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二历史试卷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命题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A. 规范社会秩序 B. 强化中央集权 C. 构建平等社会 D. 缓和诸侯纷争 【答案】A 【解析】
依据题中荀子的“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可知社会秩序的混乱是制定礼义的原因,故正确答案为A项。B、C、D三项在题文中没有相关表述,不符合题意。
2.董仲舒将天命观加以整理发展,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目的在于 A. 探寻世界和人类的起源 B. 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C. 把历史的发展变化归结到“天理”上 D. 为封建统治寻找理论根据 【答案】D 【解析】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是适应西汉大一统政治的需要,属于思想服务于政治的特点,故D项正确;A不是材料思想主旨;B属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C属于宋明理学主张。 3.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 本质是善 B. 本质是恶 C. 非善非恶
D. 本善习远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AB两项分别为先秦时期儒学代表孟子和荀子的观点,与题目中的人物“宋明理学家”不符,排除;宋明理学家在继承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基础上认为人的行为仍与“善”存有较大差距,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故排除C项,故答案选D。 4.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顾炎武提出“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矣”。顾炎武这一主张
A. 背离了先秦儒家的政治理念 B. 促进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产生 C. 丰富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 D. 彻底否定了孔子的思想权威 【答案】C 【解析】
【详解】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顾炎武提出“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矣”,二者都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顾炎武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丰富和发展,C正确,A错误;顾炎武的思想属于传统儒学范畴,不属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B错误;D项中“彻底否定”说法错误,顾炎武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排除。
5.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一名言 A. 关注人类道德 B. 批评苏格拉底 C. 探究社会正义 D. 否定神的意志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判断能力。普罗泰格拉这句话是说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这是对以神的意志作为衡量标准的否定。A、B、C 三项都与题干的意思不相符。所以答案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
6.“中世纪基督教所谓的生活是为来生做准备的人类形象,己经不再适用。人们把目光放到
了此生,把人推向科学和艺术关注的中心。作为先决条件,就是要普及以古希腊、罗马为榜样的教育。”这一新思想的实质是 A. 否定神的意志和权威 B. 反对迷信强调自由 C. 宣传资产阶级的文化 D. 否定一切外在权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人们把目光放到了此生”“以古希腊罗马为榜样”,反映出这一新思想是近代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A项属于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故A项错误;B项属于启蒙运动主张,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实质是宣传资产阶级的文化,故C项正确;D项属于启蒙运动主张,故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实质
【名师点睛】文艺复兴的实质: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所发起的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以人文主义为武器,进行反封建、反教会斗争和新文化的创造。
7.1655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写道:“人只不过是一株芦苇,本质上是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所以我们所有的尊严都在于思考……通过思考,我们理解世界。”这一思想反映了
A.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 B. 宗教改革中的“因信称义”说 C. 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 D. 工业革命后的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的“通过思考,我们理解世界”,说明人要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而这正是理性主义的要求。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ABD项。
8.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认为:“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一有发明就马上生机勃勃地发展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据此判断,雨果认为
A. 中国人没有创造力
B. 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明起了保护作用 C. 西方科技更加神奇
D. 中国传统发明缺乏发展成为生产力的土壤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在中国与西方的不同作用。A项不符合材料“中国比我们早”;B项违背这段材料的主旨——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阻碍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C项与材料不符。由“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可以分析出答案为D。 考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科技环境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的是以火箭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的科技。中国古代的科技在明清以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四大发明为西方的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近代以来,科技领域发展缓慢下来。中国的古代科技在中国没有起到积极地作用,但是在西方却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其根本原因在于中西社会环境不同。中国有产生四大发明的条件,但是却没有正确利用四大发明的社会环境,真是令人深思。与此相关的中国古代科技取得成就的原因及其他成就也需要掌握。
9.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A. 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 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反映,在这其中,最为根本的乃是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逐渐繁荣,市民队伍不断扩大,B项符合题意;自然经济缓慢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儒家地
位逐步提高与题干无关。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是解题的关键,城市经济逐渐繁荣,市民队伍不断扩大,是明清小说兴起的原因。
10.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于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是 A. 人物画 B. 山水画 C. 花鸟画 D. 文人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于一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文人画的特点,故本题答案选D项。ABC绘画的风格特点与材料所述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艺术·文人画 【名师点睛】文人画:
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 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文人画本质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基本上唐朝形成,以王维为代表。
11.下图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u,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A. “笔才一二,像已应焉” B.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C.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 “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苏轼将心中的抑郁苦闷(蟠郁:盘曲郁结)融入怪石之中,“意”和“形”实现了有机的统一。“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意为:写字作画,先构思成熟,然后下笔。这样在落笔时可以脱颖而出,画作完成时,画者精密而深透的意图在画上也永存下来了。此句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意,形意兼备,气韵生动的目的,与苏轼的绘画风格相符,故B项正确;“笔才一二,像已应焉”意为:寥寥几笔,形体便跃然眼前。此项形容绘画技法高超,只一两笔就把形象描绘出来了,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形容通过创作把诗和画有机结合,诗描写景物,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画描绘景物,使人感到诗境般的优美。与材料中苏轼的绘画风格不符,排除C项;“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意为:用清正典雅的笔触,描绘出山林的气韵雅致。此项强调的是山水画的技法,即笔法要清雅纯正,避免流于尘俗。此项所述与苏轼的绘画风格不符,故D项错误。 12.《世界文明史》写道:“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文中“整个欧洲思想界”主要指的是 A. 相对论的提出 B. 文艺复兴的兴起 C. 宗教改革的进行 D. 启蒙运动的兴起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构成了牛顿力学体系,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的、合理的说明,从而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结合牛顿力学体系形成的时间可知文中“整个欧洲思想界”主要指的是启蒙运动的兴起,故选D项。
考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认识史上的飞跃 13. 达尔文《物种起源》一出版,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马上将达尔文的学说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他认为,人类社会也像自然界一样,存在着生存竞争。在竞争中,强者生存了下来,而弱者则被淘汰。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进步。这种观点
A. 正确。社会科学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 B. 错误。社会科学不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 C. 正确。自然科学理论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 D. 错误。自然科学理论不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题干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主张国家、民族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公然将以强凌弱的强权主义宣称为“社会伦理”。这不仅论证了社会压迫、社会剥削的合理性,而且反对被剥削阶级的任何反抗,为资本主义、殖民主义、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起到了辩护作用,故D项正确,AC两项错误;社会科学可以借鉴但不能移植自然科学理论,故B项错误。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
14.《海国图志》中说:“古之圣人刳舟剡楫,以济不通,弦弧剡矢,以威天下,亦岂非形器之末……岂火轮火器不等于射御乎?……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魏源此言意在强调 A. 传统的舟船弓箭是有用之物 B. 向西方学习要转变传统观念 C. 坚船利炮不是西方之长技 D.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魏源认为西方先进技术是“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这是中国人观念上的重大变化,即由“鄙夷”到“师夷”,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故B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字面的理解,没有说出魏源主要的意图,排除;魏源认为西方先进技术是“有用之物”,坚船利炮是西方之长技,C错误;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联系所学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以及影响分析解答。
15.1866年,左宗棠奏准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局内设有船政学堂。学堂开设的科目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画法等;同时,课外要读《圣谕广训》、《孝经》,兼习策论。该学堂的创设
A. 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B. 揭开了维新思潮的序幕 C. 开启了实业救国的先河 D. 迈出了师夷长技第一步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左宗棠设立的船政学堂是洋务运动创办学堂,学堂开设的科目主要是关于西方先进技术和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故A正确;该学堂为洋务运动创办学堂,体现“中体西用”的思想,不属于维新思想,排除B;实业救国是中国19世纪末提出的,是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魏源在《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向西方学习的口号,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D错误。
16.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背景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AC两项为无关项,对材料内容解读不正确,题干要求回答的是主要原因,所以排除AC两项。D项是梁启超注重易服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正是因为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所以他主张易服,根本目的是为了变法维新制度氛围,故答案选择B项。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主张易服
17.诗人徐志摩(1897-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 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重理轻文 B. 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 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D. 新文化运动得不到知识分子认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是民主、科学,徐志摩对“相对论”感兴趣无疑是受到当时“赛先生”(科学)的影响;他对“民约论”感兴趣则是受到了“德先生”(民主)的影响,此题的主旨不是讨论重理轻文的话题,故B正确,A错误;徐志摩“24岁以前”即1921年以前,结合所学,1917年胡适和陈独秀已经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此后形成文学革命的高潮,故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徐志摩个人信息,无法体现没有体现新文化运动得不到知识分子认同,故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分析解答。
18.维新变法时期,谭嗣同提出侧重“冲绝网罗”,抨击“纲常礼教”。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知识分子也对“纲常礼教”予以猛烈抨击。由此看来他们都 A. 倡导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 B. 抨击封建道德推动民主革命 C. 利用传统思想进行社会改良 D. 倡导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关键信息“抨击‘纲常礼教’”、“也对‘纲常礼教’予以猛烈抨击”,材料反映的是谭嗣同和激进知识分子通过抨击纲常礼教来解放思想,宣传维新思想和民主科学理念,即推动社会变革,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谭嗣同,谭嗣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排除;C项不符合激进知识分子,排除;D项不符合谭嗣同,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抨击‘纲常礼教’”、“也对‘纲常礼教’予以猛烈抨击”,从中可以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19.“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种种公共之需。”据此判断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张为 A. 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B. 地方政府应享有高度自治 C. 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
D. 建立福利社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可知,孙中山的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法并不是把土地分给农民,并且作为资产阶级革命者的孙中山的土地纲领的实质是土地国有制不是农民土地私有制,所以A项明显错误。另外材料虽然说地方上的一切资源为地方政府所有,但却是为百姓所用,并不是由地方政府随意支配,所以地方政府并不享受高度的自治权,所以B项错误。D项与材料内容不相符合,它只反映了材料的部分内容。只有C项的说法恰如其分,故选C项。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 20.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和进步,因为它 A. 明确提出反帝和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B. 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C. 倡导自由、平等、博爱 D. 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主张 【答案】A 【解析】
【详解】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和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族主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和进步,故A正确;新三民主义在民权方面主要强调普遍的平等民权,不符合民族主义,故B错误;倡导自由、平等、博爱是关于民权主义方面的内容,不符合民族主义,排除C;“节制资本”是新三民主义在民生主义方面的主张,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新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和进步”,结合所学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分析解答。
2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规定所包含的思想,来源于毛泽东撰写的 A. 《论人民民主专政》 B. 《新民主主义论》 C. 《井冈山的斗争》 D. 《论十大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规定即将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故选A;《新民主主义论》主要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B;《井冈山的斗争》是毛泽东在井冈山的著作,文章主要写了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割据地区现势、军事问题、土地问题、政权问题、党的组织问题、革命性质问题、割据地区问题共八个方面,不符合题意,排除C;《论十大关系》是在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进入高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了初步的实践经验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2.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毛泽东“领导中国起死回生”的关键是
A.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B. 制定了灵活的方针政策 C. 找到了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 建立了工农革命武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从欧洲借来的”“共产主义”“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说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找到了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最终“中国起死回生”(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束缚),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走向富强,故选C;ABD均从属于C,故不如C更确切。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特点及影响
23.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论讨和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相同点是 A. 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C. 实行拨乱反正 D. 转移了党的工作重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南方谈话”打破了计划和市场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两者的相同点是都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选A;B项只适合南方谈话,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24.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下列关于邓小平理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概念,并把它写进党章 B. 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 C.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学说 D. “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邓小平理论主要阐述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其次还有一国两制以及和平与发展等理论,并没有无产阶级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学说。故本题选C。 考点:古今人物评说·邓小平·邓小平理论
25.“与时俱进”要求观念、行动和时代一起进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A.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B.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 C.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D.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 【答案】D 【解析】
【详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可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故D正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条件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并不是丰富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
阶级专政的学说,故A错误;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不符合“三个代表”,故B错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而不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故C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现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材料二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儒术)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材料三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这是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基本因素。新加坡结合自己的国情,赋予“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以新的内涵,把他们理解的重整体、重义务、重责任的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转化,而提出了作为他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
——摘编自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材料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二,归纳陈独秀的反孔理由。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加坡是如何利用儒学进行道德教育的。
(4)有人说材料四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提法,但有根可循。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思想理解“有根可循”。
【答案】(1)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 (2)它阻碍思想文化自由发展;宣扬封建纲常等级学说。
(3)汲取儒家君子品格的价值观;对儒家伦理进行转化,提出了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
值观。
(4)理解:汇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明成果,既收了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又鉴现代西方思想精华。如:爱国、诚信和友善,继承了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自由、平等和法治,借鉴了现代西方思想的精华。 【解析】
【详解】(1)根据“仁者爱人。”得出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根据“克己复礼为仁。”得出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
(2)根据“均不能定为一尊,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得出它阻碍思想文化自由发展;根据“其(儒术)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得出宣扬封建纲常等级学说。 (3)根据“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得出汲取儒家君子品格的价值观;根据“把他们理解的重整体、重义务、重责任的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转化,而提出了作为他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概括得出对儒家伦理进行转化,提出了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
(4)理解:可从既收了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有借鉴现代西方思想精华回答。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材料三泰西(西方)近政论,皆有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分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并说明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
(2)据材料二、三,指出其主张代表的政治派别,各派为实现其思想主张进行了怎样的具体实践?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其思想主张有何明显的进步?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哪些进步思想?
【答案】(1)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1分)
作用: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着重要启迪作用。(3分) (2)派别:洋务派、维新派。
实践: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3)不仅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且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并主张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
(4)民主共和思想;实业救国思潮;民主和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结合所学可以概括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问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从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着重要启迪作用回答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结合所学可以看出体现的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由“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分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可以看出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应该是维新派。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回答即可。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二可以看出只学习西方的器物,而材料三可以看出不光学习西方的器物更要学习西方的制度(君主立宪制),并主张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较低。本题解题时要注意时间的限制“20世纪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中国的进步思潮有民主共和思想;实业救国思潮;民主和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等。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洋务思想、维新思想 【名师点睛】复习本专题要明确中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的历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个主题:中国向何处去一个方向:向西方学习三个阶段:学造器物----仿行制度----提倡思想解放。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
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正是因为他对国家和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孙中山先生始终在全中国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始终受到全中国人民由衷的景仰。
——胡锦涛《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实录》
材料二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孙先生的原则的……在现阶段上,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三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好路,走不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
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实现“民生幸福”,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什么主张?后来进行了怎样的“创新”?试分析其“创新”有何现实意义。
(2)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请概括材料二提出的经济主张。
(3)为“追求着人民的幸福”,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取得的突出理论成就是什么?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在发展经济的思路或手段上有了什么新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有哪些共同追求? 【答案】(1)理论:平均地权.创新: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现实意义:要关注民生;要注重公平和正义.
(2)主张: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实现社会的平等发展. (3)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变化: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4)宗旨:追求公平正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关注民生.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其中的“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1924年,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蕴含着关注民生,注重公平正义的现实内涵。
(2)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指坚持多种经济方式并存的主张;“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指实现社会的平等发展。
(3)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根据材料三可知,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同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说明邓小平较以往对经济发展的理解的变化在于,主张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4)结合材料,从三种理论主张的现实内涵和重要影响出发分析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