... V 1.2 生态旅游与其它旅游形式的关系................................. VI 第二章 国外生态旅游的发展 ........................ VIII 2.1 国外生态旅游的发展状况..................................... VIII 2.2 国外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总结................................... IX 第三章 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 ......................... XII 3.1 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状况...................................... XII 3.2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XII 3.3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 XIV 第四章 十堰生态旅游的发展 ......................... XVI 4.1 十堰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及交通状况............................ XVI 4.2 十堰生态旅游资源状况....................................... XVII 4.3 十堰生态旅游市场分析........................................ XIX 4.4 十堰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 XX 4.5 十堰生态旅游发展思路与策略.................................. XXI 4.6 十堰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 XXIII

结束语 ………………………………………………………………………………26 参考文献……………………………………………………………………………27

IV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1.1 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其雏形是1965年赫特泽在反思当时文化、教育、旅游的基础上提出的“生态性旅游”。而生态旅游作为一个独立术语,最早由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旅游生态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H.ceballos-Lascurain于1983年首先提出的。他认为“生态旅游就是前往相对没有被干扰或污染的自然区域,专门为了学习、赞美、欣赏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动植物与存在的文化表现的旅游”。[1]

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内涵是不断发展着的,因此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主要有“保护中心论”、“居民利益论”、“回归自然论”、“负责任论”、“原始荒野论”这5类代表性的比较系统的观点。

“保护中心论”的观点认为:生态旅游=观光旅游+保护,强调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要求旅游者保护好自然资源、保护好文化资源、保护好旅游环境。代表性的定义如:Gland Moulin认为,生态旅游资源是在满足保护的前提下从事的对环境和文化影响较小的游乐活动。

“居民利益论”的观点认为:生态旅游=观光旅游+保护+提高社区居民收入,强调生态旅游在保护的基础上,有义务和责任来增加社区居民的收入。代表性的的定义如,Boo Elizebeth认为生态旅游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目标,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有助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

“回归自然论”的观点认为:生态旅游=大自然旅游,强调回归大自然,只要旅游者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就属于生态旅游的范畴。代表性的定义如,王尔康认为生态旅游是人们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大自然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旅游活动,通过这种旅游活动可以使人们更加热爱大自然和更加自觉地保护大自然。

“负责任论”的观点认为:生态旅游=负责任旅游,强调旅游者应该爱护环

V

境,对环境承担维护责任。代表性的定义如,布诺斯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人的旅游,旅游者认识并考虑自身行为对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影响。

“原始荒野论”的观点认为:生态旅游=原始荒野旅游,强调生态旅游开展的区域是在人迹罕至的原始荒野区域。代表性的观点如,牛亚菲认为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方式,它向旅游者提供没有或者很少受干扰和破坏的自然和文化环境。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以旅游资源、文化、环境保护为前提,以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为目的,通过开展回归大自然、体验地方特色文化等旅游活动项目,增强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的可持续发展旅游形式。

1.2 生态旅游与其它旅游形式的关系

1.2.1生态旅游与自然旅游

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共同点在于大自然属于这两种旅游形式的资源基础。但是,后者主要强调的是利用自然资源来吸引旅游者。而前者更强调在享受自然的同时,要对自然保护做出贡献。当前最大的误区是把生态旅游和自然旅游混为一谈,把“到自然中去”的旅游说成是“生态旅游”。

1.2.2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化旅游

生态旅游是在传统大众化旅游对经济、文化、环境和社会产生巨大负面影响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同时生态旅游的提出又会促进大众化旅游的发展与繁荣。可以说,生态旅游与大众化旅游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但是,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化旅游有着许多的不同:传统大众化旅游是以人类享乐为基础,侧重对文化、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做为一种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传统大众化旅游主要是满足旅游者的食、宿、行、游、购、娱六要素的需求。传统大众化旅游

VI

的目的是开发商寻求最大的经济利益,其计划和管理都是围绕这一目的来进行,缺乏统一的总体规划和计划管理,注重建设新的项目和建筑设施,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还会打扰居民和生物的生活规律;而生态旅游则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协调,强调回归大自然,注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旅游的规划会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让旅游者通过参与、体验、教育、责任等来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旅游的目的是促进当地社区的发展,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包括对生物多样性在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其规划和开发运用了生态旅游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核心设计,使旅游目的地成为保护环境教育、认识自然教育和传播文化的中心,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繁荣与和谐发展。

1.2.3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

可持续旅游是可持续思想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适用于所有能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社会、文化、环境和谐共存与协调发展的旅游形式,其参与者主要是为了寻找真正的探索刺激,同时要求有好的身体和足够的辅助设施。生态旅游可以作为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工具,但可持续旅游绝不仅仅局限于生态旅游。做不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不能称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内涵十分广泛,不是一种简单的旅游方式,更不能看作是持续持续旅游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贯彻到旅游业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VII

第二章 国外生态旅游的发展

2.1国外生态旅游的发展状况

20世纪80年代初期,生态旅游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后,就以迅猛的速度在世界各国和地区传播,特别是美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日本、法国、挪威等旅游发达国家。其中以生态旅游为特征的观光、探险、狩猎、科考等形式更为流行,并逐渐成为新时尚的高刺激性的旅游项目。

在欧洲,大多数国家经济发达,人们热爱大自然,崇尚大自然,有着回归大自然的传统,因此生态旅游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随着各国政府对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视,采取鼓励生态旅游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生态旅游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目前约有30%的游客度假时开始舍弃海滨而转入山野大自然之中。

北美地区由于经济发达和资源优势,既是生态旅游的目的地,又是生态旅游的客源地。每年以10%-30%的速度增长。美国协会于1990年成立了环境对策委员会,并与1994年制定了生态发展规划。目前早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国家公园体系,包括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游憩区等二十多种类型,共669个自然保护区、357个公园,占国土面积的10%。每年光参加国内森林生态旅游的人数就达到3亿人次之多。

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生态旅游发展极快。澳大利亚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生态旅游发展较为成功的国家,是生态旅游组织重点推荐的七个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全国有各类国家公园、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5793处,遍布各州。澳大利亚政府制定了全国生态旅游发展战略,投资43万澳元创建了三个咨询机构,目前,用于对市场性质和澳大利亚生态阅历需求作广泛调研的资金已达160万澳元。

拉美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依靠其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建成世界上很有竞争力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因此到拉美地区参加生态旅游活动的人数与日俱增。近几年的年增长率均在25%左右。其中,阿根廷、巴西、秘鲁、智利、委内瑞拉等经济实力较雄厚的国家生态旅游发展较好,且增势迅猛。

VIII

亚洲地区开展生态旅游最早的国家是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印度、尼泊尔、印尼、马来西亚。这些国家由于经济和资源优势,以及政府对生态旅游的重视,采取鼓励发展的政策,并把生态旅游作为宣传的主题,开发了许多生态旅游产品和项目。其中韩国的济州岛、新加坡、印尼的爪洼岛等地已经成为驰名世界的生态旅游地。

非洲作为世界生态旅游的重要发源地,其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独特的条件,因此生态旅游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非洲南部,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生态旅游的热点地区。目前,许多非洲国家的外汇收入主要来源就是旅游业,其中生态旅游的外汇收入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南非、埃及、肯尼亚等国由于经济优势,生态旅游的发展较好。其中肯尼亚已经建立了六个天然野生动物园、野生动物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波茨瓦纳已建立四个国家公园和六个野生动物保留地。开展的生态旅游活动和项目以野生动物观光和民俗风情体验居多。

2.2国外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总结

2.2.1制定出详尽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并保证其正确的实施

国外开发成功的生态旅游地,在开发之前都制定了详尽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综合考虑了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把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有效地统一起来。在开发的过程中,也是以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为前提,严格按照生态旅游规划的内容,遵循生态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来正确的实施开发和建设。

2.2.2政府采取支持鼓励生态旅游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并加强相关的立法

在生态旅游发展较成熟的国家,各国政府无一例外的采取了支持鼓励发展的

IX

政策措施,建立生态旅游组织,颁布一些野生动植物、其他自然资源保护及相关的环境保护法。例如,1990年美国协会成立了环境对策委员会。美国政府相继颁布的国家环境政策法案、空气清洁法案等泰国政府专门制定了一项发展生态旅游的五年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全国性的生态旅游促进机构。

2.2.3加强对旅游景区景点的经营管理和控制,提供健全的社会服务

在经营管理上,注重对生态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严格控制进入景区景点参观游览的人数,通过增收税款、采取不同价格体系和建立商业准入许可证等方式,使游客人数不超过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容量和承载力,将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在提供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时,尽可能的不破坏旅游地环境、不打扰当地居民和生物的生活,同时要为游客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尽可能的满足游客各方面的需求。

2.2.4积极倡导社区居民的参与,帮助当地居民在经营中受益

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重视与当地居民的互动关系,积极倡导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增强居民与旅游或保护相关的谋生技能,培养与训练民众的工作能力,吸纳居民在景区景点就业或者帮助居民找到合适的工作项目,增加每个家庭的经济收入,给居民以实质的帮助。政府每年将旅游收入的一部分用来回报当地居民,赞助地方发展计划,支持居民建设基础设施,如兴建医疗服务站、学校、供水设备以及道路的建设等,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2.2.5旅游与保护相协调,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旅游规划、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作为前提条件贯穿到每一个环节,把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放在第一位。在经营管理中,要以生态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为理念,培养和提高经营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环境保

X

护意识,并将其付诸行动,贯穿每个员工的服务和工作中。同时通过旅游产品和项目,教育旅游者保护资源环境,提高旅游者的环保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其自发地参与到保护资源环境的行动中去。只有旅游与保护相协调,将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相统一,才能真正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XI

第三章 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

3.1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生态旅游实践已有20多年,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是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发展起来的。198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了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并建立了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及森林生态旅游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999年,以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为主题的“99年昆明世博会”和国家旅游局以走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和保护环境为主题的“99生态环境旅游年”两大活动大幅度推进了我国生态实践。随后,四川省借机退出了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东山大佛等景点。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举办国际森林保护节,推出武陵源等生态旅游区。以湖南和四川为起点,生态旅游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在2001年对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已有82个保护区正式开办旅游。

目前,我国主要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为主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为主两大类生态旅游区,其中自然保护区1999个,森林公园1000余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1处,国家地质公园138处,生态旅游研究网络站100多个,民族生态旅游区和宗教生态旅游区多个。接待人次逐年增长,生态旅游发展势头迅猛。

3.2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生态旅游尚处于低级粗放阶段

由于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缺乏系统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导致生态旅游规划开发不合理,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很多旅游开发商仍按照大众旅游的模式来

XII

开发把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而把环境保护放到次要的位置,甚至不考虑。

3.2.2过分渲染商业导向,忽视了生态旅游的本质内涵

很多旅游企业对生态旅游的内涵认识不清,仅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上,忽视了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和文化保护意义,导致对生态旅游产品市场定位不准确。为吸引旅游者,商家往往把过分包装后的自然和乡土文化当做促进消费的资本和产品,导致昂贵的费用支出和对环境的潜在破坏,违背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3.2.3生态旅游规划缺乏科学性,所需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等人才缺乏

生态旅游规划专业性很强,而且要综合考虑生态旅游环境的保护和社区经济发展等目标,不仅需要多方面专家,还需要当地居民的参与。因此目前我国在生态旅游规划上还有很多不足。在生态旅游开发管理中,缺乏懂得多种专业知识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服务人员和能对当地社区宣传环保知识的专业人才。

3.2.4生态旅游区归属不明,管理混乱

许多生态旅游区在部门上归属于多头领导,政企不分。而且缺乏必要的管理机制,政府部门、旅游从业人员、游客和旅游地社区协调合作不够。

3.2.5景区的无序开发和建设造成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很多风景名区、自然保护区遭受到建设性的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还有一些建筑毁景障景,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和谐,破坏了景观

XIII

的整体美。

3.2.6景区环境监控难度大,污染严重

只有极少数景区会按照相关要求和标准定期对环境进行检测,有的保护区甚至没有一台必要的测量仪器。部分景区的土地、大气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噪声、烟尘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及酸雨等情况较为普遍。

3.3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

3.3.1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提高大众对生态旅游的认识

加强政府、企业管理人员、开发商、旅游者等对生态旅游的认识,正确理解生态旅游的内涵,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增强大众对生态旅游环境的保护意识,使其自发地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之中。

3.3.2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在生态旅游规划、开发、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始终把生态旅游环境、资源的保护放在第一位考虑,来促进经济、文化、环境、社会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从而取得良好的综合效应。

3.3.3坚持保护优先、原汁原味的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突出景区的特色

在生态旅游规划开发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保护的原则,并把它作为经营管理的重要理念,贯彻落实到旅游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XIV

和生态旅游产品、项目时,要保持其原始面貌,不过分渲染其商业导向,不过分包装。在保持其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创建自身品牌和旅游形象,避免与其他旅游景区景点的雷同。

3.3.4加强对景区的经营管理,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保证实施

采用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加强对景区的控制,加大对旅游地生态环境检测的力度。 严格控制景区的游客进入数量,避免超过当地环境容量。国家和政府应制定生态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快相关景区、旅游企业的生态认证步伐,加强生态保护的执法力度。

3.3.5注重培养与生态旅游规划开发、经营管理及服务工作相关的专业人才

要提高旅游高等院校对生态旅游的重视,开设生态学、旅游学及生态保护、环境教育等相关的课程,培养生态旅游的专业人才。旅游企业要加强对经营、管理、服务人员生态旅游知识的培训,使他们不仅具有专业服务技能,而且掌握生态旅游知识、理解生态旅游的内涵,能够对当地社区宣传环保知识、进行环保教育。

XV

第四章 十堰生态旅游的发展

4.1十堰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及交通状况

4.1.1十堰的地理位置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汉江中上游,跨东经109°29′至111°16′,北纬31°30′至33°16′,在中国“雄鸡”型版图中正处于“鸡心”部位,在历史上曾有\"南船北马、川陕咽喉、四省通衢\"之称。她东与湖北襄樊接壤,西与陕西安康为邻,南与湖北神农架和重庆万州交界,北与陕西商洛和河南南阳相连,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是华中、西南、西北三大经济板块的结合部。

4.1.2十堰的气候环境

十堰市气候湿润,光照充足,冬少严寒,夏少酷暑,温度年际变化不明显,气温年较差小,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834mm,平均气温15.2℃,年日照总时数1655至1958小时,无霜期244—255天,空气质量和水质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春秋相近。春季冷空气活跃、气温起伏明显,大风、冰雹和局地强对流天气时有发生。夏季光热同步、雨热同季,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变率大、旱涝灾害严重。秋季降温快、秋寒多,秋汛明显。冬季少雨雪、冬暖少严寒。垂直高差大,地形地貌复杂,立体气候、局地小气候明显。

全市辖五县一市两区和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即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丹江口市、张湾区、茅箭区和白浪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土总面积2.3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46万。其中农业人口 251 万人,城镇非农业人口 85 万人。拥有国土面积 23678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 300 万亩,水域面积 151 万亩,海拔 500 米以上的山地面积约占全市整个国土面积的 73.6 %。山区特

XVI

征十分突出,俗有“八山一水一分地”之说。境内有长江的最大支流汉水和汉江最大的支流堵河,≥1亿立方米库容和≥ 100 亿立方米库容的大、特大型水库 3 座,分别位于其东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盆地为主,地质多属变质岩和石灰岩构造,地势呈西高东低,南北向中倾斜。全市最高海拔高度达 2740 米(位于竹溪县双桥乡),最低仅有 87 米。地表土壤及植被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地域性,土壤大部属黄棕土和沙质土,植被分布及森林覆盖率汉江以南县市明显优于江北,高海拔地区优于低山丘陵和河谷盆地。

4.1.3十堰交通状况

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络日益形成,交通瓶颈正在被打破。襄十高速公路、十漫高速公路构成东接武汉、西通西安的高速大通道,对内市区至所辖六县市、六县市之间及重要省际出口路已全部达到山区二级路标准,骨干路网桥隧逐步配套,一个以十堰为主要控制点,以高速公路为主轴,以国省道“三纵三横”为主骨架,以县乡村公路为补充内畅外连、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据统计,全市在册公路总里程8699公里,其中一、二级公路850公里,三级路856公里,四级路3036公里;共有桥梁969座35432延米、隧道14座2138米、公路渡口6处,养护里程达4736公里;港口5个,拥有各类码头25座31个泊位。

4.2十堰生态旅游资源状况

4.2.1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十堰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很多已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对象。其中有被誉为“活化石”的水杉、银杏等珍稀植物,还有华南虎、金丝猴、梅花鹿等稀有动物。

有俊秀的山川和清澈的河湖。“华中屋脊”神龙架、道教仙山武当山等名山,还有五龙河、丹江水库等著名的水体景观。

XVII

表1 生物资源名录 野生动物资源 陆生动物 华南虎 金丝猴 白鹤 猕猴 毛冠鹿 红腹角雉 水生动物 五色鱼 多鳞铲井鱼 野生植物资源 水路两栖动物 珙桐 水貂 大鲵 秃杉 水杉 银杏 杜仲 金钱松 华榛 青檀 天麻

表2 山体、水体旅游资源名录

山地森林景观 武当山 神龙架 四方山 牛头山 白马山 赛武当 九华山 女娲山 牛河森林公园 偏头山森林公园 松涛山庄

峡谷、滩洞景观 双龙峽 龙吟峽 武陵峽 驴头峽 十八里长峽 虎啸滩 观音洞 野人洞 仙女洞 水体景观 西沟瀑布 九龙瀑布 黄龙水库 月亮湖 银梦湖 小太平洋 房县温泉 五龙河 龙潭河 竹山墨池 汉江 XVIII

4.2.2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十堰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地方传统文化,同时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道教圣地武当山,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吕家河民歌村和伍家沟民间故事村, “郧县人”考古遗迹、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独特的汽车科技文化等都能让游客切身感受十堰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表3 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名录 宗教文化资源 遗址遗迹资源 历史文化资源 民俗文化资源 科技文化资源 武当山道教文化及建筑群 龙泉寺 净乐宫 悬谷观 显圣殿 “郧县人”头骨化石及考古遗迹 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及地质展厅 楚长城遗址 上津古城 神龙文化 女娲神话 流放文化 诗经文化 汉水文化 秦楚文化 长江文化 施洋故居 吕家河、向坝民歌村 伍家沟、官渡民间故事村 待死洞、寄死窑 “唐将班子” 民间戏曲舞蹈 汽车文化 丹江大坝 汉江一桥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 4.3十堰生态旅游市场分析

4.3.1游客对生态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

经济持续发展繁荣,城市化进程加速,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稳定增长,闲暇时间的增多,带薪休假制度的实行,人们出游动机日益增强。城市环境质量的下降,使人们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返璞归真的愿望变得日益强烈而迫切。

XIX

4.3.2生态旅游资源、产品的开发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随着广大游客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已有的生态旅游产品、活动、项目并不能满足它们的需要,因此就需要进一步开发新的生态旅游资源、新的旅游产品和项目。而十堰有着丰富而独特的自然、文化生态旅游资源,许多尚未得到开发和利用。已经开发利用的生态旅游资源,其内涵并没有被深度的挖掘。而这部分没有被挖掘利用的旅游资源为生态旅游的供给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和潜在力量。

4.4十堰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

4.4.1十堰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随着十堰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带薪假期的增多,旅游已经成为广大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环境质量逐渐下降,使人们渴望亲近和拥抱大自然、回归本土文化。于是,参加生态旅游活动和项目便成为大多数游客的首选。但是由于十堰的旅游业起步较晚,生态旅游的发展也才刚刚萌芽,与九寨沟、丽江等旅游发达地区相比,十堰生态旅游地的开发和建设还十分落后,旅游接待设施不完善,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接待体系。但十堰具有其独特的自然、文化资源优势,而且依托东风汽车生产基地和鄂西北生态旅游文化圈,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很大的潜力。

4.4.2存在问题

(1)旅游资源丰富,但挖掘整合工作进度缓慢。

目前,十堰有八大类90多处景点,但多数景点的景观和旅游项目比较单一,可观赏性不强。由于资金不充足,很多旅游资源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没有形

XX

成系列旅游产品,可供游客观赏的范围较小,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较低。还有很多旅游资源尚待开发。 (2)资金缺乏,开发建设进度缓慢。

由于政府、企业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不足和重视程度不够,用于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资金不足。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进程十分缓慢,交通通达度较差,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落后,没有形成完善健全的旅游接待体系,不能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不能满足景区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3)经营管理不够科学和规范,没有形成整体协调合作

旅游意识的宣传与普及不够,整体经营、联合经营、全球营销的意识和实践不够,旅游市场经营管理科学规范不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包装不够,宏观规划和线路策划全面性、科学性不够,管理营销的专业人才远远不够。 (4)观念落后,对生态旅游发展认识不足

政府对生态旅游发展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鼓励支持生态旅游发展的政策倾斜不够,用于开发建设的资金费用不足。旅游企业对生态旅游的内涵理解不准确,对生态旅游产品、活动项目的开发不够深入。居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生态旅游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5)品牌和精品意识不强

十堰市武当山、汽车城、南水北调水源区三大区域品牌没有用足,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道教祖庭圣地、武当武术、世界民间故事村、汉族第一民歌村、白垩纪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等六大文化品牌没有得到全面、深入地发掘和强力有效的包装,文化产业精品链条和旅游产业精品链条都没有形成。

4.5十堰生态旅游发展思路与策略

根据生态旅游市场的需求,以及十堰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采取与周边旅游地区差异化经营的战略。充分利用十堰市武当山、汽车城、南水北调水源区三大区域品牌,强力打造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道教祖庭圣地、武当武术、世界民间故事村、汉族第一民歌村、白垩纪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等六大文化品牌。通过多种形式的广泛营销、推广,树立十堰多元化的生态旅游地形象,对十堰的生

XXI

态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以吸引更多中高收入阶层的生态旅游客源。

4.5.1浅层次开发

浅层次开发是指在发展初期主要依托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而进行的产品和活动项目开发。利用十堰的山地森林、河流水域、农业生产,开发一些观光、休闲娱乐式的旅游产品和项目。 (1)森林休憩生态游

在神龙架、赛武当、白马山、九华山、牛头山森林公园、四方山、牛河森林公园、偏头山森林公园等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可进入性较好的山地,开展森林休憩生态旅游。可开发的旅游活动和项目有:森林浴、日光浴、登山、探险、野营、科考学习、山寨露宿、种植花木,采摘野菜野果,采茶、制茶、品茶、购茶等。 (2)观光农业生态游

在十堰郊区、茶店 、柳陂等地建立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农业生态园,开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可开发的旅游活动和项目有:观光、采摘瓜果蔬菜、体验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喂养牲畜鱼类、 垂钓、烧烤、品尝农家菜等。 (3)水上游乐生态游

在西沟瀑布、双龙峽、九龙瀑布、虎啸滩、十八里长峽、五龙河龙潭河、丹江黄龙水库、银梦湖、月亮湖等水体景观为主的地区开展水上游乐生态旅游。可开发的旅游项目有:水上观光、漂流、峡谷探险、垂钓、驾船、学习渔业养殖和捕捞技术、品尝水鲜等。

4.5.2深层次开发

深层次开发是指在浅层次开发的基础上,主要依托文化生态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其内涵和潜在的价值而进行的开发。深入挖掘十堰的武当道教文化、汽车科技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内涵,开发一些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参与体验式旅游产品和项目。 (1)武当道教文化生态游

XXII

在武当山开展道教文化生态旅游。重点开发以宗教朝圣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把宗教朝圣活动与旅游活动联系起来,将香客转化为游客,同时利用宗教朝圣类旅游产品的影响力吸引游客。可开发的项目有:观赏道观、国际传统武术节、武当文化节、三月三庙会、太极拳协会、道教书法展、学习武术、修炼养生术、诵经、祭拜、体验道人生活、欣赏道教音乐舞蹈等。 (2)汽车科技文化生态游

依托东风汽车生产基地,在非核心技术区,开发一些与汽车文化有关的旅游产品,开展汽车科技文化生态旅游。可开发的项目有:汽车模型展、汽车文化节、车赛、汽车工业观光、汽车生产的科学考察、学习汽车制造技术、辨识汽车标志、了解汽车构造等。 (3)历史文化生态游

开展以郧阳人头骨化石和遗址,白垩纪恐龙蛋化石群和恐龙骨骼化石,竹山女娲山以及以晶莹瑰丽的绿松石矿为代表的女娲神话系列遗存,开创农业、纺织和医药文明的神农文化,汉民族神话史诗——《黑暗传》,尹吉甫的《孺子歌》,揭开“北桃花源”神秘面纱的堵河深谷,下里巴人的流放迁徙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文化生态旅游。让游客了解十堰悠久古老历史,感受十堰历史文化的魅力。 (4)秦巴风情生态游

以中国汉民族民歌第一村——吕家河村,竹溪向坝民歌村,民间文化和民间故事的活化石、世界民间故事村——伍家沟民间故事村,竹山官渡民间故事村,薅草锣鼓——“唐将班子”, 丧俗遗存寄死窑、老人仓——“待死洞”,地方戏曲舞蹈、民间医药文化等地方民俗文化为载体,开展秦巴风情生态旅游。通过欣赏学习地方戏曲舞蹈和民歌、听民间故事、体验地方丧葬婚娶过程等旅游活动项目,让游客感受十堰的地方民俗风情。

4.6十堰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

4.6.1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促进十堰经济的发展

XXIII

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十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使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有利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建设健全,有利于带动交通运输业、餐饮业、酒店住宿业、旅行社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能够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增加就业,提高居民的经济收入,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4.6.2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及环境的保护

在生态旅游规划、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的每个环节中,始终着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始终把生态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参与生态旅游活动项目,教育游客要热爱大自然、自觉的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了全民生态旅游的保护意识。不仅推动了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及环境的保护,而且减少了污染和破坏,提高了环境的质量。

4.6.3发展生态旅游促进了地方特色文化、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保护

发展生态旅游,使政府、企业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用于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经济价值。促使政府制定保护和发展文化资源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倡导、鼓励全民参与到保护文化遗迹、传承文化精神、发展文化内涵的活动之中。有利于宣传普及文化保护教育,提高全民保护、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4.6.4发展生态旅游推动了社会环境的和谐共进

生态旅游的发展,注重人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注重社会、资源、环境发展相协调。通过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防治污染,保护

XXIV

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地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XXV

结束语

本文对十堰市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归纳分类,结合十堰旅游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市场分析,对十堰生态旅游发展的提出了建议和发展思路:最主要的是要通过深层次和浅层次开发相结合,创建旅游品牌和旅游形象,注重环境保护和社区居民的参与,以到达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相统一。随着十堰对生态旅游的重视,开发投入力度将会不断加大,交通条件、服务设施系统将会不断完善,旅游资源的内涵将会得到深入挖掘和开发,把十堰作为目的地的游客将会不断增多,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很大的潜力和乐观的前景。旅游业对十堰经济的带动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本文比较全面的挖掘了十堰生态旅游资源并进行分类,提出浅层次和深层次开发的品牌建设思路。但也存在不足,对十堰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和不利条件分析的不到位,提出的发展思路创新性不足,没有提出具体的旅游线路设计和营销策略及措施等。

XXVI

参 考 文 献

[1]钟林生,赵士洞.生态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B].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4 [2]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B].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6 [3]周凤翠.论生态旅游开发循环系统[M].商业现代化,2006.6 [4]吴楚材,吴章文.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1

[5]薛怡珍.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以台南市为例[O].生态经济,2008.1 [6]周静莉,滕兰稳.生态旅游兴起引发的双向效应[O].安徽农业科学,2008.4 [7]齐静文.泛化理解下的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分析[O].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

[8]唐建军.大众化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O].学术交流,2006.8

[9]刘少和.略论文化生态旅游[O].生态经济,2004.8

[10]潘世东.论汉水流域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景与对策[M].全球可持续发展领袖论坛,2010.6

[11]汪健萍.宗教生态旅游及其发展[O].衡阳师范学院院报,2008.9 [12]贺珍瑞.菏泽市生态旅游的发展研究[M].资源与产业,2006.4 [13]胡晓.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态旅游产品设计研究[O].生态经济,2009.6

XXVII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