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挡土墙的类型构造和布置
一、类型
挡土墙作用:
具有阻挡墙后土体坍滑、保护与收缩坡脚等功能。 路基工程中:
①防止路基填土或挖方坡体变形稳定 ②克服地形限制或地物干扰 ③减少土方量或拆迁和占地面积
④避免填方侵占河床和水流冲刷岸坡(浸水墙) ⑤整治滑坡等病害(抗滑墙)
按设置位置:路肩墙、路堤墙和路堑墙等
按结构形式与特点:重力式、薄壁式、锚固式、垛式和加筋土式等。 1. 重力式
原理:主要依靠墙身自重抵抗墙后土体的侧向压力。 墙身:干砌、浆砌,缺乏石料时,可用混凝土。
干砌仅适用于地震烈度较低,墙高不高(<6m),地基条件良好的地段。 特点:断面尺寸较大,结构简单,取材较易,施工简便。 (1)墙背
墙背种类 仰斜 土压力 主动土压力小 适用情况 路堑墙、墙趾处地面平坦的路肩墙或路堤墙 俯斜 土压力大 地面横坡陡峻处的路肩墙或路堤墙,可减小墙高,墙背可做台阶形 上部俯斜,下部仰斜,可减少上部墙身的断面尺寸,多用于路堑墙,也用于路肩墙 上下墙背间设一衡重台,墙面陡直,适衡重式 下部小、上部略用于地面横坡陡峻处的路肩墙和路堤墙。大 借助填土自重和墙重心后移,提高墙体稳定性 用混凝土挡墙时,为减少断面尺寸,可在墙背、墙趾处设少量钢筋,称半重力式,一般适用于低墙。
凸形折线 下部小、上部略大
2. 薄壁式
原理:主要依靠底板上的土重来平衡侧向土压力 墙身:钢筋混凝土结构 特点:墙身断面较薄,
通常包括悬臂式、扶壁式和柱板式等。
(1)悬臂式
组成:立壁、趾板(趾部底板)和踵板(踵部底板)三个悬臂部分
原理:利用踵板上的填土重量保持稳定,趾板还可增加抗倾覆能力和减小基底应力, 适用场合:地基情况较差的路肩墙。 (2)扶壁式
当墙高超过 6m 时,侧向土压力作用下,立壁底部的弯矩迅速变大,钢筋、混凝土用量急剧增加,不经济。因此沿悬臂式墙长方向,每隔一定距离加设扶壁(肋板),将立壁与底板连接起来。悬臂受弯矩,要配置钢筋。
(3)柱板式
组成:立柱、挡板、底梁、底板(卸荷板)、基座和拉杆拼装而成。 适用场合:支挡土质路堑高边坡或处治边坡坍滑,还用于路堤墙 3. 锚固式
组成:由钢筋混凝土墙面部分和锚固构件连接而成。
原理:依靠埋设在稳定岩土层内锚固件的抗拔力,承受从墙面传来的土压力,保持全墙稳定。
墙面:预制立柱(肋板)和挡板拼成,也可就地浇注成整体板壁。 挡板断面采用矩形或槽形的直板,也用混凝土拱板。
特点:属轻型结构,材料节省、占地较少,地基要求不高,有利于机械化施工。 可分为:锚杆式、锚定板式和桩板式等 (1)锚杆式
采用锚杆(锚入稳定地层内的钢杆或钢丝束,拉住肋柱或板壁。 墙高时,可分级建造。
适用场合:适用于高度较大、挖基困难、具有锚固条件的路堑墙、路肩墙或抗滑墙。 (2)锚定板式
结构形式与锚杆式基本相同,只将钢杆(拉杆)的锚固端改用锚定板,并埋在填料稳定区(被动区和中性区)内。
适用场合:特别适用于地基不良的高路肩墙或路堤墙。 (3)桩板式
系将支承挡板的立柱改为深埋地下的桩柱(锚固桩)。
适用场合:适用于墙后土体下滑力较大而要求基础埋置又深的滑坡整治地段。 4. 垛式
组成: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杆件纵横交错拼装成框架,内填土石。 原理:借助自重抵抗墙后土体的推力。
特点:允许地基产生一定不均匀沉降,施工迅速,修复容易。 适用场合:常用作高路肩墙、路堤墙和抗滑墙。 5. 加筋土式
组成:由竖直面板、水平拉筋和内部填土三部分组成的加筋体。
原理:通过拉筋材料与填土之间的摩阻力,使面板与土形成一整体结构,依靠其自重抵抗墙后(拉筋尾部后面)土体的侧压力。
拉筋材料:条带拉筋(钢带、钢筋混凝土带或聚丙烯土工带) 网格拉筋(金属或聚合物材料做的网格)。
面板:起保护表层填料免受侵蚀和坍塌作用,一般用混凝土预制(国外用半椭圆形金属板)。 特点:构件轻巧、施工简便、柔性较大、抗震性大、外型美观、造价较低。 适用场合:适用于较高的路肩墙和路堤墙。
二、构造
包括墙身、基础、填料、排水设施和沉降伸缩缝等方面。 1. 墙身 确定原则:
根据墙的用途、高度及墙趾处的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在满足材料强度和整体稳定性要求的前提下,按照结构合理、断面经济、施工方便的原则来确定。
(1)重力式
仰斜墙背:坡度一般为 1 : 0.15~1 : 0.25 ,不宜缓于 1 : 0.30 ,以免施工困难。
俯斜墙背:坡度常用 1 : 0.15~1 : 0.40 ,低墙(高度不超过 4m)时,可取竖直墙背。
衡重式:上墙俯斜坡度 1 : 0~1 : 0.45 ;下墙仰斜坡度 1 : 0.25 。上下墙的墙高比通常取 2 : 3 。
墙面(基础以上部分)一般为仰斜平面,坡度与墙背坡度协调。
地面横坡较陡时,用 1 : 0.05~1 : 0.20 ;地面横坡平缓时,不宜缓于 1 : 0.3 。 墙顶宽度:浆砌时不小于 0.5m ;干砌时不小于 0.6m 。 (2)悬臂式
立壁面坡 1 : 0.02~1 : 0.05 ,背坡可直立。顶宽不得小于 0.15m ,路肩墙不宜小于 1.20m 。踵板采用等厚,趾板端部厚度可减薄,但不小于 0.30m 。
(3)扶壁式
立壁一般为等厚的竖直板(墙面板);扶壁间距取墙高的 1/3~1/2 ,厚度约为扶壁间净距 1/8~1/6 ,但不小于 0.30m 。钢筋配置如图 7-3a 、 7-3b 。
(4)锚杆式
墙面:为便于立柱和挡板安装,多采用竖直墙面。
立柱:立柱间距可选用 2.5~3.5m 。每根立柱布置 2~3 根锚杆,布置位置应尽量使立柱所受弯矩分布均匀。
锚杆:一般沿水平方向向下倾斜 10 ~45 。
有效锚固长度:岩层中不小于 4m ;稳定土层中应有 9~10m 。
分级设置:每级高度不大于 6m ,两级之间设 1~2m 平台,以利于施工操作和安全。 (5)加筋土式
面板:十字形、六角形和长条形(断面有矩形、槽形和 L 形等),尺寸主要由受力情况和起吊能力决定。
o
o
十字形面板:高、长为 50~150cm ,宽(厚)为 8~22cm 。边角处,需采用半块面板和异形面板拼装。
拉筋:采用抗拉强度高、蠕变量小、柔韧性和耐久性好的材料,能与填料产生较大的摩阻力、施工方便及价格低廉。
钢筋混凝土带:分节预制,每节长度不大于 3m ,平面呈矩形或楔形,断面厚 6~10cm ,宽 10~25cm 。
聚丙烯土工带:表面应有粗糙花纹,宽度大于 18mm ,厚度大于 0.8mm 。
拉筋长度:取(0.8~1.0) H ,底部拉筋长度不小于 3m ,同时不小于 0.4H (H 为加筋体高度)。
(与面板结点)间距:通常横向为 0.50~1.00m ;竖向为 0.25~0.75m ,面板与拉筋连接,可用螺栓或焊接的感方法连接;相邻面板间连接,用企口和插销等连接。
墙高超过 12m 时,中部宜设置宽度不小于 1m 的错台,有利于调整墙面水平位移,减少面板对地基的压力,并便于施工操作。
另外,加筋体顶部面板上宜设置路檐板,以固定和约束面板,并可安装栏杆。 2. 基础
一般挡土墙可直接建造在天然地基上。对于加筋土挡墙面板,除平整的坚硬地基外,其底部应设置宽不小于 0.3m 、厚不小于 0.2m 的条形混凝土基础(基座)。
① 当地基较弱、地形平坦、墙身较高时,为减小基底应力和提高抗倾覆能力,可采用扩大基础。(图 7-8)墙趾台阶宽度,不得小于 0.2m ;高度按材料的刚性角(浆砌材料为 35 ,混凝土为 40)确定。
o
o
② 地基为软弱土层时,可用砂砾、碎石等材料换填,以扩散基底应力和增加抗滑能力;或采用桩基础。
③墙趾处地面横坡较陡,地基为较完整坚硬的岩层时,为减少基坑开挖和节省圬工,可 将基础底面做成台阶形。
台阶的高宽比不应大于 2 : 1, 宽度不宜小于 0.5m 。 埋深:应埋置足够的深度,以保证其稳定性。
① 土质地基:地表下不少于 1m (土层密实稳定时,可减少;加筋土挡墙的面板基础底面不小于 0.6m);受水流冲刷时,应在冲刷线以下至少 1m ;有冻胀影响时,还应在冰冻线以下不少于 0.25m 。
② 岩石地基:应清除表面风化层,基础嵌入基岩的深度不少于 0.15~0.60m (按岩石的坚硬程度和抗风化能力而定);当风化层较厚又难以全部清除,可根据岩石的风化程度及其相应的容许承载力将基底埋在风化层中。当墙前地面横坡较大时,应留出足够的襟边宽度(表 5-12),以防剪切破坏;对加筋体,则设宽度不小于 1m 的护脚。
③当挡土墙位于地质不良地段,地基土内可能出现滑动面,应将基底埋置在滑动面以下 一定深度(抗滑墙埋入稳定岩层中的深度应不小于 0.5m ,稳定土层中不小于 2.0m),或采取其它措施,以防墙随土体一起滑动。
3. 填料
一般采用当地的土回填并压实,有条件时,尽量选用有一定级配、内摩擦角大、透水性好、遇水后不易膨胀和非冻胀性的材料(如砂砾、碎石等)。
加筋体内填料:应能与拉筋产生足够的摩阻力,易于压实并具有良好的水温稳定性;考虑到拉筋腐蚀,要限制填料内有害化学物质的含量及 pH 值和电阻率等。压实度:在距面板 1m 内,全部墙高不低于 90% ; 1m 以外,则与路基压实要求相同。
4. 排水设施 (1)设置目的:
①疏干墙后土体并防止地面水、地下水下渗;
②以免墙身承受额外的侧压力(静水压力、冻胀压力、膨胀压力); ③不使承载力下降; ④延长拉筋的使用寿命等。 (2)排水措施:
墙后坡面、加筋体顶面:设置排水沟、夯实地表松土和铺筑封闭层等,减少降水和地表径流的下渗。
路堑墙墙趾前边沟:予以铺砌加固,以防边沟水渗入基础。
非浸水加筋土挡墙:当面板基础埋深小于 1m 时,宜在地表下设置宽为 1m 的混凝土或浆砌片石散水。
浆砌墙:为防积水,应设置泄水孔。直径: 5~10cm 圆孔或 5cm × 10cm 、 10cm × 10cm 、 15cm × 20cm 的方孔,间距一般为 2~3m ,上下交错布置。
最下排泄水孔的出水口底部高出地面(路堑墙为边沟水位,浸水墙为常水位) 0.3m ,保证顺利泄水;进水口底部,应铺设 0.3m 厚的粘土层,以防水分渗入基底。在进水口周围,应采用具有反滤作用的粗颗粒材料覆盖(冻胀时,最好用炉渣),以免填料流失而阻塞孔道。
当填料透水性差(如细粒土)或有冻胀可能时,在墙身和面板后设置排水、反滤或防冻层。采用厚度不小于 0.3m (或 0.5m )的砂砾、碎石等材料。渗水量大时,可增设渗沟,把水排泄到墙外。干砌挡墙:因墙身透水,可不设泄水孔。
5. 沉降伸缩缝
沉降缝设置目的:为避免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墙身开裂,须设置沉降缝,按墙高、地基性质变化设置;
伸缩缝设置目的:同时,为防止圬工砌体因结硬收缩和温度变化产生裂缝,须设置沉降缝。 通常设在同一位置(合并设置),称沉降伸缩缝。 分段设计与施工:根据地形、地基情况
土质地基:每隔 10~15m (加筋土挡墙可达 30m)设置 岩石地基:间距可适当增大。
缝宽:一般为 2~3cm ,自墙顶做到基底。
① 浆砌挡墙:缝内用胶泥填塞;当渗水量大或冻害严重地区,宜用沥青麻筋或沥青木板等弹性材料,沿墙内、外、顶三方填塞,深度不宜小于 15cm ;当填石且冻害不严重时,可不嵌填材料,仅设空缝。
② 干砌挡墙:接缝两侧选用平整石块砌筑,使形成竖直通缝。
③加筋土挡墙沉降缝:采用异形面板,形成直缝,缝宽 1~2cm ,内填上述弹性材料。 ④钢筋混凝土悬臂式和扶壁式挡墙伸缩缝:可采用企口缝,间距不超过 30m ,其间设置表面有 V 形缺口的收缩缝(钢筋不切断),间距约 10m 。
三、布置
挡土墙的布置,通常在路基横断面和墙趾纵断面图上进行。布置前,应现场核对路基横断面图,不足处应补测;测绘墙趾处的纵断面图,收集墙趾处的水文和地质等资料。
1. 横向布置
系在路基横断面图上选定墙的位置和形式,确定墙身断面、基础形式和埋置深度,布设排水设施,指定填料类型等,并绘制具有代表性的挡土墙横断面图。
2. 纵向布置
在墙趾纵断面图上进行,布置后绘成挡土墙正面图。
布置的内容:
(1)确定挡土墙的起讫点和墙长,选择挡土墙与路基或其它结构物的衔接方式。衔接方式有:墙的端部直接嵌入山坡坡面,设置锥坡、端墙或斜墙等。
(2)按地基和地形情况进行分段,确定沉降缝与伸缩缝的位置。
(3)布置各段挡土墙的基础。墙趾处地面有纵坡时,挡土墙的基底做成不大于 5% 的纵坡。但地基为岩石时,为减少开挖,可沿纵向做成台阶。台阶尺寸随纵坡大小而定,但高宽比不宜大于 1 : 2 ,宽度不小于 1m 。
(4)确定泄水孔的位置,包括数量、间隔和尺寸等。 3. 平面布置
对于地形、地质复杂的挡土墙或工程量大的沿河曲线挡土墙,除了横纵布置外,还应在地形图上进行平面布置。
绘制平面图,图中标示挡土墙与路线的平面位置、附近地貌与地物等情况,特别是与挡土墙有干扰的建筑物情况。沿河挡土墙还应绘出河道及水流方向,防护与加固工程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