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血液高凝状态:指在某些生理或病理条件下,血液凝固性增高,有利于血栓形成的一种状态。常见于妊娠后期、各种血液性疾病、肾病综合征以及恶性肿瘤等。
2. DIC:是指各种原因引起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继发性纤溶亢进,并导致广泛微血栓形成和出血为病理特征的获得性临床综合征。
3. 发热:是指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时,称为发热。
4.低钠血症:是指血清钠浓度低于130mmol/L。临床上按细胞外液量的变化不同将低钠血症分为低容量性、高容量性和等容量性三类。
5.高钠血症:是指血清钠浓度高于150mmol/L。临床上按细胞外液量的变化不同将高钠血症分为低容量性、高容量性和等容量性三类。
6.低渗性脱水: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5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并伴有细胞外液容量减少,称为低渗性脱水,又称为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7.高渗性脱水: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45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并伴有细胞外液容量减少,称为高渗性脱水,又称为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8.等渗性脱水:水和钠以等渗比例丢失,或失液后经机体调节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血清钠浓度为135~145mmol/L,血浆渗透压为280~ 310 mmol/L。
9.水中毒:当水的摄入过多,超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和肾脏的排水能力时,使大量水分在体内潴留,导致细胞内、外液容量扩大,并出现包括稀释性低钠血症在内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10.水肿:过多的钠、水以与血浆相似的比例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称为水肿。
11.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时,称为低钾血症。
12.高钾血症:血清K+ 浓度大于5.5 mmol/L 称为高钾血症。
13. 呼吸性酸中毒:是指因CO2呼出减少或CO2吸入过多,导致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增高。
14. 呼吸性碱中毒:因通气过度使CO2呼出过多,导致血浆H2CO3浓度或paCO2原发性减少,pH升高。
15. 应激: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下所出现的全身性或非特异性适应性反应称为应激
16.应激原: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因素统称为应激原
17. 缺氧:当组织的氧供应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时,导致组织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18. 呼吸衰竭:是指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吸入空气的情况下,由于肺通气和(或)肺换气功能的严重障碍,以致PaO2 < 8KPa(60mmHg),伴有或不伴有PaCO2 > 6.67KPa
(50mmHg)的病理过程。
19.Ⅰ型呼吸衰竭:又称低氧血症型呼吸衰竭,其PaO2 < 8KPa(60mmHg),但PaCO2正常甚至降低,即有缺氧而无CO2潴留。
20.Ⅱ型呼吸衰竭:又称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其PaO2 < 8KPa,且伴有PaCO2 > 6.67KPa(50mmHg)。
21. 休克: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以机体微循环功能紊乱、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细胞灌流量严重不足为特征,最终可能导致各重要器官功能代谢严重障碍甚至衰竭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22. 心力衰竭: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即心脏泵血功能发生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不足,不能充分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过程或综合征称为心力衰竭。
23. 肝性脑病:是继发于肝功能紊乱的一系列严重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神经精神综合症,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肝性脑病是各种严重肝病的并发症,而患者陷入严重昏迷状态常常是疾病的终末表现。
1、免疫:机体识别和排除异物,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2、细胞因子: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
3、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均一的特异性抗体。
4、MHC: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染色体上存在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能够提呈抗原启动免疫应答,也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
5、免疫耐受:对抗原特异应答的T与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胞,从而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的现象。或者:免疫系统在某种抗原刺激下,表现出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6、抗体亲和力成熟现象:随着抗体应答的不断进行,B细胞产生的抗体亲和力不断提高的现象。与体细胞高频突变有关。
7、PRR:模式识别受体。主要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主要包括MR,SR, TLR。
8、变应原:是指能够选择性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
9、黏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总称。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等。
10、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11、补体: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
白质。
12、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3、ADCC: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可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抗原。
14、超敏反应:被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所产生的以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为特征的免疫应答.
15、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16、阴性选择:是指经过阳性选择的胸腺细胞表达的TCR与APC上MHC自身抗原结合时,对该自身抗原特异性的 T 细胞克隆被消除或受抑制不活化(及克隆无能或称克隆无反应性)的过程.阴性选择决定自身耐受性.
17、免疫调节:是指机体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正负反馈机制控制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时限,以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和稳定.
18、APC:即抗原递呈细胞,是体内具有抗原递呈作用的一类细胞,包括有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内皮细胞和B细胞等.
19、T淋巴细胞:是体内功能活跃的细胞群体,介导细胞免疫应答,并在B细胞针对TD抗原的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
20、免疫应答: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体内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发生活化、
增殖、分化或失能、凋亡,进而表现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21、免疫耐受: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抗原后所表现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或低应答现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