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数据时代的新闻客观性

来源:知库网
学带探讨 蘩 ÷ 誊 大数据时代的新闻客观性 栅 钛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自2013年大数据元年之后,大数据受到新闻学界和传媒业界的广泛关注。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一定 程度上影响着新闻生产理念与实践,孕育出新型的新闻呈现方式——大数据新闻。本文通过介绍大数据的基本 概念,结合新闻的客观性原则,探讨大数据对实现新闻客观性的影响,提出大数据“热”的“冷思考”,以防止我 们在大数据时代面前陷入新一轮的技术迷思。 关键词:大数据;新闻客观性;影响;冷思考 中图分类号:G2l2.2 文献标志码:A 一、什么是大数据 恩格斯说:“在科学上,一切定义都只有微小的价值。” 目前,学界和业界对于大数据的概念并未形成共识。我们 不妨转变思路,从大数据的各个侧面,以期窥其全豹。 (一)大数据的概念 ・ 舍恩・维克托・迈尔伯格所著的《大数据时代》被认为 是当前研究大数据的集大成之作。国内学者多引用来自该 书的大数据定义,即,需要处理的信息量过大,已经超出了 一般电脑在处理数据时使用的内存量。…该定义突出强 调了大数据的“数据规模大”这一特点。国内学者对该定 义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如彭兰教授认为大数据的概念,首先 是指信息量或者数据量的巨大。数据的计量单位,已经从 传统的G、T,发展到P、E、z、Y。 栾轶玫教授进一步 指出,大数据除了量的巨大之外,还是存在关联的数据。 (1)大数据的特征。根据IBM的解释,大数据的特 点可以由“4V”来概括,即Volume,Velocity,Variety, Veracity(一说value o具体而言,volume指数据体积庞大, 一般指在IOTB(1TB=1024GB)或跃升到PB级别的规模; Velocity指数据处理速度快,基本能够做到对数据的实时处 理,有“1秒定律”之称;_4 variety指数据类型多样,改变了 以文本为为主的单一存储形式,代之以图像、动画、音视频、 地理位置信息等多类型数据。这种形态的数据通常被称为 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 Veracity(一说value)指数 据价值密度低,大数据的数据规模庞大,但并非所有数据都 对我们有用。 (2)大数据的数据来源。《大数据时代》一书认为,大 数据的庞大数据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以政府企业为主的 海量交易数据、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海量交互数据、和以大数 据挖掘与应用技术为主的海量数据处理。例如,淘宝网服 务器基于用户购买行为的统计数据。 (3)大数据处理的三个特点(大数据思维)。面对如 此庞杂的大数据,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数据处理思维。《大数 据时代》一书的作者认为大数据处理的三个特点即大数据 思维,包含三个方面:总体样本取代随机样本;对不精确的 容忍度增加;相关关系取代因果关系。 (二)大数据新闻的源起 正如“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大数据新闻也不是一夜 就有的。大数据新闻既是新闻报道追求新闻客观性的必然 趋势,又是在大数据背景之下数据新闻的进一步完善。这 两部分共同构成了大数据新闻的源起。笔者主要从历史的 角度加以梳理。 (I)澄清两组相关概念——大数据新闻与数据新闻。 一部分学者将大数据时代兴起的新的新闻生产方式称为 大数据新闻;另有一部分学者将其称之为数据新闻。澄清 这两组概念是我们研究大数据新闻源起的基础。数据新 闻(Data Journalism),也称数据驱动新闻(Data—driven Journalism),是“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 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 大数据新闻大数据新闻 270 文章编号:1674—8883(2015)10—0270—02 是基于大数据分析思维的新闻报道,是数据驱动新闻更高 一级的形态,代表了未来新闻发展的一种趋势。目前的大 数据新闻更多是停留在实验性阶段,预计在2020年以后或 者更晚一些时间,大数据新闻的规模化生产会逐步到来。… 从这个语境来看,学者们所指的大数据新闻和数据新闻其 实是同义反复。从狭义上来看,数据新闻是指数据驱动的 新闻,从广义上来看,数据新闻是指将大数据运用于新闻实 践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新闻学形成和发展的新领域。因此, 学者们将数据新闻的外延有所延伸。当人们提及大数据时 代下的数据新闻时,约定俗成地将它赋予了大数据新闻的 含义。 (2)数据新闻(狭义)是新闻报道追求新闻客观性的 必然趋势。数据新闻(狭义)是新闻客观性原则一度被颠 覆、纠正之后形成的。20世纪30年代,解释性报道方式在新 闻业界兴起。这一报道形式强调运用动相关背景资料对新 闻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阐述,因而不可避免地融入了报道 者的主观性,动摇了新闻的客观性原则。20 ̄g60年代,新 新闻主义和调查性报道的新闻报道方式几乎同时兴起。新 新闻主义以文学创作的手法报道新闻,彻底颠覆了新闻的 客观性原则,最终受到媒体人和受众的严厉批判。而调查性 报道兴起于越南战争,水门事件是其巅峰。调查性报道彻底 抛弃了新闻客观性的原则,而向故意与当局挑战的态度发 展。这样,新闻业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试错和纠正之后认识 到,新闻的客观性对于新闻报道满足受众“知”的需求至关 重要。数据新闻的雏形——精确新闻报道应运而生,新闻报 道继而朝着一个更加客观、公正、全面的方向迈进。 (3)大数据新闻是数据新闻(狭义)在大数据背景下 的进一步完善。数据新闻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 段, 包括尚未成熟的大数据新闻在内历经五种新闻报 道形式。从中我们可以看着数据新闻的发展是伴随着相关 数据处理技术的进步而发展的,因而,大数据时代,数据驱 动新闻向大数据新闻的跨越也就变得不言而喻了。第一阶 段,20世纪60年代 ̄lJ70年代,随着抽样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在新闻报道领域的广泛应用,精确新闻报道方式兴起,为新 闻报道提供了更高的精确度。有助于新闻客观性被忽视和 扭曲后的重塑。第二阶段,2O世纪8O年代到21世纪初,出 现了三种类型的数据报道形式,即20世纪80年代的电脑辅 助报道,20世纪90年代的数据库新闻,2l世纪初期的数据 驱动新闻。这三种类型的新闻报道方式均得益于计算机强 大的数据处理功能。第三阶段,即大数据新闻,主要是基于 互联网及其衍生技术平台实现的以大量数据搜集与分析为 主要工具而生产出来的新闻,将大数据思维内化到传统数 据新闻生产、实践当中,是数据新闻在大数据背景下的进一 步完善。 二、大数据与新闻客观性的迷思 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理念层 面,一个是操作层面。单就操作层面而言,新闻的客观性原 则主要表现为:将事实与意见(包括价值判断)分开、以超 第6卷第10期 新闻研究导刊 Vo1.6 N0.1O 2015年5月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Mav 2015 脱情感的中立观点表述事实、努力做到公正和平衡,为涉及 部分来自散步在互联网信息。互联网的匿名性导致网络有 的各方提供应答机会。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果真能像大 时成为不理性民意的宣泄口,不实信息、虚假信息与真实 数据迷思的拥护者所期望的那样,促进新闻的客观性么? 信息混杂,给大数据提取、分析、统计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笔者必须以审慎的态度回答这个问题。 一旦虚假信息未经甄别地纳入全体样本的范畴,数据分析 (1)大数据相关技术手段仍不成熟。大数据属于舶来 结果就会发生偏差,对新闻的真实、客观性造成程度不同 品,在国内新闻领域尚处于试水阶段,有一系列的技术问题 的冲击。 有待攻克。主要涉及数据的存储、提取和统计技术。例如, 大数据庞大的数据量大大超过了硬件技术的发展速度,引 参考文献: 发了数据存储的危机。再如,大数据新闻的立足点和归宿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英),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 在于通过记者对于庞大数据的分析、处理以达到受众的轻 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浙江人民出版社, 量和简化阅读,关键在于记者运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并 2013. 结合数学、统计学等知识提取、分析数据。但现阶段记者还 [2]彭兰.“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J].编辑 不具备这种大数据分析能力。总之,没有成熟的技术依托, 之友,2013(1):6~10. 大数据对新闻领域的作用甚微,对新闻客观性的促进作用 [3]栾轶玫.大数据重塑媒介生态[J].视听界,2013(4): 甚微。 23-27. (2)大数据时代“把关人”机制仍然存在。大数据迷 [4]倪宁.大数据时代的传播观念变革[J].西北大学学报 思的拥护者认为,大数据时代,记者报道新闻的第一手资料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4(1):139. 是数据,而不是对于“人”的采访。因而从新闻制作的源 [5]朱金莉.大数据时代对传统新闻媒体的颠覆与嬗变[J]. 头上即保证了新闻的客观性。但大数据强调对全体样本的 学术论坛,2015(1):153. 分析,单个数据的信息密度较低,导致了大数据新闻在题材 [6]方沽,颜冬.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J]. 选择上受限,主要以统计类的新闻题材为主。因此,在其他 国际新闻界。2013(6):76. 题材新闻报道中,新闻生产仍遵循就有的生产模式。记者、 [7]喻国明+从精确新闻到大数据新闻——关于大数据新闻 编辑充当了信息“把关人”的角色,对每日发生的可能具 的前世今生从精确新闻到大数据新闻[J].青年记者 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进行筛选、报道、整合。在此过程中,报 (下),2014(12). 道者的立场、倾向、态度将有意无意地渗透在新闻报道文本 [8]祝建华.从大数据到数据新闻.新媒体与社会.第四届新 中,新闻的客观性仍然难以保证 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暨中美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双边 (3)大数据难以规避虚假信息,有损新闻的客观性。 研讨会[z].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成爆炸性增长,信息公开与资源共享使 [9]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得信息获取成本不断降低趋于零。大数据的数据来源有一 112. (上接第178页)成了侵权。现在,我们之所以如此严厉地 的使用。对于非商业目的的使用,在不对权利人利益造成 抨击网络共享,除了权利意识的盛行,更重要的原因是带来 损害的前提下可以放松要求。版权最初的制定针对的就是 商业利益的损害。而在制定法律打击这一行为之前,我们 商业行为。商业文化的目的在于销售。对于不区分商业目 应该弄清楚这种共享是否造成了损害,如果有损害,这种损 的盲目定侵权的行为应该认识到它的巨大危害。第二,明 害的程度有多大。互联网共享带来的利弊是复杂的,我们 确“合理使用”的范围,保护公共资源的权利。改变现有 不能简单地试图用一劳永逸的手段来解决侵权问题。 的列举式的立法模式,结合各国的经验,在规定了一般行为 三、劳伦斯理念对于我国版权立法的启发 之后,设立一个免底条款,这个条款可以规定“合理使用” (一)完善版权登记及续展制度 的性质和目的,并以此为依据规定一定的裁判权。第三,网 我国著作权法没有对版权登记制度做出规定,作者实 络环境下我国复制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暂时复制问 行自愿登记制度,自动取得版权不需要登记。这一制度的 题,面对现有情况,在数字化时代中针对复制权做出新规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激励创新,给权利 定,将复制权分为接触权和传播权,只有当用户真正地以商 人提供方便。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可以更加容易地 业使用为目的,而未经过权利人的同意时才能成为侵权。 接触到这些作品,从而大大提高了作品利用和再创造的机 劳伦斯基本的理念就是放宽版权保护,寻求文化的自 会。然而,创造者为了得到作品作者的允许可能要花费高 由。作品的确是权利人自己汗水的结晶,但并不是凭空想 昂的代价,茫茫网络大海该如何寻找权利人。创造者在担 出来的,他的知识体系、材料来源都离不开公共领域的支 心是否侵权,权利人也在愤怒作品的复制权失控,从而形成 持。版权不是严格意义的私权,更具有公共属性,承担着 了一个人人都是盗版者的冲突社会。 促进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责任。只有在这种理论的基础 规范现在杂乱无序的版权情形急需版权登记制度,并 上,才能对版权现有不合理的制度做出改变,对网络时代的 且应该让登记行为成为取得权利的有效要件。登记制度 版权进行正确认识。 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登记这个简单的程序,一劳永逸地 解决由于权利人不清而造成的一系列麻烦。而与登记制 参考文献: 度配合的就是续展制度。第一,规定一个通常的确定的较 [1]张倩,谭慧敏.数字化环境下版权扩张的缘由及版权立法 短期限作为普遍保护的时间,权利人通过登记后获得在这 [J].成都大学学报,2008(3). 段时间内法律的保护。第二,期间届满后给予权利人选择 [2]冯晓青.著作权法与公有领域研究[J].法学论坛,2008 是否要求继续获得保护的权利,对于没有利益需求的权利 (5). 人来说允许其放弃财产权利。而要求续展的权利人则需要 [3]刘德良.论互联网上的版权限制[J].知识产权,2002(2). 交付续展费用。第三,再规定一个最长的保护期,一旦最长 [4]劳伦斯・莱斯格(美).免费文化[M].北京:中信出版社, 的保护期到期后,作品的财产权利丧失,权利人再也没有续 2010. 展的机会。 [5]刘德良.论互联网上的版 蒯[J].知识产权,2002(2). (二)寻求版权私利权利与公共利益的平衡 [6]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M].北京:中 第一,对具体的侵权行为区分商业目的还是非商业目 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27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