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茶馆》作品评析
电气09—7班 任瑞飞 310908010716
话剧《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于1957年创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该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由70多个角色演出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层面。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老舍先生选取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的三个历史阶段,透过茶馆这一窗口,呈现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的生死沉浮,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变迁;描绘了一幅近半个世纪旧时代的历史画卷。
在腐败的清王朝摇摇欲坠之时,北京的裕泰茶馆却在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的经营下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在这貌似繁荣的背后,却隐藏各种令人窒息的黑暗面,预示着大清国必将灭亡的命运。终于到了民国,王掌柜苦心“改良”的裕泰茶馆重新开张,但动荡的社会令王掌柜忧心不已,茶馆的经营越发艰难。
又过了30年,裕泰茶馆在风烛残年的王利发的苦苦支撑下继续经营,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全剧围绕裕泰茶馆在清末、民初、国民党统治三个历史时期的兴衰和其间交错出现的不同人物的命运,反映了旧社会人民所经历着的种种苦难。
人的精神危机是时代文化危机的一部分,《茶馆》对旧社会民众精神危机的刻画,主要
是借助剧中三个关键人物——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来完成的。
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从第一幕的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到第二幕二十年后的民国,再到第三幕又三十年后的抗战胜利之后,茶馆里的人随着时间老去,茶馆里发生的事情虽然有着各个时代鲜明的特征却又与前后环环相扣;情节无论是情理之中还是意料之外,故事无论是让人会心一笑还是扼腕叹息,都恰到好处的折射着一个时代的风貌。
一个社会被老舍先生缩小投影到小小的茶馆之中,在这个特殊的舞台上,市井小民成了主角,而那串场的三个主角——王掌柜、秦二爷和常四爷,除了掌柜是在每幕都出场串起一个个故事之外,松二爷和常四爷的生活变迁反而被放在了幕后。仔细咀嚼这几个人的遭遇,其实恰恰是最能反映那个动荡年代中人们的无奈。王掌柜处处小心,处心积虑经营着裕泰茶馆,到头来茶馆还是要被霸占而无奈自尽;秦二爷年轻时强干气盛,一心要实业救国,最后一生的家业被政府没收化为灰烬;常四爷为人耿直爱打抱不平,却因为一句“大清国要完了”坐牢,出狱之后自食其力却仍然潦倒不堪。这三个人的经历就是那个民不聊生的时代的最好写照,虽然笔墨不多,却最深切的让人感到那个时代下人们的无奈。
老舍先生笔下的裕泰茶馆是浓缩了的旧社会,通过这个不大的横断面,人们可以看到那早已逝去的三个时代里的芸芸众生的种种活动。茶馆平庸无奇,而老舍却以其独特的视
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光彩。《茶馆》有“小中见大”的特色,其表现手法也是独一无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全剧只有三幕,一幕一时段,干净、简洁,也十分容易表现剧情,从清末戊戌政变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与其说是时间变迁不如说是历史变迁。人物表现年代,而年代又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相辅相成,使小小茶馆提升到不得不让人用看“历史剧”的眼光评审这部巨作。其二,尽管茶馆人多,三教九流也不少,但是王利发、松二爷、常四爷几位人物始终贯穿全剧,起着核心作用。其三,子承父业。这是极具疮痍又带讽刺意味的安排。《茶馆》让我们看清了三个黑暗时代,也看清了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一个个破落、衰败,《茶馆》不愧为“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