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来源:知库网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类型:初一试题 加入时间:2008年1月10日7:46

第六单元测试题 第一部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甚蕃() 隐逸() 鲜有闻() B、淤泥() 案牍() 德馨() C、犬吠() 好事者() 窥之() D、远遁() 益狎() 酥() 2.将下列对应内容连线:

《爱莲说》 韩愈 《柳河东集》 《口技》 周敦颐 《虞初新志》 《黔之驴》 马致远 《全元散曲》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林嗣环 《周元公集》 《天净沙•秋思》 柳宗元 《昌黎先生集》 3.原文填空:

⑴《爱莲说》中能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 ⑵《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 ⑶写出《口技》中表演高潮时观众反应的句子: ⑷《黔之驴》中虎初见驴时有什么反应? ⑸《雁门太字行》一诗的名句是 。 ⑹《次北固山下》一诗的名句是 。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玩: )

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白丁: ) ⑶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 )

⑷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尽: 去: ) ⑸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气: ) ⑹半卷红旗临易水(临: ) 5.译句: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⑶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第二部分: (一) 读《雁门太字行》,回答问题: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6.对诗的首联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B、诗中一个“压”,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C、文中的黑云指的是天边乌云滚滚,大雨就要倾盆而下的景色。 D、“甲光向日金鳞开”写的是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上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 7.“半卷红旗临易水”中的“半卷红旗”指的是( ) A、狂风卷得红旗展不开 B、黑夜行军,偃旗息鼓 8.“报君黄金台上意”中的“报”与下面( )项中的“报”意思相同。 A、报告 B、报复 C、报效 D、报酬

9.诗中有两处用了燕太子丹起用荆轲、燕昭王筑黄金台的典故,是 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人,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②,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盲曲突者。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悟而请之。 注:①突:烟囱。②上行:上席。 10.解释文中的词语: ⑴见其灶直突(其: ) ⑵不者且有火患(且: ) ⑶谢其邻人(其: ) ⑷余各以功次坐(以: ) 11.译句:

⑴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

⑵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⑶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盲曲突者。 12.你该如何评价文中的“主人”? 1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选自《孟子》 1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 ⑴谓其人曰(谓: ) ⑵今日病矣(病: ) ⑶予助苗长矣(予: ) ⑷其子趋而往视之(趋: )

15、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闵其苗之不长 B、其子趋而往视之 C、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D、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6、翻译下面的句子 。 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⑵苗则槁矣。

17、写出几个含有“寡”字的四字成语(写的越多越好)。

18、本文从结构上可分为两层,试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另外从表达方式上看,第一层以 为主,第二层以 为主。

19、读完这段文字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第三部分:

成语“黔驴技穷”由课文《黔之驴》演化而来,请你举出一个这样的成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第六单元测试题答案

1.A 2.略 3.⑴莲,花之君子者也。⑵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⑶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⑷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⑸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⑹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4.⑴玩弄⑵原指没有官职的人,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⑶通“座”⑷吃完;离开⑸气象⑹抵达 5.略 6.C 7.B 8.C 9.最后两句;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10.⑴代主人⑵将要⑶代主人⑷按照 11.⑴有个人到别人家作客,看到主人的烟囱是直的,旁边堆着柴草。⑵现在论功行赏,劝你改为弯曲的烟囱,搬走柴草的人没受到恩惠,而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被待为上宾?⑶其余的人按功劳大小依次就坐,而不安排劝他改烟囱的人。 12.合情合理即可 13.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太固执。 14.⑴告诉,对„„说⑵疲倦⑶我⑷快步走 15、A 16、⑴天下不想帮助禾苗生长的人很少。⑵禾苗却枯死了。 17、寡谦鲜耻、孤陋寡闻、薄情寡义 、寡不敌众等 18、“||”应标在“苗则寡矣”的后面;记叙,议论 19、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的本身规律。(意思相近即可)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题(语文版) 一、积累和运用(40分)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10分) 淤泥( ) 德馨( ) 跳踉( ) 曳屋( ) 慭\\慭\\然( ) 隐逸( ) 案牍( ) 犬吠( ) 窥之( ) 鲜有闻( ) 益狎( ) 亵玩( ) 甚蕃( ) 远遁( ) 许许声( ) 酥 ( ) 濯 ( ) 噬 (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8分) 濯清涟而不妖( ) 陶后鲜有闻( ) 远遁 ( ) 以为且噬己也( ) 谈笑有鸿儒( ) 临易水 ( ) 无案牍之劳形( ) 不可亵玩焉( ) 无白丁 ( ) 中间力拉之声( ) 曳屋许许声( ) 满坐寂然( ) 尽其肉,乃去( ) 山气日夕佳( ) 惟吾德馨( ) 3、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不同含义。(4分)(1)庞然大物也( ) (2) 陶后鲜有闻( ) 然往来视之( ) 屡见不鲜( )(3)妇抚儿乳( ) (4)手有百指( ) 儿含乳啼( ) 不能指其一端( ) 4、请对本单元九则作品相关文学常识归纳整理。 (4分) 5、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⑶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⑷驴不胜怒,蹄之 ⑸无案牍之劳形 ⑹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6、课文相关内容理解填空: (6分)(1)《陋室铭》中通过写交往人物来表现室主人高雅情趣的句子是: (2)《爱莲说》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描写莲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3)《饮酒》中表明作者志向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 (4)《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5)《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6)《黔之驴》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如何评价虎与驴的? 7、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它所通的字,并作解释。(2分) 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通“ ”,意为: ②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通“ ””,意为:

第六单元测试题

第一部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甚蕃() 隐逸() 鲜有闻() B、淤泥() 案牍() 德馨() C、犬吠() 好事者() 窥之() D、远遁() 益狎() 酥() 2.将下列对应内容连线:

《爱莲说》 韩愈 《柳河东集》 《口技》 周敦颐 《虞初新志》 《黔之驴》 马致远 《全元散曲》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林嗣环 《周元公集》 《天净沙·秋思》 柳宗元 《昌黎先生集》 3.原文填空:

⑴《爱莲说》中能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 ⑵《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 ⑶写出《口技》中表演高潮时观众反应的句子:

⑷《黔之驴》中虎初见驴时有什么反应?

⑸《雁门太字行》一诗的名句是 。 ⑹《次北固山下》一诗的名句是 。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玩: ) 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白丁: ) ⑶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 ) ⑷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尽: 去: ) ⑸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气: ) ⑹半卷红旗临易水(临: ) 5.译句: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⑶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第二部分: (一) 读《雁门太字行》,回答问题: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6.对诗的首联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B、诗中一个“压”,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C、文中的黑云指的是天边乌云滚滚,大雨就要倾盆而下的景色。 D、“甲光向日金鳞开”写的是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上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

7.“半卷红旗临易水”中的“半卷红旗”指的是( ) A、狂风卷得红旗展不开 B、黑夜行军,偃旗息鼓 8.“报君黄金台上意”中的“报”与下面( )项中的“报”意思相同。 A、报告 B、报复 C、报效 D、报酬

9.诗中有两处用了燕太子丹起用荆轲、燕昭王筑黄金台的典故,是 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人,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②,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盲曲突者。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悟而请之。

注:①突:烟囱。②上行:上席。 10.解释文中的词语: ⑴见其灶直突(其: ) ⑵不者且有火患(且: ) ⑶谢其邻人(其: ) ⑷余各以功次坐(以: ) 11.译句:

⑴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

⑵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⑶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盲曲突者。

12.你该如何评价文中的“主人”?

1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选自《孟子》 1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 ⑴谓其人曰(谓: )

⑵今日病矣(病: ) ⑶予助苗长矣(予: ) ⑷其子趋而往视之(趋: )

15、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闵其苗之不长 B、其子趋而往视之 C、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D、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6、翻译下面的句子 。 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⑵苗则槁矣。

17、写出几个含有“寡”字的四字成语(写的越多越好)。

18、本文从结构上可分为两层,试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另外从表达方式上看,第一层以 为主,第二层以 为主。

19、读完这段文字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第三部分:

成语“黔驴技穷”由课文《黔之驴》演化而来,请你举出一个这样的成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第六单元测试题答案

1.A 2.略 3.⑴莲,花之君子者也。⑵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⑶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⑷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⑸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⑹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4.⑴玩弄⑵原指没有官职的人,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⑶通“座”⑷吃完;离开⑸气象⑹抵达 5.略 6.C 7.B 8.C 9.最后两句;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10.⑴代主人⑵将要⑶代主人⑷按照 11.⑴有个人到别人家作客,看到主人的烟囱是直的,旁边堆着柴草。⑵现在论功行赏,劝你改为弯曲的烟囱,搬走柴草的人没受到恩惠,而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被待为上宾?⑶其余的人按功劳大小依次就坐,而不安排劝他改烟囱的人。 12.合情合理即可 13.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太固执。 14.⑴告诉,对„„说⑵疲倦⑶我⑷快步走 15、A 16、⑴天下不想帮助禾苗生长的人很少。⑵禾苗却枯死了。 17、寡谦鲜耻、孤陋寡闻、薄情寡义 、寡不敌众等 18、“||”应标在“苗则寡矣”的后面;记叙,议论 19、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的本身规律。(意思相近即可) 语文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检测题

上传: 李庆陆 更新时间:2012-12-6 23:37:03 (考试时间:120分钟 全卷满分:120分) 一、积累·运用(共27分)

⒈请用行楷将下面的句子抄写在方格中,要注意把握偏旁的位置。(2分)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⒉下列加点字注音正

确的一项是(2分) ( ) A.惊觉(jiào) 齁声(hōu) 濯清涟(zhuó) 犬吠(fèi) B.鲜有(xiān) 咳嗽(sòu) 亵玩(xiè) 絮絮(xù) C.呓语(yì) 曳屋(yè) 甚蕃(fān) 叱声(chì) D.淤泥(yū) 许许声(hǔ) 如酥(sū) 伸颈(jǐn)

⒊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B.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⒋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施八尺屏障(摆放;布置) 亭亭净植(竖立)不蔓不枝(生枝)

B.不可亵玩(亲近而不庄重) 意少舒(少:稍,略微;舒:伸展,松驰) C.角声满天(号角) 陶后鲜有闻(新鲜)可爱者甚蕃(多) D.妇抚儿乳(喂奶) 遥闻深巷(远远地) 独爱菊(惟独,只)

⒌下面加点的都是古今异义的词,对其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两股战战(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B.宜乎众矣(古义:应当;今义:合适)

C.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义:用鼻子嗅;今义:听) D.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

⒍下列加点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妇拍而呜之(连词,可译为“而且”)

B.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限制性语气词,可译为“罢了”) C.水陆草木之花(表领属关系,可译为“的”)

D.虽人有百手(表示转折的连词,可译为“虽然”)

⒎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译文:(从着火的屋子里)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灭火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什么声音没有。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可是不能够摧残玩弄它。 C.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译文:宾客无不改变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胳膊,两脚打颤,几乎都要争先跑出去。

D.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译文:自从李姓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很喜爱填牡丹。

⒏下列句子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2分) ( ) A.莲,花之君子者也。

B.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D.京中有善口技者。

⒐分析下列作品的韵脚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饮酒》的韵脚是:喧、偏、山、还、言。 B.《次非固山下》的韵脚是:前、悬、年、边。 C.《天净沙·秋思》的韵脚是:鸦、家、马、下、涯。 D.《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韵脚是:酥、无、处、都。

⒑下列有关文体与作者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作者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B.《爱莲说》的文体是“说”。“说”是古代刻在器物上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 C.《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口技》就是选自这本书的。 D.马致远是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天净沙·秋思》就是他写的最有名的散曲。 ⒒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7分,每空1分) ⑴ ,草色遥看近却无。

⑵《雁门太守行》中用比喻手法写敌人兵临城下,将士们雄姿英发的诗句是: , 。 ⑶《天净沙·秋思》中与“满目青山夕照明”诗句立意相反的句子是: , 。

⑷《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描写了小草的景色,除此以外,请你再写出两句描写草的诗句(课内课外均可): , 。 二、理解·感悟(共43分)

㈠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12~16题(10分)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⒓诗的三、四句有什么作用?(2分)

答:

⒔ “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2分) 答:

⒕把“悠悠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否一样?为什么?(2分) 答: ⒖说说诗的七、八句景物描写的含义。(2分) 答: ⒗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 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7~23题(16分)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⒘阅读上文,用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

⑴比喻君子不与恶浊同流合污,而又不孤高自许的语句是:_________ , ________。 ⑵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语句是:__ , _____。 ⒙描写莲的形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赋予莲以美好的品格的?(2分) 答:

⒚作者把菊花、牡丹与莲花放在一起议论是一种衬托的手法,它有什么好处?(2分) 答: ⒛请品味文中“噫”这一叹词的妙处。(2分)

答:

21.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讽刺的社会世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2.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来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却将它放在结尾,其目的是什么?(2分) 答: 23.本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4分) 答: ㈢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24~29题(17分) 口技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4.统领全文文眼的语句是哪一句?(2分) 答:

25.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它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6.去掉文中描写表演过程中听众反应的文字,文章不是使表演更连贯吗?请你对此谈谈自己的看法。(2分)

答:

27.文中口技表演者表演了哪几个场景?请简要归纳。(3分) 答:

28.文中前后两次极力陈述口技表演者的道具之简,这有什么用意?(2分) 答:

29.王小玉,艺名白妞,清末民初说书家。刘鹗的《老残游记》第二回有精彩文字描绘她的表演。阅读下文,谈谈它与《口技》在描写声音及表达情感方面的异同点。(6分) 那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庼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地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跌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几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她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转之后,又高出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峭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转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山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哪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停了一会,闹声稍定,只听那台下正座上,有一个少年人,不到三十岁光景,是湖南口音,说道:“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空中设想,余音怎样会得绕梁呢?又怎会三日不绝呢?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旁边人都说道:“梦湘先生论得透辟极了!„于我心有戚戚焉‟!” 答: 三、写作·表达(50分)

30.“狐假虎威”的故事人人皆知。现在,假如老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又捉到了狐狸,结果会怎么样呢?请你发挥合理的想像,将老虎怎么知道真相和后来怎么样写出来(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一、⒈略。⒉A ⒊D ⒋C ⒌C ⒍D ⒎B ⒏A ⒐D ⒑B ⒒⑴天街小雨润如酥 ⑵黒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⑶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⑷示例: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②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④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二、㈠⒓点明了诗人心离俗尘住所偏远的感觉,进一步突出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⒔ “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⒕效果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⒖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回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⒗反映了陶渊明隐居后,过着饮酒赋诗自娱自乐的生活,远离官场纷扰,心境十分坦然。 ㈡⒘⑴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⑵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⒙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

清高、风度等方面赋予莲以美好的品格。 ⒚菊花和莲花比较,是对莲花的正面衬托,牡丹则是对莲花的反面衬托,二者都是为了突出莲花的高洁不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 ⒛用叹词,表示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少、难得,二叹爱莲者少,用疑问句,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不明说而暗讽,意味深长。 21.爱慕富贵的人多,作者的知己少 讽刺了追逐名利的世态 22.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23.赞成任何一种观点都可以,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来谈。 ㈢24.京中有善口技者。 25.这些句子都是短句,显得语气急促,既可以看出表演是精心设计的,又表现出表演者技艺高超。 26.这些描写听众为表演所陶醉的文字,从侧面很好地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所以,不能去掉。 27.一家人深夜由睡到醒;这家人再次入睡;从失火到救火的过程。 28.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以道具之简与口技表演者表演的声音之繁相对比,从侧面突出口技表演技艺的高超。 29.两者的相同点:⑴描写的过程基本相同(起始——舒徐流畅;发展——起伏跌宕;间歇——悄无声息;高潮——激烈高亢;结束——戛然而止)。⑵写声音时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⑶都表现出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两者的不同点:⑴描写声音的手法不同。《口技》以客观描写来说明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和宾客的表情、神态,而上述文字运用了比喻、摹声、通感等修辞手法,同时,无论是写表演者还是写听众的反映都是边描写边议论。⑵《口技》在写宾客时,只对其神态、心理进行了描写,而上述文字除此以外还对听众的语言进行了描写。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迥异。⑶《口技》对表演者的年龄、装束、面貌等略而不写,而上述文字对王小玉的年龄、装束、面貌等作了细致的描写。⑷《口技》的语言简练而贴切,而上述文字则描写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