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探析

来源:知库网
北京教育·德育2016.11总第766期

教学研究

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改革探析

马丽晨

)(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摘

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法律素养,以及培养有思

想、有道德、懂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径。面对当前课程中普遍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班容量大、师资薄弱等问题,根据课程自身特点,从教学方法利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形式改革、评价体系构建等几个方面,实现“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培养符合现代大学人才培养标准的高端人才。

[关键词]“基础”课;教学方法;教师队伍;评价体系[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997(2016)11-0039-03

高校是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一般作为大学生入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课。面对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的大趋势,以“基础”课教学改革为契机,不断提升“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提升,进一步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这其中不仅包括基础知识的储备,而且包括实践能力的锻炼。笔者在探讨当前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革建议,以期对高校通识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真实典型案例是首选。二是在所提供的案例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案例内容,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并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议题进行讨论。三是在案例得到广泛讨论后,教师要对讨论进行点评,并适当总结。实现从案例到理论的飞跃,更应该将点评上升到一般性结论,并最终落实到知识的基本理论上。在方法的运用过程中,遵循“特殊—一般—特殊”的原则,使学生在案例教学中能够“感同身受,身临

[1]

其境”。

进一步提高一、综合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教学效率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综坚持主导性和多样性原则,

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法律素质、增加法律基础知识,以及锻炼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传统课堂讲授法使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充分阐述“基础”课的内容。而且,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一次课学生数量多。但近些年因讲授法而导致的单向灌输、照本宣科等现象严重,缺少师生间的互动,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将讲授法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1.案例式教学法———采用事实说话

一是“基础”课教学中选择的案例必须兼顾代表性、典型性和真实性的原则。其中发生在大学生周围的

2.专题式教学法———提炼系统知识

是指教师立足教学实际,改变按照固专题教学法,

定章节授课习惯,根据学生实际需求以及社会现实来提炼和确立教学专题,并进行讲授。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以“基础”课的课程体系及教学目标为依据,设置专题类型,结合学生的思想动态与生活实际,进行科学系统地讲述;同时可以根据专题不同分别邀请在各个专题领域有所建树的专家学者具体教学,改变原来一位教师讲到底的惯例。也可以成立教学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使学生得到不同思维方式的训练和熏陶。

——激发头脑风暴3.讨论式教方法—讨论式教学法一般是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相互讨论为基础而形成的教学。此方法通过语言交流与“头脑风暴”的方式来实现,交流者通过对某一观点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而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讨论式教学法早在“希腊三贤”的讲授教学以及我国古代孔子

39

教学研究

北京教育·德育2016.11总第766期

的教学中广泛体现。讨论式教学法的应用需要教师在课堂实践中灵活把握,既可以选取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展开讨论,也可以事先布置好讨论题目,在课堂中有效展开交流。所以,教师在课堂中需发挥主导作用,

4.诊所式教学法———体验现实生活

诊所式法律教育是建立在真实的案件背景材料和真实的当事人基础之上,学生通过办理真实案件,参与案件处理的全过程和细节,在与现实的接触中,培养学生法律问题的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增强学生做一名合格“法律人”的责任心[2]。在课程教学中引入诊所式教学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现实情景,让学生对社会角色有深刻感悟并同时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可以说是形成了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完美结合,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这种公共服务是从事法律

专业人士满足感和成就感的一部分”[3]

二、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与实践教学技能

师资力量单薄,缺乏专业化培训机制是制约“基础”课教学有效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高校部分“基础”课教师专业知识缺乏,对教学目标认识不透彻,从而对具体教学方法的实施缺乏有效的理解和认识,在实际操作中无法切实有效地开展教学。

1.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对于如何展开具体的“基础”课教学缺乏统一有效的培训与指导。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用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担任“基础”课的教学。二是对于讲授“基础”课的教师实行专业化培训。三是通过外聘专家或辅导员兼职担任“基础”课的教学任务。辅导员针对新生入学要开展许多关于新生的入学教育,不仅包括生活学习等方面,更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教育。所以结合辅导员工作职责与“基础”课教学的一致性,可以开发辅导员作为课程教学的主干力量。一方面保证了教师资源,另一方面使学生和辅导员的关系更融洽,辅导员可以更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可谓是既有利于辅导员的工作开展,避免师资浪费,又有利于保证课堂教学质量。2.做好教学“预备”工作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做好课前准备是制定教学预案的先决条件。教学准备具体包括“四备”,即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一是备大纲。教师备大纲需要明确两项基本标准,明晰教学大纲中所规定完成的教学内容与教学任务;0

确立实现教学大纲的教材载体。二是备教材。深刻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精髓。尊重教材却又不拘泥于教材,从教材所呈现的知识、意识、思维方式出发,向相关学科延伸和开放,突破传统有限的教学空间,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三是备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与法律意识的基本情况在备课的环节中是必不可少的。根据每个班级学生的特点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是“基础”课教学的必然要求。四是备教法。教师要改变一贯重教学效果轻教学过程的现象。“基础”课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具体课堂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切实培养学生能力。每一堂课的准备不能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以问题设计、过程引导等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知识。

3.拓展实践教学形式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领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有利的实践条件支撑,其中包括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社会实践的学术与实践指导以及后期评价的统一落实。实践教学法的开展,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法院旁听,监狱参观,也可以使感兴趣的学生到相关单位实习,参加学校或社会组织的义务工作等活动,这样既锻炼自己又社会;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可以采用模拟法庭、角色扮演以及辩论赛等形式开展教学,通过使学生体会不同角色,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以及法律实践能力的锻炼。为充分开展社会实践的教学方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

一是建设长期双赢的实践基地。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场所,不仅有利于保证实践教学的具体时间和具体内容,而且有利于培养人才质量,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不断应用知识,锻炼能力。建设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开展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前提。选取实践基地要充分结合“基础”课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内容。以学校名义或者学院名义与合作单位签订协议,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建议,选取符合学生特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场地。不仅为实践教学开展提供便利,同时学校可以促进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利用人才优势为基地建设提供服务,形成“互惠互利”的双赢合作局面,同时也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实习就业等拓展资源。

二是指导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社会实践调查是各高校争相采用的方式,可以有效地使学生了解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多角度、广渠道的现实环境,帮助学生进一步熟知社会情况,了解民生现状,从而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需求紧密联合。学生通过“基础”课学

4会法律知识,

培养法制观点,从而能正确认识世界、处理问题、培养自身的法律意识,进一步将法律意识转化为守法行为。在调查结束后,学生整理调查内容,并撰写结题报告或学术论文等,相应成果经教师考核后,可获得“基础”课以及社会实践的学分。

三是引导与推动志愿服务活动。任何理论知识的学习都有必要与实践检验相结合。根据报道,北京市的一些社区正尝试建立“志愿服务档案”,对于志愿者的服务信息做出统一的记录和整合。这一举措恰可以引用到高校实践教学中,既方便学校统一管理,又激发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兴趣。对于大学生而言,“基础”课的相关志愿服务活动既可以实实在在服务社会,又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内容。课程评价中也可将志愿活动纳入信息管理系统,作为课堂实践考核具体内容。

三、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有效融合学生考核结构化与教师考核全面化

对学生形成多元考核的评价机制,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多方面能力综合考察,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指标体系。建立多样化考核方式是实现全面评价学生的重要途径。

1.构建多元标准的学生考核机制

目前“基础”课普遍推行开卷考试,考试命题以反映书本教材知识为主,而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试题类型少。高校进行“基础”课考核方式改革同样势在必行,在保证学生对基础知识了解与掌握的前提下,形成对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综合素质为一体的全面评价体系。在传统考核方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综合能力考核题目,确定考核比例,形成结构化考核方式。结构化考核方式是将平时成绩、试卷成绩、实践锻炼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平时成绩可以包括一般的课堂表现,如作业完成情况,上课积极程度,出勤纪律等;试卷成绩考核是指通过试卷的形式进行的考核,可以包括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等形式。通过结构化考核方式,不仅可以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减轻期末考试的压力,使学生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达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统一。

2.形成科学完善的教师评价机制评价是工作的“引擎”和“风向标”,在教学工作中,评价体系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教师教学过程的判定和考核。基础知识中,纯理论性知识比重相对高,传统课程中,对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多以概念灌输和机械记忆为主要特征。

北京教育·德育2016.11总第766期

教学研究

教学质量评估是当前评价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式,在教学发展中发挥着激励和导向作用。教学质量评估不仅是简单的奖励或惩罚机制,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教学质量评估的最终目的是解决教学活动中的具体问题,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基础”课的教学质量评估可以从定量和定性两个维度进行考核。定量不仅包括教师完成的教学任务,还包括平时教学的绩效评价。定性评估包括对教师教学结果优劣等级评价,还包括教师品德评价体系。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形成民主、公正的评价机制,同时记录保留评价的过程性材料。评价结果将作为教师聘任、晋升等的主要参考依据。

为保证“基础”课的课时,提高教学质量,给教师预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施展教学,多校展开不同方式的改革,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改革课堂组织形式是一重要的尝试。学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中,统筹、整合本科生4门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避免重复,由浅入深开设课程。2014年秋季学期开设“基础”课采用大班上课2学时,小班讨论1学时的授课方式,由2位教学经验丰富、深受学生喜爱的优秀教师主持大班讲授,再遴选优秀的学生干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

博士参与小班指导。课程也从2学分调整为3学分。[4]

学改革的创新举措,值得各大高校在探索改革发展的路上积极借鉴。

改革是为了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教学过程由知识的掌握、传授向知识的发现、探究与运用过渡。结合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积极开发“第二课堂”,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建设,加强“基础”课的网上教育是今后改革的必然选择。只有深刻认识其发展趋势,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当今教学改革的方向。参考文献:

[1]廖桂云.对思想政治课实施情感教育的理性思考[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4.

[2]蒋慧.一般院校法学专业本科课程教学方法使用之我见[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123-125.[3]邹学海.从“案例教学法”到“法律诊所教育”[D].苏州:苏州大学,2002.

[4]孙华.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班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北大青年研究,2014,(4).

责任编辑:杜华

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