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产中的造林及抚育技术
在开展林业生产工作时,运用科学的造林与抚育方式能够提升造林成活率,进而为林木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并加快林分成林速度,达到造林的目标。这样就可以促进林业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并对生存环境予以有效的优化。
标签:林业生产;造林技术;抚育技术;要点
引言
近年来,在政府多方面政策的支持下,林业生产开始走出消耗量大于生产量的不利局面,林业储蓄和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异,我国林业资源种类十分丰富,以竹材、松香等优良林产作物为代表的林业资源促进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然而由于我国林产品市场需求仍在不断提升,加之林业产业基层经营水平较低,致使林业生产质量相对较差,如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林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1 造林的意义
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一直是我国重要问题。植树造林可以起到阻挡风沙、提高土壤质量、减少泥沙流出、增强山地坡地的稳定性、缓解由于强降水造成的水土流失的作用,使耕地有天然的保护墙,同时可以改善和净化被污染的空气和土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发展,使农民的收益得到保障。
2 造林抚育现状
现阶段,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现实生活与文明生态建设等需求,对造林抚育技术予以了深入的研究,推动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1]。林业资源属于造林抚育工程中的主要环节,虽然其本身属于可再生资源,但由于树苗成活和生长需要较长的时间,且乱砍滥伐的状况也十分严重,进而导致我国在林业资源方面并不富余。且我国林业资源在地理位置分布方面也存在着不均匀的情况。虽然我国正在大力推行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但由于造林抚育技术的不足以及发展观念的落后,使得林业管理制度并没有效落实,进而不利于我国林业生产质量的提高。其次,在开展造林抚育工作时,林木在整体方面的成活率不但能够保证林业健康发展,还和林业生产质量紧密相关。
3 林业生产中造林和抚育的技术要点
3.1 适地适树技术
此技术主要是指:所选择的造林地环境与造林树种,在生物学和生态学方面的特征能够维持相同。在进行造林设计时,需深入研究造林地立地条件、树种生态学以及生物学等相关特征,以此来确保造林后林分能够维持在稳定的状态中,
且拥有抗逆性特点,实现速生丰产的目标。
3.2 良种壮苗技术
在造林的过程中,需选择能够和造林地条件相符合的品种,亦或是选育品种容器苗,还能够选择根系发达的裸根苗。并且,选好良种壮苗才能够提升造林成活率,并增强林地生产力。
3.3 造林结构
确定开展造林工作时,需事先明确造林目的树种以及培育方向,以便于科学控制造林密度,有效展现林地水平和垂直空间作用。例如,在对大径材予以培养时,需合理选择疏植密度。而在对混交林予以建设的过程中,需全面分析混交树种在生长方面的特性等,尤其是生长速度和林分层次特征等方面,以此来确保造林密度的适中性。
3.4 整地技术
充分了解造林地立地条件和树种习性后,需合理选择整地方式,确保有效改善林地光照强度、养分和水分等。这样除了能够让林木实现健康生长外,还能够提高造林成活率。
3.5 栽植技术
掌握树种特性后,需科学选择造林季节,并通过合格苗木来实施具体的造林工作。同时,在栽植树木前,需除掉部分枝叶和根。而在栽植时,需保证苗正,并让根部舒展开来,最后再运用分层围土的方法。
3.6 抚育管理技术
就新造林分而言,需对其予以施肥与除草,并将防治病虫害工作做好,确保幼苗的健康成长。
4 提高造林和抚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4.1 加强林业生产理论体系研究
由于我国南北气候、生态环境差异十分巨大,加之不同树种的特殊生长习性,如何选取更具经济性和适用性的树种作为林业生产的支持,成为各地林业产业生产发展的重要难题。为此,加强林业生产理论体系研究,对林区实际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等内容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对潜在的适用树种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由此得出最具生产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林业生产方案,实现林业产业的科学稳定发展。
4.2 优化林业生产造林抚育管理
造林抚育管理是林业生产和发展赖以生存的技术之本,由于现阶段我国林业产业基础生产环节的造林抚育技术相对落后,无法进一步推动林业产业的合理布局与科学发展。在此背景下,推动林业造林抚育技术的改革与优化,加强造林抚育管理工作,成为林业发展的新起点。为此,林业管理部门要针对当地林业生产现状,制定一套合理可行的造林抚育管理指导方案,实现林业生产技术的全面提升。
4.3 提高林业生产人员业务水平
要想实现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林业生产人员业务水平的全面提升。在新形势背景下,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繁荣稳定的重要基础,不仅关乎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需要。而生产管理人员作为林业产业的基础和灵魂,必须不断提高自身责任意识和业务能力,能夠满足林业造林抚育工作的基本需求,由此保障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4 病虫害防治
4.4.1病害防治
杉木林常发的病害有炭疽病、细菌性叶枯病、生理性黄化病等。炭疽病在刚发生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首先是叶片逐渐枯萎死亡,之后病情扩展到茎干上。炭疽病一般发病原因是种子抗病能力不强、立地条件差等,因而炭疽病防治最为有效的方法即选择抗逆能力强的品种、提高栽植地的立地条件。细菌性叶斑病发生后,首先是叶片上产生小斑点渊褐色冤,随着病情的发展,嫩枝、梢等逐渐枯萎死亡。注重对栽植苗木的检疫工作,是预防细菌性叶枯病发生的有效方法。生理性黄化病在涝灾严重的杉木幼林中发生较多,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及时排走林间积水。
4.4.2虫害防治
杉木的虫害主要有白蚁、双条杉天牛等。白蚁主要对杉木的树皮、根茎产生危害,可将甘蔗渣与灭蚁粉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放置在杉木林间,对白蚁有很好的诱杀作用。双条杉天牛发生后,可导致杉木叶片黄化、生长停止,逐渐枯萎死亡,可以采取药液注射的方法进行防治,将25%乐果乳油 300 倍液等注射到发病杉木上的虫孔中,将虫孔中的幼虫、成虫杀死,如果双条杉天牛的发生规模较大,可将发生虫害的枝干集中进行焚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林业发展属于一个长期性过程,相关林业工作者应给予其更多的重视,确保育苗的科学性以及造林工作的有序性。当前,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进一步强化了造林与抚育技术,除了有效提升了苗木成活率之外,还降低了育苗成
本的投入。因此,在林业生产的过程中,需注重运用造林与抚育技术,以此来促进林业资源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解.林业造林技术与育林方法的探讨[J].中国林业产业,2017(4)
[2]周海江,任其岭.林业生产中的造林和抚育技术[J].新农村(黑龙江),2017
[3]冯传宝.论造林技术和抚育管理[J].农民致富之友,2016(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