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
一、专题详解
一)理清文章的线索
1.设问形式:
1)“XX”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 2)本文采取了什么写作顺序? 3)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有何作用? 2.基本思路: 1)找到文章的线索
(1)从文章的体裁和内容入手
写人的:主要以人物为线索,找准中心人物。 (中心是表达对这个人的情感)
写事的:以人、事、情感或思想的发展变化等为线索。(中心是表达对这件事的议论看法) 游记散文:时间地点为线索,关注时间或方位词。
抒情的: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没有具体的人物和事件,片段式叙述) (2)从标题入手,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 (3)从文中反复出现、贯穿全文的事物或议论入手。
二)把握情感,归纳主旨
1.设问形式
作者在文中写某段话,主要为了表达什么感情? 文末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文章中某一人物的情感变化。 2.答题思路 1)看标题。
1 / 13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
2)看开头和结尾的抒情、议论、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往往都表明或暗示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3)根据对人物、景物的描写以及故事的社会背景来推敲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
读完三问,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他想表达什么?我从中读出来了什么? 3.答题格式:具体的内容分析+所表达的主旨。 练习:
三)分析某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分析句子或段落的作用时一定要先理解句段的内容,再根据其在文章中的位置分析结构上的作用,再联系主旨。 1.设问形式
本文第X段有何作用?
作者写 XX 段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 2.答题思路
1)、文章段落之“开头”的作用 (1)内容: 开篇点题。
……写了 X X(概括文段表述的内容)……
……奠定文章X X的感情基调或表达作者X X的感情 (喜爱、惊喜、赞美等) 为下文……作铺垫 / 设置悬念…… (2)结构:
总领下(全)文、引出下文……内容 照应题目、首尾照应
(3)主旨:点明/暗示文章的主旨……
2 / 13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
2)、文章段落之过渡段落的作用 (1)内容
写了……(概括文段内容) 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 (2)结构
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照应题目 或 文章由……转为…… (3)主旨:揭示/突出文章的中心 3)、文章段落之结尾段落的作用 (1)结构上:
总结上(全)文、照应题目、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2)内容上: 直白类:
(本身)结尾部分表达了(有手法就结合手法回答)……,深化……的主旨,强化作者……的观点。 含蓄类:
①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 ②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 ③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3)主旨:
四)理解某些词句的含义
1.设问形式
结合具体语境,说一说加点词语的含义。 2.答题思路
3 / 13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
遇到这种题,要注意:1.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和文章主旨思考。2.这个词或句子可能不再具有辞典中的含义或者句子本身含义,不要想当然地答题,要回到语境中反复推敲。 1)遇到代词,从上查找。找出其代指的事物。所指代的对象一般出现在上句或下文。 2)由近及远,查找释句。有些词语比较抽象,所以作者通常会在后面相应地解释,所以做题时要到后面找。
3)把握词句的感情色彩。这个通常要结合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来看词语的感情色彩。(《藤野先生》中“标致”)
简单地说,1.从上下文分析较难的词语含义。2.从主旨来分析词语的感情色彩。3.有代词的话,一定要搞清楚代词指代的是什么。4.答题时注意结合原文内容分析,写成一句话而不是一两个词语。
巩固练习
(1) 榜 样 秦俑
峰子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家乡教书。当同学们都去火车站送他时,峰子不知怎的就想起了一句悲壮的古诗: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先到县教育局报到,签了字后,办公室的同志瞪着一对金鱼眼问:“你是师大毕业的?”峰子什么话也没说,背起两大袋子书和行李,头也不回地搭车回了家。
父亲见峰子回来了,远远地迎了上去,说:“工作好了吧?”
峰子没吱声,把行李往父亲手上一放,回到家“咕嘟咕嘟”喝了一大杯水,然后才说:“省晚报让去做记者,没去。”
“怎么?”
4 / 13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
“我想回村里学校教书。”
父亲颤着声问:“是不是在学校里犯了事?” “年年都评三好学生呢,怎会犯事?”峰子坐了下来。 “那怎么回咱这破村?” “学校不是少了老师么。”
【A】父亲愣了好一阵,叹了口气,便去张罗着煮面条。
峰子早没了娘。他看着驼了背的父亲,心中不由惴惴不安:父亲要是骂他一顿,或者打他一记耳光,他的心里也许会好受一点。
吃过面,峰子便去村小学找校长。
【B】说是学校,其实不过一层四间的茅草土坯屋,屋旁竖着一根四五米高的木杆,上头飘着一面早已发白的旗。学校长年驻校的,也就校长一人。
峰子在学校的自留地上找到了校长,校长正戴着那副掉了一条腿的老花眼镜,在地里侍弄自己种的蔬菜。
峰子轻轻地唤了一声:“校长。”
校长回过头,眼镜差点儿就掉到了地上。他见了峰子,脸上的笑便浮了上来,说:“峰子回来了。”
“我是来向您报到的,我也来学校教书,以后我就是您的部下了。”
“你……”【C】校长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汪了泪,顾不上擦掉泥巴,就紧紧地握住峰子的手。
校长破例炒了一盘蛋,邀峰子喝一盅。校长一边喝酒一边说:“想你考上大学那年,学校里的娃儿就加了一倍,大家都把你当榜样呢。”
峰子就想起往年的寒暑假,他一回家,总有东家西家的请他到家里吃饭教课,说是要自家的娃子学学他的样。
可是,这一年暑假过去,也没见哪家有人来请他。和乡里乡亲的见了,还有人不相信地问:“峰子,你真回咱村里教书?”
峰子就爽快地回答:“是!”
到秋天开学了,报到的学生竟暴减到了往常的三分之一。校长和峰子都不明白:老师多了,学生怎么反倒少了?
5 / 13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
于是峰子拿了一份花名册挨家挨户去问,问来问去,都回答说,我家娃儿不念书了,过两年让他到外面打工去。
峰子说:“孩子还小,怎就不让念了?” “念了书没用。”
“怎没用?念了书可以考大学啊。”
对方就不吭声了,任峰子怎么劝说也没用。等峰子一脚跨出大门,【D】后边就传来轻轻的嘀咕:“ ”
这话刺得峰子的心一阵阵地疼。
一年后,县教育局捎了信过来,说是让峰子去领“扶贫助学志愿者”奖章,他成了全县教师的榜样呢……
1、认真阅读小说,将峰子的主要活动补充完整。(3分)
告别同学→ →回到家里→ →答乡亲疑问→ →获得嘉奖 2、试分析下列句子的作用。(6分)
(1)父亲愣了好一阵,叹了口气,便去张罗着煮面条。(3分)
(2)校长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汪了泪,顾不上擦掉泥巴,就紧紧地握住峰子的手。(3分)
3、【B】处划线句子属于环境描写,这里既反映了乡村 的特点,又衬托了峰子 的品质。(2分)
4、联系上下文,试写出【D】处“嘀咕”的话。(3分)
6 / 13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
5、峰子是一位有着“悲壮”色彩的主人公,文中用了大量笔墨来表现他的“悲”和“壮”,请各举一例并作简要点评。(4分)
(1)“悲” (2)“壮” 答案:1、回乡报道;面见校长;动员流生。(意近即可)
2、(1)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愣”字和“叹了一口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父亲惊愕(出乎意料)失望(无奈)的心理。
(2)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校长内心激动的心情。 3、贫穷落后;立志乡村教育高尚。
4、上了大学又怎样啦,还不照样回家教书种地。(言之有理均可。)
5、“悲”示例:①往年寒暑假,峰子一回家,总有人请他吃饭教课,而决定回乡教书的过年暑假却没有人请他,乡亲对他态度的前后反差之大,令人心酸。②“到秋天开学了,报到的学生竞暴减到了往常的三分之一。”一个“暴”字,形象地写出了学生到校人数急剧下降的情况,这种情况让他始料不及,间接写出了此时的峰子已成为家长心中的“坏榜样”,令人痛心。③家长的嘀咕刺得峰子的心一阵阵地疼。这里写出了峰子动员流生时,家长们的冷漠无知深深地戳伤了峰子的心。
“壮”示例:①“头也不回”写出了峰子放弃到省晚报做记者的机会,回乡教书的毅然决然。②面对乡亲对峰子回乡教书的疑问,他“爽快”地回答“是”。“是!”独词成句,掷地有声,写出了峰子回乡执教的坚定与自豪。③“以后我就是您的部下了”,看似轻松俏皮的话语表现了峰子扎根农村教育的庄重选择。
(2) 访 兰 贾平凹
7 / 13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作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跑来观赏,父亲并不因此而得意,反而倒有几分愠怒。以后又进山去,却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着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长出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泮的趣姿;一经培栽,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样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欣赏它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欣赏它的这种纯朴,后悔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兰,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给社会有贡献的。”
8 / 13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1、“父亲喜欢兰草”,但当“方圆十几里的人就跑来观赏”父亲栽培的兰草时,父亲“倒有几分愠怒”,这是为什么?(4分)
2、句子理解与赏析。(7分)
(1)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2)请给“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着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做批注。(3分)
3、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4分)
4、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3分) 答案:1、兰草清妙脱俗,人们却把兰草当成玩赏之物;这样就亵渎了兰花。
2、(1)山中兰草静处幽静的山谷里,吸自然天地之精华,沐浴阳光雨露,有灵气,有风骨;庭院里的兰草虽然美丽,也有香气,但经过人的侍弄,太媚俗,缺少格调。
(2)比喻,将满地的兰花比作寒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兰花的素淡清高;夸张,写出兰花的香气之盛,十分浓烈。
9 / 13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
3、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了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纯朴的品格的敬仰,同时一个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从而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4、一个人只有保持纯真质朴的品质,不献媚、不低俗,才能为人们所敬重。(意对即可)
(3)
马头琴的黄昏 王忠范
大草原的日与夜无边无际,没有遮拦和阻挡,似乎遍地都是道路。
我把自己交给了这苍苍茫茫的世界,去游牧点聆听巴音图老阿爸的马头琴。黄昏来临,草原上,一片片绿茵涌来,如爱抚、似轻吻、像牵扯,缠缠绵绵。行走间,又纷纷流淌远去,让人感觉有很多失落,可又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
黄昏也是无限宽广,像一张巨大的黑茬羊皮不可阻挡地慢慢铺展。远近都是静止的状态,草色松软、深沉、凝重,又朦朦胧胧。没有风,也没有鸟啼,敖包山不语,古神树无言,一切都是自然而超脱的寂静。花朵暗淡了,怎么也看不见那种生机和灵气。夕阳像一嘟噜牛肉,在天边飘飘摇摇,滴淌着揪心的血色。
我想起前些天过世的娜日斯老阿妈,还有那个悲痛的黄昏。她躺在风葬的勒勒车上,奔跑颠颠,掉落在荒草丛里,那就算她自己选择的墓地。那里空空荡荡,什么都不存在,一切归于平静。对她来说。
静默中的惆怅一如黄昏,在眼前无边际的漫延。
蒙古包前的巴音图老阿爸,头发如一蓬草,一蓬染满岁月霜雪的草。他坐在那里,凝视远方,倾听草原,蒙文字母那样一动不动。身后悬挂的古长弓紫红紫红的,仿佛紧绷着他的那块天空和他的这个黄昏。
巴音图老阿爸用他全部的热爱与激情,又拉响了长者般的马头琴。
那首世代相传的《奔马》出发了,缰闪、蹬动、马嘶、蹄响,粗犷而悠扬,豪放又恬润,有节奏地震撼草原,澎湃胸怀,令人不可抑制。黄昏渐渐逼近马头琴了,马头就拼力昂动,大声歌唱,我觉得心热亦心疼。
10 / 13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
力量涌动着,留恋强烈着,大草原却很自然地下沉着。天边的晚霞依然绚丽,一片片泼洒剩下的光焰。小伙子驱赶海浪般的马群,姑娘驾起云朵一样的羊群,把牧归的鞭花撒进起伏的琴曲,套马杆是他们没有尽头的道路。
几头拉着勒勒车的牛,不抬头,也不张望,只是加快了蹄步。它们知道自己是牛,也许懂得老牛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
马头琴还在轰轰烈烈地响亮,不留余地地迸发着情感、力量和向往,那大草原好像随着琴弓流来淌去。
苍老的巴音图老阿爸,难道在他剩下的时间里没有疑虑与忧伤吗?生命的节奏是爱。不知道为什么罗曼罗兰的话突然响在耳畔。谁能躲过人生中的黄昏呢?那么,就去爱,就去奋斗,就去快乐生活,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你还活着。 生命的目的是享受生命。
蒙古包后面的额吉湖陷进了黄昏,蓝蓝的、深深的、静静的,绝不是一片忧郁,而像巴音图老阿爸圣洁的心,可容纳辽阔的大草原。
女儿塔娜给巴音图老阿爸披上一件皮袍,温暖中他更加昂奋,马头琴的曲调如欢奔的野马自由而欢快。琴曲漫过我的躯体、灵魂,乃至整个生命。蓦然间,我好像捡拾回来许多失去的什么东西,也释放出压在时间深处的那些灵动和激情。我也是大草原上的一棵草吧。 老阿妈走出蒙古包,望望夕阳,又瞅瞅巴音图老阿爸,抿着笑熬奶茶去了。 琴曲悠悠。
蒙古包、炊烟、羊群、马头琴,一切都在美丽着黄昏。
1.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马头琴的黄昏”这个标题的理解。(4分)
11 / 13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
2.请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黄昏渐渐逼近马头琴了,马头就拼力昂动,大声歌唱,我觉得心热亦心疼。
3.结合全文看,第三段的景物描写与第四段写娜日斯老阿妈的“风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4.在作者笔下,大草原具有哪些特点?巴音图老阿爸的琴声有哪些特点?(6分)
5.“生命的目的是享受生命”这句话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分析。
12 / 13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
答案:1.马头琴的黄昏既是实指,又是隐喻(一语双关),既点明作者所写的是聆听马头琴演奏时大草原的黄昏景色(2分),又暗指他要表现的其实是拉马头琴的巴音图老阿爸这样的草原老人的精神风貌(2分)(弄清楚比喻义)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赋予马头琴以人的情态,写出了巴音图老阿爸拉出的琴声粗犷而悠扬,豪放又恬润,澎湃胸怀,令人不可抑制(2分)
3.渲染了听琴前草原的悲寂的气氛“我”此课的惆怅的心情(2分),与听琴后感受到草原的美丽和享受生命的快乐形成对比。(2分)
4.大草原的特点:宽广,沉沉的、重重的、凉凉的,美丽。
琴声的特点:具有形象性(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粗犷而悠扬,豪放而恬润,有节奏,震撼人心。迸发着情感、力量和向往。自由而欢快。
5.这是全文的主旨句(1分),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本文主人公巴音图老阿爸就是一位充分享受生命的人(1分),他的琴声不仅驱散了草原黄昏悲伤的气氛,让人尽情享受草原的美丽(1分),而且充分展示了他顽强的生命、乐观的精神和博大的胸襟(1分),让身边的人都受到感染和鼓舞(1分)。
13 /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