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知库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红枣产业发展史

中国红枣产业发展史

来源:知库网


中国枣产业发展史

我国枣产业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先民就已开始采摘和利用枣果;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已有枣树栽培的文字记载;2500年前的战国时期,枣已成为重要的果品和常用中药;距今2000年前的汉朝,枣树栽培已经遍及我国南北各地;距今1500年的后魏时期,传统的枣树栽培技术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其中许多技术一直沿用至今。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枣业初步发展起来。关于枣产业发展阶段的划分迄今尚处于空白。在这里,主要根据技术进步水平和产业化程度将枣产业发展历史初步分为以下3个阶段,准确的断代还需要大量的考古发掘及古文献的研究与分析。

(一)引种驯化栽培阶段(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汉朝)

根据目前掌握的考古发掘和古文献考证资料,这一阶段大约从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元年前后,历时至少5000多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人们主动地从野生酸枣中引种驯化优良类型并进行栽培利用,该阶段还可以细分为引种驯化阶段和传统产区形成阶段。

1、引种驯化阶段 最晚开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经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延续到夏朝和商朝,这个阶段主要是采摘利用自然生产的枣果,酸枣和枣的分化还不明显。关于古人开始驯化栽培枣树的起始年代目前尚难以确切推断,但根据20世纪70年代河南密县峨沟北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的炭化枣果和枣核推测,我国至少在7000多年(7240±80年)以前就已开始采集和利用枣果了。目前,尚未发现商朝(公元前1600年至约公元前1046年)以前关于枣树的文字记载,但成书于公元前l0世纪商朝末期的《诗经.幽风篇》中载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诗句,说明距今3000年以前人们已经开始有计划地采摘利用枣果了。

2、传统产区形成阶段 大致发生于周朝(公元前106年至前256年)、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和汉朝(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3个朝代,在这个阶段野生酸枣和栽培枣的分化已很清楚,已选出一些枣的优良品种,枣果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果品、常用的祭祀和馈赠佳品以及重要的木本粮食和上品中药,同时通过规模化的引种栽培区域迅速扩大,至汉朝遍及我国南北各地,形成了陕、晋、豫、冀、鲁等传统栽培中心并一直保持至今,此期还积累下一定的栽培经验。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酸枣……生川泽,名医日‘生河东,八月采实,阴干,四十日成’……大枣……生平泽。……名医日‘一名干枣,一名美枣,一名良枣’。暴干,生河东’。”说明2000多年以前,人们已经将枣和酸枣分开,各自有着不同的生境和制干方法。《齐民要术》中说古人“常选好味者,留栽之”,即进行品种选优和驯化栽培。成书于周朝(春秋时期)的《尔雅》一书中,载有“洗,大枣,今河东(现在的山西运城附近)猗氏出大枣子如鸡卵”,全书共记载有枣品种l 1个。成书于东周(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之《灵枢经五味》中提到“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说明2500年前左右,枣就与李、杏、桃、栗一起成为了重要的果品和中草药。《战国策》一书中记载:“苏秦说燕文侯日:‘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佃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安邑千树枣……此其人与千户侯等。”成书于晋朝的《广志》一书上记载了许多品种的出处,包括河东安邑(今山西南部的夏县附近)、东郡谷城(今山东阿城附近)、河内仅郡(今河南赵堡附近)、东海(今山东郯城附近)、安平信都(今河北冀县附近)等,说明当时陕、晋、豫、冀、鲁都已有枣树的栽培而且形成了品种。《三国?魏志》记载:“冀州户口最大,又有桑枣之饶,国家征求之府。”这些都说明,2000多年以前枣已成为富民产业和国家税收之源。

此外,考古学家在江苏连云港、广东广州、四川昭化、甘肃武威、湖南长沙、湖北江陵和随县以及新疆吐鲁番等地发觉的汉代古墓中,都曾发现随葬的枣核和干枣遗迹,充分

说明远在

汉代(距今2000年左右)以前枣树就已经是遍布全国的重要果树了。

(二)传统生产技术形成发展阶段(汉朝一新中国成立)

这一阶段大约相当于公元元年前后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历时约2000多年。这一阶段又细分为传统枣树生产技术形成期和传统枣树生产技术成熟发展期两个阶段。

1、传统枣树生产技术形成期 大致发生于汉朝(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末期.至北魏(386~534年)末年,历时约500年。在这个阶段,枣树品种大量出现,特别是栽培技术发展迅速,随着疆域的扩大、与周边国家交往的增多,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开通枣树开始走向世界。北魏末年(533~534年)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一书的发行,标志着枣树传统栽培技术体系和利用方式的基本形成,也标志着该阶段的结束。

随着枣产业的不断发展,到300年晋朝的郭义恭所著《广志》一书记载的枣树品种已达到21个,《齐民要术》中更是创记录地收录了45个品种,对各品种来源、产地及生长状况的记载更加详细。随着汉朝以后中外交往的日益频繁,一些古老的枣品种开始被引种到周边国家和亚欧各国。栽培管理方面的进步是该时期最显著的特征。《齐民要术》一书详细总结了我国古代人民积累下的非常丰富的枣树栽培经验,其中许多技术一直沿用至今。在枣树栽植方面,《齐民要术》提出,“候枣叶始生而移之”,即在枣刚发芽时栽植为宜;在栽植密度上应“三步(约为现在的5米)一树,行欲相当”;在园地选择上,“其阜劳之地,不任耕稼者,历落种枣,则任矣”,说明不能种庄稼的零星土地皆可用来种植枣树。在枣园管理方面,《齐民要术》提出,“正月一日日出时,反斧斑驳锤之,名曰'嫁枣',不斧则花而不实,斫则子萎而落也。”其意思是说正月1日日出兵时候,要用斧子的钝头在

枣树的树干上交错锤打,否则只开花不结果;但若用斧子砍,则幼果就会萎蔫脱落。这一措施和当前河北、山东等地仍在使用的“开甲”和在河南新郑使用的“牙枣”等促进坐果的措施为同一道理,只是在时间上有所不同。“齐民要术”中还记载,“以杖击其枝间,振去狂花。不打,花繁不实,不成”,并解释说“半赤而收者,肉未充满,干则色黄皮皱;将赤,味亦不佳美;久赤不收,则皮破,复有乌鸟为患”;在采收方法上主张“日日撼<摇动>而落之为上”,即分期采收;关于晒枣方法,指出“先治地,令净,、、、、、、布橼于箔下,置枣于箔上,以扒聚而复散之,一日中二十度乃佳。夜仍不聚。得霜露气,干速。成阴雨之时,乃聚而苫盖之。五六日后,别择;取红软者,上厨而暴之,厨上者已干,虽厚一尺,亦不坏。择去膀烂者,膀者,永不干,留之徒令污枣。其示干者,晒曝如法。”这种晒枣方法至今各地仍在应用。此外,《齐民要术》中对枣的加工亦有详细描述,“郑玄曰:‘枣油:捣凿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形似油也。乃成之。’”意即把枣果捣烂和匀,涂抹于绸绢上,干燥后像一曾油膏,与现在的枣膏很相似。

2、传统枣树生产技术成熟发展期 大致发生于北魏(386~534 年)末年《齐民要术》发表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历时1500年。在这个阶段,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倡导发展枣树.生产规模进一步扩人,栽培品种继续增加,传统的生产技术进一步成熟。枣树在古代深受统治阶级的重视,历史上发展枣树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靠历代王朝的法令。据《魏书?食货志》(成书于公元6世纪)载:“太和九年下诏……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馀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非桑之土,夫给一亩,依法课莳榆枣,奴各依良,限三年种毕,不毕,夺其不毕之地,于桑榆地分杂莳余果,及多种桑榆者不禁……”,直到距今500多年前乃沿袭此例。另据明《河间县志》记载:“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命工部行文教天下百姓.务要多栽桑枣,每一里种二亩秧,每一百户内共出人力挑运柴草,烧地耕过,再烧,耕烧三遍下种,待秧高三尺,然后分栽,每五尺阔五拢,每一户初年二百株,次年四百株,三年六百株,栽种过数目,造册回奏,违者,全家发云南金齿充军。”据河南内黄县文物志中的枣林史话记裁,在北宋元丰、崇宁等朝,黄河多次决口改道,田

园林木多被埋没,而枣树适应性强,常被作为改造沙荒的先锋树种,待枣林形成后起防风固沙和保护农田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北方各省形成宽行密株枣粮间作的栽培形式,就是在这种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这一阶段,在政府大力推动发展枣树的同时,枣树的新品种不断增加.栽培技术亦更加成熟。至元朝柳贯著《打枣谱》时.收集到枣品种达73个(《齐民要术》中记录为45个),待到清朝吴其浚著《植物名实图考》时,叙述的枣品种已达87个。该时期在栽培技术方面.出现了枣粮闻作,将开甲时期由正月调端午使之更加科学化(见明朝出版的《便民圈纂》);在贮藏方面,相继出现了干枣的缸藏、窖藏以及鲜枣的冰室保鲜技术;在加工方面,则出现了蜜枣、乌枣,南枣、枣干、酒枣、枣酒、枣醋等许多新的产品。

(三)现代枣业形成发展阶段(新中闰成立以来)

这一阶段为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历时仅60年。这个时期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初步建立起现代枣产业的时期。这个阶段包括解放初期的快速恢复发展期(1949~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缓慢发展期(1966—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全面发展期(1978年至今)。

这个阶段虽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10年停滞甚至倒退,但在枣产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仍是枣产业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的枣产品开始大量出口,蜜枣的生产中心由南方转到了北方,鲜食枣历史上第一次形成商品化的大产业(1990年北京亚运会后,以临猗梨枣和冬枣为代表的鲜枣品种迅速实现了规模化和产业化),现代农业技术在枣树上得到大规模应用。在该阶段,以酸枣为砧木的嫁接育苗技术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首次出现了扦插和组织培养育苗技术;现代化的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生长调节剂应用,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乙烯利人工催熟化学采收,冷藏和气调保鲜,枣汁、香精、

色素、枣干红酒、枣膳食纤维、环核苷酸糖浆等现代加工品,大型枣专业市场,以及枣专家系统、枣网站等新生事物,都是在这阶段的短短几十年里出现的。

目前,这一阶段尚未结束,距离建立起完善的现代枣产业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icool.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