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学故事

来源:知库网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但知识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为此,学生须自主的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认真思考,进而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并理解知识。

科学课主要通过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自行探究、讨论。如《各种各样的叶》一课,我给学生提供了两片不同植物的叶子,让学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找出了形状、颜色、大小、小虫子、叶脉、边缘、叶柄粗细、长短、含水量、光滑、毛多少等不同点,我又启发学生,你还能用什么方法去找不同。学生找出了薄厚、叶尖、品种、气味、声响、味道等不同。从看、闻、听、摸、尝等各种方面来观察叶子。鼓励学生多想些方法来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在不断的讨论、思考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在科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分组制定活动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合作学习。由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不同,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同。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吸收和学习别人的观点,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质疑。从而得到深层次的理解,使合作的意识得到发展。

总之,科学课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勤于观察,大胆动手,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能主动的不断发展,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 小学科学教学随笔

(1)这一声惊疑声带给我们的思考

前几天,我在教学五年级第一单元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一课时,由于前一课《种子发芽实验(二)》刚在昨天上完,继续观察绿豆芽的生长的对比实验的任务才刚实施,今天根本不可能出现什么可观察到了明显变化,但课文又得继续往下上,虽然这节课的教

材的实验计划和预测可以让学生完成,但实验结果的检验必须要等到3-5天之后才出现,但课总不能上了一半就结束了呀,这样的话学生心中的疙瘩总还没有解开,这节课他们又能得出什么结论呢?或者还有一半内容以后再化一节课再来完成,一番思来想去总觉得不妥。后来,我想到了可否利用媒体影视先来填补这个空缺,先让学生根据影视得出一定的结论,事后再去自己的试验中求证,这样学生可能观察的兴趣更浓。于是,我通过网络查询,细心筛选,终于找到了三个可以利用的片段。在课堂上,学生们看到了植物的根在水源的诱导下渐渐变长、变粗的过程,一个个面带笑容,像发现了新鲜的事物一样;当学生看到萝卜幼芽随着光照方向的改变而扭动身躯时,实验室里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还发出一声声“咦、咦”的惊疑声,欣喜之情跃然脸上,一双双睁大的眼睛告诉我,学生们正沉浸在一片满足的愉悦之中。课后,我好好反思这节课,明白了孩子们为什么这么欣喜,那是因为这样的影视节目拉近了科学与他们的距离,它能改变学生观察的时空范围,化静为动,使学生平时不可见的事物能生动地再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这怎么还不会引起他们的新奇感和阵阵欣喜呢。

我把这节课的情况与径游小学的孙杰老师一说,也引起了他的兴趣,向我要走了那几段影视,看后觉得很好适用于课文。因此,我想,我们科学老师在教学时,是否能多注意这些能适用于课堂教学的影视媒体,并将它拿出来供大家共享,那岂不是皆大欢喜。

(2)科学是一个过程

浙江省平湖师范附属小学 钱小颖

科学课,是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其转化为学习的问题。

探究的过程是一种实践的过程,一种体验的过程,也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而要充分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在科学课上,我正是如此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在发展学生富有个性的综合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意外地让我也有了极大的收获,更深地理解了“科学”的涵义。

(一)我们的小船

学生们纷纷举着小船来上课(这是《沉与浮》单元的最后一课《造小船》)。课前我已布置好造一艘小船了,这节课是要来比一比各自的小船:哪艘运得多。

我把装的物体分发到每个小组,先小组里比一比,选出一艘船来代表小组比赛,看着学生兴致勃勃地试着小船,我也观察到几个细节:

“不行,不行,船漏水的。”这是第八小组里的学生在喊道。“把它用透明胶粘一下。”说完,小组里其他成员早就帮起了忙,小船一下子改进好了。

“你放慢点,两边都要放,要不船会倒了,水就会进去了。”这是第五小组在试小船。“为什么要在船的两头一起放货物?”我问道。“因为放了一边,小船容易倒,要进水的。”“是啊,我们刚才就是这样,小船沉下去了。”原来他们是经验之谈。

“老师,借块干抹布。”“用来干吗,是不是不小心把水溅开来了?”我边问边把抹布交给第七小组的同学。“不是,我们小组的男生放小船的时候太重太快了,把小船翻了,全湿了。”“湿了没关系啊,我们的船是用铝片做的,不怕水。”我有点好奇,因为其他小组放的时候也有学生会不小心弄翻了湿掉。“但是船舱里湿了,有水滴,货物也全湿了。这样有水的,就比原来要重了,可能会有影响的,船更容易沉了呀。”哦,原来这样,看他们小组

是求胜心切了,不过还真够细心的。

……看着学生们试小船、改进小船,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亲自动手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具有真正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一种实践的过程,是一种体验的过程,也是一种发现和创造的过程,看学生造小船,我也深切体会到:科学不是一个定论,只是一个过程。

(二)花开的声音

“老师,我的黄豆开花了,你看呀!”上课前我提前去教室,一进教室就被一个小女孩喊住,并兴致勃勃地拉着我去看她刚开花的黄豆。随着我身后的是一群孩子,他们见我去看刚开的黄豆花,纷纷向我作汇报,一个男生还把边上长势茂盛的凤仙花捧过来让我看。

“我的凤仙花长得这么高了。”

“老师,我第一次种的花死掉了,现在种的还很小了,什么时候才能开花呀?”

“我昨天发现我的凤仙花好像有一个花蕾,快开花了。”

“老师,我没种凤仙花,我种的是黄豆,它长这么高了。”

……

孩子们一边说着还一边比划着,一个劲儿地要把自己种植物的发现告诉我,让我分享他们的收获与快乐。

这是《植物》单元上好种一棵凤仙花后的一个多月。这一段时间,由于植物生长需要时间,我一直让学生课外观察的。他们也每隔一段时间向我汇报一下,让我分享他们的喜悦。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标准》)。探究是一种实践的过程,一种体验的过程,也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当学生们在种凤仙花的过程中就是在体验在经历这一探究过程,这期间蕴含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更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的积极情感,而我也正是想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一个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最终的定

《小学科学教学随笔》简介: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教学随笔》正文开始>>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

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五年级科学第四课《根和茎》,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谁能分清根和茎?你能说出几种啊?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茎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五年级第八课《仙人掌的刺》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叶子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和莲的叶子荷叶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子发生变态的

原因了。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第十三课《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 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 温度一样, 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

---------------------------------

探究式学习强调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为此,学生须自主的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通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自然而然的参加诸如科学数据或资料等教学材料的组织和解释的活动,使之真正接触由科学家建立起来的科学事实、科学原理、科学定律,使之认真思考,进而提出问题,并寻求理解。

创造性思维不同与一般的思维活动,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主要包括发散思维,集中思维,而更多的表现在发散上。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等特点。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不愤不启”,“不http://www.chddh.cn/wenzi/排不发”引导学生自行探究、讨论。在讨论中,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有利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各种各样的叶》一课,我给学生提供了两片不同植物的叶子,让学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找出了形状、颜

色、大小、小虫子、叶脉、边缘、叶柄粗细、长短、含水量、光滑、毛多少等不同时老师启发学生,你还能用什么方法去找不同。学生找出了薄厚、叶尖、品种、气味、声响、味道等不同。从看、闻、听、摸、尝等各种方面来观察叶子。鼓励学生多想些方法来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在不断的讨论、思考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科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分组制定工作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等合作学习。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差异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各不同。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吸收和学习别人的观点,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质疑。从而建构起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得到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究式学习作为科学课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实践着。我们要有效的运用探究式学习进行科学课教学,使学生能主动的不断发展,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

清代学者有言:“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疑惑是觉悟之基,抓住五年级学生所存在的质疑心、好奇心,在设计这堂课时就依据了这一特点。

一、巧设情境,引导质疑

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教学亦是如此,情来自于景,这里说的情便是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在于

融情于景。

我课始设景,在学生看不到的地方用潜望镜观察学生的情况,让每个学生参与这一情景的同时,也激发起他们的兴趣:“是什么让我看到他们的?”随之,引出课题——潜望镜的秘密。疑惑来源于自然,疑惑来源于生活,巧妙设计情境,疑惑便油然而生。

二、提出疑惑,自主探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疑需解才有进。在揭示潜望镜之时,我选择了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一形式,之后的教学便围绕“提问——探究——论证”的过程进行。讨论中,学生提出了诸多问题:潜望镜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潜望镜是谁发明的?潜望镜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制作潜望镜的材料是哪些?潜望镜又有什么作用?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发下材料,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研究,自行选择问题来探究。最后,在交流中寻找到疑惑之解。提出疑惑后需要的是解决,亲自寻找的答案,会变成学生真实且可贵的财富。

三、再现疑惑,联系生活

疑惑的解决,有一番觉悟,有一番长进。这个觉悟,这个长进,我用了两个活动进行知识反馈。首先请学生用配套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潜望镜,学生喜欢动手,喜欢制作,因此这个环节也给学生增添了许多的乐趣,乐趣中又不忘使用刚学会的知识,在制作过程中更新的疑惑提出——解决。

课末之余,我让学生介绍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用到了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学生想到了很多:潜水艇,碉堡,隧道,超市反光镜等等,发散思维,体现出他们牢固地掌握了这一知识。解惑要有所学,有所用,联系生活能使学生开拓视野深化知识。

课堂上,学生积极思维,饶有兴致的自主探究,使整堂课顺利进行,初步达到预期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地方有待完善。究其根本在于我缺乏经验,各环节问题的掌控以及班级的掌控能力薄弱。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更明确了我今后的改进方向——进一步的提高掌控课堂的能力。

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惟有通过自己去实践,去反思,有心得,有收获,明了得失,才能促使自身发展。今后我仍然要以“仔细看仔细听仔细想”的准则,改善自身的教学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随笔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

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五年级科学第四课《根和茎》,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谁能分清根和茎?你能说出几种啊?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茎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五年级第八课《仙人掌的刺》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叶子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和莲的叶子荷叶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子发生变态的原因了。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第十三课《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 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 温度一样, 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

忘不了那一百零三声朗朗而火热的呼喊

山东省荣成市实验小学 乔廷强

2009年11月的最后一天,星期一,下午第一节课。

实验室里,我和三·一班的同学们正在学习《水往高处走》一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水有表面张力,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师教学用书上提供了三个实验:一是往装满水的杯子里放曲别针、硬币等小物件,直到水溢出杯子为止,记录放入物件的数量;二是向水面上放硬币,使硬币漂浮在水面上,观察硬币周围水面的状态;三是用滴管向装满水的杯子里面滴水,直到水溢出杯子为止,记录滴入水的数目。

在进行课前准备时,我将后面两个实验都做了一遍,考虑到实验效果和实验所用的时间,我选取了第二个实验作为学生分组实验。实际上每次实验之前,无论是分组实验还是

演示实验,我都会将实验预先操作一遍,以保证对实验操作程序及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便于在课堂上有效调控与指导。此外,我还于课前将实验报告及时分发到每一个实验小组;在同学们进入实验室之前总是端端正正地站在门口,注视着他们一个个走进来;课堂上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操作、观察、记录等。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有效地维护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分组实验操作顺利,一枚枚硬币漂浮在水面上,同学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硬币周围的水面好像是气球被手指摁到了一样,原来水的表面张力如此神奇!这可以从同学们那一双双闪亮而充满智慧的双眸中感受到。

见时间比较充足,我便决定将第三个实验作为演示实验来进行,以增强同学们对水的表面张力的感知效果。在同学们专注的目光下,我把水杯装满了水,平放在讲桌上,又往水杯里加进了一些水,让杯里的水面稍微高过杯口,便开始用滴管往杯里滴水了,“一”,有同学喊出了声,接着越来越多的同学汇入到数数的行列中,“二、三……”声音那么响亮、清脆,丝毫没有拖泥带水的感觉,随着水滴的下落而响起,二者配合得恰到好处,浑然天成。从那喊声中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同学们的神情是那么投入,宛然师生共同演奏着一曲伟大的乐章,我就是那乐队的指挥,乐曲演奏得如此和谐,如此壮美。令我有些激动,但我仍屏息凝气地将水一滴滴滴入杯中。“八十五、八十六……”杯口的水面渐渐鼓了起来,却并没有溢出,同学们的喊声依然整齐而响亮,我感到精神振奋。“九十八、九十九……”杯口的水面越发鼓起来了,仍没有溢出,同学们的喊声更加响亮,虽已是寒冬,可我分明感到自己身上沁出了汗水。

“一百零一、一百零二、一百零三。”“水流出来了!”鞠双行同学喊道,“哇!”紧跟着全班同学开始欢呼起来。

一百零三滴水,一百零三声呼喊,这喊声亮亮的,遍布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回荡在校园上空;这喊声暖暖的,喊出了同学们学习科学的热情;这喊声醉醉的,喊出了我为人师者的幸福。而这难道不是我任教以来孜孜以求的理想的教学境界吗?

永远也忘不了那一百零三声朗朗而火热的呼喊!

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渗透德育教育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高都中心小学 顾子龙

当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在实验材料的选择时很注意从有利于揭示科学概念的角度出发,选择结构性强实验效果好的材料,但往往忽视材料的思想教育内涵,甚至在材料的选择时与思想教育相抵触,产生了实验教学的“负效应”。现例举如下,以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

一、你让学生捡落叶了吗?

三年级科学《植物》单元中,教材提出让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在校园内进行一些观察植物和搜集树叶的活动,其中在教学《各种各样的树叶》内容时,学生观察的树叶应该是捡来的落叶,其用意是进行珍爱生命教育,渗透保护环境的教育。但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桌上放的是从枝条上摘来的碧绿的树叶;在让学生“观察枝条上的树叶”时,就有学生干脆折了一些枝条带进了教室。材料的选择如何渗透爱护花草树木、和各种小动物这一思想,有些做法值得借鉴:如课前教师和学生一起捡一些落叶,把落叶装进塑料袋带到课堂上来,这是一个榜样作用的思想教育过程,也是以行动来影响、感染学生,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在“观察枝条上的树叶”时,我们可以采取两个策略:一是带领学生到校园

内实地观察一些低矮的树木的叶,二是通过“给小树整枝”等活动收集一些枝条,展开教学活动。

二、孩子们有时是这样观察小动物的!

三年级《动物》单元中,有让学生观察蜗牛、蚱蜢和蚂蚁等一些活动。由于小孩子对小动物非常好奇,会想出很多办法去研究它们,如为了找蚂蚁会把蚂蚁的巢翻个底朝天,把蚂蚁放入水中看它们会不会游泳,把蚱蜢的翅膀折断看还能不能飞,把蜗牛的壳敲碎看看里面是怎样的……当然孩子们的探究热情无可厚非,但这与“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是相违背的。我们并不是要全面禁止孩子们的这些举动,扼杀他们天生的探究欲望,而是主张观察前教育先行,教师首先应提出“爱护小动物”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作为评价他们的观察方法和研究行为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寻找小动物时你是否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你的观察方法是否伤害了小动物,观察后是否放它们“回家”等等,尤其是在没有弄清它们是益虫还是害虫的情况下,不可随意伤害小动物。

三、看看废料桶里的实验材料!

一次公开课上,《淀粉的踪迹》一课结束,桌上放着刚刚用过的淀粉、滑石粉、马铃薯、馒头、年糕、面包、南瓜等材料,教师要求学生将这些用过的“废物”倒入桶内……

在思品课、班队课上,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爱惜劳动果实、勤俭节约的教育,但在科学课上,实验材料却如此挥霍浪费,其负面影响值得我们反思!科学课,教师经常布置学生带材料来如食盐、米、米饭等劳动果实,但一到课结束,材料都变成了所谓的“废物”,扔进了废料桶,上科学课不应该这么“昂贵”!首先从带来的材料的量上来说,经济一点,不要太多或太大,如米饭和淀粉单元中,米饭的数量可以少一点,只要学生能看到现象说

明问题就可以了;在“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时,选择的食物也可以小一点(如面包、馒头可以切得小一点),尽可能减少浪费。其次是鼓励学生就地取材,带身边或家里有的材料,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忙,互通有无,不提倡经常买材料来做实验。第三从节省资源的角度选择材料,如在“让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中,一般不提倡用“味精、果珍”等价格昂贵的材料,宜采用价格低廉的食盐较合适。有时上节课的资源也可以作为下节课的实验材料,再次使用,如溶解单元中《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结束后,每个组一杯的盐水不应倒掉,在下一课《分离盐与水的方法》一课中再用。

以上的三个案例反映了当前实验教学中的几种不良倾向,我认为在材料的选择时不能仅考虑材料与实验效果的关系,同时也应关注隐含在材料中的思想教育内涵,全面兼顾,灵活选择,使实验材料发挥出更大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