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静脉输液管理规范

来源:知库网
静脉输液管理规范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中最常用的一项技术操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护士的技术水平,并反映出护理质量的优劣。加强对静脉输液环节质量的控制,是护理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规范操作程序,提高穿刺技能,落实输液巡视制度,确保护理质量,减少输液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静脉输液操作流程与要求:

1、静脉输液操作流程:按国家卫生部《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的规范化要求进行。

2、静脉输液操作要求:(1)严格“三查八对”(2)输液程序正确,用物准备齐全;(3)操作方法正规,符合无菌操作原则;(4)合理选用静脉,提高穿刺成功率;(5)操作时动作轻稳,主动与患者交流;(6)滴速适宜,符合病情需要。 (二) 静脉输液巡视制度

1、巡视内容 有无液体外渗,滴速是否正确,输入是否通畅,液体余量多少,有无输液反应,有何生活需求.

2、巡视时间 输液过程中,做到每15—30分钟巡视一次,护士应合理安排操作与巡视。

3、建立静脉输液巡视卡,应在巡视卡签上操作者的姓名、输液滴速、时间等.

4、巡视要求:(1)护士长根据每日输液人次合理安排,根据在班护士情况,安排护士做好输液巡视,以确保输液巡视制度的落实;(2)

各班护士要合理计划安排好各项工作,主动落实输液患者的巡视与护理,做到“两及时”、“两不准”“一保证”.“两及时”:及时主动更换液体,不出现流空现象,减少呼叫铃声;及时发现并处置输液故障和输液反应。“两不准”:不准卫生员或 陪护人员更换液体和拔针;不准将未输的液体及空瓶放于患者床头柜上。“一保证”确保输液患者“三送”到位(送饭、送水、送便器)。让患者满意,家属放心. (三)输液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1、输液反应的预防 须抓好三个环节的质控.

(1)药品检查环节:做到“三查”“四看”“二熟悉\"“五掌握” “三查\":加药前、输液前、更换液体前查

“四看”:看液体与药品的有效期,看玻璃瓶有无裂纹,看瓶盖有无松动,看液体有无杂质、变色、浑浊、沉淀。

“二熟悉\":熟悉药物的配伍禁忌,熟悉给药途径与方法。 “五掌握\":掌握药物的性能,掌握药物的主要作用,掌握药物常用剂量,掌握药品的不良反应及其预防,掌握输液反应的临床表现与处置方法。

(2)加药环节:做到“一合理”“两不宜” “一合理\":合理安排各类药物、液体的输入顺序。

“两不宜”:加药时间不宜过早,抗生素应现配现用,未用液体不得提前撬起瓶盖;严格按配伍禁忌要求组合配制。

(3) 操作环节:掌握一个“严”字,即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要求洗手、着装、消毒;无菌注射器、输液器包装与有效期等符合要求。

2、输液反应的处理程序

(1) 出现疑似输液反应时,更换液体与输液导管,同时安慰患者;当班护士立即报告医生做相应处置,并同时报告感染控制科; (2)立即用无菌包布将输液瓶、管道等包好,针头用无菌纱布包裹好并送药检室、检验科做热源、细菌培养;

(3)患者抽血一份做细菌培养,次日晨再抽一次做血培养; (4)填写输液反应患者登记表,送交院感控制办公室;

(5)对发生输液反应的患者,应将输液反应经过与治疗护理措施以及观察护理要求等详细记录与护理病历中,并向下一班护士交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