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练习:文言文阅读

来源:知库网


初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专题

(一)(10分)

①②

韩魏公在大名日,有人送玉盏二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世宝也。”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以锦衣置玉盏其上。一日召漕使,且将用之酌劝。俄为一吏误触倒,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且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谓坐客曰:“凡物

之成毁,有时数存焉。”顾吏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客皆叹服公宽厚。

公帅定武时,尝夜作书,令一兵持烛于旁。兵他顾,烛然公须,公遽以袖拂之,而作书如

故。少顷间视,则已易其人矣。公恐吏鞭之,亟呼视之曰:“勿较,渠已解持烛矣。”军中咸服其度量。

【注释】①韩魏公:韩琦,北宋大臣,封魏国公。②大名:古地名。③时数:一定的时间和气数。④定:古地名,即定州。⑤渠: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①顾吏曰 ②烛然公须 ..③则已易其人矣 ④公恐吏鞭之 ..

12.下列选项中与“公以百金答之”中的“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何罪之有 B.春冬之时 C.凡物之成毁 D.公恐吏鞭之 3.翻译句子(2分)

公遽以袖拂之,而作书如故。

4.结合选文,分析韩魏公的人物品质。(2分)

(二)(12分)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 ,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1.下列句中的“之”与“魏闻之,袭楚至邓 ”中“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山川之美 B.楚王闻之 C.实是欲界之仙都 D.何陋之有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秦国想要攻打楚国,但楚国和齐国结盟亲善,秦国不敢侵犯,就采用离间计破坏两国的联盟,以便各个击破。

B.张仪出尔反尔,失信于楚王,楚王很生气,决定发兵攻打秦国。

C.齐国对楚国与之绝交很生气,当楚国有难时,他们也袖手旁观,因此楚国陷入困境之中。 D.秦国打算割地和楚国议和,楚王认为张仪很聪明,不愿得地,希望得到张仪这个人才。 3.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①惠王患之 ②乃令张仪详去秦 ..

八年级语文 第 1 页 共 8 页

③大破楚师于丹、淅 ④复释去张仪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2)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三)(13分)

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驩,道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乃去。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高祖复留止,张饮三日。沛父兄皆顿首曰:“沛幸得复,丰未复,唯陛下哀怜之。”高祖曰:“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 ——(《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复,免除赋税徭役。②驩,同欢。③献,敬献牛、酒等礼物。④雍齿,原是刘邦部将,后反叛刘邦,被杀。

1. 下列“之”字的用法和“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立三丈之木 B.曾子之妻之市 C.楚王闻之 D.实是欲界之仙都 ....2.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

A. 高祖这次回乡经过沛县,召集亲朋故旧一起纵情喝酒,还作歌让沛县的儿童学唱。 B. 高祖免除了沛县的赋税徭役,并答应他们世世代代不必纳税服役。

C. 因为沛县的百姓很多,高祖的父亲和兄长不能招待他们,所以高祖离开了沛县。

D. 因为雍齿帮助魏王反叛刘邦,而丰县人也帮助雍齿,所以刘邦一开始不愿意免除丰县的赋税。 3.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悉召故人 ② 吾虽都关中 ..

③沛父兄诸母故人 ④ 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 ..

4. 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2分)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出自《答谢中书书》)(2分)

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 第 2 页 共 8 页

(四)(12分)

年羹尧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比次日,遇塌子沟,..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遂破贼巢。

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倾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

【注释】①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②塌子沟:淤泥深坑。③番: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④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①军中不解其故 ②比次日 ..③一霎而绝 ④此去西南十里 ..

2.下列各句中“之”与例句“必有惊之者”的“之”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何陋之有 B.无丝竹之乱耳 C.学而时习之 D.至石之半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2分)

(2)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2分)

4.下面对年羹尧事迹的概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重视人才,广招天下才士。 B.预备板、草,越沟攻破贼巢。 C.闻风而起,苦练夜战本领。 D.派骑三百,密林搜歼敌人。

(五) 秦赵约而伐魏 (12分)

秦、赵约而伐魏,魏王患之。芒卯曰:“王勿忧也。臣请发张倚使谓赵王曰:‘夫邺,寡人固形弗有也。今大王收秦而攻魏,寡人请以邺事大王。’”

赵王喜,召相国而命之曰:“魏王请以邺事寡人,使寡人绝秦。”相国曰:“收秦攻魏,利不过邺。今不用兵而得邺,请许魏。”张倚因谓赵王曰:“敝邑之吏效城者,已在邺矣。大王且何以报魏?”赵王因令闭关绝秦。秦、赵大恶。

芒卯应赵使曰:“敝邑所以事大王者,为完邺也。今效邺者,使者之罪也,卯不知也。”赵王恐魏承秦之怒,遽割五城以合于魏而支秦。

1.下列句中的“以”与“遽割五城以合于魏而支秦”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寡人请以邺事大王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屠惧,投以骨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秦赵联合打算攻打魏国,魏王害怕,芒卯提议把邺地献给赵以求和。 B.赵国相国认为得到邺地是很大的好处,于是建议赵王答应魏国的请求。 C.张倚作为使者,成功说服赵王与秦国断交。

D.最终秦赵没有联合伐魏,魏王感激赵王的行为,按照约定把邺献给了赵国。

八年级语文 第 3 页 共 8 页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魏王患之 _____ ②请许魏 _____ ..③赵王因令闭关绝秦 _____ ④为完邺也 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魏王请以邺事寡人,使寡人绝秦。(2分)

②今效邺者,使者之罪也,卯不知也。(2分)

(六)(13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

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

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

③④

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张孝祥《观月记》

[注]①蕲:通“祈”,求。②沙:指金沙堆,是处在洞庭湖与青幸湖之间的小岛。③体寒目眩:顿感凉意,似觉眼花,像到了仙境。④瑶台、广寒:传说中的仙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宜独往 ④亦安能独行以夜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 ②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

3.下列各项中的“之”和“沙之色正黄”的“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今余之游金沙堆 C.无丝竹之乱耳 D.水陆草木之花 4.甲乙两文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八年级语文 第 4 页 共 8 页

初二语文文言文专题练习卷答案

(一)(10分)

①②

韩魏公在大名日,有人送玉盏二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世宝也。”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以锦衣置玉盏其上。一日召漕使,且将用之酌劝。俄为一吏误触倒,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且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谓坐客曰:“凡物

之成毁,有时数存焉。”顾吏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客皆叹服公宽厚。

公帅定武时,尝夜作书,令一兵持烛于旁。兵他顾,烛然公须,公遽以袖拂之,而作书如

故。少顷间视,则已易其人矣。公恐吏鞭之,亟呼视之曰:“勿较,渠已解持烛矣。”军中咸服其度量。

【注释】①韩魏公:韩琦,北宋大臣,封魏国公。②大名:古地名。③时数:一定的时间和气数。④定:古地名,即定州。⑤渠: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①顾吏曰 回头看 ②烛然公须 同“燃”,燃烧 ..③则已易其人矣 换,改 ④公恐吏鞭之 用鞭子打 ..12.下列选项中与“公以百金答之”中的“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D ) A.何罪之有 B.春冬之时 C.凡物之成毁 D.公恐吏鞭之 3.翻译句子(2分)

公遽以袖拂之,而作书如故。

韩魏公急忙用袖子掸灭它,(然后)像原来一样写信。(遽、以、书、如故各0.5分,语句通顺) 4.结合选文,分析韩魏公的人物品质。(2分) 宽厚,宽容,有度量(结合选文1分,人物品质1分)

(二)(12分)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 ,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1.下列句中的“之”与“魏闻之,袭楚至邓 ”中“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B ) A.山川之美 B.楚王闻之 C.实是欲界之仙都 D.何陋之有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D ) A.秦国想要攻打楚国,但楚国和齐国结盟亲善,秦国不敢侵犯,就采用离间计破坏两国的联盟,以便各个击破。

B.张仪出尔反尔,失信于楚王,楚王很生气,决定发兵攻打秦国。

C.齐国对楚国与之绝交很生气,当楚国有难时,他们也袖手旁观,因此楚国陷入困境之中。 D.秦国打算割地和楚国议和,楚王认为张仪很聪明,不愿得地,希望得到张仪这个人才。 3.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①惠王患之 对……感到忧患 ②乃令张仪详去秦 同“佯”,假装。 ..

八年级语文 第 5 页 共 8 页

③大破楚师于丹、淅 军队 ④复释去张仪 放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 (2)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楚怀王就发动全国军队,深入秦地攻打秦国,在蓝田开战。

(三)(13分)

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驩,道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乃去。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高祖复留止,张饮三日。沛父兄皆顿首曰:“沛幸得复,丰未复,唯陛下哀怜之。”高祖曰:“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 ——(《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复,免除赋税徭役。②驩,同欢。③献,敬献牛、酒等礼物。④雍齿,原是刘邦部将,后反叛刘邦,被杀。

1. 下列“之”字的用法和“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相同的一项是 ( B )(2分) ...A.立三丈之木 B.曾子之妻之市 C.楚王闻之 D.实是欲界之仙都 ....2.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C )(3分) ..

A. 高祖这次回乡经过沛县,召集亲朋故旧一起纵情喝酒,还作歌让沛县的儿童学唱。 B. 高祖免除了沛县的赋税徭役,并答应他们世世代代不必纳税服役。

C. 因为沛县的百姓很多,高祖的父亲和兄长不能招待他们,所以高祖离开了沛县。

D. 因为雍齿帮助魏王反叛刘邦,而丰县人也帮助雍齿,所以刘邦一开始不愿意免除丰县的赋税。 3.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悉召故人 全,都 ② 吾虽都关中 建都 ..

③沛父兄诸母故人众,各 ④ 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 只不过,只,仅仅 ..

4. 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2分)

沛县的父老乡亲们坚决请求免除(丰县的)赋税徭役,于是(刘邦)就一块免除了丰县的赋税徭役,和沛县一样。(固、并、比,0.5一个,语句通顺0.5)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出自《答谢中书书》)(2分)自从南朝谢灵运(康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美丽的景色了。(自、复、与,0.5一个,语句通顺0.5)

八年级语文 第 6 页 共 8 页

(四)(12分)

年羹尧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比次日,遇塌子沟,..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遂破贼巢。

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倾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

【注释】①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②塌子沟:淤泥深坑。③番: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④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①军中不解其故 原因 ②比次日 及,等到 ..③一霎而绝 断绝,这里指消失 ④此去西南十里 距离 ..

2.下列各句中“之”与例句“必有惊之者”的“之”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2分) A.何陋之有 B.无丝竹之乱耳 C.学而时习之 D.至石之半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2分)

番人(少数民族)的部队正是依仗这里地势的险要,只是没有意料到大部队突然到达。(评分说明:方、倚、意、骤的字义为得分点,各0.5分) (2)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2分)

一瞬间声音就消失了,这不是风声,这是飞起的鸟振动羽毛发出的声音。

(评分说明:一瞬、绝、是、判断句式,为得分点,各0.5分)

4.下面对年羹尧事迹的概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C )(2分) A.重视人才,广招天下才士。 B.预备板、草,越沟攻破贼巢。 C.闻风而起,苦练夜战本领。 D.派骑三百,密林搜歼敌人。

(五) 秦赵约而伐魏 (12分)

秦、赵约而伐魏,魏王患之。芒卯曰:“王勿忧也。臣请发张倚使谓赵王曰:‘夫邺,寡人固形弗有也。今大王收秦而攻魏,寡人请以邺事大王。’”

赵王喜,召相国而命之曰:“魏王请以邺事寡人,使寡人绝秦。”相国曰:“收秦攻魏,利不过邺。今不用兵而得邺,请许魏。”张倚因谓赵王曰:“敝邑之吏效城者,已在邺矣。大王且何以报魏?”赵王因令闭关绝秦。秦、赵大恶。

芒卯应赵使曰:“敝邑所以事大王者,为完邺也。今效邺者,使者之罪也,卯不知也。”赵王恐魏承秦之怒,遽割五城以合于魏而支秦。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寡人请以邺事大王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屠惧,投以骨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2分) A.秦赵联合打算攻打魏国,魏王害怕,芒卯提议把邺地献给赵以求和。

八年级语文 第 7 页 共 8 页

1.下列句中的“以”与“遽割五城以合于魏而支秦”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B.赵国相国认为得到邺地是很大的好处,于是建议赵王答应魏国的请求。 C.张倚作为使者,成功说服赵王与秦国断交。

D.最终秦赵没有联合伐魏,魏王感激赵王的行为,按照约定把邺献给了赵国。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魏王患之 担心,担忧 ②请许魏 答应,允许 ..③赵王因令闭关绝秦 于是 ④为完邺也 使……完整,保全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魏王请以邺事寡人,使寡人绝秦。(2分)

魏王请求把邺地奉献给我,让我和秦国断交。(采分点:以、事、使、绝)

②今效邺者,使者之罪也,卯不知也。(2分)

如今奉献邺地,那是使臣的错误,我不知道。(采分点:今、效及句式)

(六)(13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

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

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

③④

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①蕲:通“祈”,求。②沙:指金沙堆,是处在洞庭湖与青幸湖之间的小岛。③体寒目眩:顿感凉意,似觉眼花,像到了仙境。④瑶台、广寒:传说中的仙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③宜独往 适宜,应当 ④亦安能独行以夜 怎么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 ②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

3.下列各项中的“之”和“沙之色正黄”的“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今余之游金沙堆 C.无丝竹之乱耳 D.水陆草木之花 4.甲乙两文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情感,乙文表达表达作者中秋时节望金沙堆观月情景的悠闲和快乐。

八年级语文 第 8 页 共 8 页

月亮最明亮在中秋,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

我把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童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向上攀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