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知库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英汉习语的翻译 毕业论文

浅谈英汉习语的翻译 毕业论文

来源:知库网


目 录

摘要 ………………………………………………………………………………(1) 关键词………………………………………………………………………………(1) 引 言 ………………………………………………………………………………(2) 一、英语习语的内涵及其作用……………………………………………………(2) 二、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英汉习语差异…………………………………………(2) 三、英语习语在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因素…………………………………………(3)

3.1. 历史发展的差异…………………………………………………………(3)

3.2.地理环境的差异…………………………………………………………(3) 3.3.宗教信仰的差异…………………………………………………………(3) 3.4. 历史典故的差异…………………………………………………………(4) 四、英语习语翻译的原则 ………………………………………………………(4)

4.1. 直译法 …………………………………………………………………(4) 4.2. 意译法 …………………………………………………………………( 5)

4.3. 直译加注法……………………………………………………………(5) 五、结 语………………………………………………………………………… (6) 参考文献………………………………………………………………………… (7)

摘要:

英语习语是英语语言的精华,是英语词汇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高频率地使用英语习语,既满足了语用学中对信息简洁的要求,也达到了有效的交际目的。习语的翻译要掌握习语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要兼顾文化差异和翻译原则,生动、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思维和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 英语习语 翻译 英汉习语差异

1 页 共 7 页

浅谈英汉习语的翻译

引 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要通过语言来交流和传承,语言只能依附于某种特定的文化而存在。人们在对语言与文化二者的关系研究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跨文化交际学。而在语言这个大家庭中,习语是其中的核心和精华。如果没有习语,语言将会变得枯燥乏味,毫无生气。反之,如果运用得当,习语可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英语是世界上词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英语习语更显得纷繁浩瀚,渗透着浓郁的西方文化气息。如何准确传达习语所包含的独特文化内涵,并再现原作的表现力,往往是翻译的难点。 一、英语习语的内涵及其作用

英语习语是英语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下来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特殊语言形式。它包括比喻性词组、俚语、俗语、谚语等,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是语言中的某一些部分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喻意深刻的短语或短句。其源流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日常的衣食住行、地理环境到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文学艺术以及宗教信仰、人生哲学、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等。交际中,语言发挥着叙事、祝贺、祈求、命令和劝导等作用,这些作用就是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具有的功能。然而,作为观察事物和学习知识的手段,语言还有多种更深层次的日常运用时难以觉察的理性功能,理性功能和日常作用都是语言独有的。英语这门成熟且广泛使用的语言充分蕴涵着三大纯理功能(韩礼德提出语言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的思想)。英语习语,无论是词组型还是句子型,都是英语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着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除三种纯理功能外,英语习语还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隐喻认知功能以及语用功能。 二、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英汉习语差异

学习习语,弄清词汇的各种意义及语用是学习者的核心问题。由于英汉文化体系不同,英汉习语在意义和表现形式上,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汉语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四书》、《五经》记录了大量的成语,

2 页 共 7 页

而英语习语则大部分来源于《圣经》、《莎士比亚全集》、以及《伊索寓言》, 受两种不同文化的影响,习语的产生和来源也就有了其差异性。以汉语中《四书》为例,其中记录了大量的汉语习语。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 逝者如斯夫! It passes on just like this!

英语中的习语,多数来自历史事件、寓言、神话、传说以及民间风俗、宗教信仰、地名等,《圣经》、《莎士比亚全集》、以及《伊索寓言》,作为古代英语重要著作,产生了大量的习语。如:What has done is done :既往不咎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等等。 三、英语习语在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因素 3.1.历史发展的差异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旧的语言逐渐衰亡,新的语言不断产生。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的痕迹主要残留在习语当中:回顾人类历史的发展,对民族文化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地壳变迁、民族的迁徙、民族的征服与同化和民族之间的战争。 3.2.地理环境的差异

在表达同一种含义时,英汉两种语言的习语不尽相同。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汉语则是“挥金如土”。英国是岛国文化,而中国是农业文化,习语反映的文化差异也是必然的。英国地处西欧边缘,国内有很多富有特色、享有盛誉的城市和河流,因而这一特殊地理环境也就反映在习语上。如: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把煤送到纽卡斯尔——英国的产煤中心) “set the Thames on fire” (火烧泰晤士河,伟大的壮举)等。中国自古以来便以锦绣山川而著称,如“不到长城非好汉”、“有眼不识泰山”、“长江后浪推前浪”等。 3.3.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信仰对英汉习语的产生和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混杂了佛教和道教,其中佛教对中国人影响最大,对中国文化影响极深。许多警示名言与佛教有关系,如 “借花献佛”表示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还有“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都跟宗教信仰有关系。 西

3 页 共 7 页

方国家的主要宗教是教,英语中存在大量来自《圣经》的习语,如“eye for eye”源自《圣经申命记》中的“anything eye shall not pity ,but life shall go for life,eye for eye,tooth for tooth,hand for hand,foot for foot”,喻指争锋相对的报复。再有“cast pearls before swine”比喻把珍宝献给不能赏识者,即对牛弹琴。“beat the air”出自《圣经•新约》中的《歌林多前书》,后引用此语表示“白费力气”或“徒劳无功”以及“bone of the bone and flesh of flesh”出自《圣经•旧约》中的《创世纪》表示“骨肉相连”等。 3.4.历史典故的差异

历史典故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及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没有读过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就不能正确理解“你这个人真阿Q”这句话的含义;没有读过《三国演义》,也就难以理解“空城计”的含义。英语中的典故也是如此。例如:“bell the cat” 出自寓言故事,指承担危险的事情,替别人冒险;“Penne-lope's web”源自希腊神话—珀涅罗珀的织布,指“永远完不成的工作”,而“cry for the moon”则出自狄更斯小说《荒凉山庄》,指海底捞月,比喻为异想天开。 四、英语习语翻译的原则

作为西方翻译理论的核心,等效理论是指导习语翻译的重要理论依据。等效翻译理论的提出者奈达(以色列在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 一书中指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译出语信息和译入语信息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入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因此要把习语翻译好,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4.1.直译法

各民族的文化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具有共性的方面,英汉习语中也会有部分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相近, 隐含意义相同,可以直译。如“狮子”在西方国家被视为勇敢,强悍的象征,素有“国兽”之尊,所以有“the tail of a lion”之说,可直译为“宁为狗头,不为狮尾”。有时习语的比喻形象可能对读者比较生疏,但它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明显的民族、政治及历史等色彩,可以直译。如:“armed to the teeth” 直

4 页 共 7 页

译成“武装到牙齿”;“a cat has nine lives” 则可译成“猫有九命”;“象牙塔”可以直接翻译为“tower of ivory”。 4. 2. 意译法

有些习语文化意义很浓,直译不能传达文化意思,更换又容易将译入语文化强加到来源语文化中,此时应采用意译的方法。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就只能采取意译的方法。“龙”在英汉两种文化中意义完全不同。在汉语中“龙”是“高贵”、“尊严”的象征,而英语中“dragon”的意义是“怪物、魔鬼、凶残”,所以“望子成龙”不可直译成“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应把“dragon”换成“somebody”。再如“天有不测风云”,若直译为:“the weather has accident of wind and clouds”,西方读者会不知所云,因为汉语中“风云”有特殊的含义。意译成“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则能一目了然。再如“as old as Methuselah”, 如果直译成“同玛士撒拉一样老”也很难让中国读者理解,不妨意译成“寿比南山”或“长命百岁”更恰当。 4.3.直译加注法

直译若不能使读者理解,可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适当解释性的词,使译文形象生动,体现出原文的风格和韵味,这就是直译加注的方法。如:“司马昭之心,固已路人皆知”中,西方读者对“司马昭”不太熟悉,所以我们得加注:“Sima

Zhao

was

a prime

minister

of

Wei

(AD.

220-265)

who nursed a secret ambition to usurp the throne. The emperor once remarked that Sima Zhao's intention was obvious to everyman in the street.”而对于像孔子(Confucius)、孟子(Mencius)这类名人,就可不必加注了。再如中国的谚语: “一个和尚挑水喝, 两个和尚抬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 可译为 “One monk, two buckets; two monks, one bucket; three monks, no bucket, no water — more hands, less work.” 采用直译加注这种方法,有利于读者了解原文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七、结语

习语大都具有鲜明的形象,适宜用来比喻事物,因此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习语丰富多样:有的含义明显,一目了然;有的内容含蓄,意在

5 页 共 7 页

言外,能引起丰富的联想。习语的翻译可以直译为主,意译、套译兼而用之,尽可能地让译文的读者得到和原文的读者相似的感受。只要对中外文化的差异多加研究,以科学的翻译原则做指导,结合适当的翻译方法,习语的翻译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6 页 共 7 页

参考文献

1.陈柏松.英语习语概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2.陈慰(主编).英汉语言学词汇[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 3.常晨光.英语习语与人际意义[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 4.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出版社, 19. 5.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6.李萌.词语、习语的翻译与文化差异[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 7.龙江华.从文化翻译观来看汉语习语的英译[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7). 8.杨娴.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7 页 共 7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icool.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