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作为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初级产业,一直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生存依靠。农业不再以生产农作物满足人们的饮食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是将整个农业生产的环境、过程与产物调整为以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为主。这使得其营运的目标,价值、收益乃至形态,均有别于传统的农业生产,而被视为已由农业初级产业转型为三级服务产业。
根据国外观光农业的发展经验,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业和旅游项目,主要起源于大中城市周边地带(大多为非丰城区的城市郊区)属于三级服务产业。在发展过程上(1990~11997年),国内马勇、舒伯阳两位学者总结为自发式、自主式、开发式三个阶段及相应模式(见下表)。观光农业在经历这三个阶段和模式发展后,逐渐向休闲农业方向发展。农业由提供单—的观光型旅游资源转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产品开发。也就是说,传统的农业观光模式受到冲击,参与性与体验式的休闲农业模式倍受现代都市人的认同和青睐,农业旅游活动形式从而向多元化、特色化和参与化逐步演变发展。休闲农业市场消费强度也逐年增加。
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形势喜人的同时,园区规划建设却普遍存存在着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方碱,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现状堪忧,缺乏规
划的技术规范和理论指导,规划单位和成果内容迈诧八尺门。另一方面,休闲农业园区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差,园区景观建设杂乱无章,其“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环境常常让游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鉴于此,本章对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理论作了进一步地深人人研究,以期能使位休闲弯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更加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1休闲农业园区概念
休闲农业园区,是随着近年来都市;市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环境意意识的增强而逐渐出现的集科技示范、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园区。休闲农业园区是由最初的农田发展到统一规划的集观光、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有组织的园区发展的高级形态。休闲农业园区将生态、休闲、科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生态型、科普型、休闲型的休闲农业园区的出现和存在,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客观地促进了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开发,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闲农业园区作为一种政策概念首先在我国台湾被提出,中国台湾休闲农业园区政策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受到全球农业休闲产业化趋势的影响,其政策操作主要是受到农业企业经营理念的影响。发展休闲农业园区目前被台湾农政部门与农业学界视为辅导台湾地区农业转型的重要政策目标之一,其发展跳出了以往规模经济思维,朝向精致农业政策的
延伸转型。从休闲农业园区之社会本质特性来看,休闲农业园区之“园区”概念,必须是一个具有地方意义的community(社区)的观念,而不应只是一个强调专业生产的属于工业特质的park(厂区)概念。
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自然景观与入文景观的融合体现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话,充分尊重和利用土地的自然环境,强化整个环境的融合与渗透,强调与城市生活的“对话”,有效发挥空间环境构成的再创造价值及人义价值。原有农田景观与农业旅游观光园匈建设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基地自身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对推动城市线市绿色产业结构调整,为人们提供高品位健身休闲场所,对富裕农民提高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新型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2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理论依据 2.1景观生态学原理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是健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如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焦点放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观、农业景观等人类景观课题。休闲农业园(园区作为农业景观发展的高级形态,伴随着人类活动飭的频繁,其自然植被斑块正逐:逐渐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休闲农
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需按照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从功能、结构、景观三个方面确定园区规划发展目标,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園地制宜的增加绿色廊道的数量和质量,补偿景观的生态恢复功能。美国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Frede《》LawOlmsted)认为,景观规划不仅要提供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同时也要提供一个受保护的乡村环境。农业资源在乡村环境属性中具有生产和生态的两重特征,应该被广泛挖掘和利用。依据乡村自然景观特征,结合地方文化景观和农耕文化的发展过程,将休闲农业视为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相统一的复合景观系统,合理规划和设计休闲农业同区内的各种景观体系,在景观保护与开发之间建立可持续的绿色产业发展模式。如北京市密云区不老屯贡梨基地规划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立足本地优势,建设有特色、有辐射;带动作用的梨优质资源基地,推进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合理规划,将园区建设成力有效保护北京特色果品、管理科学、生态环境良好、科技水平领先、产品质量优良、经济效益显著的北京市惟一性产品梨的优新品种高科技示范中心。通过不断改善传统的生产模式及经营方式,使贡梨旅游观光园逐步成为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经营规模化、环境生态化、经济效益显著化的惟一性产品旅游观光园。并成为北京惟一性产品——黄土坎鸭梨品种保护、开发的基地。贡梨旅游观光园突出乡村的自然及朴素之风尚,以黄土坎鸭梨果园观光采摘为主要活动,并将采摘垂钓烧烤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以突出黄土坎鸭梨的悠久历史及其丰富的营养价值为坚固的市场基础。使来自
各地的垂钓者、烧烤者、探索大自然奥秘者,在这里都可以愉快地体验“绿色之旅”的乐趣。
2.2大都市游憩地理论
休闲农业园区作为城市重要的游憩地,其发展、繁荣不仅推动农村产业的多功能化,有利新兴产业发展,还能促进乡村景观整治,推动乡村风貌塑造,全面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式的农业园区,供人们游憩。同时形成了一种规律,就是距离城市愈远,则建立了愈大的休闲农业园区和游憩地供人们较长时间的滞留。在这些游憩地功能区深层次开发中,必须景区功能划分明确,经营管理严格,以确保休闲农业园区景观的完整性、原始性和生态性。在建设高起点和高标准休闲农业园区时,应加强游憩地管理,整治游憩地的环境。乡村游憩地并非是景观破坏严重,环境脏乱差,经营管理混乱无序;而是在保持传统风貌和原始风貌的前提下进行乡村风貌塑造,乡村景观整治,乡村环境治理和乡村生活质量的提高。休闲农业发展实质是市场需求拉动下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不仅可以兼顾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改善乡村环境,促进乡村文明进步,同时亦可促进城市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进程。
休闲农业园区景观空间是指在大都市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空间,资源十分紧缺,土地资源价格昂贵,但为了满足都市居民不远离居住地对休闲地的需求,城市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乡土文化,修建休闲、观光、采摘、康乐景观空间。休闲农业园区的服务设施配备较好,是都
甫彈』憩者光顾频率最高的首选地区。休闲农业园区可结合当地自然景观、乡村聚落景观、田园生活景观、农业生产景观、民风民俗景观,形成以“闲、静、雅、乐、纯”的景观特征,从而形成新型的都市游憩地。如台北黄金山城金瓜石有着丰富的人文风情和优美的自然风景。金瓜石原先属于台湾冶金矿区,从炼金厂、古烟道、废矿坑、战俘遗迹甚至是天皇寓所,所有这些又使金瓜石具有奇特的美,吸引着无数前来到访的游客。为了发展乡村民宿和休闲旅游,聘请规划设计单位作了详细的金瓜石社区产业辅导计划,并在以后的运作实施中,定期出版《金瓜石社区报》,开办矿山讲堂等全力打造浪漫度假社区。
2.3景观安全格局扁原理
景观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构成某种潜在空间格局。这种格局被称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农业景观安全杞全格局,由农田保护地的面积、保护户地的数目以及与保护地之间的关系等构成,并与人口和社会安全水平相对应,使农业生产过程得以维持在相应的安伞水平-卜。在景观过程中,格局决定功能,要|实现土地持续利用这一景观功能的稳定性,要求相应景观空间格局的维持与优化。景观稳定性|越高,景观受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越强,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也越强,越有利于维持景观格局,保障景观功能的稳定发挥。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观光旅游者的介入、园林绿化树种及名特优新品种等异质性的引入有助于景观稳定性的维持。景观稳定性以景观格局的空间异质性来维系景观功能的稳
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地持续利用的保护性与安全性目标,可采用反映景观异质性的景观多样性、景观破碎度、景观聚集度和景观分维数等指标来衡量。
2.4可持续发展原理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其农产品过剩而经济增长缓慢的背景下,先后出现了如有机农业、生物动力农业、自然农业、低投人农业或持续农业等种种模式,其核心内容就是反对化肥农药,提倡自然循环和自然生态,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世界各国的金融对生态环境农业的支持也在不断加强。如丹麦的Mercur银行在年基金的支持当中,共投资10个生态共同体。德国的GLSGermainschsft银行是一个有机农业专门投资银行,它支援30个有机农场和农业共同体。英国按全国性规模都在实行与“地域农业政策”相结合的“环境保护农业政策”,它实施14种直接支持环境保护型农业的财政补贴计划*。
前,可持续农业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中,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占有重要的位置。在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文件中,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实现我国农业和农希拙夸世纪发展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之一。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以至生存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最高准则。人们通过改造自然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必
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在保护、开发、培育资源与环境的过程中实现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目的,决不能以牺牲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的增长。因此,作为都市型现代农业重要发展形态的休闲农业同区规划建设必须突出:
(1)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充分尊重和利用土地的自然环境,强化整个环境的融合与渗透。
(2)原有农业景观与农业旅游观光有机结合,兼顾当前与长远利益,协调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都市型农业为依托,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增加农民牧人。
(3)注重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休闲农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并不
断提高资源的质量和利用率,使休闲农业具有长期、稳定、持久、永续增长和发展的能力。
2.5绿色产业理论
21世纪是绿色生态的世纪,绿色运动或绿色革命是21付印的大潮流,它将反映和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绿色经济或产业本质是可持续发展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实现形态及形象概括。绿色产业理论简而言之,就是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以实施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程为重点,大力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绿色资源,巩固提高有利于维护
良好生态的少污染或无污染产业,在所有行业中加强环境保护,发展清洁生产,不断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绿色产品的消费观念在我国日益得到广泛接受,由此形成的绿色食品产业也得到一定发展。
休闲农业发展必须以绿色产业理论为指导,自觉成为为游客提供的农产品与服务符合充分利用资源、符合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休闲农业园区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组织、策划、开发与包装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绿色有机果品,投放于市场,提供给游客。同时引导消费者正确选择“绿色产品”,引导绿色消费,培养人们的绿色意识,优化人们的生存环境。要通过“确立绿色营销观念、开发绿色产品、提供绿色服务、培育绿色员工、创建绿色园区”一系列经营行为,形成绿色休闲产业链,将休闲农业园区打造成为具有适宜人类生存环境的、达到生态环保标准、兼具生态教育功能的绿色产业园区。
3.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理念
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用破与立的方式而非传统的农业生产建设,以城市——农田作为一个城市整体出发点,强调了与城市生活的对话,形成了“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构筑出了“城市一郊区一乡间一田野。的空间休闲系统。园区规划设计充分以原有绿化树种、农作物为植物材料进行园林景观的营造,园林小品风格自然淳朴,田园气息浓厚;各景观功能区突出以人为本,同时又要和生产相结合。根据不同
地块、不同树种、品种的观赏价值进行安排,使人们在休闲体验中领略到农耕文化及乡土民风的神奇魅力。休闲农业的规划和
开发必须基于该地方特色,将该地方资源之生活性、技术以及丰富性充分且深入的发挥,使其多样化、精致化、独特化*。如下所示,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会徽设计便充分显示了这一点,整个标,村、服务t乡村、致力于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宗旨。“乡”字采用书法体,显得有生命力和杀伤力,似路非路、似河非河,仿佛把人带人美丽的田园,表现出都市人对自然的渴望。标志整体造型质朴、简约,书法的笔触和圆形的结合动静相生,具有时代感和视觉冲击力,与一轮红日相结合,体现出一项新兴的产业所具有的广阔前景和蓬勃的发展气势,展现了以农业休闲观光为重要内容的乡村旅游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未来。
休闲农业园区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可坚持以下四个理念,即开发与保护并举的理念、大力推行社区经营的理念、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理念、坚持“农游”相结合的理念。
3.1开发与保护并举的理念
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农业古国,在传统的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思想下,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农业。我国传统农业中早就有了“天人合一”的辩证认识,并用于指导农业生产。今天的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和园区内的农业生产经营、休闲体验等活动以与自然和谐
共存为最高准则,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在保护、开发、培育资源与环境的过程中实现提高农业的开发和利用,以确保园区景观的完整性、原始性和生态性。此外在加大乡土文//三令源初农业旅游资源整合力度的同时,力求达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园区景观的和谐统一。在保护农耕文化和民俗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大现代科技农业、农业科研基地、示范基地、培训基地、休闲观光示范园的开发建设力度,实现农业与休闲旅游业的结结。
3.2大力推行社区经营的理念
台湾休闲农业园区的“园区”概念,被赋予了具有地方意义的community(社区)的理念,而不再只是一个强调专业生产的属于工业特质的park(厂区)概念。台湾休闲农业园区社区经营的理念是整合农场、农园、民宿或所有景点,使其由点连成线,再扩大成面,最后以策略联盟方式构成带状休闲农业园区,并适时开展以策略联盟方式结合的“社区”理念来推动各项工作,从而走在了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的前列。目前台湾休闲农业园区成为辅导农民顺利转型经营1休闲农业及创造农村地区就业机会的载体。中国大陆的休闲农业园区建设可充分借鉴台湾关于6园区大力推行社区经营的理念,改变以往经营思维,有条件的园区可朝向精致农业政策的延伸转型。这样可以改变大陆休闲农业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发展现状,彻底杜绝挂个牌子就采摘、各自为政、缺乏系统管理、发展特点不突出、缺乏宏观系统的规划等弊端。
3.3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理念
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发展休闲观光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和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特色是休闲农业发展的生命之所在,越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越强,因此园区建设要与实际相结合,明确资源优势,保持其“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我精、我特”的垄断性地位,使园区建设更直接地为园区服务、为旅游服务。如门头沟区的“妙峰樱桃园”、平谷区的“桃花海”观赏采摘区、顺义区的“龙湾屯万亩优质梨观光采摘园”等无一不是以特色取胜的范例。
3.4坚持“农游”相结合的理念
休闲农业的特点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休闲农业通过旅游业的开展而走向市场,建立自已的市场地位,提高了自身的价值,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休闲农业为旅游业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丰富了旅游的内涵,促进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休闲农业园区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扩大和增加休闲观光果业项目,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带动,发展“农游合一”的新型产—业,从而在城郊营造优美宜人的绿色游憩空间。
4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原则 4.1生态性原则
休闲农业应充分利用当地景观与生态资源,但不应与环境生态保育相冲突,也不应破坏自然资源。休闲农场内的人类活动行为可以有效控
制将对环境冲击与破坏减少到最低,使得人类动与环境保育维持动态平衡,也使得自然资源与生态体系均衡发展。园区规划的生态原则是,创造园区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基本原则,是提高园区景观环境质量的基本依据。
4.2经济性原则
休闲农业虽然具有三产业的服务性质,但仍是利用农业经营活动、农村生活、田园景观及农村文化资源规划而成的民众体验农业与休闲游憩产业。农业资源的妥善应用,是休闲农场经营的基本生存条件,所以休闲农业仍以农业生产为主体。规划设计当中要把经济生产融合到园区建设中来,尤其对于各类采摘园来说,采摘的经济效益很高,规划设计要能够使采摘进行的更好,同时注重在非采摘季节吸引游人,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
4.3特色性原则
农业生产离不开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又具有多样性和时空性,因此农业景观资源开发具刁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季节性。为此发展休闲农业必须跟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文化,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园区的规划设计要与实际相结合,明确资源特色,选准突破口,使整个园区的特色更加鲜明,使景观规划更直接地为旅游服务,为园区服务。
4.4多样性原则
休闲农业为服务性的产业,是提供给大众休闲游憩的一种商品,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的满足,是市场导向经营的最佳销售策略,休闲农业的经营应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并注重突出多样化的发展思路。园区规划的多样性原则既是要求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游览方式、时向选取、消费水平的确定上,必须有多种方案以供选择;更要求园区品种选择、景观资源配置突出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叶美秀,台湾休闲农业之环境设计.见郭焕成、郑健雄主编.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国矿大学出版社,2004.4.23*(1)环境敏感地区的计划(environmentallysensitiveareascheme,ESA)
(2)水边地区动植物栖息地计划(habitatschemewaterfringesa.eaz) (3)硝酸盐敏感地区的政策(nitratesensitiIveareas,NsA) (4)硝酸盐污染地区农场废弃物的处理补助
(farmwastegrantsInnitrateyulnerab/ezon)没有指定的地区针对个别农场实行的政策
(5)乡村适宜居住计划(countrysideaccessscheme) (6)农村理财计划(countrysidestewardshipscherne)
(?)农业、林地额外补贴计划(farmwoodlandpremiumscheme) (8)关于海岸沼泽栖息地的计划(habitat;chemesaltmarh)
(9)(9)关于池沼地带的计划(moorlandscheme) (10)关于有机农业法的补助计划(organicaidscherne) (11)关于考古学遗迹地带的补助金(archaeologygrants) (12)对历史建筑和纪念遗迹地的补助金(historicbiJiidingsandmonumentsgrants)
(13)具有特殊科学价值的地点场所(sites.Fspecialscientificinterests,SSSls)
(14)森林土地的补助计划(woodlandgrantschem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