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文导入
一天,荀子见一伙人戴着柳树枝叶编的帽子,跪在太阳地里,向老天爷求雨。 他很不以为然,说:“过些天如真能下了雨,不求雨的人不也得了雨吗?下雨与祈雨无关。如真不下雨,那还是想法子引河开渠,才能有水。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他的结论就是说:“放下人为的努力而指望天赐,那就违反了万物之理。”听了这个小故事,你认为荀子是怎样的人呢?
明确:用课文中的话来说,他是个知明而行无过的人,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它,等待 “天” 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为人服务。他是个“神明自得”之人,能够看透天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够认识到天不会因为人的情感或者意志而有所改变; 强调在自然面前,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好,在初步感知荀子其人后,我们来进一步学习他最出名的 《劝学》 一文。
二、探究:何以“学以成人”
劝学,劝勉学习,要有一个学习达到的标准与要求。人们通过学习要达到哪两个境界呢?从课文中找到相关段落语句,并概括这两种人在文中的称谓。
明确:第一二段主要论述了一种境界,即君子境界,第三自然段主要论述了一种境界,即圣人境界。
关于君子境界,和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呢?他们比平常人聪明在哪?用课文中的话来说。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里“生”通“性”,本性的意思。
既然君子善假于物,一般人之学就是不善假于物,如果在课文中打个比方,一般人之学就是跂而望,那么君子之学是什么?
明确:君子之学是登高之博见,“跂而望”,让人想起原先在农村看戏的情景,前面有人挡着,踮起脚后跟尽力望前面的戏台,也只能看见演员的上半身啊!登高之博见让人想起了杜甫的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为了论证善假于物的重要性,第三段使用了四个排比句,能把他们找出来翻译一下吗?
明确:1.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2. 顺风而呼, 声非加疾也, 而闻者彰。3. 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4. 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翻译:略
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联系第三段这些从视觉、听觉、陆地、江河等方面来设喻的句子,可以看出,不善假于物,是不能“见者远”,不能“闻者彰”,不能 “致千里”,不能“绝江河”的,还有可能落个“卵破子死”的结局啊。看看 《劝学》 原文未省略的这段文字,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君子之学,善假于物的重要。
《劝学》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 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 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译文: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 )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蛋被打破,幼鸟被摔死。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
要做到善假于物,进而成为君子,关键是什么呢?或者说,要努力学习成为君子的第一步,首先要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在第一段中找答案。
明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在这里,老师补充下荀子的性恶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人一生下来就喜欢财喜欢利,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一生下来就有耳朵和眼睛的贪欲,但人不应该放纵自己的本性,而应该遵守法度礼义的教化,端正自己的行为,社会才能安定太平。
在第一段中,荀子也用了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他把人比作弯曲的木料,不锋利的金属,请在原文中找出来并且翻译。
明确: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所言之学,就是先从做书生开始,不断 “受绳则直”“就砺则利”,达到君子境界,再到圣人境界。
挖掘:何以“积以成圣”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所谓 “君子境界”,无非就是外要博学而智慧明达, 内要自我反省而行无过。那么,如何从君子境界抵达圣人境界呢?请阅读第四段, 尝试用一个字来回答。
明确:积,“积善成德”中的“积”字。“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也是含有“积”字的最核心的一句。
在这句话的前面也用了两个比喻,来代指圣心备焉的圣人境界,分别是什么?
明确:“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堆积土石形成高山,风雨由此产生。这是一个比喻句,用“积土成山”的自然现象比喻 “积善成德”的抽象过程,很形象生动啊。“风雨”,风调雨顺,和风细雨,万物葱茏,五谷丰登,代指 “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的境界。我想到的是“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刘向《说苑·贵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无所欲求, 自当是圣人境界了。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谷深积累细流,形成深渊,神龙由此而生。也是用 “积水成渊”的自然现象喻指“积善成德”的抽象过程,“蛟龙生焉”一句更富有动态感觉。如果改成“积水成渊, 鳄鱼生焉”好不好?
明确:鳄鱼是水中凶狠的动物,与后面所对应的“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不相吻合。只有用吉祥神奇的蛟龙才能对应起来。蛟龙是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
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蛟龙能显能隐,能细能巨, 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在神话中是海底世界的主宰(龙王),在民间是祥瑞象征,在古时则是贤能君王的化身。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是这一段的句眼。其中的“而”怎么讲?它表示哪一种关系?
明确:表示因果关系,作“因而”讲。“积善成德”是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境界的根本原因和前提条件。
文中举了很多有价值的事例来论证形成圣人境界需要具备的方法和态度,也就是圣心备焉的前提条件,请找出原文并解释。
明确: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这是从反面设喻,点出无积则无至千里、无成江海。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常识、极其平常的自然现象来反证积累善行的重要性。
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莫抱怨比他人少了一些优势,只要你愿意坚持,靠着马不停蹄的“不舍”精神,上下求索不已,也能抵达那神奇的圣人境界。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软塌塌的蚯蚓也能在坚实的土壤中上下游走:意在告诉人们,专心致志,是“积善成德”的内在规范。
课堂小结
总之,在“积以成圣”的历程中,强调“积善成德”意味着人们要不断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善行,就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与心思。也就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的方法和态度,即积累、坚持、专一。
“学不可以已”,就是从 “学以成人”到“积以成圣”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修炼修为的过程。这才是《劝学》的真正含意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