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设计
执教者:王丽君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2、领略作者的情怀,欣赏文章的韵律美、表达美、情致美。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讲讲自己的座右铭导入
2、解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这个题目,陋室,顾名思义,就是简陋的屋子,那铭呢?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1
二、我能读
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是的,不诵读就不能领会文章的意蕴。那我们就从读开始吧!我们的第一遍读,要求结合注释读准音。
1、学生试读课文(自读)
2、给生字注音(课件)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齐读)
4、这篇课文好不好读,这是铭文这篇铭文有些特点呢,(短小、押韵、对偶、句式整齐而变化有致,骈散结合。)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
(押韵的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所以,要读出韵律,让人感受到音乐美,老师来试着读一下。
老师只是抛砖引玉,我们班的同学朗读能力都特别强,你们一定能读得更好。大声的自由的读一读吧!
5、请同学表演读
6、男女比赛读(站)
2
三、我能译
1、解释字词的意思(课件)
关键字词是翻译文言文的钥匙,只要拿到金钥匙,就一定能轻松打开翻译之门。
2、四人小组合作,尝试翻译课文(小组长组织,小组内释疑,无法解决的问题,再提出来全班解决)
3、小组展示,或提出疑问
四、我来说
1、明确陋室不陋
这篇音韵铿锵,节奏明快,篇幅简短的铭文是刘禹锡为他的屋子所写的,作者称他所居住的屋子为陋室,作者真的认为他的屋子是陋室吗?(不是)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了?(孔子云:“何陋之有”?)(板书:何陋之有)
2、理解陋室不陋
陋室之“陋”
这就是刘禹锡陋室的图片,你想要了解他为何身居陋室吗,有请刘禹锡来给大家独家分享一下吧!
3
学生采访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如此简陋的屋子,刘禹锡却认为不陋,文中哪些语句暗示了陋室不陋呢?
(板书:不陋)(苔痕上阶绿……无案牍劳形。)
这些语句从不同方面具体描写了陋室不陋的特点,你能用下面的句式说明一下吗?(出示投影片2)
陋室实则不陋,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写自然环境幽雅,这是写室中之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偶,写交往人物不俗,这是写室中之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意思。理解“白丁”的词义,并联系“布衣”一词)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正面写,实写,写出生活情趣高雅,这是写室中之事)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掌握“之”、“劳”的词义。从反面写,虚写。表现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即时板书:自然环境幽雅:苔、草 交往人物不俗:有鸿儒、无白丁 生活情趣高雅:可以……素琴、金经 无……无……)
4
师在引导学生找全并分析过这些内容后作小结:陋室之中的景是优美的,陋室之中的人是不俗的,陋室之中的生活是高雅的,你说作者所居陋室陋吗?(不陋)陋室不陋呀!请大家一齐读文中描写陋室特点的句子。
3、探究陋室不陋之因
作者说他所居的陋室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杨雄的玄亭一样,这是类比,你说诸葛亮的草庐、杨雄的子云亭陋吗?(不陋)为什么?(因为室主人不凡)刘禹锡认为他的屋子也不陋,那是为什么?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板书德馨)
①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②师引导学生分析这句话的作用(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愿望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板书:安贫乐道)
作者借写陋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五、我能背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现在有没有把这篇课文铭刻在心?根据学生情况,如能背诵则齐背,或男女生赛背,如不能,可再让学生读几遍再背诵。并采用指名背、小组背等形式。
5
六、布置作业
(1)仿写训练。以“教师铭”或“朋友铭”为题,写一篇仿作。
(2)为《陋室铭》配一幅插图,力求突出陋室的特征。
板书设计
陋室铭
陋室 陋
不陋
《陋室铭》教学反思
千佛镇中 王丽君
刘禹锡的《陋室铭》流传了千百年,聊聊八十一字,作者用凝练工整的语言表达出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如何让刚刚接触文言文不久的七年级孩子透过文字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把握作品的情感呢?我在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之后,将朗读作为了这节课教学的一个抓手,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品质。
一.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
6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1,让学生初读课文,根据“铭”的特点,将文中的韵脚找出来,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语言特点,产生整体感知。2,学生再读,体会骈体文的句式上的特点,进一步了解本文语言的特点。 3,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读后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读课文,就不仅读出了情感,更读出文章的韵味。教师指导朗读技巧。4,学生观看视频,听配乐朗读,加强朗读的节奏感的把握,并通过视频感受陋室的环境等,5,全班齐读,配合视频音乐,再次感受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这样的几轮朗读之后,学生已能当堂背诵,而且并不太有文字难度的文章,已经理解得比较好了。
二.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铭”的文体形式,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铭”的特点,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让学生说座右铭的方式,既起到激励同学们的作用,同时自然的引出“铭”,了解是警戒自己或称颂功德的文字,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巧妙的设计提问,引导学生逐步走入文本
精心设计问题,“陋室到底陋不陋”,让学生发散思维,撒下大网到文中寻求答案。在寻找答案的同时,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答案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
7
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人-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
四.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
在介绍作者及其背景的环节中,让学生资料展示,到前面将自己认为重要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并书写关键词。锻炼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提炼关键词的能力。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将认为重要的或疑问整理到便利贴上,同学们互相解答。对于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强调。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老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局面,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五、课外延伸采用了小辩论的方式,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引导。
结合刘禹锡的“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提出疑问,“当今社会这种处世态度是否仍然可行?”
学生辩论将课堂推向了高潮,但略微遗憾的是作为教师的我应该在学生情感价值态度观产生偏颇时更好的进行引导,这样就可以真正的将教师教书的同时,更能要育人的目标落实到实处。
顺应教育体制的改革,本节课一如既往的延续了我常态课的教学思路,学生们适应,我也觉得顺手,没有因为是公开课而作秀或造假。学生们愉悦于作为课堂主人的成就感,
8
我开心于作为教师的轻松感。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或不足正是今后教学中应该反思与提高的地方。我会沿着“以生为本,打造有效课堂”的教育改革思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打造出真正有效的课堂!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