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仅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代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1、 在自然环境5大圈层中,处于中心纽带的圈层是( D )
A、大气圈 B、水圈 C、 生物圈 D、 土壤圈 2、 土壤具有( A )是土壤最本质的特征
A、肥力 B、有机质 C、矿物质 D、水分 3、在自然土壤的形成过程中,( B )因素起主导作用
A、母质 B、生物 C、地形 D、时间 4、 土壤( B )含量是土壤肥力水平高低的标志
A、矿物质 B、有机质 C、水分 D、养分 5、土壤有机质含量在 ( D )以上的土壤称为有机质土壤
A、5% B、10% C、15% D、20% 6、 土壤有机质的主要存在形态是( C )
A、木质素 B、含氮化合物 C、腐殖质 D、纤维素 7、土壤有机质转化过程中最重要最积极的过程是 ( C )
A、水的淋溶作用 B、酶的水解 C、微生物转化 D、动物转化 8、碳水化合物在 ( B )条件下矿化分解易产生有机酸的累积
A、高温通气 B、低温嫌气 C、高温嫌气 D、低温通气 9、土壤腐殖质平均含碳量为( A )
A、58% B、30% C、80% D、55%
10、从土壤中分离提取腐殖酸是根据腐殖酸的 ( C )差异
A、化学性质 B、带电性 C、溶解性 D、吸附性 11、 土壤团聚体的主要胶结剂是( D )
A、氧化硅 B、氧化铁 C、粘粒 D、腐殖质
12、以下哪种作物秸秆还田时不需要配施肥速效性化学氮肥( B )
A、水稻 B、大豆 C、小麦 D、玉米
13、下列改良土壤质地的措施中,能够真正达到改良土壤质地的是( A )
A、客土调剂 B、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 C、施用有机肥 D、 植树种草 14、适宜于在沙壤土中种植的作物是 ( C )
A、水稻 B、小麦 C、花生 D、 玉米 15、适宜于在粘壤土中种植的作物是( A )
A、水稻 B、花生 C、红薯 D、马铃薯 16、对作物生长发育最有利的结构体是 ( D )
A、块状结构 B、核状结构 C、柱状结构 D、团粒结构 17、影响土壤热容量的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B )
A、土壤矿物质 B、土壤水分 C、土壤有机质 D、土壤空气 18、土壤圈中的氮素主要来源于 ( A )
A、生物固氮 B、化学氮肥 C、大气沉降 D、有机质矿质化 19、最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形成的胶结物是 ( C )
A、粘粒 B、铁铝氧化物 C、腐殖质 D、氧化硅 20、具有“小肥料库”之美称的结构体是 ( B )
A、块状结构体 B、团粒结构体 C、柱状结构体 D、核状结构体
1 / 11
21、对植物完全无效的水分类型是 ( A )
A、吸湿水 B、膜状水 C、毛管上升水 D、毛管悬着水 22、 对植物有效性最高的水分类型是( C )
A、吸湿水 B、膜状水 C、毛管水 D、重力水
23、按照卡庆斯基制质地分类方法,不属于土粒的一类是 ( A )
A、石块、石砾类 B、砂土类 C、壤土类 D、粘土类 24、土壤有机质矿化后的最终产物是 ( D )
A、CO2 B、H2 O C、矿质养分 D、CO2+ H2 O+矿质养分 25、在腐殖质组分中,既溶解于酸又溶解于碱的物质是( B )
A、胡敏酸 B、富里酸 C、胡酸素 D、胡敏酸+富里酸 26、土壤胶体微粒的构造包括 ( B )
A、胶核 B、胶核十双电层 C、决定电位层 D、补偿电位层 27、土壤溶液中,分散作用最强的一组阳离子是( D )
3+ 2+2++++
A、Fe B、Ca和Mg C、K和NH4 D、Na
28、土壤交换性阳离子分为盐基离子和致酸离子两类,致酸离子类包括( C )
+3+ +3++3+ +3+
A、Na和Al B、NH4和Al C、H和Al D、K和Al29、活性酸是土壤溶液中( A )所表现出的酸度
+3++3+
A、H B、Al C、H和Al D、Al(OH)3 30、对各种养分来说,有效度都较高的pH范围是 ( C )
A、<4 B、<5 C、5-7 D、>7 31、在重力作用下,能够自由排出土体的水分类型是( D )
A、吸湿水 B、膜状水 C、毛管水 D、重力水 32、土壤中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水含量为( D )
A、田间持水量 B、凋萎系数 C、饱和持水量 D、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 33、土壤热量主要来源于( A )
A、太阳辐射 B、生物热 C、地球内热 D、乱流热 34、土壤温度变化与大气温度变化的关系是前者较后者( B )
A、超前 B、滞后 C、一致 D、无关 35、一年中土壤地表面最高温出现在( D )
A、6月 B、7月 C、8月 D、7月或8月 36、在植物必需的营养中,主要来自于大气和水的是( B )
A、N、P、K B、C、H、O C、Ca、Mg、S D、Fe、Cu、Zn 37、土壤中仅反映钾储量大小的钾形态是( B )
A、矿物钾 B、非交换钾 C、交换钾 D、水溶性钾 38、植物吸收氮素的主要形态是( D )
4+3--+- A、NH B、NO C、NO2 D、NH4和 NO3
39、磷是遗传物质( B )的重要组成成分
A、白质蛋 B、核酸 C、植素 D、磷脂 40、我国土壤纬度地带性产生的动力是( B )因子的变化 A、降水量 B、热量 C、光 D、温度 41、原生矿物来自( C )
A、岩石破碎 B、次生矿物 C、岩浆在地壳中天然产生 D、海湖中沉积 42、土壤盐基饱和度是指( A )
A、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交换性阳离子的百分数 B、交换性阳离子占盐基离子总量的百分数
2 / 11
C、钙镁离子占交换性阳离了的百分数 D、盐基离子与交换性阳离子之比的百分数 43、土壤呈中性的pH大致范围( B )
A、6.0—8.0 B、6.5—7.5 C、4.5—9.5 D、7.0—8.5 44、土壤腐殖质主要由( D )组成
A、多元酚 B、纤维素、氨基酸 C、氨基酸 D、胡敏素、胡敏酸、富里酸 45、由于受根系生命活动的影响,通常根际土壤微生物( B )
A、无变化 B、数量大于非根际 C、数量少于非根际 D、分布无规律性 46、在坡顶位置的成土母质类型为( B )
A、坡积物 B、残积物 C、冲积物 D、洪积物 47、石灰土是发育在( B )上的一种岩成土壤
A、变质岩 B、石灰岩 C、火成岩 D、沉积岩
48、与近地面空气相比,土壤空气中( C )的含量没有明显差异 A、02 B、C02 C、N2 D、02和N2
49、紫色土是发育于紫色岩石上的一种( C )土壤 A、成年 B、人为 C、幼年 D、地带 50、土壤热容量愈大,则土温升高或降低( B )
A、平均 B、愈慢 C、愈快 D、不受影响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若干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代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1、 绿色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要素有( ABCDE )
A、光能 B、热量 C、空气 D、水分 E、 养分 2、 人们通常把自然环境划分为几个圈层,分别是( ABCDE )
A、大气圈 B、水圈 C、 生物圈 D、 土壤圈 E、岩石圈 3、 土壤肥力因素包括( ABCD )
A、水 B、肥 C、 气 D、热 E、 有机质 4、 从土壤肥力的演变过程来看,土壤肥力可分为( ABC )
A、自然肥力 B、经济肥力 C、人为肥力 D、潜在肥力 E、生产肥力 5、土壤学的分支学科包括 ( ABCDE )
A、土壤地理学 B、土壤物理学 C、土壤化学 D、土壤生物学 E、土壤矿物学 6、根据矿物颜色的成因,矿物颜色可分为 ( CDE )
A、白色 B、黑色 C、自色 D、假色 E、他色 7、 岩浆岩的构造包括( ABCDE )
A、块状构成 B、均一构造 C、流纹状构成 D、气孔状构造 E、杏仁状构成 8、根据岩石的生成方式的不同,岩石可分为( ABC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单矿岩 E、 复矿岩 9、自然成土因素包括 ( ABCDE )
A、母质 B、生物 C、 地形 D、时间 E、气候 10、含氮化合物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有 ( ABCD )
A、水解过程 B、氨化过程 C、硝化过程 D、反硝化过程 E、吸收过程 11、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键合的主要作用力有 ( BCDE )
A、水吸力 B、氢键 C、静电吸附 D、阳离子引力 E、 范德华力 12、以下哪些作物秸秆还田时需要配施速效性化学氮肥 ( ACD )
A、水稻 B、大豆 C、小麦 D、玉米 E、蚕豆 13、 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有( ABCDE )
A、客土调剂 B、引洪放淤 C、 引洪漫沙 D、施用有机肥 E、 植树种草
3 / 11
14、土壤结构体类型有 ( ABCDE )
A、块状结构 B、核状结构 C、柱状结构 D、片状结构 E、团粒结构 15、土壤结构体的胶结物主要有 ( ABCDE )
A、有机胶体 B、铝硅酸盐粘粒 C、铁铝氢氧化物 D、硅酸胶体 E、阳离子 16、 土壤结构体成型的动力有( ABCD )
A、干湿交替 B、冻融交替 C、生物作用 D、土壤耕作 E、施用有机肥 17、土壤结构体的稳定性主要是指( CDE )
A、物理稳定性 B、化学稳定性 C、生物稳定性 D、机械稳定性 E、水稳定性 18、土壤良好结构体的培育措施有 (ABCDE )
A、增施有机肥 B、合理轮作 C、改良土壤酸碱性 D、应用土壤结构改良剂 E、合理耕作与灌溉 19、影响土壤容重的因素有 (ABCDE)
A、土壤质地 B、土壤结构 C、土壤松紧度 D、土壤有机质含量 E、土壤孔隙度 20、 土壤水分类型有( ABCDE )
A、吸湿水 B、毛管上升水 C、毛管悬着水 D、膜状水 E、重力水 21、土壤水分常数主要有 ( ABCD )
A、吸湿系数 B、凋萎系数 C、田间持水量 D、饱和持水量 E、有效水贮量 22、土水势分势包括 ( ABCDE )
A、重力势 B、压力势 C、溶质势 D、基质势 E、渗透势 23、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主要有 ( ABCD )
A、土壤质地 B、土壤腐殖质 C、土壤无机胶体种类 D、土壤酸碱度 E、土壤水分 24、 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因素主要有(ABCE )
A、离子饱和度 B、互补离子种类 C、无机胶体种类 D、土壤酸碱度 E、离子半径大小与晶格孔穴大小的关系
25、影响土壤酸碱性差异的因素主要有 ( ABCDE )
A、气候 B、植被 C、 母质 D、氧化还原条件 E、施肥 26、 土壤中常见的氧化还原体系有(ABCDE)
A、铁体系 B、锰体系 C、 氧体系 D、硫体系 E、氮体系 27、 土壤温度的变化取决于土壤的( AC )
A、导热性 B、吸热性 C、热容量 D、有机质 E、矿物质 28、土壤中氮素的转化途径主要有 ( ABCDE )
A、氨化作用 B、硝化作用 C、反硝化作用 D、有机氮矿化 E、氨挥发 29、土壤中磷的形态有( ABCDE )
A、Ca-P B、Fe-P C、Al-P D、O-P E、植酸态磷 30、土壤中钾的形态有 ( ABCD )
A、矿物态钾 B、非交换性钾 C、水溶性钾 D、交换性钾 E、有效钾 三、名词解释
1、土壤肥力:植物生长和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2、土壤容重:单位体积的原状土体的干重。
3、土壤热容量: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土壤温度变化1℃所引起的热量变化量。
4、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5、土壤有机质腐殖化: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结构、成分更为复杂的腐殖质的过程。 6、BS:盐基饱和度,指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的百分率。 7、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
4 / 11
8、富铝化作用: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矿物发生强烈化学风化,铝、硅、铁和盐基物质发生分离,硅和盐基物质被大量淋失,铝和铁在土壤中发生相对富积。 9、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的交换性阳离子(一价)的总量。
10、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11、可变电荷:在介质的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的酸碱度,又称pH依变电荷。
12、土壤呼吸强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断面(或单位土重)的CO2数量。
13、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14、土壤圈:土壤圈是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15、同晶替代:指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其它离子所代替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6、激发效应:是指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降解加快或减缓的作用。
17、土壤质地:按土壤颗粒组成进行分类,将颗粒组成相近而土壤性质相似的土壤划分为一类并给予一定名称,称为土壤质地。
18、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反映土壤水分数量指标和能量指标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 19、粘化过程: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累积的过程。
20、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与土壤胶体上的阳离子相互交换位置的作用。 21、活性酸:土壤溶液中的H反映出来的酸度,用pH表示。 22、土壤养分:指主要由土壤供给,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23、反硝化作用:在嫌气条件下,硝酸盐在反硝化微生物作用下,还原为N2、N2O或NO的过程。 24、朔性值:土壤上朔限和下朔的差值。 25、宜耕期:适合耕作的土壤含水量范围。
26、土壤背景值:指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和含量。
27、土壤环境容量:指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28、土壤退化: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29、土壤:能产生植物收获的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层次。
+3+
30、潜性酸: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和Al所引起的酸。 四、简答题
1.制备1mm和0.25mm的土壤样品时,为什么必须让所称取的土壤全部通过1mm和0.25mm孔径的筛子? 答:(1)土壤中粗细不同的土粒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不同;
5 / 11
+
(2)粗细不同的土粒在自然中并非以单粒的形式存在,而是相互团聚成大小不同的土团,只有反复研磨才能使>1mm和>0.25mm的土团分散开,使组成它们的土粒最后进入分析样品中,最后得到的土样才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2.为什么说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农业生产的基地?
答:(1)土壤的营养库作用:土壤是陆地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 (2)土壤在养分转化和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 (3)土壤的雨水涵养作用:是一个巨大的水库;
(4)土壤对生物的支撑作用:土壤中拥有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生物群; (5)土壤在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3.为什么土壤的水解酸一般大于交换酸?
答:(1)交换酸测定时用1M KCl浸提,用标准NaOH滴定,只测定出了活性酸和K交换出的H和Al; (2)测定水解酸时,用CH3COO浸提,故测定出了羟基化表面解离的H,也测出了因Na交换出的氢离子和铝离子产生的交换酸度,还包括了土壤溶液中的活性酸。
4.今有一容重为1.2g/cm的紫色土,田间持水量为30%。若初始含水量为10%,某日降雨30mm,若全部进入土壤(不考虑地表径流和蒸发),可使多深土层含水量达田间持水量?
答:单位厚度土层达田间持水量需水量=(0.3-0.1)×1.2=0.24(g/cm) 土层厚度h=10/0.24=41.67(mm)。 5.影响土壤CEC的因素有哪些?
答:(1)土壤质地; (2)有机质含量; (3)无机胶体类型; (4)土壤酸碱性。
6.为什么磷肥的利用率一般比较低?
答:(1)磷的特性:磷在土壤中主要以矿物态存在,有机态磷所占比例很小,且有机态磷中速效性的水溶态和可水解态磷也很少。
①酸性条件下,H2PO3易形成Fe-P、Al-P和O-P而沉淀,从而使磷失去有效性; ②碱性条件下,H2PO3易形成Ca-P而沉淀,从而使磷失去有效性; ③中性条件下,磷主要以H2PO3,因而磷在中性条件下有效性最高。 (2)磷肥特性:
可溶性化学磷肥—主要是Ca(H2PO4)2,施入土壤后,很快转变为不溶性磷而失去有效性。 7.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有何关系?
答:(1)土壤空气影响作物根系的生长和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 (2)土壤空气影响作物种子萌发;
(3)土壤空气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进而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4)土壤空气影响作物的抗病性。
8.为什么说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6 / 11
---3
3
-+
++
+
3+
答:(1)生物在土壤结构形成和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生物在土壤养分积累、分解、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3)植被类型的演变会引起土壤类型的演变; (4)微生物在土壤养分的有效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9.简述土壤空气与近地面大气的主要差异。
答:土壤空气与近地表大气的组成,其差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 (2)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 (3)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 (4)土壤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 10.简述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答:(1)养分较完全; (2)促进养分有效化; (3)高土壤保肥性; (4)提高土壤缓冲性;
(5)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11.砂土和粘土肥力水平有何差异?
答:(1)砂质土类
①水 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而保水性弱,水气易扩散,易干不易涝; ②气 大孔隙多,通气性好,一般不会累积还原物质;
③热 水少气多,温度容易上升,称为热性土,有利于早春作物播种。
④肥 养分含量少,保肥力弱,肥效快,肥劲猛,但不持久,易造成作物后期脱肥早衰; ⑤耕性 松散易耕。 (2)粘质土类
①水 粒间孔隙小,毛管细而曲折,透水性差,易产生地表径流,保水抗旱力强,易涝不易旱; ②气 小孔隙多,通气性差,容易累积还原性物质;
③热 水多气少,热容量大,温度不易上升,称冷性土,对早春作物播种不利;
④肥 养分含量较丰富且保肥力强,肥效缓慢,稳而持久,有利于禾谷类作物生长,籽实饱满。早春低温时,由于肥效缓慢易造成作物苗期缺素;
⑤耕性 耕性差,粘着难耕。
12.我国南北土壤酸碱性有何差异,原因何在?
答:我国大陆土壤以北纬33°为界,形成“南酸北碱”的局面;
原因:(1)南方湿热气候条件下,矿物化学风化强烈,由于降雨量大于蒸发量,大量盐基离子遭受淋失,从而使土壤逐渐酸化;
(2)北方由于降雨量小于蒸发量,因而土壤下部盐基离子随地下水上升,水分蒸发后便积聚于表土,土壤便逐渐盐碱化。
13.农业生产中如何提高磷肥利用率?
7 / 11
答:(1)集中施肥(减少与土壤接触面),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施用于作物近根区(磷的移动性小); (2)水旱轮作的磷肥施用,旱(作)重,水(稻)轻;
(3)酸性土壤施碱性磷肥(钙镁磷肥等),碱性土施酸性磷肥(过磷酸钙等); (4)氮磷配合。豆科作物以磷增氮。 14.氮素在土壤中的损失途径有哪些? 答:(1)NO3的淋失; (2)反硝化脱氮; (3)NH4的挥发损失; (4)双分解脱氮。
15.影响土壤氮素含量的因素有哪些?
答:(1)有机质含量:氮素主要存在于有机质中,二者呈平行正相关关系; (2)植被: 归还氮素、固定氮素;
(3)气候:主要是水、热条件引起有机质的分解与合成; (4)质地:质地愈粘重、有机质含量愈高; (5)地势:主要是引起水热条件变化。 16.土壤污染有何特性? 答:(1)土壤污染的隐蔽性;
(2)土壤污染的持久性; (3)土壤污染的间接有害性。
17.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措施主要有哪些? 答:(1)通过农田的水分调控,调节水田土壤Eh值来控制土壤重金属的毒性。 (2)施用石灰、有机物质等改良剂。
(3)客土、换土法:对于严重污染土壤采用客土或换土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但此法的代价较高,对大面积治理难以推广。
(4)生物修复:对污染严重的土壤,尤其是那些矿山土壤的治理,在复垦前,采用超积累植物的生物修复技术是一个可取的方法。 18.我国土壤退化主要类型有哪些? 答:(1)土壤沙化; (2)土壤流失;
(3)土壤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 (4)土壤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 (5)土壤肥力衰退; (6)土壤污染。
19.为什么通常pH水>pH盐?
答:盐浸pH一般用1M的KCl浸提,K会将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和Al部分交换出来,因而,盐浸pH不仅代表了活性酸,还代表了部分交换酸。
20.为什么一般情况下北方土壤盐基饱和度高于南方土壤?
8 / 11
+
+
3+
+
-
答:(1)南方气候湿热,雨水充配,土壤矿物化学风化强烈,由于降雨量大于蒸发量,盐基成分大量被雨水淋失,因而土壤盐基饱和度很低;
(2)北方气候干热,雨水较少,土壤矿物化学风化不如南方,由于降雨量小于蒸发量,盐基成分随地下水而上升表聚,因而土壤盐基饱和度较高。 五、问答题
1.试述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并谈谈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上的重要作用。 答案要点:(1)我国土壤有机质分布状况大体为由北而南,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
(2)北方由于气候淡热、干燥,一年较多时间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因而土壤有机质矿质化分解受到阻碍,有机质保留于土壤中;而南方则刚好相反,气候湿热,一年中大多时间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因而土壤中有机质大量被矿质化分解,保留于土壤中的有机质则较少; (3)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①养分较完全:N 80 ~97%,平均95%;P 20 ~76%;S 38 ~94%为有机态,由有机质提供。 ②促进养分有效化
OM矿质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腐殖化过程中产生的腐殖酸,一方面促进土壤矿质养分溶解释放养分;另一方面可以络合金属离子,减少金属离子对P的固定,提高P的有效性。
③提高土壤保肥性
土壤腐殖质是一种有机胶体,有巨大的表面积和表面能,吸附能力大于矿质胶体,从而大大提高土壤保肥性。
④提高土壤缓冲性
腐殖质含有多种功能团,遇OH时,电离出H与之作用生成水对碱緩冲; 遇H+时则由于带负电荷而吸附H+对酸緩冲;
同时,由于腐殖质胶体带负电荷,可吸附土壤溶液中盐基离子,对肥料起緩冲作用。
⑤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粘结力:砂<有机胶体<粘粒
因此,有机质能改变砂粒的分散无结构状态,又能改善粘粒的粘重大块结构,促进土壤良好结构的形成,从而改善土壤的通透性等物理性质。
(4)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①络合重金属离子,减轻重金属污染;
②减轻农药残毒:腐殖酸可溶解、吸收农药,如DDT易溶于HA;
③全球C平衡的重要C库(含C平均为58%)。
2.“以水调肥、以水调气、以水调热”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生产措施,为什么?
答案要点:水分在土壤四大肥力因素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通过水分来调节其它肥力因素:
(1)以水调肥:
一方面,通过土壤水分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从而影响土壤中某些养分的存在形态和有效性; 另一方面,通过土壤水分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状况,从而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化,进影响土壤养分状况。
(2)以水调热:
土壤水分是影响土壤热容量的重要因素,通过灌排水分来协调土壤热容量,进而调节土壤温度。
9 / 11
-
+
(3)以水调气:
水气共同存在于土壤孔隙中,水多则气少,水少则气多。 3.为什么说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要点:团粒结构具有小水库、小肥料库、空气走廊的作用,协调水气状况能力强,因而是理想的结构体。
(1)小水库
团粒结构透水性好,可接纳大量降水和灌溉水,而团粒内部保水性强,天旱时还可防止水分蒸发。 天旱表层蒸发失水后,土体收缩切断与下层毛管连通性,水分不会由大孔隙流向小孔隙而蒸发损失。
(2)小肥料库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通常有机质含量丰富。团粒结构表面为好气作用,有利于有机质的矿质化,释放养分。团粒内部则有利于腐殖化,保存养分。
(3)空气走廊
由于团粒之间的孔隙较大,利于空气流通。
4.为什么农业生产中播种、施肥、灌溉都要考虑土壤质地状况?
答案要点:因为不同质地的土壤在水、肥、气、热四大肥力因素上都存在较大差异。 (1)砂质土类
①水 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而保水性弱,水气易扩散,易干不易涝; ②气 大孔隙多,通气性好,一般不会累积还原物质;
③热 水少气多,温度容易上升,称为热性土,有利于早春作物播种;
④肥 养分含量少,保肥力弱,肥效快,肥劲猛,但不持久,易造成作物后期脱肥早衰; ⑤耕性 松散易耕。 (2)粘质土类
①水 粒间孔隙小,毛管细而曲折,透水性差,易产生地表径流,保水抗旱力强,易涝不易旱; ②气 小孔隙多,通气性差,容易累积还原性物质;
③热 水多气少,热容量大,温度不易上升,称冷性土,对早春作物播种不利;
④肥 养分含量较丰富且保肥力强,肥效缓慢,稳而持久,有利于禾谷类作物生长,籽实饱满。早春低温时,由于肥效缓慢易造成作物苗期缺素;
⑤耕性 耕性差,粘着难耕。 (3)壤质土类
土壤性质兼具粘质土和砂质土的优点,而克服了它们的缺点 。耕性好,宜种广,对水分有回润能力,是较理想的质地类型。
5.试述水分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和地位。
答案要点:水分在土壤四大肥力因素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通过水分来调节其它肥力因素:
(1)以水调肥:
一方面,通过土壤水分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从而影响土壤中某些养分的存在形态和有效性; 另一方面,通过土壤水分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状况,从而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化,进影响土壤养分状况。
(2)以水调热:
10 / 11
土壤水分是影响土壤热容量的重要因素,通过灌排水分来协调土壤热容量,进而调节土壤温度。 (3)以水调气:
水气共同存在于土壤孔隙中,水多则气少,水少则气多。 6.为什么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质地是农业生产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答案要点:(1)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具有重要作用:
①养分较完全:N 80 ~97%,平均95%;P 20 ~76%;S 38 ~94%为有机态,由有机质提供。(1分) ②促进养分有效化
OM矿质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腐殖化过程中产生的腐殖酸,一方面促进土壤矿质养分溶解释放养分;另一方面可以络合金属离子,减少金属离子对P的固定,提高P的有效性。
③提高土壤保肥性
土壤腐殖质是一种有机胶体,有巨大的表面积和表面能,吸附能力大于矿质胶体,从而大大提高土壤保肥性。
④提高土壤缓冲性
腐殖质含有多种功能团,遇OH时,电离出H与之作用生成水对碱緩冲; 遇H+时则由于带负电荷而吸附H+对酸緩冲;
同时,由于腐殖质胶体带负电荷,可吸附土壤溶液中盐基离子,对肥料起緩冲作用。
⑤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粘结力:砂<有机胶体<粘粒
因此,有机质能改变砂粒的分散无结构状态,又能改善粘粒的粘重大块结构,促进土壤良好结构的形成,从而改善土壤的通透性等物理性质。
(2)不同质地土壤在水肥气热四大肥力因素上存在较大差异: ①砂质土类
a、水 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而保水性弱,水气易扩散,易干不易涝; b、气 大孔隙多,通气性好,一般不会累积还原物质;
c、热 水少气多,温度容易上升,称为热性土,有利于早春作物播种;
d、肥 养分含量少,保肥力弱,肥效快,肥劲猛,但不持久,易造成作物后期脱肥早衰; e、耕性 松散易耕。 ②粘质土类
a、水 粒间孔隙小,毛管细而曲折,透水性差,易产生地表径流,保水抗旱力强,易涝不易旱; b、气 小孔隙多,通气性差,容易累积还原性物质;
c、热 水多气少,热容量大,温度不易上升,称冷性土,对早春作物播种不利;
d、肥 养分含量较丰富且保肥力强,肥效缓慢,稳而持久,有利于禾谷类作物生长,籽实饱满。早春低温时,由于肥效缓慢易造成作物苗期缺素;
e、耕性 耕性差,粘着难耕。
③壤质土类
土壤性质兼具粘质土和砂质土的优点,而克服了它们的缺点 。耕性好,宜种广,对水分有回润能力,是较理想的质地类型。
-
+
11 /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