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二: 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夫茧,舍而不治,则腐蠹而弃;使女工缫之,以为美锦,大君服而朝之。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使贤者教之,以..为世士,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是故子路,卞之野人;子贡,卫之贾人;颜涿聚,盗也;..颛孙师,驵也。孔子教之,皆为显士。夫学,譬之犹砺也。昆吾之金,而铢父之锡,使干越之工,铸之以为剑,而弗加砥砺,则以刺不入,以击不断。磨之以砻砺,加之以黄砥,则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自是观之,砺之与弗砺,其相去远矣。今人皆知砺其剑,而弗知砺其身。夫学,身之砺砥也。 (节选自尸子《劝学》,有删改) 文本三: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以致甘软,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历兹以往,百行皆..然。纵不能淳,去泰去甚。 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节选自颜之推《勉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 B.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 C.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 D.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君,古时常作为天子、国君的别称,也用作对尊长的敬称,此处指前者。 B.贾人,指商人,也指古时官府掌管采购物品的人员,文中“贾人”指后者。 C.社稷,“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社稷”合用则常用来代指国家。
D.经纶,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和编丝成绳的统称,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手法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尸子在《劝学》中列举了子路、子贡、颜涿聚、颛孙师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孔子的贤能。
B.从颜之推提到的“未知养亲者”等情形可知,学习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C.《荀子·劝学》和尸子《劝学》都运用了比喻论证,使论证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D.尸子和颜之推都写到了学习者在学习后所产生的变化,并以此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课内文言翻译) (2)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
5.三段文字都论述了学习的作用,请分别加以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劝学 荀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文本二:
师说 韩愈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文本三: 续师说 黄宗羲①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乳儿粉子②,轻儇浅躁,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故何北山③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徒以其久待刘夫子而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注】①黄宗羲: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②乳儿粉子:指年轻识浅的人。③何北山:何基(1188-1268),字子恭,人称北山先生,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B.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C.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D.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大夫是对中国古代官僚人文知识分子的统称。这是一个精英社会群体,中国的官员的世袭制是其形成的制度保证。 B.北面,古代君主坐北朝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向北方朝拜,故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以示臣服。文中以此指弟子行敬师之礼。 C.“道之未闻”中的“道”指道理,与《登泰山记》中“僻不当道者”的“道”意思不同。 D.“相率而耻不为师”的“耻”是意动用法,与《赤壁赋》中“侣鱼虾”的“侣”用法相同。 8.下列对文段内容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节选片段从积累、坚持、专心三个层面论述了学习应该具备的态度和方法。 B.《师说》中“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这一句,用比较方法说明“众人”只爱孩子,不爱自己。
C.韩愈感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而黄宗羲却“惟恐其传”,主要是担心无才无德者为师之风蔓延,在社会上形成不良的风气。
D. 黄宗羲使用何北山的事例,意在说明执师弟子之礼,乃庄重之事,为人之师应慎重对待。9.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
10.黄宗羲和韩愈都分析了“师道之不传”的原因,他们的观点有何不同?
答案
1、C句意:学习所得,施行起来没有不见成效。世人读书的,往往只能说到,不能做到,(所以)他们的忠孝没有人听说,仁义不足道。
“学之所知”是偏正结构,“所知”是所字结构,表名词性,所以可在“知”后断开,排除AD。 “忠孝无闻”“仁义不足”结构一致,是两个主谓结构的句子,所以应分别在“忠”“仁”前面断开,排除B。
2.B“文中‘贾人’指后者”错误。文中的“贾人”指商人。
3.A“是为了说明孔子的贤能”错误。本语段是在说劝勉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列举子路、子贡、颜涿聚、颛孙师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4.(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所以被武将、平俗的小吏们共同讥笑诋毁,确实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5.①荀子认为学习能让人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②尸子认为学习能使人成为当世名士,天下的诸侯就没有谁敢对他不敬。③颜之推认为学习能使人心胸开阔使洞明世事,有利于行动。 参考译文:
文本一: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二:
勤学而不厌倦,是用以治理自身的;教诲而不厌倦,是用来治理他人的。如果蚕茧已成,弃置而不加治理,就会变质腐蚀而抛弃,如果使女工缫丝治理,用它制成漂亮的织锦,那么天子上朝时,也会穿着它。每个人就像蚕茧一样,舍置而不修治,智慧、行为会无知、败坏。使贤达的人教诲他就会成为当世名士,那么天下的诸侯就没有谁敢对他不敬。因此,子路,是鲁东卞的粗野之人,子贡是卫地商人,颜涿聚是个强盗,颛孙师是个粗鄙之人,经过孔子教导之后,都成为名士。把学习做个比喻,那就像磨砺的道理一样。即使是昆吾的金属、铢父的锡,让吴、越的良工用它铸造成剑而不加磨砺,用它刺击也不能深入,用它侧击也不能砍断,如果用粗磨刀石开磨,再用细磨刀石精磨,那么用它刺击前面如无物一般,下面如无物一般,锋利无比。由此看来,磨砺与不磨砺,相差太远了。现在的人们都知道磨砺他们的剑却不知磨砺他们自身。学习,就是对自身的磨砺。
(节选自尸子《劝学》)
文本三:
读书做学问的原因,本意在于使心胸开阔使洞明世事,有利于行动罢了。不懂得奉养双亲的,要让他看到古人的探知父母的心意,顺受父母的脸色,和声下气,不怕劳苦,弄来甜美软和的东西,(于是)谨慎戒惧,行动起来照着去办;不懂得侍奉君主的,要让他看到古人的尽守职责不越权,见到危难接受任命,不忘对君主忠谏,来有利于国家,(于是)凄恻自省,想要效法他们……这样历数下去,所有行业无不如此。即使不能做到纯正,至少可以去掉过于严重的毛病。
学习所得,施行起来没有不见成效。世人读书的,往往只能说到,不能做到,(所以)他们的忠孝没有人听说,仁义不足道;(如果)让他判断一件诉讼,一定不会弄清事理;(如果)治理千户小县,一定不会管好他的百姓;(如果)问他造屋的事情,一定不知道楣是横的还是竖的;(如果)问他耕田的事情,一定不知道稷黍哪个早而哪个晚;吟诗谈笑,诵读辞赋,这样的事情已经很悠闲,只能增加一些迂腐荒诞的才能,处理军国大事,一点没有
用处。所以被武将、平俗的小吏们共同讥笑诋毁,确实是由于这个原因吧!这是学习的人要求得长进的原因啊!
(节选自颜之推《勉学》)
6、A句意:哎!真是太奇怪了。如果是这样,那么当老师的风气,就像是人具有着贼心,我担心它会流传下去啊!
“吁”是感叹词,其后应停顿,排除BD; “其可怪也”句末语气词“也”后应停顿,排除C。 7.A
A.“中国的官员的世袭制是其形成的制度保证”错误,应该是选拔制度(指“科举制度”),不是世袭制。
C.“僻不当道者”的“道”的意思是“道路”。句意:不懂得道理。/那些偏僻不在路旁的。 D.意动用法,认为……可耻;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句意:甚至相互都认为不做老师也是可耻的。/以鱼虾为伴侣。
8.B“用比较方法说明‘众人’只爱孩子,不爱自己”错误。用“择师教子”与“耻师焉”对比说明“小学而大遗”,而非说明只爱孩子,不爱自己。
9.(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2)北山可以做老师,却避开老师的名声而不去做,他是像这样慎重啊! 10.韩愈认为是弟子之过,黄宗羲更强调是为师者之过。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劝学 荀子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
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文本二:
师说 韩愈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能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不通晓文句的去向老师请教,有疑惑不能理解的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文本三:
续师说 黄宗羲
哎!从师的风尚没有流传,难道仅仅是学生的过错吗?同样也是老师导致的。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不懂得道理,不精通学业,(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那么就不是真正的老师。
当今世上都把无所忌惮当作高明。年轻识浅的人,轻浮浅薄,不只是把做学生当作羞耻,甚至相互都认为不做老师也是可耻的。哎!真是太奇怪了。如果是这样,那么当老师的风气,就像是人具有着贼心,我担心它会流传下去啊!
以前何北山对于来求学的人,不肯接受他们的拜师之礼。北山可以做老师,却避开老师的名声而不去做,他是像这样慎重啊!我年纪大了,并且很少时间去学习,你们想要寻求成为我的弟子,各位只是因为那刘先生过分盛情的推荐夸奖,让你们白白地久等,我哪
里敢冒当世之不韪,做出这样的无耻之事呢?反推韩愈的意思,写下《续师说》用来推辞这件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