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Mianyang Teachers' College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Vol. 38 No. 2 Feb.,2019
DOI : 10.16276/j.cnki. cn51 -1670/g.2019.02.014
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述评及展望
向莉、胡进耀
(1.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00;2.绵阳师范学院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绵阳621006)
摘要: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方式,倡导社区参与、共建共享,可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益.本文以
1987 - 2017年间公开发表的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成果为基础,采用文献综述方法,对筛选的7 244篇国内外期刊文
献进行梳理与总结,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载文时间与数量、期刊来源、研究方法、研究主题、研究区域与分布以及研 究内容六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国内外研究生态旅游文献均呈递增趋势;②期刊研究主题都涉 及生态旅游主体、客体、媒体、载体、产品、规划等方面;③国外生态旅游研究呈现三个阶段的发展态势,国内生态旅 游研究呈现四个阶段的发展态势,而国外研究发展时间较国内早.通过厘清国内外研究差异,为国内生态旅游研 究发展指明方向,今后生态旅游研究需关注新视角下生态旅游的内在机理、发展模式、动力机制以及生态旅游转型 升级等方面研究.
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综述;生态旅游主体中图分类号:Q149;
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2019)02-0072-ll
〇引言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 - 2025年)》等文件出 台,为国家旅游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生态旅游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与之 共生的人文生态,开展生态体验、生态认知、生态教育并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这种旅游方式有利于保 护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人文.生态旅游由墨西哥学者谢贝洛斯•拉斯咯瑞于20世纪80年代初首 次提出,中国的生态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1].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消费方式,倡导社区参与、 共建共享,可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益,也越来越得到社区居民的支持.通过生态旅游的推进,人们的生态 保护意识明显提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逐步成为生态旅游发展的主心骨•本文立足国 内外已有研究,着眼于生态旅游发展导向新诉求,分别从生态旅游基础理论、生态旅游主体、生态旅游客体、 生态旅游媒介、生态旅游载体、生态旅游产品、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管理8个维度对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 进行综述,对国际、国内生态旅游研究发展状况进行归纳分析,有利于总结国际相关研究的特点与进程,为国 内研究提供借鉴.
1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文献研究方法之一的系统综述方法,对国内外生态旅游领域的文献进行系统收集,对1987 -
2017年间中文核心期刊及国外学术期刊文献进行检索,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分析.在CNKI中以“生态旅 游”为关键字进行期刊文献检索,并限定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以及CSSCI,共输出4 508条检索结果.国外文 *
收稿日期:2018-11 -19
基金项目:生态安全与保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项目(ESP1413);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8ZA0266).第一作者简介:向莉(1982 -),女,四川江油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与资源经济.*通信作者简介:胡进耀(1978 -),男,浙江兰溪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生态学.
.72 .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献在BESCOhost中以“ecotourism”为关键字,并限定学术理论期刊,共输出2736条检索结果(截止于2017年 12 月).
2国内外载文统计分析
国内载文统计分析
2.1
2.1.1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时间与来源期刊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数量随着年份变化数量变化较大(如
图1),国内的研究发展阶段根据文献数量变化规律做系统聚类分析后,可分为四个阶段(如图2),各个阶段 间差异极显著(P〈〇.01).第一阶段是从1987 -1998年,生态旅游刚引入中国,生态旅游研究文献较少;第 二阶段是从1999 -2005年,“99昆明世博会”和1999年国家旅游局的“99生态环境旅游”等主题活动大幅 度推进了中国的生态旅游实践,生态旅游研究文献数量也稳步增长;第三阶段是从2006 -2010年,随着 2009生态旅游年等活动的开展,文献数量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第四阶段是2011 -2017年,文献数量趋于 稳定.各阶段文献数量均值见图3.
案例
/
獻
图1
鱗气鐵
///
图2
国内文献系统聚类分析
1987-2017年国内外生态旅游
研究文献的年度数量变化
Fig. 1 Annual Quantity Change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cotourism Research
Documents from 1987 to 2017
Fig. 2 cluster analysis of domestic literature system
从国内核心文献的期刊来源看,涵盖了旅游类、经济类、地理类及综合类期刊,主要期刊有《生态学报》、 《地理学报》、《应用生态学报》、《资源科学》、《旅游学刊》、《经济地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长江流 域资源与环境》、《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世界林业研究》等,可以看出国内生态旅游呈交叉学科,跨学科的研 究发展趋势.
2.1.2中文核心期刊研究主题根据文献搜索的国内期刊共4 508篇结果可知,自1987 -2017年生态旅 游主要研究内容可归纳为七个方面:国内外基于生态旅游发展动态、生态旅游基础理论、生态旅游资源、生态 旅游市场、生态旅游开发、生态旅游影响与保护、生态旅游的管理与对策.国内生态旅游研究主要是围绕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 - 2003)中的各个指标进行分类研究.2.1.3中文核心期刊研究区域分布因要探讨生态旅游期刊研究区域,故剔除对生态旅游基础理论研究期 刊和以全国为研究对象的期刊.研究空间尺度为省域及以下的文献共计1 058篇,文献数量的空间分布(如 图4),按照文献篇数降序排序为:西南地区、华东地区、西北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 2.1.4中文核心期刊研究方法分类对国内核心期刊4 508条检索结果进行研究方法分类,采取标准为: 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方法.通过统计可看出,国内核心期刊其中有88. 76%采用定性研究法,11.24%采用 定量研究法.表明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的是定性研究法.• 73 •
向莉,等: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述评及展望
400.班
邳窑¥鍚篚-£料画
8
3
03
1
200-00
)0 0 )0 0)0
25 20 15 10
0
5
国内分类
西南华东西北华中华南华北东北
Fig. 3 Average number
of domestic documents
2.2
国外载文统计分析
图3
国内文献数量均值
Fig. 4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the number of documents
图4
文献数量的空间分布图
2.2.1国外学术期刊发表时间与来源期刊国外生态旅游研究发展根据文献数量变化规律做系统聚类分 析后,可分为三个阶段(如图5),各个阶段间差异极显著(P〈0.01).第一个阶段是1987 -2005年,是生态旅 游兴起阶段,1990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为生态旅游下定义,生态旅游文献逐步增加;第二阶段是2006 -2010 年,研究文献稳步增长;第三阶段是2011 -2017年,国外生态旅游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文献数量逐年增加. 各阶段文献数量均值见图6.
蜮
贫S
群
集数
511
毅篚><佘画
S
011
0■0■0■
5
国外分类
图5
国外文献系统聚类分析
Fig. 5 Cluster Analysis of Foreign Literature System
图6
国外文献数量均值
Fig. 6 Average number of foreign documents
从国外研究文献来看,主要期刊有《
Protecting Bi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novation and Technology : IJARIT》、《Environmental Management》、《Lakes & Reservoirs》、《Journal of Environ- 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Biological protection》、《Animal Protection》等,可以看出国夕卜生态旅游受到
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关注.
2.2.2国外学术期刊研究主题国外生态旅游研究主要是围绕生态旅游消费者、企业、目的地为核心进行 研究,且多集中在经济发达或者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比如:美国是生态旅游研究发文量最高的地区,多达 570篇.国外研究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旅游资源、旅游活动影响和游客环境教育;其二是生 态资源保护和保护区研究;其三是社区管理、管理指导原则和管理评价方法研究.
2.2.3国外学术期刊研究区域与分布国外研究空间尺度以国家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共计1 216篇,文献数 量的空间分布(如图7),按照文献篇数前十名排序为: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巴西、英国、新西兰、西
• 74 •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S王牙、日本、马来西亚.
Fig. 7 The top 10 posts in overseas ecotourism research areas
2.2.4国外学术期刊研究方法分类对国外期刊2 736条检索结果进行研究方法分类,采取标准为:定性 研究法、定量研究方法.通过统计可看出,国外期刊其中有67.44%采用定性研究法,32. 56%采用定量研究 法.表明国外生态旅游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的是定性研究法,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的文献比例是国内的近3倍.
图7国外生态旅游研究地区发文数量前10名
2.3
国内外载文统计比较分析
从国内外载文时间及数量统计(如图所示),从生态旅游初期到
11998年间,国外生态旅游载文数量超
过国内生态旅游载文数量,自1999年-2014年国内生态旅游载文数量超过国外生态旅游载文数量,2015 - 2017年间,国外生态旅游研究文献比国内数量多,除2015年国内文献数量髙于国外文献数量.这与我国大
力提倡生态旅游、全域旅游政策密切相关.
从国内外载文期刊研究主题来看,国内外侧重方面略有不同,国内研究文献主要关注生态旅游发展动 态、生态旅游基础理论、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市场、生态旅游开发、生态旅游影响与保护、生态旅游的管理 与对策七个方面内容,而国外研究文献主要在生态旅游消费者、企业、目的地为核心进行研究.
从国内外载文区域来看,国内核心期刊研究区域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较落后,生物资源丰富的西南地 区.国外期刊研究区域主要分布在资源丰富的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区.
从国内外载文研究方法来看,国内外研究期刊均采用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方法.国内外主要采取定性 研究法,国外采用定量研究法较国内多.
3研究内容
本小节将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内容分别从生态旅游基础理论、生态旅游主体、生态旅游客体、生态旅游
载体、生态旅游媒介、生态旅游产品、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管理八个方面分别进行梳理和阐述,以理清国 内外生态旅游研究内容的异同,为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指明方向.
3.1
国内外有关生态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文献比较分析
通过国内外文献有关生态旅游基础理论方面研究表明,国内外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及内涵、生态旅游特
点、原则方面都有不同的表述.这些不同表述是基于国内和国外的文化性不同,在中国的生态旅游中,隐含 着中国文化的理念;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提倡的是生态旅游完整性原则,而中国在生态旅游进程中提 倡的是结合各地特色,打造各地亮点;国外生态旅游的主体是小规模的旅游者,而中国自然保护区2015年生 态旅游总接待人数为12 786人次[1].国内学者王献溥(1993)首次提出生态旅游定义后,有各类学者对生态 旅游的定义进行了阐述[2];杨开忠等(2001)对生态旅游内涵作了描述[3];生态旅游在国内经过十余年发展 后,提出了更加系统完整的概念:吴楚材等(2007)认为生态旅游是城市和集中居民区居民为了解除城市恶 劣环境的困扰,为了健康长寿,追求人类理想的生存环境,在郊外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去保健疗养、度假休憩、 娱乐,达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享受然、保护自然的目的[4].国外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略有差异.Ce- • 75 •
向莉,等: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述评及展望
ballos - LasCumin( 1987)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去往相对原始的地区或未被污染的自然区域的旅行活动,
其目的是研究、欣赏和品味自然风光、野生动植物及当地文化遗迹[5];基于生态旅游的保护功能,1993年国 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侧重于生
态旅游的教育功能,Weaver等(2002)提出生态旅游是基于自然环境的学习型旅游活动[6];针对保护文化方 面提出新的生态旅游概念,Aciks〇z(2016)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在保护区内并以提高管理机制意识的旅游, 旨在利用和维护自然和文化价值的旅游活动[7].
国内外学者对生态旅游特点的认识方面侧重不同,国外生态旅游强调其科学性,中国生态旅游重在内心 体验与自然美,心灵与自然界交融的情境.国内学者陈定茂(1993)提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环境相辅 相成[8];徐德成(1994)提出中国森林旅游的特点是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方向[9];郭来喜(1997)认为生态旅游 具有六大特征,分别对应自然性、独特性、文化性、高雅性、参与性、持续性等方面[1°].国外学者Meletis (2009)提出生态旅游是一种服务行业,为社会提供利益并对环境减少负面影响[11].
生态旅游原则方面,国内学者以生态学原则为导向,提出保护生态环境为生态旅游最基本的原则,国外 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是集合教育和维持生物多样性为基本原则.国内学者卢云亭(1996)认为生态旅游是以 生态学原则为指针、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取向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 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12].
国外学者Lee等(2013)提出了韩国关于生态旅游的三个核心标准,“以自然为基础”反映了人与自然环 境的统一;其次,“教育”建构体现了儒家修身养性的世俗发展观;最后,“可持续性”是儒家对和谐的创造性 转化理S[13];Maxia(2013)认为可持续旅游业是一个以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旅游业,它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和 生物多样性[W].
3.2国内外有关生态旅游主体的研究文献比较分析
通过国内外文献有关生态旅游主体方面研究表明,国内外对生态旅游主体都进行了大量研究,对于生态 旅游主体认定主要依据于生态旅游的定义,故国内外生态旅游者的定义略有不同,国外生态旅游主体以个 体、探险及背包方式进行,中国生态旅游主体以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亲近自然、康养方式进行.国内学者刘 家明等(1999)认为,到生态旅游区的所有旅游者[15];张广瑞等(1999)认为生态旅游市场应定位于“精英旅 游者”[16];高峻(2010)从市场角度出发,认为生态旅游者定义为到生态旅游地区旅游,以消费生态旅游产品 为其旅游活动主要内容的旅游者[17];陈玲玲等(2012)认为生态旅游者的特点为:高度的自觉责任感、低碳的 旅游消费、高度的人文情怀[18].国外学者Lindberg( 1994)认为生态旅游者是指那些作为娱乐者或旅游者来 参观自然保护区的人[19] ;Hvenegaard等(1998)提出生态旅游者包括所有参加生态旅游活动或参观生态旅游 区的人[2°]11°.
对于生态主体的行为特征和责任方面,国内外各有论述,美国旅行代理商协会制定了关于生态旅游的十 条戒律;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出版了《中国生物圈保护》,书中阐述了关于生态旅游者的旅行要求. 国内外学者基于各国对生态旅游的认知,提出不同见解,国内学者黄家玲(2011)指出生态旅游者在生态意 识上的差异主要由教育程度、文化不同决定的,高生态意识水平旅游者主要来源于高收入、高文化人群[21]; 陈玲玲等(2012)认为生态旅游者在生态旅游活动中,应明确其享有的权益与负有的责任[18].国外学者!^-
jeiro (2011)提出生态旅游不是一项大众活动,而是生态旅游者对历史、文化和美食旅游的强烈兴趣,强调旅
游者参与和责任可以为生态旅游中产生的问题解决指明了方向[22];Behara等(2012)提出对生态旅游,即班 珠尔市附近红树林内的木板路建设的重视得到了当地利益方(即用户、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响应,它 们在分担本项目的收人、权利和责任方面发挥了适当作用[23];G〇〇dwin(2015)指出生态旅游是一个有吸引力 和推动力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根据旅游后果对其可分为好、坏、差[24].3.3国内外有关生态旅游客体的研究文献比较分析
生态旅游客体是一个复杂综合体,涵盖了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景区和目的地、生态旅游环境及生态
• 76 •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旅游社区.国内学者杨桂华(1999)提出以生态美吸引旅游者前来进行生态旅游活动,可以为旅游利用,在 保护的前提下,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的客体[25];白光润(2002)认为生态旅游资源就是生态 旅游产业的初始投入,是吸引生态旅游者回归大自然的客体[26];印开蒲(2003)认为可把未经开发、而对游客 有吸引力的生态系统可作为潜在的生态旅游资源[27].国外学者A1 -Sayed(2003)提出生态旅游是确保野生 动物保护的资源进程的一种方式[28] ;Timotin(2009)总结了罗马尼亚弗格拉什国家公园的自然资源和现有旅 游形式,提出生态旅游可以发展漂流、蹦极、溜索、热气球观光和旅行照片等多种形式的设想[29];1^11881 (2013)认为生态旅游对改善森林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作用具有重要作用[3°].
据2015年的一项学术研究,世界陆地保护区每年接待大约80亿人次,其中80%在欧洲和北美.这些到 访每年产生约6 000亿美元的直接国内支出和每年2 500亿美元的年消费者剩余[1].目前,中国保护地体系 共计8种类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沙漠 公园,这些各级各类保护区作为生态旅游区,提供了优质的生态旅游资源,为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提供了基础
条件.由此可见,生态旅游客体作为大部分学者研究对象.国内学者李爱兰(2016)以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 为研究对象进行调研,以期为山东省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提供借鉴[31].陈文玲(2016)运用层次分析法,从资 源条件、区位条件、环境条件三个方面建立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体系,为草原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 发提供对策建议[32].国外学者Khalil(2007)通过对埃及亚喀巴海岸和西奈半岛南部珊瑚礁资源、自然保护 区范围和宗教文化遗址的评价分析,提出该地区可以发展生态旅游的建议[33] ;Cengiz(2016)对
CWGHA这
个地区进行调查发现该地区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未开发的海岸,考古遗址,湿地等适合各类型的自然旅游 和文化资源旅游活动[2°]132; Kiper等(2016)根据自然景观吸引力、可达性、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上层建筑设 施、社会文化景观吸引力和游客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影响等六个基本要素,对每一个小流域进行了评价,根据 生态调查确定各小流域生态旅游价值[2〇]132.3.4生态旅游媒体
生态旅游媒体是促进生态旅游主体和生态旅游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和桥梁.近年来,国内外研究 对消费者在保护环境、尊重当地文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方面有着持续的兴趣,他们分别对生态旅游区的酒 店、交通和膳食进行了探讨.国内学者黄安民(2007)旅游社业的产生是商品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分工的 直接结果,同时也是旅游社长期发展成为大众经常性活动的必然产物[M]174;陈玲玲等(2012)生态旅游业是 整个旅游业的一个分支,除了具备旅游业的依赖性、敏感性、带动性和涉外性托一般特点外,其显著特点有综 合性、动态性和可持续性[18];金龙星(2012)认为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交通也是旅游产品的一部分,其旅游交 通行为也是消费行为[2°] 166;曹进冬(2013)指出绿色餐饮,可理解为以安全、健康、环保为理念,坚持绿色经 营,倡导绿色消费,以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性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4];张楠(2016)提出中国酒店住宿业的业 态格局与趋势中提出了中国酒店业十大走势[2〇]192.国外学者Middlet〇n(1998)提出旅行社业、旅游饭店和旅 游交通构成了旅游业的三大支柱[2〇]16°.3. S
生态旅游载体
生态旅游载体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通过国内外文献研究发现:生态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世界各国政府都对旅游业发展加大了支持力度,在全球经济、社会文 化、技术环境影响下,各国学者对生态旅游的宏观、微观环境研究比较丰富.国内学者李华(2008)认为在和 谐社会框架下生态旅游的发展取向,应当体现在环境生态化、科学大众化、经济平衡化、利益社区化等方 面[2〇]21°;曹晓慧(2015)指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应从经济、政治、社会、文明等多个层面提出具体要求,开发乡 村生态旅游不仅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而且可以有效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推 动生态文明和新农村建设的深人开展[35].国外学者Papazian(1999)指出巴拿马的生态旅游计划是否成功取 决于依靠国家和社区的政治因素,确保项目的规模与所涉自然资源和社区的承载能力相称,利用现有基础设 施,培训熟练的当地劳动力,并维持监测方案,以确保不成功的方案得到改进或终止[2°]21°; Schellhom (2010)
.11.向莉,等: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述评及展望
发现印度尼西亚龙目岛上生态旅游的收入多流向外来移民群体和男性群体,而本地居民与女性从中获益较 少,土著社区的文化、教育、道德、政策、历史、社会经济和旅游技能等现状是阻碍社区从生态旅游获益的主要
原因[36] ; Swarbrooke等(2012 )认为生态旅游宏观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环境™21° ; Feinberg (2016 )认为将环境与国际旅游联系起来的政策有利于当地生态旅游发展™21°.
各国对生态旅游地的研究也比较丰富,例如:生态旅游地的环境承载力、生态旅游地的交通区位、生态旅 游地历史人文背景等.国内学者章锦河(2001)指出旅游中心地是指旅游区域内凭借旅游资源、旅游设施与 旅游服务,为满足一定旅游市场需要的旅游供给中心[2°]221;孙根年(2001)旅游区为是指旅游目的地或旅游 景区与其客源地相互作用中的相关位置,可划分为客源区位、资源区位、交通区位和认知区位四种tM221.国 外学者ChamaS(2005)等通过分析旅游给巴西南部坎佩切岛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发展生态旅游保护地区环 境的设想,认为当地社区参与的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观光承载力评估、环境监管训练课程、资源使用条例实施 和环境监管反馈系统的确立是实现生态旅游的重要因素[2〇]222 ;PegaS(2014)等通过对全球私人景区生态旅 游开发绩效的分析,认为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土地使用实践,可以在私人景区中推行[2°]222.3.6生态旅游产品
生态旅游产品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生态旅游产品的相关研究较多,但对生态旅游产品的概念界定 不明确.国内学者周笑源(2007)指出生态旅游产品同样是能给生态旅游者带来独特精神享受的一种利益 承诺[37];高峻(2010)认为生态旅游产品系指供生态旅游者消费、享受的物质与精神产品,包括生态旅游吸引 物、生态旅游线路、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生态旅游服务、生态旅游的可进入性等[17].国外学者Gumi( 1994)认 为目的地型生态旅游产品由吸引物组团(旅游区)、服务社区、中转通道和区内通道构成[38];
国内外学者均认为,生态旅游产品具有可开发性.国内学者高峻等(2010)总结出了生态旅游产品开发 的特点是:资源为国家所有、高投入与持续回报、开发风险大、区位的重要性、行业自身特殊性、复杂的系统工 程国外学者Timotin(2〇〇9)总结了罗马尼亚弗格拉什国家公园的自然资源和现有旅游形式,提出生态旅 游可以发展漂流、蹦极、溜索、热气球观光和旅行照片等多种形式的设想[29].
对于生态旅游产品认证,国内外都对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各国的认证标准.国内学者孙玉 军(2001)提出了生态旅游评估标准[20]232 ;钟林生等(2005)建立完善的规范体系和科学的认证方法对生态旅 游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9];步玉艳(2007)提出了生态旅游认证指标,建立了生态旅游认证体系,指标体 系包括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设施、环境教育和相关利益等四大类,共31个指标[40].国外学者Honey (2002)例如泰国的绿叶、英格兰的绿色旅游经营项目等,各国都颁布自己国家的生态旅游产品认证制度,为 规范、推动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261;1%«^(2000)认为生态旅游认证的概念就是衡量 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何种程度上符合行业标准的项目,鼓励提高质量的产品,并不断加以完善[M]261.在生态旅游产品营销方面,除了利用传统的营销方式外,还增加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营销方式.国内 学者周笑源(2004)在市场营销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立竞争优势,制造和发现市场机会,通过长期满 足现有和潜在游客的需求,来实现自己的目标[2〇]M1;乌兰(2013)认为建立生态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提高生 态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获取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综合效应[41].国外学者Sangpikul(2010)基于网络 的生态旅游营销,旅游公司需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和偏好[2〇]247.3.7生态旅游规划
生态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目的地经历开发规划、建设、试用、管理、维护等过程. 生态旅游规划涉及了生态旅游的主体、客体、媒介、载体等方面,国内外从各个角度对生态旅游规划做了多方 面的研究.国外研究生态旅游规划依据其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情境下,实现对自然的保护,由此建立保护 区,将自然完全隔离在一个划定的区域里.国内崇尚的是人与自然相互融合,故在研究取值上,国内外有明 显差异.国内学者黄羊山(1995)认为生态旅游主要是在生态旅游区内进行,对旅游规划提出了新的挑 战[42];孔红梅(1995)提出了对生态旅游地进行旅游规划的重要性[20]281;李建华等(2005)区域生态旅游规划
.78 .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区域规划方法[2〇]281;吕永龙(1998)从实践中提 出了生态旅游规划的主要原则以及规划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旅游资源的状况、旅游者的类别及兴趣和需 求、旅游地居民的经济文化背景对其旅游活动的容纳能力、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及当地居民生活和生产活
动[43];陈玲玲(2012)指出生态旅游规划强调生态保护原则、教育引导原则、生态效益导向原则、真实性原则 等[18];陈玲玲等(2012)将生态旅游规划划分为纵向的生态旅游产业规划和横向的生态区域性规划[18].国 外学者Forster( 1973 )所倡导提出的同心圆式模式,将国家公园从里往外分成核心保护区、游憩缓冲区和密 集游憩区[2〇]281 ;S〇rian〇( 1994)提出菲律宾旅游部关于生态旅游总体规划、目标是生态旅游必不可少的组成 部分[M]281 ;Kiper(2017)提出在具有独特自然景观的地区进行的视觉质量规划,比如景观规划、管理和设计, 通过确定它们各自的视觉资源值并维护平衡利用与保护,将改善生态、经济以及这些地区的审美价值[44]. 3.8生态旅游管理
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文献中可以看出,不同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对生态旅游管理进行了论述,涉及到生 态旅游主体管理、客体管理、媒介管理、载体管理等方面,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生态旅游管理就是为了可 持续发展,保证自然环境不受影响,同时又可以满足人类亲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的期望.国内学者陈玲玲 (2012)从生态旅游者行为概念、行为特征、行为层次与阶段、行为研究法四个方面对生态旅游者进行了论 述[18];髙峻(2013)从旅游者自我行为规范、组织行为调控和宣传教育三个方面,生态旅游者管理和教育进 行了论述[17].鲁小波(2017)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游客、当地居民、政府、保护区管理部 门、景区经营者、景区工作人员、周边其他景区等,他们对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45]. 付向阳(2016)系统分析了生态旅游促进居民环保意识提髙的机制和对策建议[46].国外学者G〇SSling( 1999) 认为成功的生态旅游应采取教育、控制等综合管理措施,游客数量可通过提高门票价格方式得到有效限 制[2°]3(>8; Wight(2001)认为在旅游目的地像生态旅游者那样活动的旅游者可被认定为生态旅游者[20]3°s;C〇s-
meScu(2007)指出应通过生态旅游业务的管理战略鼓励生态旅游者成为对自然环境的健康和生存能力做出
积极贡献的人[_8.
针对生态旅游客体管理方面,国内外学者提出不同见解,国内侧重于评价指标,而国外研究主要集中于 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教育和分工.国内学者周世强(1995)等运用生态经济学理论阐述了对生物圈的保护 在生态旅游过程中的重要性[2°]309 ;王昆欣等(2003)认为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日常维护与保养,使生态旅游 资源本身不受到破坏,并科学的安排劳动者更好的为旅游产业服务[2°]3W;王国新等(2007)旅游资源管理方 法有法制性管理法、规划性管理法、技术性管理法、行政性管理法[2〇]314.何方永(2015)认为应从资源、市场、 支撑三个方面构建了省域生态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47].国外学者Drumm(2003)认为生态旅游本身 就包含了保护、教育、负责任和积极的社区参与[2〇]326;SkanaviS(2004)指出应为生态旅游者制定一项专门的 环境教育方案极为重要,为来访的游客提供有关当地环境的信息[2〇]31° ; Elbakidze ( 2007 )通过探讨pandin湖 生态旅游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湖泊和水产养殖的管理需要进行人工干预措施[2〇]31°;31^〜8虹(2009)等通 过对智利南部普尼卉尔岛上企鹅生存现状和周边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状况的调查,提出在当地设立海洋保护 区和建立生态旅游保护机制的建议[M]318; Boonzaaier(2012)认为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CBNRM)的 方法在环境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M]318; Biggs(2016)认为智利中部海岸可持续利用的生态旅游过程中,针 对草坪管理和使用草坪入场费的确定是一个挑战[20] ;Adeola (2017)认为由于生态旅游者对旅游区动物胡 乱投食,导致旅游区内动物灭绝[48] ;R〇mer〇Brito等(2017)指出NGO组织在世界各地进行生态旅游促进养 护,特别是通过社区办法在发展中国家建立保护区[49].
在生态旅游媒介管理方面,国内外学者对旅游业的功能方面阐述了不同意见.国内学者盘晓愚(2009) 指出旅游商品业具有三个相互联系的不同层级的功能:基本功能、提升功能、衍生功能[5°];陈玲玲等(2012) 从主体与对象、管理范畴、管理内容和手段、管理工作思路四个方面,生态旅游业管理进行了系统论述[18]. 国外学者Ayus〇(2006)指出在酒店业中采用行为守则、最佳环境做法、生态标签、环境管理系统和环境绩效 指标有利用推进生态旅游发展[2〇]; Wu(2015)认为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要通过识别相关旅游产品,保护区 .79 •
向莉,等: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述评及展望
域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未来旅游业的功能[51].
国内外学者为生态旅游管理提出了宏观和微观的管理办法,力求从多角度保护生态旅游资源,规范生态 旅游主体行为,引导生态旅游媒介发展方向,正视和合理运用生态旅游载体的功能.国内学者杨桂华
(2000)认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生态旅游目的地,在特定的时期内,在保证该地资源与生产的连续 性、生态的完整性、文化的连续性、发展质量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或者说旅游活动的强度[25];鄢 和琳等(2003)认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在某一时间、某种状态下,某生态旅游区的环境所能容纳或承受的 游客活动作用的阈值[2°]322 ;陈玲玲等(2012)从认识与利用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规律、认真做好生态旅 游发展规划、制定生态旅游开发政策三个方面,阐述了生态旅游环境教育[18].郑鸣嗥(2016)利用科学技术 扬长避短,优化环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开发旅游资源,避免因粗放型开发模式造 成自然资源的人为破坏[52].国外学者T〇jeir〇(2011)认为生态旅游可持续战略的实施需要旅游业、政府、学 术界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和负责M;Feinberg(2〇16)认为将环境与国际旅游联系起来的政策有利于当地生态 旅游发展[_
6.
4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近30年的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的回顾与梳理,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从研究
区域与研究对象看来看,国外生态旅游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地区,主要研究位于北美、欧 洲与非洲地区[53].国外生态旅游研究学者主要针对生态旅游发展方向、生态旅游客体保护以及生态旅游管 理方面•国内生态旅游研究区域较广泛,主要集中在生态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地区.研究对象涵盖了各类 自然资源及人文社会等生态系统类型以及各类自然保护区.国内生态旅游从单纯的实证研究逐步转向实证 与计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了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评价,生态旅游效益评估和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 续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产品和营销等方面.
从研究视角来看,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文献大部分集中在生态旅游研究的某一个视角,许多研究以某个学 科基础理论为依托,或者兼备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研究,许多研究内容较 表象、较重复,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研究.尤其在自然地理多样性、区域空间异同性、经济社会特殊性的不同 地区生态旅游发展异同性以及生态旅游地的转型升级研究.国内外至今还缺乏从内在规律、成因机理和动 力机制角度对生态旅游进行深人研究[2°] •
从研究方法来看,在生态旅游研究技术方法方面,随着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扩 大,除了传统的生态学、旅游学研究方法之外,跨学科现代技术综合研究方法在生态旅游研究中占据越来越 重要的地位.
从研究内容来看,生态旅游研究在资源评价、旅游地类型划分、社会发展、政治、经济、社区、产品、产业、 环境、市场、营销、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态旅游研究的各学科融合和研究技术 更新逐渐发展,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新视角下生态旅游的内在机 理、发展模式、动力机制以及生态旅游转型升级、“生态旅游+ ”等方面研究,将成为生态旅游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2][3][4][5] [6] [7]
王献溥.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和途径[J].植物资源与环境,1993(2) :49 -54. 杨开忠,许峰,权晓红.生态旅游概念内涵、原则与演进[J].人文地理,2001 (4) :6 -10. 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1) :67 - 71.Ceballos -Lascurain H. The Future of Ecotourism[ J]. Mexico Journal, 1987(1) :13 -14.
Weaver D B. A regional framework for planting ecotourism in Saskatchewan[ J]. Canadian Geographer,2002(41) :281 -294.Aciksoz S,Bollukcu P,Celik D. Ecotourism and ethics in protected areas, bartinsogutlu village[ J]. Oxidation Communications, 2016(4) :3621 -3636.
• 80 •
李洪波,詹卫华.生态旅游研究前沿[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8] 陈定茂.旅游业持续发展[J].产业与环境(中文版),1993(3) :1 -2.
[9] 徐德成.中国森林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途径一生态旅游[J].山东林业科技,1994(3) :1 -3.[10] 郭来喜.中国生态旅游可持续的基石[J].地理科学进展,1997(4) :1 -10.
[11] Meletis Z A,Campbell Lisa M. Benevolent and Benign? Using Environmental Justice to Investigate Waste - related Impacts of
Ecotourism in Destination Communities[ J]. Antipode,2009(4) :741 -780.[12] 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 :106-112.
[13] Lee Y S,Lawton L J,Weaver D B. Evidence for a South Korean Model of Ecotourism[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3(4):
520 -533.
[14] Maria S. The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ir influence over the Romanian ecotourism[ J] . Scientific Papers :Man
agement, Economic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e & Rural Development,2013(l) :405 -408.[15] 刘家明.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初探[J].应用生态学报,1999(1) :79-82.[16] 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旅游学刊,1999(1) :51 -55.[17] 高峻,孙瑞红.生态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8] 陈玲玲,严伟,潘鸿雷.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19] Lindberg K. Estimating Demand for Ecotourism Sites in Developing Nations[ J]. Trends, 1994(2) : 10 - 15.[20] 覃建雄.现代生态旅游学-理论进展与实践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21] 黄家玲.基于社会属性和旅游经历的旅游者生态意识研究:以海南旅游者为例[J].旅游科学,2011(6) :46-54.
[22] Tojeiro M C. The ecotourism sustainable strategy:Engagement and Overcoming[ J].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2011 (61) :221
-225.
[23 ] Behara S, Preetika B, Melanie D, et al. A Socio - Ecological Assessment Aiming at Improved Forest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Mangroves of Tanbi Wetland National Park,The Gambia,West Africa[J]. AMBIO, 2012(41) :513 -526.
[24] Goodwin H. Tourism,Good Intentions,and the Road to Hell:Ecotourism and Volunteering[ J]. Brown Journal of World Affairs,
2015(1) :37 -50.[25] 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6] 白光润.生态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27] 印开蒲,鄢和琳.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28] Al - Sayed M. Biological resources conservation through ecotourism development [ J ].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03 ( 54 ):
225 -236.
[29] Timotin V. Tourism forms on the territory of the future fagaras national park and their relation with ecotourism[ J]. Metalurgia In
ternational, 2009 (17) :95 -98.
[30] Kausar R, Mirza S N, Saboor A. Role of ecotourism in promoting and sustaining conservation of nature : a case study of murree for
est recreational resort[ J]. Pakist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3(3) :463 -468.[31] 李爱兰.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调查与生态旅游规划探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1) :213 -217.[32] 陈文玲,何雨.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以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6(11) :1394-1403.
[33] Khalil S. The ecotourism potential of the gulf of Aqaba Coast and South Sinai,Egypt[ C]//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Mediterranean Coastal Environment. Alexandria,Egypt,2007:351 -362.[34] 曹进冬.餐饮业的绿色与低碳之路[J].青海科技,2013(6) :47 -49.[35] 曹晓慧.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探析[J].农业经济,2015(12) :42-43.
[36] Schellhom M. Development for whom? Social justice and the business of ecotourism[ 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0
(1) :115 -135.
[37] 周笑源.生态旅游市场营销内涵及其产品策略[J].旅游学刊,2004(1) :72-76.[38] Gunn C A. Tourism Planning (third edition) [M]. New York:Taylor &Francis,1994.[39] 钟林生,郑群明,石强.中国实施生态旅游认证的机遇与战[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05(2):112-116.[40] 步玉艳,李宏,刘长海.浅议我国生态旅游认证制度的建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5) :97 -100.[41] 乌兰.生态旅游市场营销[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 81 •
向莉,等: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述评及展望
[42] 黄羊山.生态旅游与生态旅游区[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5 (3):56 - 60.
[43] 吕永龙•生态旅游的发展与规划[J]•自然资源学报,1998(1) :81 -85.
[44] Kiper T.Korkut A,Topal T U. IMPLEMENTATION OF VISUAL LANDSCAPE ANALYSIS REGARDING ECOTOURISM PLAN
NING IN TURKEY[ J]. Oxidation Communications,2017(2) :1007 - 1020.[45] 鲁小波,陈晓颖,王万山,等.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健康度评价方法[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
(31): 189-194.[46] 付向阳,黄涛珍.生态旅游影响居民环保意识的机制与对策[J].决策参考,2016(23 ) :62 - 64.[47] 何方永•中国西部省域生态旅游发展潜力评价[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4) :189 -194.
[48] Adeola A J, Ogunjobi J A, Ihidero A, et al. Ecotourism and Its Effect on Wildlife of Kainji Lake National Park [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ve Agriculture & Biology Research,2017(2) :1 - 6.
[49] RomeroBrito T P,Buckley R G,BymeJ. NGO Partnerships in Using Ecotourism for Conservation: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 [J]. PLoS ONE,2016(11) :1 -19.
[50] 盘晓愚.旅游商品业的多层级功能刍议[J].理论月刊,2009(11) :158 -160.
[51] Wu W J,Zhang X L,Yang Z P,et al. Cuirong Wang. Ecotourism Suitability and Zoning from the Tourist Perspective:a Nature Re
serve Case Study[ J]. Pol. J. Environ. Stud:2015(6) :2683 -2697.[52] 郑鸣嗥.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人民论坛,2015(23) :92-94.[53] 张洪,孙雨茜,司家慧.基于知识图谱法的国际生态旅游研究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7(2):342-352.
A Review of Ecotourism for Domestic and Foreign
(1. Southwest Minzu Research Institute,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00 ;2. Ecolog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Mianyang Teachers ^College, Mianyang, Sichuan 621006)struction and sharing, which can improve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local residents. Based o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cotourism research results published from 1987 to 2017, this paper reviews the selected 7244 domestic and foreign periodical literatures, by comparing the time and quantity of documents, periodical sources,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topics, research area and distribution, and research content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six aspects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 (J)The literature of ecotourism research about domestic and abroad shows an increasing trend.②The research topics of the journal are all related to the subject,object, media, carrier, products, and planning of ecotourism. ©The study of ecotourism about domestic show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ree stages. The study of ecotourism about abroad show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four stages.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ime abroad is earlier than domestic. By clarifying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differences, it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ecotourism research, in the future, ecotour- ism research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nal mechanism,development mode,dynamic mechanism and transfor- mation and upgrading of ecotourism under the new perspective.Keywords: ecotourism,research review,subject of ecotourism
(责任编辑:陈桂芳}
XIANG Li1, HU Jinyao2*
Abstract:Ecotourism, as a wa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dvocate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co - con
• 82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