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4文言文两则

来源:知库网
文言文两则

一、字词

援弓 射箭 一应俱全 弗若 辩斗

了解:通国、鸿鹄、辩斗、探汤等注释的意思。 易错字音:援、弗 二、重点句段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句话点明了“弈秋”的身份,为下文做铺垫。)

2.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鸽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句话具体写出了弈秋教的两个学生的表现: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想着也许有大雁、天鹅即将飞来,想着要拿起弓和带丝绳的箭去把它射下来。)

3.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是问:是不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比不上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呢?后一句则做了回答:可以说完全不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不言自明:只是(前者)不专心致志地学罢了。) 4.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这句话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论,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

5.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两个孩子各持已见,互不相让,针对 太阳在不同时间与地球距离的远近提出各自的依据和截然不同的观点。)

6.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写两个孩子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视觉和触觉感知阐明各自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从中可以体会到两小儿的善于观察和思考。)

7.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笑”是因为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 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篇章整体

《学弈》一文选自《孟子·告子上》,这则故事说明了学习态度的重要性,专心致志和三心三意,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两小儿辩日》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做决断的事。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 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优秀品质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四、相关拓展

形容注意力集中的词语:

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聚精会神、屏气凝神、目不转睛。 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2.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4.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淮南子》

五、达标反馈

《学弈》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学弈》这篇课文选自《(

)、(

)。

),其学习的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

2、《学弈》这篇课文通过两个学生不同的学习(结果(

)。从中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

)。

二、看拼音写汉字。

yì zhuó hóng hú zhuān xīn zhì zhì ()秋

弓(

) (

) (

三、给带点的字注音。 弓缴(.鸿鹄(..四、组词 弈(善(使(诲(援(

)奕()喜()驶()悔(

)迹() )吏()侮(

)史() ) )腾()瓣(

) ) )

为是(.)学弈(.

) 弗若与(.

)缓( )暖(

)佛()辫(

弗( )拂(辩(

)辨(

盖(缴(

)盘()激(

)盂()邀(

)盆()

五、给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一个学生是怎样学习下棋的,另一个学生又是怎样学习下棋的?(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2、俩个学生都跟一个老师学习为什么学习的结果却不同? 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4、文中哪句话说明了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而效果不同?

5、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效果却不同?

六、写出“之”在下列句子中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 )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4、惟弈秋之为听。( )

答案 一、

1、孟子·告子。思想家、教育家。

2、态度、截然不同、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决不能三心二意。 二、弈 缴 鸿鹄 专心致志 三、zhuó wèi yú hóng hú yì 五、

1、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2、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心不在焉。 3、每个同学的智力都是一样的,如果学习的态度不一样,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比如:上课时有些同学专心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而有些同学在课堂上说话、看课外书、玩玩具、扔纸条……认真听讲的就学习好,三心二意的学习就差。 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5、不是他们的智力有很大的差别,而在于是否专心致志。 六、

1、的。2、弈秋的教导、鸿鹄。3、他,都是指前一个人。4、代词。

《两小儿辩日》

1.按课文内容填空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 )。 一儿曰:“( ),及日中则如盘盂,( )?”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 2.解释加点字

问其故( ) 而日中时远也 ( ) 两小儿辩斗( )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 及其日中如探汤( )( ) 孔子不能决也( ) 孰为汝多知乎( )( ) ( ) ) 谁是谁非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⑵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3)孔子不能决也 (4)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 (5)孰为汝多知乎? (6)4.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答: 5.“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答: 6.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答:

7、本文主要通过______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9、找出本文的通假字,并写出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两小儿辩日》选自_______ _ 11、两个小孩对太阳的远近的理解似乎都有道理,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来思考个问题的?

答:

12、这两个小孩对太阳的探究,体现了一种什么态度? 答:

参考答案: 2、(1)争辩、争论 (2) 距离 (3)热水 (4)判断 (5)谁 通“智” 4、孔子不能决也。 5、不能。因为这是当时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说明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6、 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围绕要大胆质疑等方面来答等。 11、一个是从形状的角度,一个是从温度的角度。 12、对事物的探索研究的态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