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比较文学形象学视野中的“长安形象”———以韩国汉诗为中心
作者刘志峰 (西安外国语大学 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8)
期刊:中国比较文学 2014 年第 1 期
时间:2014年1月20日
论证思路:
一、“长安形象”考辨
比较文学形象学“形象”的基本特征(首先应是“异国形象”;其次 要反映本国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再次要体现异国与本国的文化关系。)通过合新罗、高丽、朝鲜等韩国不同历史时期的著名诗人作品中“长安”的指代来分析“长安形象”是否是异国形象。
经过诗人的诗句分析:新罗、高丽、朝鲜汉诗中出现的“长安”分别为:唐长安、高丽开 京和朝鲜汉阳,进一步解释认为韩国汉诗中的长安是否属于形象学“异国形象”的研究范畴的原因:○1韩国汉诗“长安”的原 型是异国城市,形象是外来的;○2虽然长安形象由唐代诗人原创,但韩 国历代诗人继承了这些形象,同时结合高丽、朝鲜的实际情形,对原有长安 形象进行了加工再创造;○3新罗、高丽、朝鲜的历代文官阶层有着很高 的汉文学创作能力,他们已经成为了韩国长安形象的创作主体,反映出了比较文学形象学视野中的“长安形象”韩国历代文人
根据长安形象含义和分析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观点:重新定义“长安形象”,即,在东
亚文明圈范围 内,以汉唐长安城为母体,衍生出的与长安等特定城市(如高丽开京、朝鲜 汉阳)相关的景观、生活、风俗等一系列的文学形象,当中包含着深沉的人 文情感。
二、唐诗、汉诗“长安形象”对比
1. 外在可见形象
通过规模外观、自然景物、传统风俗三个方面中来来对比韩国与中国同时期的作品中的异同。其中有相似之处,又有在其中加入本土的特色,其中最典型的的是节日风俗,元日———换桃符和五彩衣,上元———踏桥,灯夕———观灯,端午——荡秋千。
2. 内在情感形象
高丽、朝鲜汉诗中的长安形象主要体现出了受容性和偏离性两大特点,是通过忆长安、望长安的方面来感受韩国与中国在当时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及缘由的比较得来。
三、长安形象里的中韩文化关系
两个诗文中的现象进行分析:高丽中期开始,高丽文人明 知长安是汉唐之都,还用其来指代开京的原因,在此之前,却很少见的原因。作者认为是北宋灭亡和高丽的发展关系的影响
朝鲜时期的长安汉诗规模巨大的原因,,作者认为是受到明清文学批评的影响。
个人评价:本文通过“长安形象”考辨、唐诗、汉诗“长安形象”对比、 “长安形象”
中的中韩文化关系,考证了韩国历代汉诗中“长安”的含义,比较了中韩“长安形象”的承接与异同,揭示了“长安形象”背后的中韩文化交流关系进行层层分析与论证。但是对于唐宋文化对于高丽、朝鲜等国产生的影响分析过于单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