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课堂教学中的分层评价

来源:知库网


课堂教学中的分层评价

不同学生其认识水平和智力水平不同,因而学习程度就会有较大差异。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初中,班级中学生的认知差异尤其明显。教学中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从而达到面向全体的教学目标,一直是我努力在研究的问题,下面是自己课堂教学中的分层评价的一些做法:

一、依据学情,动态分类

我全面了解学生,从学生掌握双基情况、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法(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四个方面将一班学生大体分为三个类别:一类是全优生,成绩稳定在“优”上,基本是全面发展的“尖子”生;二类是四项中某一项有缺陷,成绩在中等上。这一类学生较多,可以再分上、中、下三个档次;三类是临界生,四项中有两项以上有明显缺欠,成绩难以及格的。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找到学生的“生长点”,把握教学突破口。这个分类每学期根据实际情况学生在层次上上下滚动.

二、分层评价,反馈偏正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设置基础平台和拓展知识两部分。

基础平台为《课标》规定的必学内容,要求全体同学均应掌握,也是课堂活动的重点部分,侧重于二三类学生的认知层次,通过这两类学生的评价反馈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确保基础平台的牢固。例如在《13.3 怎样认识和测量电流》一节中,通过类比法认识电流,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电流的单位和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在此基础上练习使用电流表测电流,实际教学中,通过评价发现,第三类个别学生在“电流表的读数”时有困难,原因是分度值的认识

不准确,及时调整教学,利用预设的“电流表度数fiash动画\"定点爆破,是这些学生顺利过关,全体学生基本能达到预定目的。

拓展知识留给学有余力的同学在课后完成,充分发展创新潜能.例如在《13。5怎样认识和测量电压》一节中,课堂活动“测量串联电池的电压”完成后,鼓励第一类学生进一步实验,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并猜测可能有什么规律。在实际的操作中体验电表的使用,发现新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三、梯度设问,循序渐进

课堂提问是实施有效评价的主要途径。教学中设计分层次的疑问,根据问题的难度选择不同类别的学生,让他们更积极的参与教学,获得成功体验并掌握本节所学知识。

对于一类学生,他们能轻松完成课本学习内容,所以在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发散思维,或稍难的比较前沿的问题研究等方面,设置问题,进行评价。

对于二类学生,通过评价指导他们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准“突破口”,努力突破。比如,班上有个女同学叫李梦婷,学习很刻苦,但思路不开阔,考分常在50多分上,我把她定在“二类”下档。评价中发现常把“热值”“热量\"、“电流”“电荷”、“质量”“重量”、“功率”“效率\"等概念混淆。对她指导时,注意引导她体会物理量的含义,要求她通过具体的事例或情境来认识物理量,引导她掌握知识(规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知识学活和用活.对于三类学生,对他们的评价和辅导都立足于补“双基”,重点评价的是围绕教学目标补缺补差,一步一步从基础知识做起,不好高骛远也不降低标准。

在一些动手活动中,注意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组队,相互评价,共同完成活动,能力弱

的也能完成任务,而能力强的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有所收获.

总之,在教学中,着眼点和着力点始终是应面向全体学生,你不能做到让每个孩子考试都是100分,但是可以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培养起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