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报告

来源:知库网
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报告

课外阅读历来被视为语文教学中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增设了大量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中外名篇。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必须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交给他们开启智慧的钥匙。为此,我就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于二OO二年七月对我校三至六年级的第一个教学班(共232名)学生及学生家长发放调查问卷收回有效答卷400份(学生200份,家长200份)。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以下“五少”的弊端:

一、阅读量和阅读的时间少。学生(受查200人)一周读书数量统计:

学生(受查200人)一周读书时间统计:

从以上两表可以看出:小学生一周内阅读量极少的约占 40 %。而有进行课外阅读的阅读数量也偏少;小学生每天阅读时间在15分钟以下的136人,占 68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大致如下:⒈书源不足。现在农村小学的图书馆建设和藏书量的充实各级的重视力度不足,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建图书室(馆),有的仅作“摆设”而己。⒉家庭重视不够。不少学生在调查中均有反映,有时很想多买几本课外书,但都遭家长制止。理由只有一个:与学习无关。⒊受其他信息渠道所抢占,学生课余大多时间是挤于电视前观看影视节目。⒋学生的作业负担仍偏重,能够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少。学生在校的课外时间(尤其是后进生)多数被老师“好心”的辅导和补课所挤占。回到家里,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后,家长又另开“小灶”,复习期间尤为严重。就是寒、暑假期间,家长又另有各种家教或艺术培训、辅导的安排。⒌学生本身缺乏挤劲和钻劲,不能很好地利用有限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读书读报。 二、阅读的种类少。

学生(受查200人)一周读书数量统计: (所统计人数有交叉)

从上表反映出,学生课外阅读的读物以连环画和童话、民间故事居多,占了77.5%。而配合教材进度及教材内容自觉进行阅读者略少,只占41.5%。究其原因大致有三方面:⒈连环画及童话故事适合了儿童的年龄特征,对儿童易产生较大的吸引力。⒉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启发及引导。⒊现行的少儿出版物对于配合教材内容方面的书籍仍偏少,因课本所选篇目乃为为古今中外名篇,现在出版发行的少儿读物属长篇巨作的略少,偶有出现的,却大大超越了小学生的购买力。 三、课外阅读兴趣少。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造成学生课外阅读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自身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少。从问卷中得出:是否有意坚持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这一问题。得出否定回答的学生87人,占43.5%;为了作文和竞赛所需而选择课外书进行阅读的有122人,占61%,其中四年级⑴班有43人占全班的91.5%;在父母或教师提出要求后才进行阅读的有52人,占26%。造成学生阅读兴趣少的原因是:⒈受应试教育阴影的影响,使不少中上层的学生只有顾及作业的完成而对课外阅读的兴趣锐减。⒉无休止的机械重复作业,辅导、补课使后进生产生了厌学心理更谈不上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⒊适合少儿阅读的读物数量与多种多样的充满神奇、幻想的影视作品数量上的强烈反差,使少年的注意力导向影视节目。⒋家庭中缺乏了适合少儿自行学习的安静环境。⒌学生自身的懒学、厌学情绪。 四、阅读方法的指导少。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如何有效地阅读课外读物这类问题大都未能很好作答。他们对课外书的阅读随意翻翻者居多。这不能不使我们对平常的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在教学中,大量时间和精力都花费于对基础知识的机械重复、死记硬背上,而对学法的指导偏少,对于课外阅读的方法的指导更少得可怜。对学生课外阅读作出指导的只是为了应付某种竞赛而进行。如上面所提及的四年级⑴班学生有91.5%自觉地进行有目的的阅读,无非是为了参加汕头市举行的四年级语文阅读竞赛。 五、家长的重视少。

本人就学生家长对子女课余进行课外阅读情况的关注程度进行列表调查。其结果如下: 从调查的结果显示:家长有目的地帮助子女搞好课外阅读者28人,占14%。支持子女在完成作业后注意读书的35人,占17.5%,家长重视子女的课外阅读情况的仅达三成多。在调查了解中得出,造成家长对子女阅读重视少的原因如下:⒈家长的育儿观念未能适应教育新形势所需,只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缺乏全面提高的素质教育观念。⒉自身的文化素养偏低。在受调查的200学生家长中,学历在高中毕业以上的有79人,占38.5%。家长读书看报者甚少,未能较好地为子女提供学习的榜样。⒊担心课外阅读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⒋受家庭经济负担所影响。目前大多农民的收入并非丰厚,家庭经济负压大,无暇顾及也无力应付价格偏高的少儿读物。

针对调查所掌握的情况,本人认为:要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看报习惯,必须着实抓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观念,增大投入。

当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未真正脱离“应试教育”的阴影,注重分数,重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家长看重的也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读课外书是不务正业,一律予以禁止。因此,应敢于更新育人观念,冲破阻力,注重图书室(馆)的建设,充实藏书数量,定时向学生开放,为学生创设借阅课外书的条件家长应改变育儿观念,应多为孩子购买适合他们阅读的少儿读物。多指导、督促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努力把孩子培养成具有全面素质的适应新世纪所需的多能型人才。

二、培养兴趣。

结合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有意识地挑选一些精彩生动的儿童读物的故事片断。在课余或课堂上讲讲。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便戛然而止,引发学生产生想迫切看看这本书的愿望。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发掘部分比较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对于一些知识面广的学生应多予以肯定和表扬。这样,既激发他们努力向上的信心,也为同学树立榜样,增强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 三、选择读物。

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经常性地为学生介绍有益书报。首先,为了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注意配合教学进度大力介绍有益读物。其次,随着现代社会各方面信息渠道的杂、广、乱的形势,现代社会文化市场对学生存在着较大的负面影响,教师应有责任相机诱导,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引导他们吸收多方面知识,防止课外阅读过程中出现的“偏食”现象。 四、教给方法。

提供一些常用的读书方法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读书的基本规律是很有必要的。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往往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因此,要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处理好精读与粗读的关系。注意读书既要有深度,又应有广度。既要以读带写,又以写促读。

五、配合教学。

应注意结合学科的教学进度,引导、介绍学生看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籍或文章。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可供参考。这样,不仅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效

地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养成自觉读书的好习惯。

六、创设环境。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认真开展好系列读书活动,把讲、读、写、做几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开展学科知识竞赛、读书演讲、读书征文比赛、讲故事比赛及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