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有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 教材内容符合儿童的特点
新教材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生动有趣。使小朋友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如:本册教材分为8个单元,单元的标题明示了所学的知识内容,如:“生活中的数”、“加减法”、“分类”、“位置与顺序”、“认识钟表”等。各单元中每一节的标题都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如:“快乐的家园”、“玩具”、“小猫钓鱼”、“搭积木”等。同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配以各种活泼、精美的插图。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新教材无论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材都没有明显的算法倾向,主张各种算法具有平等的地位,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例如:第七单元中的“有几瓶牛奶”,教材提供了情境图:一只牛奶箱里装有5瓶牛奶,另一只牛奶箱里装有9瓶牛奶。在解决两只牛奶箱里共有几瓶牛奶时,教材没有用一种统一的模式,而是安排了三种思考方法:(1)、一瓶一瓶地加……,9,10,11,12,13,14;(2)、把5分成1和4,9+1=10,10+4=14;(3)、把9分成4和5,5+5=10,10+4=14。再如“有几棵树”、“有几只小鸟”等教材都安排了不同的思考方法。
三、建立新的评价机制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的数学课堂不但要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