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老子》的语言风格探析
姓名:朱丹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指导教师:李伯超
20080510
摘 要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 弃美矣。”老子不仅是哲学家,而且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在众多研究“老子” 的作品中还没有完全从语言风格学的角度进行全面、系统地探析《老子》的语 言风格的。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分析综合法、统计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直 观判断法、比较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老子》的语言风格,语言风格的构成 要素与构成手段,形成独特语言风格的原因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分析。
对《老子》语言风格的分析我们主要从语体属性和语言表现风格的角度进 行。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老子》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一方面,《老子》 的语体比较独特,我们在进行了大量的分析之后认为它是一篇诗化的哲理性散 文,属于文艺性语体;另一方面,在语言的表现风格上,《老子》的主调是言简 义丰、朴素自然。
独特的语体属性,言简义丰、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风格是通过书中韵的多 密、词的精当、句式的多样、辞格的丰赡、灵活的表达方式等风格的构成要素 及构成手段来实现的。
此外,我们针对《老子》形成其独特语言风格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老 子本人的哲学观、语言观以及中原文化、楚文化等都对《老子》的形成有着重 要影响。
最后,对全文进行了简单的小结,认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老子》的研究、 语言风格学的研究、文学欣赏以及写作上等都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老子;语言风格;语体属性;语言表现风格
I
Abstract
In the book of Wenxindiaolong, Liu Xie said: \"Lao Zi hated untruth, so he said colorful words were not deserved to believe, however, the 5,000 incisive and wonderful words in the book of lao-zi are actually very beautiful.\" Lao Zi was not only a philosopher, but also a master of language art. Among the many studies about “lao-zi”, we have yet not to find the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Stylistics to carry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analysis about the language style of the book named lao-zi.
In the course of study, we used many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statistical research, visual description, intuitive judgement, comparison and so on to achieve a detailed exposition and analysis focused on the language style,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and means,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unique language style.
The analysis on the language style of lao-zi was from the attribute of language variety and the language performance style. Through research, we found that lao-zi had its own unique language style: on the one hand, the language variety of lao-zi was relatively unique, we believe it is a poesy and philosophical prose, so it belongs to literature and art language variety through a lot of analysises. On the other hand, on the language performance style, the tone of lao-zi is simple but abundant, inornate and natural.
The unique attribute of language variety, the language performance style of simple but abundant and inornate and natural were made by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and means of style such as much and dense rhyme, precise and felicitous words, diverse sentences, abundance rhetoric methods, flexible means of expression and so forth.
In addition, we discussed the reasons on the lao-zi for its unique language style, we thought Lao Zi’s concept of philosophy, language and the culture of Central Plains, Chu culture and so on all had important impacts on the formation of lao-zi.
Finally, it is a brief summary of the whole paper. We believe that this stud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lao-zi, the Linguistic Stylistics,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and Writing and so on.
Key words: lao-zi; language style; attribute of language variety;
language performance style
II
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 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第 1 章 引言
老子其人其书
老子其人,《老子》成书的年代以及作者问题一直以来备受争议,早在宋代 就已开始。有的学者认为《老子》是春秋末老子自著;有的学者认为老子与孔 子同时而《老子》成书于战国初期或中期;有的学者则认为老子是战国人,《老 子》成书于战国中期;亦有学者认为《老子》晚出于战国末甚至西汉。现在, 大家对老子其人的争论不是很多,一般认为老子确有其人,但在《老子》成书 的年代以及《老子》是成于一家之言还是老子后学者不断增益编纂而成的这两 个问题上,至今未有所定论。
老子其人
老子,道家学说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 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关于老子的生平事迹,史书中记载不多,《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可能是我 们发现的记述老子最为详尽的篇章了。书中是这样记载老子的: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 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 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 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 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 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 “ 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 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 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1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 为自化,清净自正。 ①
从上面《史记》中的文字,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老子的籍贯、姓、名、字 及官职。另外,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老子》一书的来源,老子的后代以及老 子思想的影响,文中也记录得比较详细而且毫不含糊,这可见司马迁对这些史 实还是很有把握的,值得我们信赖。至于老子出关之后的事情以及老子的寿年、 老莱子、太史儋等方面,司马迁不能肯定,则用了表推测语气与否定语气的“盖”、 “或曰”、“或言”、“莫知其所终”、“世莫知其然否”等,这就使得大家对老子 扑朔迷离。
老子,先是周守藏史,后成为隐逸者,大约与孔子同时或年稍长于孔子。 至于上面提到的老莱子,应该不是老子,而是另有其人。司马迁说“或曰老莱 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言外之意,老莱子只 不过是与孔子同时,著书十五篇说道家之用的另一个楚国人而已,而且在老莱 子的十五篇书中已经谈到道家的运用,可见老子的思想已流传于世,更能说明 老子年长于孔子和老莱子。至于《史记》中另外还提到周太史儋,这一点,司 马迁不能肯定,则用了“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在著 书五千言离关而去之后,开始隐居,世人“莫知其所终”,故司马迁也就不能确 定太史儋是否就是老子。但是,依据常识来判断,《史记》中说“自孔子死之后 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虽然“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 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但在古代,除了传说与神话中说到人的寿命有 那么长之外,根据历史上的考证还没有发现有古人活了那么长。可能因为老子 隐居之后,他的《老子》五千言已流传于世间,影响极为深远,其中修身养性 的思想在许多人心里已根深固柢,大家逐渐就神化了老子吧,既然孔子曾问礼 于老子,那么在孔子死之后一百二十九年出现的太史儋应该不是老子,也是另 有其人罢了。
《老子》其书
先秦时期出现的《老子》又名《道德经》,五千余言,共八十一章,一般 分为道经、德经两卷,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是中国道家哲 学的开山之作。但在陈鼓应先生的《老子注译及评介》书中,并没有将八十一 章区分为道经和德经两篇,故在本论文中,我们就不作区分。关于《老子》其 书,众多学者已做了诸多的研究,在此粗浅地谈谈以下几个方面。
(1) 关于《老子》的作者
① 司马迁.史记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2:2139-2143
2
《老子》是成于一家之手还是老子后学不断增益编纂而成的呢?
据《史记》记载,《老子》系老聃出关时所作,“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史 记》中记录的很清晰,值得信赖。我们认为,最初老子一气呵成写了这五千余 言,便离关而去,关令尹喜则把它流传开来。但是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各方面 的原因,比如传抄过程中可能出现失误等,另外尤其是老学思想博大精深、玄 深至极,先秦诸子百家,但真正一直能跟儒家相抗衡的可能就只有老学,老子 在写了五千言之后就“莫知所终”,老子的后学者、传播者,在读了《老子》原 文之后,仁者见仁,认为《老子》亦存在瑕疵,为了能让它尽善尽美,亦或是 为了传播思想的需要,于是根据自己的意愿有所增补删改。正是如此,由于年 代久远,老子最初留下的五千言我们已无从得到,所以我们现在读到的不管是 帛书本,还是竹简本,亦或是传世本,应该不是老子最初的原作了,而是老子 后学根据老子的思想和道家的学说不断增益编纂而成的,但这只是书中的一小
部分内容,大部分还是老子自著而成。 (2) 关于《老子》成书的时代
至于《老子》著作的时代,我们认为最初的原文作于春秋末期。原因如下: 孔子据大家考证,生于前 551 年,死于前 479 年,鲁国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 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前面说到《老子》系老聃出关而作,而又 存在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故我们可以认为最初《老子》原作的诞生应该是春 秋末。至于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各种版本,已是道家后学者不断增益编纂而成。 据余明光先生考证,《老子》不会是成于一时,另外他认为《老子》一书只能产 生在战国时代,而不可能产生在春秋之世, 《老子》十一章有“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的句子,余先生用考古的实例证明“三十辐共一毂”的车 子春秋时期根本就没有,战国时代才出现,而且这种车子成为定制还是战国中
后期的事。 这种实物考证,不能不让我们信服。故我们认为现在所见到的《老 子》版本不会是成于一时,成书年代应是战国时代,而且不会早于战国中期。
总的来说,老子就是老聃,春秋末期人,与孔子同时且年稍长于孔子,《老 子》由老聃所作,主要是成于一家之言,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老子》版本成 书应是战国时代,是老子后学根据老子的思想和道家的学说不断增益编纂而成 的。
(3) 关于《老子》的版本
《老子》博大精深,问世以来已有二千多年,然而其魅力依然。古今中外 研究它的书籍和文章,已数不胜数,成果颇丰。古书在流传过程中,由于传抄、
①
① 余明光.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80-88
3
刻印难免出现错误等原因,因此不断出现校订本,迄今为止,校订本共三千多 种。千百年来,为《道德经》作注疏者也不计其数。元代正一天师张与材曾说: “《道德经》八十一章,注本三千余家。”据学者调查,流传至今的《道德经》 注本约有一千余种,国家图书馆里关于“老子”的古籍文献著作就达四百四十 种。历来比较通行和有一定影响的著作主要有:先秦至六朝有郭店楚墓竹简《老 子》传抄本,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抄本,严遵《道德真经指归》,河上 公《老子道德经章句》和王弼《老子道德经注》等;初唐至五代有傅奕《道德 经古本篇》等;两宋至元代有王安石《老子注》,苏辙《老子解》,范应元《老 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吴澄《道德真经注》等;明代有薛蕙《老子集解》,释德 清《老子道德经解》,沈一贯《老子通》,焦竑《老子翼》等;清代有王念孙《老 子杂志》,俞樾《老子平议》,高迎第《老子证义》,易顺鼎《读老札记》,刘师 培《老子斠补》等;中华民国有马叙伦《老子校诂》,奚侗《老子集解》,高亨 《老子正诂》,蒋锡昌《老子校诂》,劳健《老子古本考》,严灵峰《老子章句新 编》等;解放之后,有朱谦之《老子校释》,车载《论子》,张松如《老子校读》,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台湾版黄钊《帛书老子校注析》等等。
总的说来,《老子》版本主要有两大系列,一为出土文献系列,一为传世 本系列。出土文献系列有:(1)1973 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甲乙本,字数约 五千。(2)1993 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中出土的竹简本,这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 的最早的《道德经》版本,字数约两千。传世本系列,版本众多,其中以严遵 本、傅奕本、河上公本、王弼本最古,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主要是王弼本、 河上公本、傅奕本等传世本。
其实,《老子》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而广泛,而且深受外国人的青睐,许多 学者专家对其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情。他们赞誉《道德经》为“东方智 慧的结晶”。当代西方流行的说法就是认为老子是国际性的,目前研究老子思想 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现象。在国际上,《老子》的翻译版本数量种数仅次于
《圣经》。
本课题研究现状
传统的有关《老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哲学方面讨论《老 子》的有关问题;二是从训诂校勘评介等方面来研究。
先秦时,《韩非子》的“解老”、“喻老”,可能是阐释《老子》最早的篇章。 先秦之后,以河上公本、严遵本、王弼本为前驱,以注疏和评介为主要形式的 研究,在各个时代都产生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唐代 “老学”研究不及魏晋时期 深刻、丰富,研究倾向主要为援佛释老,成玄英的《道德经开题义疏》和《老 子注》二卷是代表作,在修心养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宋元时期, “老
4
学”研究丰富多彩,研究者身份的多样性使研究成果异彩纷呈,儒、释、道三 家均有涉及,受时代、社会趣味的影响,他们研究的核心问题仍是道论。明清 之际,中国的学术发生了一次转变,从心学转向了朴学,学者们不再阐发义理, 而是埋头于考据。“老学”研究也不例外,表现之一就是清代对《老子》进行考 证性著作大幅度增加,代表作有王念孙的《老子杂志》、俞樾的《老子平议》、 孙贻让的《老子札迻》等。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老学”研究出现新的面貌。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加 速,中国的文化传统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维新一派开始引用西方的思想和方 法来解读《老子》,使“老学”突破了传统的解经、注经,产生了重大影响。严 复的《老子道德经评点》就是新世纪新“老学”开始的标志。
20 世纪 70 年代后,研究范围扩大,尤其是在出土郭店竹简和帛书甲乙本之 后,研究《老子》更是异彩纷呈。专著有《〈老子〉跨越时空的智慧》、《〈老子〉 究竟说什么》、《老聃〈老子〉太史儋〈道德经〉》、《郭店〈老子〉:东西方学者 的对话》、《荆门郭店楚简〈老子〉研究》、《永远的老子:〈老子〉现代版》、《一 部〈老子〉慰天下》、《〈老子〉智慧与经营管理》、《〈老子〉与基督》、《比较哲 学视域中的〈老子〉》([美]安乐哲 郝大维著)、《郭店楚简〈老子〉释读》、《哲 思众妙门——〈老子〉今读》、《郭店竹书〈老子〉论考》、《唐代〈老子〉诠释 文献研究》、《〈老子〉一点通》等。博硕士学位论文对《老子》的研究主要包括:
(一)《老子》哲学等思想的研究以及现代价值,有杨治刚的《老子“无为” 思想及其伦理价值》(2007),刘凤美的《论老子的健康心理学思想》(2006), 郭国强的《老子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2005),杨光军的《〈老子>思想中的生 态观探微》(2005),刘歆立的《〈老子〉人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2004),孙红 的《老子管理思想论纲》(2002),王福革的《论老子的生存哲学》(2000),《老 子治国之道研究》(2004),《〈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哲学思想探析》(2003) 等。
(二)从注释、校勘、训诂、翻译等角度研究的,有梁斌的《从阐释学角度 论〈道德经〉英译的译者主体性》(2007),李华丽的《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 分析〈道德经〉翻译多样性》(2006),袁红梅的《郭店楚简〈老子〉校释札记》 (2005),潘洪利的《〈老子本义〉训诂资料测查及分析》(2004),戎辉兵《〈马 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校读札记》(2004),《郭店〈老子〉 校勘简论》(2000),《〈老子〉辨伪述论》(2000)等。
(三)与孔子等进行比较研究的,有王静的《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和老子 之“道”》(2006),赵玉强的《孔子与老子“无为”思想比较研究 》(2006), 沈晓武的《柏拉图的人与自然的思想及其与老子比较研究》(2005),蔡正孙的 《马克思和老子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比较》(2005),蒋斌的《〈论语〉与〈道德经〉
5
的美学精神之比较》(2001)等。
(四)从美学、逻辑、文化角度进行研究的,有侯丽萍的 《〈老子〉“大美” 思想及王弼的阐释——兼及对魏晋南北朝文艺思想影响》(2004),《老子的神秘 主义美学》 2001“道”》 2006), 老 ( ),沈广明的《〈逻辑研究〉视野下的老子之 ( 《 子“无为”思想与西周文化》(1999)等。
(五)从其他角度来研究的,有张娟芳的《二十世纪西方〈老子〉研究》( 2003), 廖扬敏的《〈老子〉专书反义词研究》(2003)等。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老子》的研究几乎已遍布各个领域,文史哲、数理化 等各方面都有涉及。
然而,从语言风格的角度来全面研究《老子》的博硕士论文和专著还没有, 1979年到2007年的20多年的时间里与之相关的期刊数量也比较少,主要有:时胜 勋的《〈老子〉语言思想的内涵与意义》(2007),杨苢的《〈老子〉中的修辞格》 (2005),李忠初的《修辞札记——老子与孙子》(2001),赵升奎的《大巧若拙 正言若反──老子修辞美学思想探微》20002001), ( ),林一顺的《〈老子〉辞格论》 ( 陈炳昭的《〈老子〉语言艺术新探 》(1996),马国柱的《论老子语言审美观的特 点及其影响》(2000),邵翠华的《老子与孔子语言观之比较》(2006),《论〈老 子〉的文体风格》(2002),《略论〈老子〉的文学价值》(2001),《试论老 子〈道德经〉在文学上的成就》(1994),《老子〈道德经〉的文学色彩》(1995) 等。并且,这些文章都是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这可见《老子》的语言艺术 已逐渐被学术界重视,所以我们觉得对从语言风格学的角度对《老子》作个翔实、 系统、透彻的专书分析与研究,很有研究的价值。
下面我们探讨一下语言风格研究的现状。
研究风格,在我国历史悠久。汉朝扬雄的《法言・吾子》,魏朝曹丕的《典 论・论文》,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就出现了有关风格的讨论。而关于语言风
格的研究,李伯超先生认为“从语言角度来研究风格现象当始于唐代” ,唐人 刘知几在《史通・言语》中论述了语言的时代风格和地域风格。韩愈在《进学解》 中说:“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诘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 《易》奇而法,《诗》正而葩。”,这是对先秦典籍的语言风格作了评论。自此以 后,历代都有关于语言风格的研究。但在中国,“语言风格”这一术语首次出现 是在高名凯先生的《普通语言学》(增订本)里。1959年高名凯先生在南开大学 发表题为《语言风格学的内容和任务》的学术报告,呼吁在中国建立语言风格学, 首次给语言风格下了定义。“我们可以说高名凯先生是引进现代风格学理论的第 一人,是风格学在中国成为一门新学科的奠基者”②。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 语言学界对语言风格的研究,掀起了第二次热潮,出现了一批颇有影响的学术著
① 李伯超.中国风格学源流[M].长沙:岳麓书社,1998:240
② 程祥徽.邓骏捷.张剑桦.语言风格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20
①
6
作:程祥徽的《语言风格初探》(1985),张德明的《语言风格学》(1989),黎运 汉的《汉语风格探索》(1990)和《汉语风格学》(2000),郑远汉的《言语风格 学》(1990),王焕运的《汉语风格学简论》等。目前从语言学的角度具体研究作 家语言风格的学位论文有:巩丽静的《论铁凝小说的语言风格》(2006),张焕的 《“真”与“美”——王朔小说语言风格探析》(2005),董爱丽的《王朔作品语 言风格研究》 2003 2002),严小香的《论 ( ),张艳玲的《论池莉作品的言语风格》 ( 张爱玲作品的言语风格》(2004)等。但是,关于语言风格研究的专著以及学位 论文,数量都比较少,尤其对上古汉语经典作品的语言风格进行研究还非常缺乏, 所以在这个领域里我们可以有所为。
综上,对《老子》的语言风格进行专书分析,还是很有研究的空间。
本课题研究意义
上古汉语是汉语的源头,或多或少会影响和制约以后语言的发展,对上古 汉语中的典籍进行专门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上古汉语的全貌。然而对 上古典籍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进行全面研究还比较薄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所以对上古汉语进行语言风格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我们不仅可 以了解古人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特点,而且这将有助于我们的写作、 教学以及语言风格学的研究。
在上古的经典著作中,我选择了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不仅是研究 中国哲学及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而且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语言的重要典籍。 老子不仅是哲学家,而且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 所说:“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所以《道德经》 值得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发扬,研究此书的语言风格,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全 面认识、理解《老子》,拓宽一点老子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古代汉语 的修辞学宝库,对于拓宽修辞学、语用学等学科的研究领域,对于我们阅读作 家作品、理解作品、指导语言实践等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方法
本文对《老子》的语言风格的分析,以分析综合法和统计研究法为主,辅 以直观判断法和形象描述法。分析综合法就是对语言风格的构成要素及构成手 段进行细致分析,具体认识风格要素及风格手段的风格功能和风格色彩,而后 综合概括风格要素及风格手段从而从整体上去把握语言风格。统计研究法是用 数学工具来达到定量的分析和精确的表述。直观判断法就是凭自己的直觉对语 言风格做出评判的方法。形象描述法就是对语言风格做出具体形象的描述。
7
此外,还用到比较法。在文中,我们把《老子》与《周易》、《诗经》作了 一点粗略的比较,以此探讨《周易》、《诗经》等中原文化对《老子》形成的影 响。
总之,对《老子》语言风格的研究我们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希望能
够做出恰当的分析。
本课题研究语料
便于研究,本论文以通行本陈鼓应先生的《老子注译及评介》(1984 年中华 书局出版)中《老子》的原文作为研究的版本。之所以选择此书作为研究语料, 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本书出版于 1984 年,是陈鼓应先生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发表 以后,继续进行研究,广搜海内外学者专家的意见,对 1970 年初版的《老子今 注今译》作了全面的修订和增补工作的成果。陈鼓应先生,著名学者,台湾大 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毕业,曾任北大哲学系、台湾大学哲学系、台湾文化大 学哲学系教授,《道家文化研究》主编。他的这本《老子注译及评介》是在做 了长时间的深入比较研究之后,以严谨的态度进行研究的结晶,在学术界有较 大的影响,是新时期诸子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因而有一定的权威性。
其次,本书吸收了历代研究《老子》的成果,尤其是帛书《老子》出土以 来的诸家成果,参以己见,对《老子》作了详细的注释与分析,加以今译,并 对前人的《老子》注疏给予了评介,这可以让读者比较选择。书后附录长沙马 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的释文和《老子》校定文以及参考书目等有关 资料,所以本书既是中国哲学和哲学史研究的重要著作和文献整理的杰出作品, 也是我们阅读和研究《老子》语言促进老子研究深入开展的一本重要书籍。
“金无足赤”,在研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陈鼓应先生对《老子》 原文的校定还可以进一步商讨和研究,表现为他在此书前面注译《老子》时的 原文和后面附录二的校定文存在句读和文字不一致的地方。例如:
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 (比)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这里的“此”在注译时是“此”字,但在 校定文中写成了“比”。帛书甲乙本都无“此(比)”字,蒋锡昌本、张松如本、 高亨本、任继愈本等都是“此”字,没有出现“比”字。另外,从上下文语意 连贯的角度来看,这里也应该是“此”字,可能是“此”、“比”两字形误的缘 故。
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这里的句读前后不一致,注译时是“道常无名、 朴。”校定文是“道常无名朴。” 这句话的句读历来存在争议。“朴”是上属还 是下属,是作为形容词使用形容“道”的还是作为名词使用是 “道”的另一名
8
称呢?帛书甲乙本都是“道常无名,朴[虽小]”。任继愈本、蒋锡昌本同帛书本, 高亨本同陈鼓应本校定文。张松如本同陈鼓应本注译时的原文。虽然书中这两 种不同的读法在解释时意思一样,都是将“朴”作为形容词来描述“道”的, 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句读,不知是陈先生一时疏忽还是其它什么原因,导致前 后不一致。在这里,我们认为将“朴”字下属更为恰当,个人比较赞成帛书本 的看法。
注译中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校定文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很显然,校定文中少了“万物得一以生”一句,而且将“谷得一以盈”中 的“盈”改为了“万物得一以生”中的“生”,也就是缺漏了“盈;万物得一以”。 考证帛书本,都缺“万物得一以生”一句,而张松如本、高亨本、蒋锡昌本等 传世本都有此句,与陈鼓应本注译中的原文相同,这可能是后人不断增益而成。 但是陈本前后不一致的确有点匪夷所思,有待商榷。
六十三章:“大小多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此章注译文有“大小多少”一句,而校定文缺了这句, 考查帛书本和其它通行本,都有这四个字,很显然校定文出现了脱文现象,这 可能是一时疏忽,但作为校定文还是应该增补上去。
另外,像陈先生其它有些观点,也有待进一步的商讨。但总的来说,这本 书的《老子》原文校定文,是陈先生依王弼本为蓝本,参看帛书本及傅奕本等 古本,根据历代校诂学者可取的见解,加以订正的①,虽然有些不足之处,但却
是研究《老子》语言的一本好的版本。
①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4:442
9
第 2 章 《老子》的语言风格
《老子》的语体属性
语体是语言的体式,作为相对稳定的体式,它自然地就产生出某种特定的气 氛、格调,即语体风格。语体和传统所说的文体或文章体裁比较相似,但不完 全一致。文体主要从文章的体式着眼,重文不重语。语体主要依据语言表达上 的具体特点,重语不重文,不是按文章体裁来划分的。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为 了适应不同的交际内容和任务,语言的应用就会出现不同的特点,把这些特点 归纳起来,就形成了不同的语体。一般来说,语体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公文事 务性语体,即应用文的语言体式;二是学术性语体,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的著作,报刊的评论和社论;三是文艺性语体,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等各种体裁的文艺作品。各种言语作品必定属于某种语体,所以语体风格覆盖 在一切作品之上。
《老子》虽然是一部哲学著作,但就其语言的运用以及篇章结构来说,都 应算是文艺性语体。纵观《老子》全文,它具有文艺性语体的最基本特点:形 象性和具体性。“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来阐释抽象玄妙的哲理,乃成为《老子》突 出的艺术特色”①,全书在语言及其表达形式的应用上,十分多样化,用韵、遣 词、造句、辞格、表达方式等方面,都体现了文艺性语体的特点,读来具有艺 术感染力。
与其他先秦诸子之作如《论语》、《墨子》、《孟子》等迥异,《老子》 常对字协韵以成章,押韵自由,文句多变,具有诗歌和散文两种特征,是诗的 某些表现性元素与散文的某些再现性元素的巧妙融合。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 学史》上说“《老子》之文,为简明之经体” ②,陈鼓应先生说“老子五千言,
③
确是一部辞意锤炼的哲学诗,其中充满了对人生体验富有启发性的观念” ,张 正明说“《老子》是以述‘道’为中心的结构完整、体制宏大的长篇哲理散文 诗”④。但就整体而言,我们以为《老子》归于散文更为适切,严格说来应该算 是“诗化的哲理性散文”。
说它是散文,是因为它具有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老子》取材广泛, 宇宙、自然、人生、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等无不涉及,不受时空限制,现 实的、历史的、虚幻的、自然的、未来的、经验的几乎都出现在老子的笔下。
① ② ③ ④ 张正明.楚文化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354 冯友兰.冯友兰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77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7 张正明.楚文化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355
10
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随着表情达意、述事言理的需要而灵活变化,艺术概 括力和表现力很强,如同五彩斑斓的风景画,让人陶醉与喜爱。语言表达方式 灵活多样,全书以议论为主,但并不单一,叙述、描写、抒情兼而有之。句型 长短相间,每一章字数不多也不等,多者百余字,少者二十余字。几乎每一章 都可以独立成章,一句一理,句式自由组成,没有哪一章是用同一句式的。一 章之内三言五言不定、七言八言相杂,长短不一的句子交错出现,形式有参差 变化之美,语气有起伏顿挫之感,自然就能够更加明晰透彻地说理。此外,语 言简洁流畅,自由协韵。以上这些都体现了形散的特点。然而,《老子》虽然包 罗万象,但是整部书的理论都是以“道”展开,首尾贯通,结构完整,主题明 确而集中,八十一章间错而又不间断,正像用丝线串成的珍珠。
说它是哲理性的散文,大家不会有异议。一直以来,人们就把《老子》看 作是一本哲学著作,整部书虽然不像一般的哲学著作那样抽象说理,而是充满 了浓厚的文学色彩,但是归根结底它还是以说理为主,章章说理,句句说理。 书中有许多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概括出来的哲理性短语, 如“功遂身退” (九章)、“物壮则老”(三十章、五十五章)、“大器晚成”(四十一章)、 “大白若辱”(四十一章)、“知足不辱”(四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 者明”(三十三章)、“大辩若讷”(四十五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五十六章)、“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六十四章)、“兵强则灭,木强则 折”(七十六章)、“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六十四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等。这些哲理性短语浅 显易懂又准确深刻,对后世影响深远,几千年以来依然活在人民的语言当中。
说《老子》是一部诗化的著作,是因为它具有诗歌的一些基本特征:满 怀 感情,驰骋想象,以高度凝炼、形象生动的语言抒写对生活的强烈感受;
鲜 明 的 节 奏 和 韵 律 ,读 来 琅 琅 上 口 ,悦 耳 动 听 ,有 抑 扬 顿 挫 的 韵 律 美 和 流 畅 回 环 的 音 乐 感 。虽然不像诗歌那样分行排列和押韵,但它句式大体整齐,语 言具有内在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全书是以诗化散文的形式阐发玄奥哲理的。章 与章之间形式上往往互不相关,没有什么章法可循;但一章之内,却又往往变 化有致、讲究法度,如:
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 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此章除最后一段结论性的文字完全为散文体外,前二段文字皆为诗体,每 段之中的句式虽有长短变化,但章法严谨而结构一致。其形式既有散文不拘一 格的多样美,又有诗歌平衡对称的整饬美。
11
《老子》的用语遣句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和精心的锤炼,表现力和概括力特强, 如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六个字,不仅提出“道”这一哲学范畴, 突出了主 旨,而且强调了“道”在《老子》哲学体系中具有崇高地位、深刻内涵和永恒意 义,意蕴深远。全书表面上似乎没有激情,象冰一样的冷,但是细细体味,我们 发现字里行间包着一团愤世嫉俗的怒火,如“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十八章),“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 军之后,必有凶年”(三十章),“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 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五十三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 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七十四章)等等。 我们可以想见,老子说这些话时,感情是多么的激愤!简洁的语言流露出了老子 对当时社会不满的强烈感情,书写了对生活对社会的真实感受。全书想象丰富, 二十一章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章的“天地之间,其尤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八章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二十章的“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等等这些句子都是作者驰骋于想 象之间,把玄深的道理用语言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
《老子》用韵,显示出集南北语言艺术之大成的特点和成就,融合了南北诗 韵,古今学者多有论述,清人江有诰著有《老子韵读》,今人朱谦之综合诸家 研究成果著有《老子韵例》。书中章章用韵,用韵频繁,丰富多采灵活善变, 无定规却不凌乱,诵读起来铿锵动听、和谐悦耳。老子寓情于理,寓情于声。 声韵谐和,抑扬顿挫,富有诗歌的韵律美,在对哲理的阐发中又蕴含着浓厚的 抒情性,具有浓厚的文学性,所以具有较高的文学成就。
无可否认,《老子》是一部内涵极为丰富的哲学著作,但纵观全文,由于它 有着整体诗化的倾向,所以它不同于一般的散文,语体比较独特,我们可以堂 而皇之的说它是一篇诗化的哲理性散文。在《老子》出现之前,尽管有夹杂韵 文辞句的散文作品,但未产生过整体都诗化的散文,在有记载的古代经典著作 中,《老子》可能是最早采用这种语体的,所以我们进一步认为这是老子的一个 独创。《老子》这一独特语体的出现,可能是当时口头文学向书面文学过渡的产
物,是深受当时民间歌谣的影响而形成的。
《老子》的语言表现风格
语言表现风格是语言风格的概括体现,黎运汉先生指出:表现风格是综合运 用各种风格手段所产生的修辞效果的概括体现,从调音、遣词、择句到设格、 谋篇等的风格手段,综合地反映在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或一种语体,或一个
12
作家的作品,或一个地域的作家的作品,或一个时代的作家的作品,或一个民 族的作家的作品里的修辞效果集中表现出来的各式各样的气氛和格调,便是它 们各自的表现风格,对各式各样的言语作品的气氛和格调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抽 象概括便得出不同类型的表现风格。①通过分析与综合,我们认为《老子》整体 上体现了言简义丰、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特点。
简练的语言风格,不仅仅是指语言简要清楚,而且包括言约义丰、以少胜 多的意思。 ②清代赵翼说:“抑知所谓炼者,不在乎奇险诘曲,惊人耳目,而在
乎言简意深,一语胜人千百。此真炼也。” 文字上能以少胜多,是《老子》重 要的语言表现风格。
全书仅五千余言,就把深奥的哲学思想阐述得非常深刻、透彻,言精文短, 可谓简练。据统计,每章字数不多,最多的是三十九章,有 130 余字,少者 20 余字,如六章、四十章、四十二章等。全书共 1100 多个小句,最少的是一个字 成为一个小句,如一章中的“无”、“有”,最多的是十一个字成为一个小句, 如二十六章“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等。其中六个字以下的约占 5/6,而三 字小句和四字小句又约占 3/5,四字小句最多,将近半数,善于三字和四字构成 对句。书中有些字词出现了很多次,譬如“道”出现 75 次,“有”出现 82 次, “无”出现 99 次, “ 德82 大 ” 出现 “ 次, “ ” 出现 56 “ 次, 圣人”出现 28 次, 言” 出现了 21 次,书中反复出现的短语和句子也有好多处,如“去彼取此”等, 夫“ 唯……”、“是以……”等句式。另外,书中虽然也有虚词,但是字数很少,主 要出现的虚词是语气词和助词,如“哉”、“矣”、“之”、“者”等,“之”
字最多,出现 238 次,“者”字出现 87 次。所有这些都可见《老子》“言精”。
老子要把非常精深幽微的哲理准确的表达出来,就不能不借助最利于表达 的语言。他在书中没有堆砌过多华美的辞藻,没有在书中大量运用不同的词语 与句子,但他的语言并不单调、枯燥,而是很耐人寻味,读来意味深长,语言 非常洗练,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只言片语就生动而完整的表现出别人用千 言万语或者是一堆书都说不完的东西。
《老子》简练的语言蕴含着纯净之美,因为语言中剔除了赘词冗句; 老子》 《 简练的语言蕴含着精当之美,语言不求多,不求长篇大论,该长则长,该短则 短,贵在精当,这是一种很有内涵与容量的语言。简练语言的精当之美体现在 语言的许多表现形式,如词语、句子、辞格等各个方面。《老子》词语的精当主 要体现在动词、名词、形容词、反义词等词语的精当浓缩上;句子则体现在整 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肯定句和否定句的交错运用上,文中句子都不长,这 是由于修饰成分较少而形成的,故给人畅达洁净,干净利索的感觉;辞格体现
① 黎运汉.1949 年以来语言风格定义研究述评[J].语言文字应用.2002(1):100—106 ②风格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80
③ 赵翼.瓯北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80
③
13
在它的丰赡与恰当使用,尤其是比喻、排比、对偶、矛盾修辞等手法的运用。 寓简于形,是全书的一个特点。形象的语言比起直露的语言含蓄,更耐人寻味, 《老子》书中形象的语言主要体现在大量的比喻句上:典型的意象,如山谷、 水、小鲜、母子等,具有鲜明性。寓简于外,是全书的另一个特点。“外”指的 是语言之外、文章之外。语言以少胜多,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驰骋余地。精当 之词组合,思想就变得深邃,我们必须透过字面去把握其深刻的内涵。“言外之 意”,“境外之境”,自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余地。
简练使《老子》好象一部格言集,书中基本上每句话都蕴含深刻的道理, 许多语句已经成为人们口头或是书面上的成语以及格言。洗练的语言风格使《老 子》获得了“一语以当一百”的效果。
《老子》作为哲学著作,自然讲究用词的精确与说理的确切,但是词义的精 确和模糊本就是相对而言。词义有精确的一面,也有模糊的一面,这就给人留 下了挖掘的空间。老子称得上是用词的高手,平常的语言在他的笔下却生机盎 然,朦胧含蓄油然而生,以“道”为例,从他在书中四章、十四章、二十一章、 二十五章对“道”的描述就可窥见一斑,他创造出了“道”这样一个迷离恍惚 的神秘朦胧的形象。老子笔下的“道”,几乎囊括所有,宇宙、天地、人生、个 体、万物、宇宙的根源,甚至人们做事的方法等都可以归结为“道”。“大而无 外,小而无内”可以说是“道”的形象描写,宏观上来说,它可以大到无极; 微观上来说,它可以小到分子、原子、电子、离子甚至更为微小的东西。总而 言之,“道”无所不包,它的不唯一性、不确定性,它的博大精深、恍惚玄妙, 也就给了后人极大的理解和发挥空间,但这丝毫不影响《老子》所要阐述的思 想内容。全书像这样的用语,随处可见,简练的文字,语义的模糊等等这些特 点也就造成了《老子》思想的深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或许是对《老子》 的真实写照。孙犁曾指出:“短小精悍是文学艺术的一种高度境界。”《老子》应 该达到了这种艺术的高度境界了吧。
朴素,是一种朴质无华的语言风格。老子崇尚“自然”,认为任何事物都应 该顺任它自身的情状发展,不应该用外在的力量去制约它。这种思想表现在书 中所用的语言上就体现了朴素自然之美的风格。
书中语言的朴素之美,首先表现在准确、大量的运用常用的字词句,用普通 的词语展现了一种平淡之美。语言来自生活的土壤,《老子》全文几乎都是人们 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字词句,生僻的字词很少,使用简洁流畅的口语;使用比喻, 其喻体也是人们熟悉的事物,如山谷、母子、小鲜、车子、器具、水、飘风、 骤雨等;书中的哲学用语,如“道”、“有”、“无”、“一”等也是大家司空见惯 的字。但是,深刻丰富的警句、意蕴深远的哲理就融化在这朴素的语言文字当 中,表现在质朴中以求深刻。没有浮华的词藻,有的只是平实的语言,然而就
14
是在那质朴的文字中能让人不经意间顿悟其中的哲思。
语言的朴素之美,其次体现在书中语句少修饰少形容。一本《老子》五千 余言,形容词尤其是双音节以上的形容词在书中出现的非常少,文中出现最多 的一个形容词,可能就是“大”字,共出现了 56 次,有的是作为名词使用,如 “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二十五章),“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 (三十四章),但这只是少数,大部分是作为形容词使用,如“大患” 十三章), ( “大道”(十八章、五十三章等),“大伪”(十八章),“故道大,天大,地大, 人亦大”(二十五章),“大迷”(二十七章),“大制不割”(二十九章),“大象” (三十五章),“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 一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四十五章),“大国”(六十章),“大邦”(六十一章),“大威”(七 十二章),“大匠”(七十四章),“强大”(七十六章),“大怨”(七十九章)等。 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长定语和状语成分也是少见,比如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章中,除了构成句子的基本成分之外,定状补修饰成分少且简单,没有长定 语长状语。此外,《老子》句子都不长,在高度凝炼的语句中,为了达到以一当 百的效果,老子很少做细致深刻的描绘,简单主谓句和简单复句用得比较多, 如二十三章“希言自然”,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另外,还有比较 多的省略句和非主谓句,如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二十一章“以此”,二十二章“诚全而归之”等等。
语言的朴素之美,还体现在语言的真实性上。书中那些描述社会现实的文 字,都是植根于当时的社会,如五十三章“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 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七十五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 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文字只有真实,才能让人信服,说 理才会深刻,《老子》为了阐述自己的思想,达到深入人心的目的,自然也就离
不开这些真实的文字。“真实的面貌就是朴素”,所以书中语言的真实也就体现 了语言朴素自然的表现风格。
语言的自然之美,体现在书中说理的形象性。如何能够让深奥的道理深入人 心?这可能与老子采用的形象说理方式有关。老聃是哲学家, 却没有一般哲学 家那样“用三段论法来表达思想”,天地、有无、道德等玄妙的抽象名词,老 子通常都是借用比喻的手法和丰富的想象把它们跟我们生活中、大自然中等熟 悉的事物联系起来,让人们读此想彼,不经意间就会有一种“顿悟”的喜悦, 从而感受到其中的精髓与神奇。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
,
15
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木长合抱之粗, 台累九层之高, 人 行千里之远, 生活中这些都是我们可感可触的,但老聃通过对它们的描述,说 明了事物由小至大发展变化的道理,凡事从小成大,由近至远,基层的工作尤 为重要,比喻说理鲜明生动。浓重的比喻性,能够使人有更加形象的理解,比 喻本就诞生于生活,但比喻本身就又包含模糊性,喻体和本体相似却不完全雷 同,能给人留有想象的余地。
语言的朴素自然,最后还表现在整齐中有变化,变化中见自然。“清水出芙 蓉,天然去雕饰”,书中虽然大量采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存在整体都诗化的 倾向,但并不呆板,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的交错运行,俨然人们平时说话, 富有自然美感。虽然如“道”、“大”、“有”、“去彼取此”等在书中多有反复, 却并不重复罗嗦,未有刻意雕琢的痕迹。自然语言本就是如此,语言的运用应 该呈现语言的丰富多姿,还语言本来的面目。生活中的语言本就是多样化、和 生活贴近、通俗化,人民口中的辞格也是摇曳多姿。老子主张“复归于朴”,就 是主张一切要复归于自然状态,主张“大巧若拙”,用在文章上就是要求我们在 “朴”字上下功夫,反对虚饰、雕琢,“巧”要服从于文章内容的纯朴、自然, 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要统一于文章的真实性与美感性之中。语言美的极致就是看 似不美,实则美极,这可能就是老子的“大美”思想,其实也就是一种自然之 美。
16
第 3 章 《老子》语言风格的构成要素及构成手段
不管是哪一种语言风格,都离不开对具体语言材料和语言形式的分析。只 有通过语言应用上的一系列特点和语言表达上的独特的方式,风格才能体现。 这种具体的语言材料与形式,就是语言风格的构成要素和构成手段。“具有风格 色彩的词汇成分、语法成分(包括句法和词法)或语音成分都是语言的风格要 素,超出这范围的风格手段就是非语言的风格手段。”①前面我们分析了《老子》 的语体属性和语言表现风格,在这章我们就《老子》独特的语言风格形成的风 格要素和风格手段,做一个比较细致的研究。
用韵多而密
入韵,富有诗体美、音乐美,是形成《老子》语体属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 构成要素。历来大家提到先秦的韵律时,总是不忘提及《诗经》、 《楚辞》,其实, 先秦时期的《老子》音韵铿锵,丝毫不亚于《诗经》与《楚辞》,也是研究先秦 语言音韵的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李道纯曰: 此经文辞多叶韵。“ “ ”邓廷桢曰: 诸子多有韵之文,惟老子独密; 易、诗而外,斯为最古矣。”刘师培曰:“欲考古韵之分,古必考周代有韵之书; 而周代之书,其纯用韵文者,舍易经、离骚而外,莫若老子。”②
《老子》用韵,历来为古代韵学家所关注,江有诰的《老子韵读》为后人 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外有吴棫的《韵补》,顾炎武的《唐韵正》等。近代朱谦之 先生著有《老子韵例》,在《老子校释》中,每章后面都有“音韵”一目,将众 说罗列,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老子》用韵非常的密,全篇以句句押韵为主。用韵密,却不单一呆板, 同韵不多,经常不断变换韵脚,还采用数句一韵,交韵、换韵、遥韵、抱韵等 多种形式把全文联成一气。
《老子》押韵非常的多,几乎章章用韵,但没有一韵到底的,以两韵以上 的多韵为常见。用韵一般以章为单位,各章韵例不一,自由多变,尤其讲求相 邻句子或词语短语之间的押韵。
《老子》用韵句式大体上整齐,用韵频繁,故许多学者称之为“古之哲学 诗”。《老子》是诗化的散文,然而毕竟不是诗,所以用韵和《诗经》、《楚辞》 等纯韵文不同,他的主要目的是说理,所以形式上不像诗歌那样刻意追求均衡 工整,老子追求“自然”,他的文章呈现出来的就是句式参差不齐,变化中有整
① 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论丛编辑部.语言学论丛(第四辑)[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186 ② 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7
17
齐,整齐中有变化;韵律上,也是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用韵多且密,因此起 伏不平,声音抑扬顿挫,容易诵读,好像哲人在低语吟唱,没有刻意雕琢。
《老子》的用韵,我们主要考察了以下几个方面。说明一点,以下所举韵 例基本上是参照江有诰的《老子韵读》(简称江氏《韵读》)和朱谦之的《老子 校释》,也就不再一一注明出处。
同字为韵
《老子》文短词精,有些字词在书中反复出现,表现在韵例上,就出现了大 量同字为韵的情况,这是《老子》一个重要的用韵特点。这个特点,在江氏《韵 读》和《老子校释》中一般认为是无韵,很少提及,但我们以为这也是《老子》 用韵的特色。这里只说说实词的同字入韵,稍举例如下。
七章:“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私、私韵)
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 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无、 无、无、无韵,用、用、用、用韵)
十三章:“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惊、 惊、惊、惊韵,身、身、身韵,患、患韵)
二十章:“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畏、畏韵)
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大、大、大、大、大韵)
二十七章:“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人、 人韵,物、物韵)
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德、德、德、 德韵)
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 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心、心韵,善、善、 善韵,信、信、信韵)
六十一章:“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 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邦、邦、邦、 邦韵,取、取韵,人、人韵)
六十二章:“善人之保,不善人之所保。”(保、保韵) 六十六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争、争韵)
七十一章:“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病、病、病、 病韵)
18
七十二章:“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厌、厌韵)
七十六章:“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徒、徒韵) 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余怨。”(怨、怨韵)
韵在句尾
《老子》书中少数是句中韵和句首韵,大部分是句尾韵,韵脚在句尾是其 普遍的形式。
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 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 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江氏《韵读》:道、道韵,幽部;名、名韵,耕 部;始、母韵,之部,母,满以反;妙、徼韵,宵部;徼,去声;玄、玄、门 韵,文真通韵,玄,胡均反。
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 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 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 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江氏《韵读》:夷、希、微、诘、 一、昧、物韵,脂部,昧音密;状、象、恍韵,阳部,恍,去声;首、后韵, 幽、侯合韵;有、始、纪韵,之部。
二十章:“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江氏《韵读》:昏、 闷韵,文部,闷,平声。
四十一章:“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 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江氏《韵读》:昧、退、颣韵,脂 部,昧音寐,退,吐味反;谷、足、偷、渝、辱、隅韵,侯部,渝,喻蓲反, 隅,俄蓲反;成、声、形、名、成韵,耕部。
韵在句中和句首
句中韵是指押韵的字出现在句子中间,例如:
十二章: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江氏《韵读》:腹、目韵, 幽部;我们还认为去、取也押韵,彼、此也押韵。
三十九章:“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江氏《韵读》:琭、玉韵, 侯部;珞、石韵,鱼部。
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 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江氏《韵读》:身、亲韵,真部; 货、多韵,歌部,货,平声;亡、病韵,阳部,亡,平声,病音旁;爱、费韵, 脂部,爱音懿;藏、亡韵,阳部;足、辱韵,侯部,止、殆、久韵,之部。
19
五十四章:“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此句江氏和朱谦之并没有指出它们是句中韵,但我们认为是同字为韵的句中韵: 身、身韵,真部;家、家韵,鱼部,家音姑;乡、乡韵,阳部;邦、邦韵,东 部;下、下韵,鱼部
句首韵是韵字出现在句首,如:
二十章:“荒兮,其未央哉!”此句江氏和朱谦之并没有指出它们押韵,但 我们认为算得上是句首韵:荒、央韵,阳部。
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江氏《韵读》: 祸、倚韵,歌部;福、伏、极韵,之部,福,方逼反,伏,扶逼反。
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此句江氏《韵读》无韵。奚侗: 为、味韵,但朱谦之案:为、味实际非韵,不过朱先生也没有详细解说。我们 以为:为、为韵,歌部;事、事韵,之部;味、味韵,物部。
虚词入韵
书中虚词并不多,主要出现的是语气词和助词。虚词入韵,其实也是同字 为韵的情况,我们把它单独列为一节,是考虑到书中这种情况的常见。
语气词常用于句尾,老子好用排比、对偶,所以就常出现语气词入韵的情 况,例如:
“已”字脚: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 已。”
“矣”字脚:七十一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
“乎”字脚: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 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 能无知乎?”
“何”字脚: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兮”字脚:四章“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二十章“我独泊 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二十一章“惚兮恍 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 有信。”
“焉”字脚:十七章、二十三章“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也”字脚:二十九章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五十四章“未 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助词“之”字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字,高达 238 次,所以“之”字句尾韵就 非常多,如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 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
20
之。”七十七章“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其实很多时候,虚词用于句尾并不是韵脚,而是虚词前面的一个字押韵。 如:
四十一章:“上士问道,勤而行之;中士问道,若存若亡;下士问道,大笑 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江氏《韵读》:行、亡韵,阳部;笑、道韵,幽、宵通 韵,道叶音盗。“行”、“笑”就是在“之”字前,和“亡”、“道”押韵的。不过 我们可以认为两个“之”字也押韵,这可见《老子》用韵非常灵活。
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此句中两个“足”字押韵,后面“足” 字则在“矣”字前。
有的时候,虚词和前面一个字一起构成双尾韵等,例如十七章“太上,不 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江氏《韵读》:誉、侮 韵,侯、鱼通韵,誉,上声,侮,叶音武。此外,四个“之”字也在句尾形成 韵脚,这就出现了双尾韵。另外,上面提到的“乎”字脚中的十章,江氏《韵 读》:离、儿、疵、为、疵(朱谦之案:“雌”字江氏误作“疵”①)、知韵,歌、 支通韵,离叶音黎,为叶音惟,这也是双尾韵。当然,双尾韵还有全部由实词 构成的,在这里就不举例。
交韵和抱韵
交韵和抱韵,在书中也不乏其例,但它们不是常见的韵例。
抱韵如: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 强为之容。”江氏《韵读》:通、容韵,东部,但这里我们也可以说识、识同字 为韵,所以也就可以看作是抱韵。
五十二章:“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前 面四个小句中,母、母韵,子、子韵,构成了抱韵。
交韵如: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 句话,江氏无韵,但我们以为一三句仁、仁同字为韵,二四句狗、狗同字为韵, 所以构成了交韵。
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这里江氏也无韵, 我们以为这和五十二章用韵的方式一样,知、知韵,行、行韵,从而构成了交 韵。
六十三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里江氏也无 韵,但我们认为事、事韵,易、细韵,构成了交韵。
① 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41
21
用词精而当
用词的精当,是《老子》语言表现风格的重要构成要素,它体现在哲学词、 动词、反义词、同词反义等各个格位上,共同形成了全书言简、义丰、朴素的 风格。说明一点,这里对《老子》书中字词句的注解一般以陈鼓应的《老子注 译及评介》为参考蓝本,参考张松如的《老子校读》,任继愈的《老子新译》等 书,同时借助《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涉及到的例子不再一一注明出处。
哲学词语的选用
《老子》言简义丰的语言风格,与哲学词的选用有密切联系。在这里,我 们只就“道”以及“道”在书中的各种称呼(一、无、有、大、象等字)来谈 谈自己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老子》的哲学以“道”为核心概念。“道”在《老子》中共出现了 75 次, 分别出现在一章(3 次),四章(1 次),八章(1 次),九章(1 次),十四章(2 次),十五章(2 次),十六章(2 次),十八章(1 次),二十一章(2 次),二十 三章(4 次),二十四章(2 次),二十五章(4 次),三十章(3 次),三十一章 (1 次),三十二章(2 次),三十四章(1 次),三十五章(1 次),三十七章(1 次),三十八章(2 次),四十章(2 次),四十一章(9 次),四十二章(1 次), 四十六章(2 次),四十七章(1 次),四十八章(1 次),五十一章(4 次),五 十三章(3 次),五十五章(2 次),五十九章(1 次),六十章(1 次),六十二 章(3 次),六十五章(1 次),七十三章(1 次),七十七章(4 次),七十九章 (1 次),八十一章(2 次)。
“道”在《老子》中确实是我们很难把握的词。在书中,有的是老子专有 的哲学名词,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是形而上的实存者,如四十二章“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的地方表示规律,如四十七章“不出户, 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有的地方则是指社会、人生的一种准则或法则等, 如七十七章“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那 么为什么老子还是将其字之为“道”呢?这可能是老子为了行文以及阐述自己 思想方便的需要,正如老子在二十五章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 名曰大。”用一“道”字也是强为之“字”,勉强给它的命名而已。 说文・《 辵部》: “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达谓之道。”首,甲骨文、金文中首字像人头 有发形,象形字。人头是在人形之上而且最为重要,代表首先、最早、初始、 开端,“道”从“首”,自然蕴含了“首”字的意义,如书中“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五十
22
一章),老子认为这个“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始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 者,具有无穷的潜在力,用“道”来称呼它,可能源于“道”字从“首”。《说
文・辵部》:“ 辵,乍行乍止也。从彳、从止。 《 “ “ ” 广雅・释宫》: 辵,犇也。” 辵”, 从彳、从止,《说文・彳部》:“彳,小步也。”“辵”字自然就有行走之意,蕴含 不停的运动之意,老子在书中形容“道”是“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二 十五章),“反者道之动”(四十章),就是说道循环运动生生不息,万物蓬勃生 长欣欣向荣,可以看出它具有无穷的创造力与活力,老子用“道”来称呼其名, 可能也源于“道”字从“辵”。“道”字本意是“所行道也”,道路,人人需要, 有通达之意,引申为事理、规律,《周易・说卦传》:“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 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①《老子》书中“道”蕴含规律、法 则的意思,老子用“道”作为称呼,也源于此吧。总而言之,老子以“道”作 为名称,虽说是“强为之字” 二十五章),但应该还是考虑了诸多的因素: 道” ( “ 字的形与义以及可能受到《周易》的影响,认为“道”是最为合适的一个称呼 了吧。
“一”字在书中共出现 15 次,有三种主要的意义:初,开始,哲学用语, 用以指称宇宙万物的原始状态,道也;指联合而成的整体;数词。
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二十二章:“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 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四章的“一”是老子哲学中的专有名词,是“道”的另一称呼,形容道 向下落实的天地混沌未分的状态。林希逸注: “ 一者,道也。” 严灵峰说: 一者, “
②
道之数也。得一,犹言得道也。” 陈鼓应对上面四章依次解释为:抱一,合一, 指魂与魄合而为一,魂与魄合而为一,亦即合于道了(这个道含有融合统一的 意思);抱一,守道;得一,即得道;道是绝对无偶的,用数来表示为“一”。 以上解释合情合理,所以我们也以为是,认为“一”就是“道”。
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 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故混而为一”,陈鼓应先生在这并没有单独解释“一”字,他翻译为:它 是浑沦一体的。“道”的无形无声,让人难以追究,所以“混而为一”,成为浑 沦的一个统一体,而“道”就是这样的形象,“一”其实就是统一的“道”本身。
为什么老子在书中还要用“一”来称呼“道”呢?为什么不直接都称之为
①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15 ②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218
23
“道”呢?《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苏辙 说:“夫‘道’非一、非二,及其与物为偶,‘道’一而物不一,故以“一”名 ‘道’”。吕吉甫说:“道之在天下,莫与之偶者。莫与之偶,则一而已矣,故曰 ‘道生一’。”①老子以“一”来称呼,也有这些原因吧。
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这三章的“一”显然是数词,和现在说的数词“一”无别,在此不作讨论。 “有”共出现 82 次,“无”出现 99 次。这两个词在书中大部分是作为动词 使用,与我们经常的用法并无区别,在这我们只考察“有”、“无”作为哲学用 语的特殊用法,主要出现在:
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一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在这三处中,“无”,作为天地混沌未分之际的命名,指称道体的无形质或 虚无;“有”,是作为万物本原的命名,指称道用的有形质或最普遍的存在。在 此,“无”、“有”是表明“道”由无形质向有形质落实的活动过程,这是说明天 下万物生成的根源,是老子哲学上两个专设的名词,都是指称超现象的“道” 的。“无”,作为天地鸿蒙、混沌未分之际的命名;“有”,作为万物本原的命名。 在老子看来,世界是统一的,由“道”的运动产生的。古人认为是先有天地的 分化,然后才有万物的出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②。老子也认为“天地 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三十二章)天地相合产生万 物之后,才有名(概念)的出现,因此“无”和“有”分别代表世界产生过程 的两个阶段。
“大”出现 56 次,90℅以上都是形容词用在名词前作修饰成分,这体现了 老子的“大美”思想,在此不加多说。但是,书中也有用“大”称呼“道”的 特殊情况,如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 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可以为 天地母”的“道”,没有边际,无所不包,所以老子用“大”来形容“道”,给 其命名。三十四章“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 于大。”这里“小”、“大”对举,都用来称“道”,万物由“道”而生,但是万 物各得其所,好像“道”并没有施于物,所以可以称之为“小”,万物都归附于 “道”,而“道”并不自以为主宰,所以可以称之为“大”。这体现了老子“自
①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232
②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46
24
然无为”、“不争”之精神,用“大”来形容“道”的伟大,这应该算是一种借 代的手法吧,用“大”的形象来代指“道”。
“象”在书中共出现 5 次,有三种意思:似乎,好像,如四章“吾不知谁之 子,象帝之先”;物体的形象,如十四章“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四十一章“大象无形”;称呼“道”,如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 安平泰。”大象,大道也,河上公注:“象,道也。”①
不难看出,“道、有、无、一、大、象”等都是我们常用的字词,非常朴素, 然而读完全文,我们对这些常用的词却很难做出明确的界定,如果我们不仔细 体会与研读,是很难知道这些词所代表的确切意义的,一词多义,多词同义, 词义的模糊性,造成了全书义丰、朴素的语言表现风格。正是这些弹性很大的 常用词,或许更能有利于老子阐述思想,表达深意。
动词的使用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该书对动词的生动运用,也是构建其道家学说体系的 基础之一,亦是老子语言风格特征的构成要素之一。《老子》动词有200多个, 数量较多,其中复音动词较少,单音动词占大多数,多义词少,单义词多。这一 方面体现了先秦时期词的构成特点:一般都是单音节构成,数量较少,词义也较 简单,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老子》用语简练的风格。在此我们主要就单音动词的 类型、词义和句法功能谈点看法。
从意义上来说, 全书的单音动词有以下几种类型: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 占绝大多数,如:杀、割、解、立、抱、守等;表示有无、存在、变化的动词: 有、 无、存、复、绝、竭、灭、生、死、得、失等;表示言语声音的动词: 号、泣、 笑、嘘、诺、云、谓、言、曰等;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 好、爱、惧、畏、侮、 喜、恶、骄等;表示使令动词:使、令;表示能够、愿意方面的动词:敢、可、能 等,它们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表示类似或相同的动词:如、若、犹、似、 象等。
按动词后是否带宾语,可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类。 及物动词,例如:
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挫、解、和、 同四个单音动词分别带有宾语,构成排比,用词干净利索。
七十七章:“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损、奉在此可以看作是 一对反义的单音动词,不足、有余也是反义关系,分别作损、奉的宾语,构成两 个动宾短语,两相对比中写出“人之道”(即社会的法则)。
①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203
25
《老子》中使令动词后面的宾语兼作主谓结构的主语,即兼语,如: 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人”既是“令”的宾语,也作“目盲”的主语, 写出了纵欲的弊害。
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我”在此既是“使” 的宾语,也作“介然有知”的主语,写出了有道的为政者的表现:行走在大道 上,害怕走入邪路。
七十四章:“若使民常畏死。”“民”是“使”的宾语,也是“常畏死” 的主语,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统治者权势凌人。
《老子》中有两个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连用,构成连谓句,如: 七十四章:“吾得执而杀之,孰敢?”一“执”一“杀”,前后相连,形象 的描绘了当时的严刑峻法。
不及物动词,例如:
五十五章:“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螫、据、搏三个动词都在 句末,不带任何宾语,前面都加一否定词“不”,写出了具有深厚修养境界的人, 不会受到任何伤害。三个简单的动词,构成三个极为简单的主谓句,形成排比, 语言简练而韵味无穷。
有的不及物动词还有“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即使动用法,如:
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惧,使……害怕,在这里,形象 地写出了当时为政者为了维护一己的权益,肆意杀人的情况。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老子》中动词的类型比较丰富。
《老子》的单音动词,大部分是单义词,下面分析几个多义单音动词。如: 解: (1) 解开。二十七章:“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2) 消解。五十六章:“挫 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和:(1) 调和。二章:“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2) 调解。七十九章:“和 大怨,必有余怨。”另外,“和”在书中除了做动词,还做形容词,可解释为“和 睦”,如十八章“六亲不和,有孝慈。”还可以做名词,可以解释为“统一、和 谐、淳和”,如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五十五章:“终日 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去:(1) 摒弃、去除。十二章:“故去彼取此。”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 甚,去奢,去泰。”(2) 距离。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 去若何?”(3) 消逝。二章:“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十一章:“自今及古, 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老子》单音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的句法功能主要作谓语,还作主语、宾语、 定语、状语等,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比较完备,
作主语,如:三十五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
26
用之不足既。”视之、听之、用之三个动宾短语作主语,用“不”字否定谓语动 词,其实也是否定了主语,突出了“道”的无形无迹,却有着无穷的用处。
作宾语,如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动宾短语“烹小鲜”作为“若” 的宾语,形象的告诉我们为政者应该怎样治理好国家,“烹小鲜”时不能随意翻 动,治国为政时也应该“不妄为”(即“无为”)。
作定语,如四十三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四十六章“故 知足之足,常足矣。”不言、无为、知足都是动词短语作定语,修饰后面的名词, 明确的表达作者的观点。
作状语,能愿动词在句中常作状语。如三十二章“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 宾。”三十四章“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三十六章:“鱼不可脱于渊。” 这三章中的“能”、“可”都是作状语成分,限制修饰后面的谓语动词,表示可能 性,用语精确。
总之,《老子》动词比较丰富,用语讲究准确、精当。
反义关系词的对举
《老子》言约义丰,富含哲理,这与书中大量的反义词以及表示反义关系 的词的成对出现有密切关系。运用反义词,可以深刻表现事物的特点,揭示事 物的矛盾,形成鲜明对照,还可以构成对偶、映衬句,使语言更加富有力度。 书中共出现 100 余组反义词,80﹪的章节中出现了反义词,本文对反义关系词 的考察只涉及实词,不涉及虚词,考察的对象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下 面分析几个实例。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 “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盈:通行本 一般都作“倾”,帛书甲乙本作“盈”。张松如说:“盈”依帛书,河上公、王弼、
①
傅奕等俱作“倾”,当是避汉孝惠帝刘盈讳而改,盈义长。 帛书等无“故”字 在“有无相生”之前,而张松如本 ②、任继愈本 ③等今本一般都有“故”字,陈 先生据帛书删掉了“故”字,我们以为当从张松如等今本,有“故”字上下文 意义更为连贯。在这章中,美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善 与不善(用如反义词),共出现了八组反义关系的形容词,两相对照,句内对举, 说明一切事物及其称谓、概念与价值判断,都是在对待的关系中产生,也不断 的在变化中。多组反义词连用,加强了语气,起到了强调核心意思的作用。
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 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
① 张松如.老子校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14 ②[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13
③ 任继愈.老子新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63
27
器不可以示人。”此章首先用“将欲……之,必固……之”的句式,将歙张、弱 强、废兴、取与四组动词反义词加以连接,以说明“微明”的内涵:将要收敛 的,必定先扩张;将要削弱的,必先强盛;将要废弃的,必先兴举;将要取去 的,必定先给与。其实,这是老子在生活经验中对大量事物、现象观察所得出 的结论:当事物发展到某一个极限的时候,它就会朝与之相反的方向运转,好 象月亮圆满时将要亏缺;花儿盛开,就会凋谢。任继愈认为“这表达了老子的 利用权术的思想”①、张松如和蒋锡昌的观点同,认为“本章自‘将欲歙之’以 下,言人君控制臣下之术”②,所以一直以来,很多学者都将这看作是老子具有 权术的思想。而董思靖、范应元、释德清、陈鼓应等人则认为这是老子对事态 发展的一个分析,并不具有权术与阴谋的思想。其实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老 子语言的模糊性,有丰富的内涵与想象的空间,这与反义词的大量对举也不无 关系。在说明“微明”之后,老子则用 “柔弱”与“刚强”对峙,用一“胜” 字相连,表明自己的观点。弱能胜强的道理,老子在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和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 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中描绘得更为细致。 在这,“柔”与“坚”,“柔弱”与“坚强”,“弱”与“强”,“柔”与“刚”一一
对立,这一方面表明老子说理有时是反复为之,以达到人们信服的目的,另一 方面也表明了老子用语又注意避免重复、罗嗦。
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 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 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 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此章是体现老子“正言若 反”语言特色的重要一章。首先老子用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士”进行对比, 表明“道”的隐奥,普通人难以体会,上与下相对。另外,本章运用反义词时 一个很有特色的格式就是“大 A 若 B”式,明昧、进退、夷颣、白辱、方隅等成 对出现,以“大”、“若”连接两项,表明“物极必反”的道理,这种格式也深 受后人喜欢,仿拟之作时而有之。
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 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本章也有“大 A 若 B”式, 以“大”、“若”连接成缺、盈冲、直屈、巧拙、辩讷,表明老子认为有些事物 表面看起来是一种情况,实际上是另外一种情况,甚至完全相反。静躁(二十 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中也有体现)、寒热对言,说明清静的作用。
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 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
① 任继愈.老子新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37 ②[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217
28
贵。”理想的人格是达到“玄同”的最高境界,在这个境界中,已经超出了亲疏、 利害、贵贱的区别,超越了世俗偏狭的人伦关系之局限。老子用亲疏、利害、 贵贱三组反义词进行上下句对举,代表一切两极现象在理想的人格境界中已经 没有了区分。
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 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 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大小多 少”是两组反义词构成的四字短句,非常简练。也正因如此,所以历来学者争 议颇多,意义显得扑朔迷离。有的学者怀疑有所脱字。据陈鼓应先生统计,“大 小多少”各家有这几种讲法:一、大的看作小,多的看作少;小的看作大,大 的看作小;二、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三、能大者必能小,能多者必能少。严 灵峰《老子达解》解释为“大生于小,多起于少”,我们也以此为是。难易、大 细成对出现,说明矛盾的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 处上。”生与死对言,柔弱与坚强对言,柔脆与枯槁对言,强大与柔弱对言,老 子从人类和草木的生存现象中,得出“成长的东西都是柔弱的状态,而死亡的 东西都是坚硬的状态”这个结论。虽然这种推理并未穷尽所有的现象与事物, 有失偏颇,但在此老子对现象的描述用反义词对举,加以事实的描述,运用对 偶、对比的手法使语言很有说服力。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还在三十六章、四十 三章、七十八章出现。
另外,我们再考察一些成对出现的反义词。 有与无,此组反义词在书中出现 9 次。 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一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在这三处中,“ 无”、“有”的意思一样。无,作为天地混沌未分之际的命名, 指称道体的无形质或虚无;有,是作为万物本原的命名,指称道用的有形质或 最普遍的存在。在此,无、有都是指称道,表明道由无形质向有形质落实的活 动过程,是老子哲学上一个专设的名词。
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 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无”在以上两章中是指现象界事物的存在或不存在,“有”是指现
29
象界的具体存在物,“无”是指现象界的非具体存在物,与一章和四十章的意思 不同。
十三章:“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 何患?”
四十八章:“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七十九章:“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有身”和“无身”对立,“无事”和“有事”对举,“有道”和“无道” 对立,“有德”和“无德”对立,在以上四章中,“有”和“无”都是作为动词 使用,表示“有”和“没有”,和我们现在常用的意义无别,所以容易理解。“有 身”是拥有身体,“无身”是没有身体,这里是说“大患”与“身体”的关系。 从老子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来说,“有事”在古汉语中指战争、祭祀,此处当特 指人为的干扰。“无事”指没有干涉事物的发展过程。“有道”指的是政治上轨 道,或政治清明。“无道”指政治上不上轨道,或政治纷乱黑暗。这里用马不同 的境遇说明有道、无道的不同。“有德”代指具有德行的人,“无德”代指没有 德行的人。有德的人施恩于人并不求回报,无德的人只求索取,行为两相对比, 写出了他们的不同。
福与祸,这对反义词在书中出现 2 次,见于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这是考证老子矛盾双方互相转化思想的一个极为有影响的句 子。日常生活中,福中常潜伏着祸根,祸中常含有福的因子,祸与福相依相生, 一定的条件下两者可以转化,这是一个动态的永无止境的过程。所谓“塞翁失 马,焉知非福”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老子提醒我们观察事物不能够只是停留 在表面,而要透过现象考察本质,作全面的了解,这个深刻道理的阐述,借助 一对反义词,简约而义明义深。
福与贼,见于六十五章“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在 这里,贼与福句际对言,我们也把它们看作是一对反义词。贼,灾祸之意,福, 幸福之意。两句话写出两种不同的治理国家方式,相应的就会出现两种截然不 同的结局,意义对比鲜明,语言富有表现力。
先与后,此组反义词在文中共出现 3 次,主要是作动词使用。
六十六章:“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圣人 要成为人民的领导(君临天下,位居上位),必须心口一致的对他们谦下;要成 为人民的表率(受到人民的尊敬、关注),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 老子深感当时社会中高居于上位的人,常常威势凌人、见利争先,想要唤醒那 些统治者应该处下退让,这是老子一再强调的“不争”、“无为”思想的体现, 运用反义词把圣人的这种为政方式深刻的表现出来。
30
七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先:受到敬戴、尊让。 后:谦让、退藏、收敛。“后其身而身先”是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得到大家 的爱戴。这和上面六十六章的意思一样。
六十七章:“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先:争先。后: 退让、退守。“舍后且先;死矣”,舍弃退让而求取争先,是走向死路!与七章 和六十六章正面说理不同,这章从反面写出不“后其身”的后果。
此外,“ 后”在书中还与“前”成对出现构成反义词,如二章的“前后相随”, “前”与今天的作为名词使用的“先”意义相同,是一对同义词。
上与下,在书中成对出现 6 次,有作名词使用,作形容词使用,作动词使 用三种情况。
作名词使用:
十四章:“其上不皦,其下不昧。”上、下在这用作方位名词。两个四字短 语构成对偶,上与下,皦与昧两组反义词嵌在“其……不……”之间,从空间 位置的各个角度写出“道”难以被人们的感官所认识,由此反显出“道”的深 微诡秘。
七十六章:“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上:上风,比喻处于上位、尊位、强 势。下:下风,比喻处于下位、卑位、弱势。这里也是作为名词使用,由表空 间位置的词义引申开来。老子用这样的语句说明“物极必反”是“守雌”、“守 柔”的依据,反义词上与下,刚强与柔弱处在对当的位置上相互说明。
作形容词使用:
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 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 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四十一章:“上士问道,勤而行之;中士问道,若存若亡;下士问道,大笑 之。”
上:次序或等级靠前的,等第高或品质良好。下:次序或等级靠后的,等 第低或品质不好。这两章中的上与下,与十四章的不同,在此作形容词,是名 词的修饰成分,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显其不同之处。
作动词使用:
六十六章:“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上, 君临,位居上位。下:居人之下,表示谦让。这里的上与下,表示的是统治者 的行为,是作为动词使用在这里成对出现的。
宠与辱,在书中成对出现 3 次,但集中于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宠辱若惊,得 宠和受辱都使人感到惊慌失措。受辱固然损伤了自尊,但当得宠时会感到心惊
31
不安,唯恐失去,在赐予者面前战战兢兢,曲意逢迎,何尝不是剥夺了人格的 独立完整?这就是宠辱若惊。宠辱在这里描述了两种不同的人的境遇,但在某 个方面它们又存在共同点:都是“为下”。此外,“辱”在书中还和“白”(四十 一章:“大白若辱”,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构成反义词。
琭琭与珞珞,玉与石,两组反义词各出现 1 次,见于三十九章“是故不欲 琭琭如玉,珞珞如石。”琭琭:珍贵、高贵,形容玉的华丽。珞珞:形容石块的 坚实、低贱。叠音形容词琭琭与珞珞对言,名词玉与石对言,联系上文,说明 有道的人宁可如石块一样坚实,处于卑微的地位,不愿像玉那样的华丽,这也 表现了老子处下、居后、谦卑的思想。
大量反义关系词的成对出现,造成了《老子》思想深邃、文约义丰的语言 表现风格。
正反同词
“正反同词”,是说同一个词在书中具有相反的感情色彩,既是书中批评的, 也是书中所褒扬的。《老子》这种正反同词的情况,构成了全书义理精深,让人 难以把捉的表现风格,我们必须认真去思索与探讨,深究每个词在不同语言环 境中的意思,才能准确把握其义。
“愚”字的考察:
二十章:“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陈鼓应注:“愚” 是一种淳朴、真实的状态。老子自己以“愚人”为最高修养的生活境界。
三十八章:“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王弼注:“愚”谓无知, 守其真顺自然也。河上公注:使朴质不诈伪也。范应元说:“将以愚之”使淳朴 不散,智诈不生也。所谓“愚之”者,非欺也,但因其自然不以穿凿私意导之 也。陈鼓应注:淳朴、朴质。 ①
二十章老子在“愚人”之前冠以“我”字,自称是“愚人”,显然这是老子 向往的,是正面的观点。六十五章“将以愚之”,是老子提倡的“善为道者”为 政的原则。一直以来,很多学者认为这是老子的“愚民”思想,其实老子并不 是主张愚昧,反对教人聪明,其笔下的“愚”常和“自然”联系在一起,老子 自称是“愚人”,又怎能理解这是老子的“愚民”思想呢?“愚”是淳朴、朴质 的意思,是人格修养的理想境界。然而三十八章的“愚”,联系上下文,我们知 道这的确是老子反对的,“愚”在这里是真正的愚昧。
“昏”字的考察:
十八章:“国家昏乱,有忠臣。”
①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312
32
二十章:“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 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五十七章:“人多利器,国家滋昏。”
十八章和五十七章的“昏”指的是国家混乱、黑暗,而二十章中的“昏昏” 与“昭昭”相对,形容人暗昧的样子,与“闷闷”同义,紧承上句“我愚人之 心也哉”,描述的是一种淳厚、愚朴、真质的状态,这表明老子以“愚人”作为 最高修养的生活境界,显然这是老子肯定的。
“美”字的考察: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二十章:“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三十一章:“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六十二章:“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吴澄说:申言善人之宝。善 人以道取重于人,嘉言可爱,如美物之可以鬻卖;卓行可宗,高出众人之上。①
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释德清注:美言,华美之言,乃巧言。② 二章和二十章的“美”与“恶”相对,美好,是对事物性质的肯定。这是 老子赞扬的。六十二章的“美言”和“美行”也是“美好”之意。八十章“美 其服”的“美”是美丽、美观的意思,王力先生认为它在此是意动用法, 以……“
为美” ,我们以为王力先生解释的比较妥贴,但不管何种解释,这都是老子理 想社会的表现,是老子肯定的。然而三十一章和八十一章的“美”则是老子反 对的。“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中的“美”形容人得意洋洋的情态, 胜利了得意洋洋,是喜欢杀人的表现,这是老子特别反对的。“信言不美,美言 不信”中的“美”是华美的意思,这种华美不实的语言也是老子反对的。同样 是“美言”二字,在六十二章中老子表示赞同,而在八十一章中老子却表示反 对,这的确让人匪夷所思,也是大家感到《老子》深奥的原因,虽然是很朴素 的两个字,却各自有着独特的内涵,言简义丰的风格也就在此体现。
“盈”字的考察:
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十五章:“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①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304 ②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361 ③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377
③
33
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 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 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四十五章:“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四章、九章、十五章中的“盈”都是“盈满”之意,“冲”训为“虚”,与 “盈”相对,即是“不盈”也,老子提倡“虚”(冲),则反对“盈”也。但是 二十二章、三十九章、四十五章的“盈”表示“充盈”、“充实”的意思,又是 老子所褒扬的,是正面的主张。至于二章中的“高下相盈”,则是动词的意思, 意谓高和下相互包含,这是一种辩证法思想,在此既无褒也无贬。
“虚”字的考察:
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五章:“天地之间,其尤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二十二章:“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五十三章:“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 余;是谓盗夸。”
“虚静”是老子哲学提倡的一个基本思想, 虚”“ 的观念在老学中非常重要。 五个“虚”字中,五章和十六章中的“虚”显然是老子提倡的,虚状的东西作 用永不穷尽,但并不是空无所有,它含有创造万物的因子,所以老子提倡“致 虚”的功夫要做到极笃的境地(致虚极)。然而二十二章和五十三章中的“虚言” 是空话的意思,“仓甚虚”形容仓库非常空虚,虚而无物、空乏,是老子对统治 阶级向人民巧取豪夺的反对和批判。至于三章“虚其心”中的“虚”则是形容 词活用为使动词了,表示“使……清净、净化”,就感情色彩而言,它和五章和 十六章一样,显然是老子提倡的。
“慈”字的考察:
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 乱,有忠臣。”这里的“孝慈”,指的是儒家思想的伦理观念,对尊长孝敬,对 下属或后辈慈爱。解读此章,我们发现老子对仁义、忠孝思想是持批评态度的。 “六亲不和,有孝慈”,正因为家庭有了纷争并不和睦,才会显现出“孝”与“慈” 来,等到需要大家来表彰孝慈了,这说明社会已经没有纯厚的社会风气了。
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 有。”这里的“孝慈”,从全章来看,显然是老子所褒扬的,不能和十八章的混 同,它指的是一种在没有伦理道德观念的纯朴时代的天性自然流露出来的“孝 敬”与“慈爱”之情。虽然也是“孝慈”,但主要是作为形容词在此处使用,是
34
一种“孝敬”与“慈爱”的状态。
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 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这章连续 出现 5 个“慈”字,历来学者对这里的“慈”的解释各有看法,任继愈先生在 《老子新译》中解之为“宽容”,并指出,“这里不是仁慈的意思”,更有学者认 为“慈”是“雌”的借字,“贵柔守雌”是老子主要的思想,所以认为“慈”是 “雌”的借字更为妥贴,不过这也只是推测,并没有找出版本根据。①大部分学 者都是解“慈”为慈爱、仁慈,陈鼓应先生指出“慈”深刻的内涵是“爱心加
上同情感”,不管怎样解释,可以肯定的是这是老子极力褒扬提倡的。
句式多样化
句式的多样化,既是《老子》语体风格重要的构成要素,也是其语言表现风 格重要的构成要素。善于选择句式、调整句式,可以有效地增加文章的文采, 增强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从而收到理想的修辞效果,具有艺术感染力。
整句和散句
《老子》书中排比对偶句占了百分之七八十,整句多,体现其“诗化”的 特色,但并不是所有的整句形式都是一样,八十一章中没有哪两章的形式完全 相同。整章句式基本上相同的章节也比较少,只有九章、十章、十八章三个章 节。每一章中的不同部分,句子形式各有姿态,绝不雷同。我们可以在大致整 齐的句子中经常见到散句,散句中又常常穿插着整句。如果全书五千余言全由 整句构成,不免呆板,更会让人感觉其刻意雕琢的痕迹,所以老子特别讲究句 子的整散结合,这很符合“自然”的美感,这也是我们最终将其归为“散文” 的原因。
整句形式比较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比较适合表达丰富 的感情,能给人深刻、鲜明的印象,如:
八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七个三字短语结构完全相同构成排比,“善”字反复贯穿其中,从居处、心胸、 待人、说话、为政、处事、行动七个方面写出了上善之人(或者说是圣人)的 如水一般的人格:柔弱,甘于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滋润万物而不与之相争。21 个字描述非常全面,读来气势贯通,给读者留下了非常鲜明的印象。
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 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① 商聚德.〈老子〉“同词反义”浅探[J].河北大学学报,1992(2):96
35
此章由六个形式比较整齐的疑问句(“能……乎”的句式)构成。六个问句句式 整齐,音韵和谐,有着诗歌的韵律美,今天我们读起来,也感觉每句以虚词“乎” 结尾,琅琅上口。另外,六个疑问句依次排开,讲的都是“修身”的功夫,语 意连贯,感情丰富,说理透彻。
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三个分句都由七字构成,每一个分句又是由“四、三”散句形式的短语构成, 反复出现“之不”和“名曰”四字,给“夷”、“希”、“微”分别下了定义,从
视觉、听觉、触觉三个方面形容了感官所不能把捉的“道”,无形、无色、无声, 好像生活中的空气,它超越了人类一切感觉、知觉的作用。老子为了描述这个 超验的存在体,用了经验世界的许多概念,然后又一一否定,力求将抽象玄深 的“道”体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以使人们能够明白它的实质。“夷”、“希”、 “微”三字押韵,声音和谐,读之余,也能让人了解 “道”的深微诡秘的特征。
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 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章四个分句共 32 个字,每个分句 8 个字,由 两个四字短语组成,每个分句中反复出现“将欲……之,必固……之”六个字, 句中用表示反义关系的词形成对举,歙、张,弱、强,废、兴,取、与四组反 义词,表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张开来是闭合的一种征兆,强盛是削弱的一种征 兆,兴举是废弃的一种征兆,给与是夺取的一种征兆。这是老子对于事态发展 的一个分析,也是老子“物极必反”、“势强必弱”观念的一种说明,意义鲜明。 四个分句都以“之”字结尾,声音和谐,具有韵美。
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 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这里用两个比较长的对偶句构成整句,告诉人们理想 的治者总是以善心去对待任何人,而不管别人是善者还是不善者,都以诚心去 对待任何人,而不管别人是守信者还是不守信者,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德善” 和“德信”,其中蕴涵的为人处事的深刻道理至今还颇有意义。通过分析,我们 发现此处三个“善”字为韵,三个“信”字为韵,另外,四个“之”字结尾也 独有韵味。
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 足下。”这三个整齐的分句一直活在人们的语言当中,老子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告诉我们要完成远大的事情,必须要有毅力和恒心一点一滴的去完成,才能最 终成就,所以不能功亏一篑。在反映老子哲学思想方面,这里蕴含了“量变” 与“质变”的规律。三种现象排列出来,意义鲜明,道理深刻,哲思之美自觉 体现,朴素的语言,事实说理的方式读来通俗易懂,齐整的句式让人容易记诵。
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是老子构想出的“小国 寡民”理想社会的人民的生活情景。读罢此句,可能每个人都会对这样的社会
36
憧憬吧,前三个短语分别从人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等物质方面描绘人民安居 乐业的情景,后一个短语则从社会风气这一精神方面描绘了民风的纯朴真挚。 食、服、居、俗四字为韵,句式整齐有致,言简意赅,表意集中,容易记诵。
散句结构不同,所用的句式也多种多样,因此它所表达的内容不像整句那 样集中,但是它散而不乱,比较灵活,容易避免单调、呆板,以取得生动、活 泼的效果。
全书中全部以散句形式出现的章节很少,如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 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 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斵,夫代大匠斵者,希有不伤其手矣。”这章基本上都 是散句,每一句字数不等,句式也不同。第一句是个一般的有疑问代词的特指 疑问句,四、六结构形式构成;第二句是由四个长短不一的分句构成的反问句; 第三句是个一般的肯定形式的陈述句,是六个字构成的一个短句;最后一句紧 承第三句,是个长句,发表议论,阐述观点,采用了顶真的辞格,对当时严刑 峻法逼使人民走向死途的统治者提出了沉痛的抗议,暗示了这种人最终将自取 灭亡。在书中大多是整句的情况下出现这样全由散句构成的一章,给人耳目一 新的感觉,形式显得活泼。
书中大多数章节都是整句和散句相结合,下面我们通过实例分析整句和散 句结合在一起的特点:摇曳多姿,自然之趣。
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 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这章突出了 书中整句和散句交错运用的特点。五句话充分体现了文章结构布局起、承、转、 合的特点。起头提出自己的主张“重是轻的根本,静是动的主宰”,认为“静重” 是人民尤其是统治者应该做到的根本,承接上句老子用了一个散句和一个整句 作比,君子整日行走不离开载重的车辆方能“行之而远”,即使有华丽的生活却 能够安居泰然。“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虽然前后两个分句都是四个字,但却 构不成对偶,只是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而已,但勉强算是整句吧。接着, 老子在文章的“转”之处,用了一个反问句,反问身为大国的君主为什么还要 以轻率躁动去治理天下?从而直指当朝统治者,以示对他们的不满,又暗含了 以轻率躁动去治理天下的后果,最后很自然地,老子在结尾处就用了“轻则失 根,躁则失君”的整句作结,一来呼应开头,体现了结构的完美与缜密,二来 再次给统治者沉重的一击,凸显了此章的主题。
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 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 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此章,老子首先用一个前短后长的散句作为设问 句开头,引起读者思考:天之道,是不是像拉开弓弦一样呢?接着老子就用两
37
个对偶句描述拉弓以做出回答。然后用两个整中有散的句子将“天之道”和“人 之道”对比,充分体现了语言运用的精当、灵活、思维缜密的特点。“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可以完全与“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构成工整的对偶, 但老子却在“人之道”后面加上表转折关系的“则不然”三个字,整齐中有参 差之美,强调当时社会的规则完全与自然的规律不同,最后老子又用了一个前 长后短的设问形式句子作结,认为只有有道之人才能顺应“天之道”(自然的规 律),做到“有余以奉天下”,这也是老子人道取法于天道的意义。
整中有散,散中有整,体现了《老子》诗化散文的语体风格,也与全书朴 素自然的表现风格相关。
长句和短句
严格说来,《老子》书中运用的基本上都是短句,但是就此书论书,还是有 长短句之分,这是相对而言的。书中长短句相杂,体现了自然、灵活、表意深 刻的语言特点。
长句一般可以产生表意周密、严谨、精确、细致的效果。书中出现的长句 一般是运用排比手法构成,例如:
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这句话主语由六个四字短语构成,可谓长也,然后以“恒也”两个字作 为谓语收尾,干净利落,语言简练。
十五章:“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 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无止。”体道之士,精妙深玄而难以认识,所以老子用九个结构相似的比 喻构成排比句式作“容”的宾语成分,以此勉强来形容行道的人的风貌与形态, 从而写出了体道者的容态和心境:慎重、警觉、威仪、融和、敦厚、空豁、浑 朴、恬静、飘逸。
三十九章:“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 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六个结构相同的句子构成排比长句,反复说明“道”的作用,语言周密。
四十一章:“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 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十三个短语构成宾语,不可谓不长,从各个角度说明了 “道”的深远、内敛、冲虚、含藏、幽隐不可以形体求见,表意周密、细致则 可窥见一斑了。
五十九章:“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 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
38
长生久视之道。”七个分句一气呵成,构成一个意义连贯,气势恢宏,逻辑性强 的完整句子,阐述了“啬”的重要作用,论述了“长生久视”的道理。全句采 用顶真辞格,环环相扣,读来朗朗上口,说理准确、严密,让人信服。书中用 这种方式说理的句子还有很多,如六十章等。
短句则表意简洁、明快,却是很有容量,充分体现了《老子》语言简练的 风格,例如:
八十章:“小国寡民。”任继愈注:“小”、“寡”,都是动词,使它小,使它 寡。①四字动宾短语加上语调便构成了一个省略句,表意简单,但是四个字却浓 缩的描述了老子理想化的民间生活情景,是老子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而在古 代农村社会基础上构幻出来的一个“桃花源”式的社会,这其中寄予了老子的 理想,也反映了老子的思想与阶级根源。
七十八章:“正言若反。”简单的四个字,表意非常简洁,却是老子从大量 的同类现象(主要集中在四十一章和四十五章“A 若 B”式的句子中)中概括出 的一个普遍原则,有着深刻的内涵。A 和 B 之间本来是彼此对立、排斥的,但在 某种条件下,某种意义上,它们又有了统一,二者互相包含,互相融合,互相 渗透,互相转化。这个四字短句意蕴极为深远。
五十三章:“非道也哉!”这是一个非主谓句的感叹句,它紧承上句“朝甚 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而来, 上句用一个长句详细描述了当时政风的败坏,为政者的搜刮榨取、奢侈糜烂, 下层民众却陷于饥饿的边缘,不觉让人想起了杜甫先生的“朱门酒肉臭,路有 冻死骨”的诗句。老子极为悲愤,斥骂当时的统治者是“盗夸”,意即骂他们是 强盗头子。骂完之后,老子还不解愤,再补充一句短句“非道也哉”,感叹“这 是多么的无道啊”,语言灵活,表意明快而又不失感情!
二十一章、五十四章:“以此。”在这两章中都是作为结尾句。两个字构成 介宾短语加上句号即构成句子,可谓短句中之短句也,“以”,介词,可以译成 现代汉语的“用”或者“拿”,“此”作为“以”的宾语,它是一个指示代词, 但各有所指,二十一章的“此”指的是上文中“道”,五十四章的“此”指的是 上文中的“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的“修 身”的方式,是用代词承上所指,既避免了对上句的重复,又注意了用语的经 济,以一当百的效果就这样形成。
五十七章:“以此。”这句话出现在文中,联系全章文字,“此”指的是下文 中的“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与前面承上所指不同,但用语都很简炼,内涵却极为丰
富。
① 任继愈.老子新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32
39
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上下两句三字相对,可以说是一个简单的并 列复句,上下两个分句中主语都是由两字动宾短语构成,谓语由形容词“极” 和“笃”构成,两字意思相同,都指极度、顶点。老子强调“致虚”、“守静”, 更强调两者应该达到极致的境界,语言简洁而又不失韵味。
肯定句和否定句
同一意思可用肯定句表示,也可用否定句表示,但是两者语意的轻重、强 弱不同。双重否定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它的语气比一般的肯定句更强。
《老子》通章只用肯定句的和只用否定句的比较少。据统计,通章用肯定 句的有一章、十一章、四十章、四十二章、四十三章、六十一章、七十六章, 通篇用否定句的章节没有。老子常在一个章节中交错运用肯定句和否定句,这 体现了老子观点的鲜明,提倡什么,批评什么,在这两种句式中,我们可以一 目了然。例如:
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 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此章中老子首先用三个否定式的分句 构成排比,从反面委婉地论述了社会混乱与冲突的主要原因,接着老子用一个 肯定句从正面论述为了解决社会混乱的问题,圣人在治理国家时,就会净化人 民贪图的心思,满足人民的安饱,减损人民掠夺的心志,增强人民的体魄。这 样为政的结果能够使人民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使一些自作聪明 的人不敢妄为,在第四句老子又采用了否定句的形式来论述圣人之治的效果。 最后,老子以双重否定句“为无为,则无不治”作结,语气更强,深刻表达了 本章的主题:“以不妄为的态度去处理事务,就没有治理不好的”,深化了老子 一贯主张的“无为”。综观本章,肯定句、否定句、双重否定句交叉运用,用正 反论证的方式全面论述自己的观点,说理透彻。
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 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全章共有三句话,采用了“分 说——总说”的结构方式:第一句分说,两个小分句都是否定形式,否定了“持 而盈之”与“揣而锐之”;第二句也是分说,两个分句一否一肯,金玉满堂守不 住,“富贵而骄”的后果是自取祸患,这是从正面写出;最后一句又用肯定句总 结全章:只有功业完成,含藏收敛,才是合于自然的规律,这也是老子“不争” 思想的反映。综观全章,从否定到肯定,语气逐渐加强,说理一层比一层深刻, 分说列举事实,总说概括性强。
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 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
40
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 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这里讲的是“一”也就是“道”的作用,比较鲜 明的突出了《老子》肯定句和否定句交错运用的特点:第一句是个长句,六个 并列分句构成排比,从天、地、神、谷、万物、侯王六个方面涵盖了天地万物 神人的一切,正面论述了得“道”的作用,接着老子又从六个方面反面论述了 不能得“道”产生的后果,一一照应了第一句话,一个肯定一个否定,意义鲜 明,说理全面,加上排比气势恢宏,说服力强。
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王,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 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 哀者胜矣。”这章是体现老子反战思想的重要一章,也是体现老子“不争”之德 的一章。第一句话用否定形式表明如果不得已卷入战争的话,应该采取守势不 应该主动去攻打,不挑衅,不侵略,无意于争端肇事。接着第二句话用三字短 语排比构成的否定句进一步阐释第一句话,进一步指出即使有制敌的力量,也 不轻易使用,这也是谦退无争的思想。第三句话是前否定后肯定的形式,告知 参战者不可轻敌,因为轻敌的话在战场上就会多杀人,多杀人的话就会丧失老 子在六十七章中提到的三宝之一 ——慈。最后一句话,肯定形式表达,“故” 字表明作结,由前面提到的原因,自然得出结果:两军相当的时候,慈悲的一 方可以获得胜利。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老子》说理思维缜密,思想深邃的语言特点与
肯定句、否定句的交错使用不无关系。
辞格的丰赡
《老子》八十一章,几乎每一章都涉及到修辞格,很多章节还体现了辞格 的综合运用,作为一部思辩性的哲学著作,却具有浓厚的文学性以及经久不衰 的语言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诸多辞格的运用,书中义理与辞章相互 辉映,形成了《老子》独特的语言风格,而辞格的丰赡是其语言风格的重要构 成手段。
矛盾修辞的使用
矛盾修辞,是故意使用字面上意义相反或不相协调的词句组合,形成前后 矛盾的表层语意,实质寄寓深厚意蕴的一种修辞手法。书中思想的深邃,很大 程度上与老子采用的矛盾修辞手法密切相关。老子善于利用矛盾来说明事物互 相转化的自然法则,遣词造句时信手拈来,把它们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以揭示自 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本质,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这是《老子》的一个重要 的特点,下面我们考察几个例句。
41
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 是常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用矛盾手法更加凸显出“道”的精 深奥妙。这句话已经成为老子思想的一个经典之句,这对矛盾凝聚了老子博大 精深的思想精髓。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 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认为,一切 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其中一方失去了,另一方也会随之失去。这八组事物 的矛盾表达,说明了世间万物对立中有依存,依存中有对立,这也是是老子朴 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用这种修辞手法准确表现了对立统一的矛盾,揭示了事 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
三十三章:“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亡者寿”是“身没而道尤存”。“死” 与“不亡”字面上矛盾,但实际上,“死”指的是躯体的灭亡,物质的消失,“不 亡”指的是道、精神的永远存在,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著名现代诗人臧克家 的《有的人》中就有这么一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 活着”可能也源于此吧。
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 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看起来,这些话的确是匪夷所思的矛盾句,但实 际上这是老子对于事态发展的经验总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说的 也是这个道理。
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里是方式与效果的矛盾表达。“无为” 是顺其自然,不妄为。 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不是他所为的,这是由“无为” “
的行为方式产生的效果。字面上看似矛盾,实则深刻表达了“道”的伟大作用。
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的人因 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所以实际上是有德,下德的人执守着形式上的 德,自以为不离失德,所以实际上是没有达到德。表面上看似矛盾,其实在这 简练的字句中,包蕴着极为丰富的内涵,这也体现了老子“无为”的宗旨。
四十一章“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和四 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都是通过现象和本质的矛盾表达,告诉人们不应该被表面的假象迷 惑,应该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字义表层似乎不相协调,实则蕴含深邃的思想, 需要我们仔细体会与理解。
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指出了祸与福相 互依存,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告诉人们应该辩证的去看待祸福成败。
总之,矛盾修辞法是了解《老子》的一把重要的钥匙,它可以帮助我们正 确解读全书的文章内容。老子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几乎都是借助矛盾修
42
辞这一手法加以阐述与论说的。《老子》的哲理思辨性特别强,这应该要算是矛 盾修辞的功劳之一;全书言简意赅,要算是矛盾修辞的功劳之二;全书用了矛 盾修辞的地方,词句组合非常富有新意,常常出人意料,发人深省,这要算是 矛盾修辞的功劳之三。
比喻手法的多样
为了阐发玄深之极的“道”论等哲学思想,老子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了 大量的比喻句以达到形象说理的目的。比喻,成了老子语言表现风格形成的一 个极为重要的风格手段。总的来说,比喻在书中的作用有三:使深奥的道理浅 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使概括的东西形 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据统计,《老子》全书近 30 章用了比喻手法,数量非常多。
另外,书中比喻种类也多,体现在老子用了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多 种类型,形式灵活,丰富多姿。
明喻,如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三十九章“是故不欲琭琭如 玉,珞珞如石。”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三十二章“譬道 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暗喻,如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五章“天地不仁,以 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 门,是谓天地根。”七十四章“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斵,夫代大匠斵者, 希有不伤其手矣。”
借喻,如七十章“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二十章“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博喻,如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 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 为用。”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 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老子》喻体在保持多样性的同时,还体现出相对的集中性。全书比喻中 有半数集中在“母子喻”、“婴儿喻”、“水谷喻”。
其中“母子喻”有 8 个: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四章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 地根。”二十章“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五十二章“天下有始, 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五十九 章“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
43
道。”六十一章“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 下。” 以母子为喻体,强调了母道是根本,遵守大道要贵守柔雌,从而使得深 奥的“道”变得通俗,有子必有母,时间上的先后与逻辑上的辩证关系,我们 一目了然。
“婴儿喻”有 5 个:十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二十章“沌沌兮, 如婴儿之未孩。”二十八章“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四十九章“圣 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婴儿,无知无欲, 天真淳朴,从而告诉人们应该去智忘欲,返璞归真,只有这样才能清净无为, 达到浑朴抱一的境界。
“水谷喻”有 8 个: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八章“上善若水。水善 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十五章“旷兮其若谷。”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 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三十二章“譬道之在天 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四十一章“上德若谷。”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 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 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水、谷常处下,与世无争能包容,以此来比喻圣人 的“不争”。水是最柔弱的东西,然而“水滴石穿”,这告诉人们柔弱胜坚强, 柔能胜刚的道理,从而告诫人们处世应该柔弱,不争。
比喻增强了《老子》的形象性,语言的深入浅出,说理的生动活泼,通俗 形象的比喻有着妙不可言的作用,这些来自自然、生活、社会中的比喻,有着 很强的可读性,虽然是朴素自然的文字,但是能够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给 人无限遐想的思维空间,使得全书的思想变得深邃。
大量运用排比对偶
诸多学者之所以将《老子》称之为“哲学诗”和“散文诗”,除了用韵的密 与多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书中大量排比对偶句的运用,它们构成 了《老子》独特的语体属性。
对偶的俪辞,既可以使词句产生形式整齐的建筑美,又可以使之产生节奏和 谐的音乐美。《老子》全书对偶句很多,一方面可能因为老子哲学体系的形成深 受《周易》中矛盾对立、变化发展的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骈句俪词对仗 工整,节奏和谐,宜于诵读记忆。老子虽然并不刻意追求语言的工美,但是为了 求得思想内容充分而准确的表达, 书中也就大量采用了这种互文以见义、映衬以 明理的修辞格。考察《老子》的对偶句,工整的对仗自然存在,但更多采用要求
44
并不严格的宽对,诸如词性不同入对、虚词入对、同字对等比较集中地体现在《老 子》所运用的对偶句中。
《老子》中的对偶句最多的是正对,例如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十三章“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二十五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四十四章“甚 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其次是反对,例如三十一章“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 右。”三十八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也有串对,例如十六章“不知常,妄作凶。”四十七章“其出弥远,其知弥 少。”
老子运用对偶,十分注意句式的参差变化,三言对、四言对、五言对、六言 对、七言对、八言对等,在书中都有体现,可见语言的灵活。长短搭配,错落有 致,不拘一格,富有自然语言的美感。
隔句对在作品中亦随处可见,如三十八章“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 居其华。”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三十八章为隔句对,二联四句,节奏分明,和谐可颂。 四十九章为长隔句对,错落有致,富于变化。这两例都是若干词语相同的同字对和 以虚词入对的虚词对。
在复句构成的对偶句中,复句的关系也有多种,并列关系的对偶句比较多, 如十八章“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六十二章“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转折关系的对偶句,如八十章“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条件关系的对偶句,如十三章“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
总的说来,对偶在书中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式多,这些都使行文不仅整齐工巧, 富有韵律,而且生动活泼,言简意赅,辞达理畅,大大增强了文采和丰富了意蕴。
与偶对之辞同成蔚然大观的,是书中诸多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 相关的短语、句子或段落铺排而成的排比句。有些章节几乎通章都是排比,如 十章等。有的章中只是由排比、对偶构成,如十一章、十八章、五十六章等。
排比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辞格。为了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透彻,为了渲泄 自己的感情和揭示问题,为了增强语势,提高表达效果,老子尤其喜爱并且格外 擅长使用排比。排比在《老子》中大量存在,丰富多采。
单句排比,如八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二 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三十章“果而勿矜,果而勿伐,
45
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五十五章“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 搏。”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五十章“兕无所投其角,虎 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以复句相排比的,如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五十六章“故不可得而亲,不可 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五十七章“我 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 下。”
以多句进行排比的,如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 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老子》层出不穷而又变化多端的排比句,使句式大致整齐,富于诗体美, 而且思想得以充分完整地表达,文势恢宏奔放, 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其它辞格的运用
顶真格也是《老子》中运用较多的一种修辞方式,如六章“谷神不死,是谓 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十六章“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 常曰明。”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大曰 逝,逝曰远,远曰反。”四十章“天上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二章“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五十九章“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 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 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这些顶真句, 巧妙地利用这一修辞 方式所特有的绵延宛转的优势, 展示了老子观念中关于“道”、“天”、“地”、 “人”、“根”、“静”、“复命”、“常”、“啬”等等的承转递延的变化关
系,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给人以流畅明快的蝉联美感,语意连贯,说理准确、谨 严、周密。
回环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用以表达不同事物 间的有机联系的辞格。回环的特点是词语“循环往复”,渊源于宇宙人生自然之 理。《老子》中又多处使用了回环的辞格,例如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 知。”六十一章“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八 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46
五十六章语句整齐匀称,老子借助了回环婉转缠绵的循环特点,揭示了“知” 与“言”的辩证关系,这是一个肯定一个否定的回环。六十一章阐述了大国和 小国之间的密切关系,只有双方都以谦下的态度对待对方才能和平共处,各得 其所,用回环辞格增强说服力,这是对两者的肯定。八十一章连用三个回环句, 构成排比,有气势,语意精辟警策,可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也是一个肯定一 个否定。总的来说,回环使语句整齐匀称,能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准确地反 映其本质上的联系与规律。既有联系,又有情趣,在视觉上语感上都给人循环 往复的自然之趣。
设问和反问的辞格在《老子》中也多处使用。
单独运用设问的,如二十一章“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七十七章“天 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两处 运用设问辞格,意在引起人们思考,突出内容,深刻阐述了“道”的重要作用以 及“天”(即自然)的规律,一问一答中,增强了表述的效果。
单独运用反问的,如二十六章:“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七十四 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 敢?”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余怨;抱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奈何 孰”、 “ ” 、 ““安”等疑问词的运用,加强了语气,增强了感情的力度,给读者造成深刻的 印象。在反问中,老子的主张、看法非常的鲜明。
设问和反问综合运用的,如十三章“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 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 身,吾有何患?”二十三章“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 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十三章中首先连用两个设问辞格,深刻阐述所谓“宠 辱若惊”和“贵大患若身”的道理,在第二个设问句的答句中却又套用了一个反 问句,作为回答,语气更为强烈,突出“贵身”的思想。二十三章中属于设问和 反问的连用,同时兼用顶真的辞格,设问句意义非常明确,突出“天地”不能使 “飘风终朝”、“骤雨终日”,于是反问人民通常认为永恒的“天地”都不能持久, 人又怎么能够持久呢?设问反问中,观点也就鲜明了。
层递是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相似、内容递升或递降的语句,表达 层层递进的事理的辞格,在《老子》中也用得较多,如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这两章都采用了递降的层递格,同 时又套用了对比的手法。十七章将为政者分为太上、其次、其次、其次四个等级, 以及写出了人们的四种不同表现,说明了老子理想中的政治情境。四十一章将 “士”分为上、中、下三等,对比悟道的三种不同态度,以说明“道”的隐奥难 见。另外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五十四章“修之于
47
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 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这两章采用递升的手法。四十二章从一到二再到 三再到万物,层层深入,加以顶真辞格,写出“道”创造万物的从少到多,由简 单到复杂的不断分化的过程。五十四章讲的是以“道”的不争之德修身、治家、 治乡、治国、治天下的重要性,它是建立自我与为人处事的基点,从个人到天下, 步步推进,使人们的认识层层深化,对表达的事理产生深刻的印象。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这种反复 的辞格也是《老子》语言风格的构成手段。连续反复在《老子》中出现很少, 但间隔反复却是常见的辞格,例如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三十九章“昔 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 为天下正。”五十章“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 亦十有三。”一章是单字反复,突出“道“的“玄”,三十九章反复“得一”, 从天、地、神、谷、侯王等各方面强调了“得道”的益处,这是属于词组的句 中反复,五十章也是词组反复,主要是句尾的反复,表明长寿的人、短命的人、 本来可以长寿却自己走向死路的各占十分之三,层次脉络清晰。不管是哪种反 复,在《老子》中主要是为了突出思想,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语言表 达力。书中的间隔反复往往与排比合用,以上三十九章和五十章就是,从句式 看是排比,从语句重复看是反复,这是两种辞格的综合运用,使表达的意思更 为突出,气势更加磅礴。
叠字在书中主要出现在以下三章: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二十章:“俗 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二十章中“熙熙”形容众人兴高采烈、熙熙攘攘,纵情 于声色的样子, 沌沌“ “ ”、 傫傫”都是形容“我(老子)”不同于众人,甘守淡泊、 宁静无争的样子。 昭昭 察察”形容世人严苛、精明灵巧, “ ” 形容世人光耀自炫, “ “昏昏”、“闷闷”形容“我”的暗昧、淳朴。运用叠字,字音协调,节奏鲜明, 声音优美,形象描绘中就将众人和“我”作了对比。五十八章中“闷闷”形容政 治宽厚,是对老子倡导的清静无为之政的描写,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人民自然 也就淳厚(淳淳);“察察”是形容政治严苛,那么相应的,人民也就会狡黠(缺 缺),这是对老子一贯批评的“有为之政”的描写,叠字形象的描绘与对比,形 式匀称又富有音乐美,让我们在字里行间体会到了老子的主张。
对比可以使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表达得更集中、更鲜明。《老子》中对 比手法的句子也非常多,例如:
五十二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这里是对比和对偶的综合运用,句式整齐,将人民两种不同的行为加以对比,突
48
出去除私欲与妄见、懂得敛藏的好处,使说理更透彻、全面。
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陈鼓应先生翻译此句为“勇于坚 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活”,这里将“敢”与“不敢”对比,“死”与“活”对 照,鲜明的突出了老子一贯主张的“柔之胜刚”的道理。
七十七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这里将“天之道”(自然的规律)和“人之道”(社会的规则)进行对照,揭示了 两者的区别,褒贬分明,让人们在比较中加以鉴别。
以上只是我们在研读《老子》一书时认为比较常见的辞格,其实书中运用的 修辞手法远远不止这些,譬如借代、夸张等,在这不一一阐述,这些辞格使《老 子》俨然成为一篇美文,语言风格有其独到之处。
辞格的综合运用
《老子》的修辞格使用,不仅是单一辞格的运用,而且表现为多种辞格的综 合运用,这也是《老子》辞格丰赡、语言独有风格的重要体现。《老子》辞格的 综合运用常见的有连用、兼用、套用三种基本类型。
辞格连用,是指在一段文字中接连使用同类辞格或者异类辞格,书中有很 多篇章的修辞格都是接连出现的, 如:
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 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 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奈何万乘之主, 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 根, 躁则失君。”
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 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 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一章前三句用的都是对偶辞格,属同格连用,后两句用的是顶真辞格,前三 句与后两句是异格连用。二十六章采用的是对偶——反问——对偶的连用,四十 七章是对偶——对偶——排比的连用。五十八章采用的是对偶——排比——对偶 ——设问——对偶的连用。这些手法的连用,增强了语势,思想内容表达得更为 丰富多彩与鲜明有力,有利于更好地说明问题。
辞格的套用是在一种基于主体地位的辞格中,又包含其他辞格,分层组合, 形成了大套小的包孕关系,这也是《老子》辞格运用的一个特点,例如:
十五章:“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
49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二十五章:“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八十一章:“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知者不博, 博者 不知。”
十五章从总体上看是排比, 但其中又套有比喻格,生动而有力的描述了“道” 的形象。二十五章在将“道”比喻为“母”之时,融进对偶的辞格,写出了“道” 的特性,是比喻中套用了对偶。八十一章也是一个排比,但这个排比又是由三个 回环格组成的。这类辞格套用的手法,对于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也具有十分积 极的意义,能够使整体表达更加严密、细致,富有变化和表现力。
辞格的兼用,是指一种表达形式同时具有多种辞格,兼格也是《老子》辞格 运用的一个特点,例如:
十六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七十六章:“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十六章是排比和顶真辞格的兼用。老子在运用排比的同时巧妙的融进了顶真 的辞格。七十六章是对偶和对比辞格的兼用,突出柔弱胜于强大,是老子“守柔”
思想的体现。运用兼格,使多种修辞效果相得益彰,为书中内容的表达增添力量。
灵活的表达方式
读完《老子》全文,我们发现现代汉语上常用的议论、叙述、描写、抒情 等基本表达方式几乎都囊括在书中。作为哲理性的文章,《老子》主要还是以议 论的方式为主,其次则是叙述和描写,抒情在文章中较少,老子的强烈感情一 般不是直接抒发出来的,而是暗含在其它的表达方式中。为了说理,老子采取 了事实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类比论证、正反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 证方法,所以在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也就很自然的采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下 面分析几个章节。
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 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 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本章第一句是 叙述古代善于行道的人难以让人认识的情况。接着老子用九个排比的分句对“善 为道者”的风貌和人格形态做了比较全面的描写,“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 以动之徐生”两个疑问句是议论的表达方式,说的是“善为道者”的静定功夫 和精神活动的状况。“保此道者,不欲盈”又是叙述保持“道”的人不肯自满的 情况,最后是一个紧承上句的议论句:正因为不自满,所以才能够去故更新, 这也是“为道”的意义。这章是叙述、描写、议论并存,语言灵活,说理全面。
50
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 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 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此章和十四章主 要是描述“道”,所以它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就是描写,二、三、四句就是描写。 通过这种形象的描写,我们知道“道”恍惚无形,但是在深远暗昧之中却又“有 象”、“有物”、“有精”、“有信”,这又说明了“道”的真实存在。第一句采用议 论,说明了“道”和“德”的关系。“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叙述了 从当今上溯到古代,“道”的名字永远没有消去,依据它才能认识万物本始的情 况。最后以设问的形式发表议论:“我”之所以能认识万物本始的情形,是因为 “我”依据的是“道”,这就是“道”的作用。
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 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 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 死地。”此章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只有一句话“出生入死”,叙述 了人出世时为“生”,入地时为“死”的情况,这是总说。第二部分根据其结构, 我们又可以将其分为两个层次,“夫何故”、“以其”反复出现用一个设问句作为 每一个层次的结尾,议论其原因,在“果——因”的分析中,阐明了自己的见 解。总的来说,本章结构比较完整,是《老子》结构缜密的体现。(对这一章的 层次结构划分,我们和陈鼓应先生在书中的分行排列方式不同,陈鼓应先生是 将前二句放在一起,后面的放在一起。)
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 非道也哉!”第一句和第二句用的是叙述,记叙了“我”在大道上行走担心自己 走入了邪路,进而客观表述事实:大道非常的平坦,然而人君却喜欢走斜径。 第三句极力铺陈描写了当时朝政的腐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而为政者 却挟持权威武力,搜刮榨取,侵公肥私,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然后老子以议 论句“是谓盗夸”痛斥这些为政者简直就是强盗头子,强烈的感情得以凸现。 然而似乎还意犹未尽,老子最后再用一个四字抒情句表达自己的感慨:(这些为 政者)是多么的无道啊!
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 处上。”本章采用了描写、叙述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第一句描写人活着的时候身 体是柔软的,死了的时候就变成僵硬的了。第二句描写草木生长的时候形质是 柔脆的,死了的时候就变成干枯的了。第三句则用议论的方式断言:坚强的东 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存的一类。第四句叙述“兵强”和“木
51
强”的结果就是遭受灭亡和砍伐。最后再用对比论证的议论方式作结,阐明自 己的观点:柔弱胜过刚强,因此要贵柔戒刚。
总而言之,书中议论、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交错使用,进一步让人感觉
到《老子》语体的独特、语言的简练、说理的透彻、思想的深邃。
52
第 4 章 《老子》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
语言风格的形成,通常有多方面的原因:有作者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诸 多的客观原因。《老子》诗化散文的语体属性,言简义丰、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 风格的形成,与老子的哲学观、语言观以及当时的楚文化、中原文化等方面有 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老子哲学观对《老子》语言风格形成的影响
任何文章,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老子》的语言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与老 子本人的哲学思想有关。老子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宇宙本体论、朴素辨证法、 认识论等方面。
老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以理论性的形式来宣传无神论的思想家。他提出了 “道”这个至高无上的宇宙本体,批判了殷周以来以“帝”、“天”、“鬼神”观 念为基础的宗教神学宇宙观。①这其实应该算是一种唯物主义思想,不过与今天 的辩证唯物主义还是有很大差异,只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有他的不彻底性, 毕竟以玄深之极的“道”作为宇宙本体的命名确实让人费解,这在文中诸多章 节中都有体现,例如:
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 谁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 其尤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三十二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三十九章:“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 灵,将恐歇。”
六十章:“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 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另外,《老子》言约义丰,辩证法思想非常丰富。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主 要体现在他对立统一的矛盾律上,揭示了事物相互对立却又相互依存,而且能 够相互转化,这些都是他对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许多现象的认识,生活在两 千多年前能认识到这点难能可贵,但是他并没有指出任何事物向对立面转化是 需要一定的条件的,这个条件需要人为的因素参与,“祸”不可能自动的转化为 “福”。所以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朴素的。正是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反映在 书中的语言上,就体现为大量反义词及表示反义关系的词的成对出现,辞格上
① 张松如.老子校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455
53
运用了极为丰富的矛盾修辞,这也就导致《老子》言约义丰,富含哲理的语言 表现风格。
读《老子》全篇,最让我不能赞同的是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 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也正因为这章十足的反映了老子观点的偏颇,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老子的思想是 唯心主义的。其实,这章只是反映了老子在认识论上是唯心主义的,并不能由 此就认为老子的整个思想体系都是唯心主义的。老子认识论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与其本体论中的唯物主义思想的矛盾,只能说明产生在二千多年前的老子的唯 物主义理论的不彻底性。①正是这种不彻底性,导致全篇的语言虽然朴素却思想
玄深,让人难以捕捉。
老子语言观对《老子》语言风格形成的影响
“言”在书中共出现了 21 次:二章“行不言之教”,五章“多言数穷”,八 章“言善信”,十七章“悠兮其贵言”,二十二章“岂虚言哉”,二十三章“希言 自然”,二十七章“善言无瑕谪”,三十一章“言以丧礼处之”,四十一章“建言 有之”,四十三章“不言之教”,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六十二章“美 言可以市尊”,六十六章“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六十九章“用兵有 言”,七十章“吾言甚易知”, “言有宗”,七十三章“不言而善应”,七十八章“正 言若反”,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语 言观主要包括希言、信言、正言若反等。
老子提出“希言自然”,和书中提到的“不言”、 贵言“ ”等是一致的,和“多 言”却形成了一个对比。“希言”,就是少说话,在书中深层的意思是少施加政 令;“贵言”形容不轻于发号施令,珍惜自己的言语;“不言”是不发号施令, 不用政令,不说话。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思是说政令烦苛反而会 加速败亡,不如持守虚静。持守虚静,也就是要少说话。作为普通的人,也就 是告诉我们不要叽里呱啦的长篇大论,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当然,老子这里 提倡的是要少说废话,至于有用的话当然也应该说,只是不要过度而已,
“希言”是合于自然的,书中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而言,但推而及之,上自 君主,下至一般百姓都应该遵循,这和老子的倡导的“无为”、“不争”思想是 一致的。
正因为老子提倡“希言”,“不言”,“贵言”,反对“多言”,这种语言观反 映到他的书中,就表现为一部《道德经》内容包罗万象,却只有区区五千余言。 毫不夸张地说,老子是运用语言的高手,他用词高度的概括、抽象、模糊,却 又运用得简练、精当、自然,给后人留下了挖掘的空间,这可能就是老子所期
① 张松如.老子校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479-480
54
盼的“希言”的效果吧。老子认为多说话,多施加言谈政令,不利于统治,也 不利于自己,只有“无知无欲”,“清净无为”,少说话少发号施令,那么“无为” 则“无不为”也,所写的文章也同样能达到这样的目的,
老子在第八章提到“言善信”,又在最后一章说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从而将“信言”与“美言”形成对比,告诉我们说话要善于遵守信用,讲真话。 真实的言词不华美,华美的言词不真实,这与现在常常说到的“忠言逆耳利于 行”有着共同的内涵。
“信言”是真话,由衷之言。“美言”是华美之言,巧言。在这种语言观 的指导下,老子著书五千余言,朴素自然,符合真实的面貌,尤其是书中有许 多描绘当时人民生活极为贫困,而为政者却高高在上、搜刮百姓等社会现实的 句子,这些很能让人产生共鸣,因为他说的是实话,是实情,可谓“信言”, 所以说理更有说服力。然而在书中六十二章老子又提到了“美言可以市尊”,意 思是嘉美的言词可以博取人的尊敬。这是不是与老子说到的“美言不信”相矛 盾呢?前面我们提到了“正反同词”在书中的情况,也分析了“美”字,在“美 言可以市尊”中它是美好、嘉美的意思,是褒义的用法,在“美言不信”中是 表面上华美的意思,用的是贬义,相当于我们今天常说的“拍马屁话”,虽然中 听却不中用。老子深感当时周朝衰微,政风败坏,大家勾心斗角,说话一套, 做事又是另一套,淳厚的民风荡然无存,在这种情况下,老子提出了“信言”, 并且在文章中也一以贯之。“信言”其实也是老子“重质不重文”的体现,也是 一种重要的修辞观,与孔子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的观点完全不同。不过老子虽然提倡“信言”,重质不重文,但就全书来看, 老《 子》就是一篇美文,不是刻意雕琢而成,而是看似不美,实则美极,达到了老 子所提倡的“自然”目的,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美”,是“质文兼备”的“美 文”。
七十八章老子提出的“正言若反”可能是老子语言观中最有特色最有价值 的一点。正话从形式上看好像是反话一样,这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矛盾,现象与 本质的矛盾。老子告诉我们在把握事物或者人时,应该有敏锐的洞察力,能透 过事物的现象去把握本质。对立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对立,矛盾双方总是相反 相成,这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书中,要用语言的形式去表达大量的辩证法 思想内容时,就出现了这种“正言若反”的现象,如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 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等。前面 分析的书中大量反义关系词的对举,正反同词的情况以及矛盾修辞的大量使用 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论在语言上的集中体现。这种辩证法思想,这种“正言若 反”的语言观体现在书中就形成了老子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也就造成了 全书思想精深,难以让人把握的语言特点。
55
中原文化和楚文化对《老子》语言风格形成的影响
《史记》中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所以历来许多学者, 认为既然老子是楚人,那么老子文化就属于楚文化。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老 子虽然属于楚国人,但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属于楚苦县人。苦县,属于河南鹿邑。 地理位置上属于典型的中原地带。张松辉先生认为苦县在老子生活当时还是隶 属于陈国①,后来陈国被楚国所灭,苦县也就被楚国占有从而隶属于楚国了。所 以后人称之为楚苦县。此说有理。司马迁写《史记》时已经是汉代了,也就沿 袭了这一说法。
作为周朝的史官,老子文化修养很高,对周朝的文化了解颇深,对《诗》、 《书》、《礼》、《易》、《乐》等著作都十分熟悉。周朝在中原一带,属于 中原文化。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极为重要的一支。老子生长于此,为官于此, 耳濡目染又饱读诗书,善于思索,所以对中原文化总是在吸收中又有所发展。
因此严格说来,老子的出生地以及做周朝史官的地方都属于中原地区,《老 子》自然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张松辉先生认为老庄文化应该属于中原 文化。②在此,我们想主要谈谈《周易》、《诗经》等中原文化对《老子》形成的 影响。
《周易》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是华夏文明最古老的文献经典之一, 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老子》的思想可能渊源于《周 易》,表现在语言文字上,我们可以看到:
③
《周易・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比较以上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两句话不仅在句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 四个小短句,由简单的主谓句构成,非常简练,而且都采用了排比、顶真和层 递的辞格。这是从形式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受到《周易》的影响。另外, 从内容上看,《周易》的重心是在“易”,《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两者都 让人感到非常玄乎。我们不管这些哲学用语具体应该如何解释,从他们使用的 数字递升的层递格来看,就可以知道两者都是描述宇宙万物的生成,有一个从 少到多,从简到繁的不断分化、不断运动的过程,这就是大自然生命化育的原 则,只不过是两书分别用了表示宇宙本体的不同的语言符号而已。很显然,老 子不仅受到《周易》语言表达形式的影响,而且老子仔细研读了《周易》的内 容,认真地思索宇宙的本体到底是什么,于是创制了“道”,以别于“易”,故 而写出了道家哲学的开山之作《老子》。其实,在《周易》中,“道”字也出现 了多次,如《系辞》中“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事物变化的基本动力,而《老
① 张松辉.老庄文化应属中原文化[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4):106 ②应属中原文化[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4):106
③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556
56
子》中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的句子。另外,老子的 “道”论,不仅受到《周易》影响,更与中原文化的“天道观”有着密切联系。 从远古时代,人们就开始注意到了天象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颛顼时代就有人专 管“司天”,尧舜时代安排人观察“日月星辰”,到了周代,史官一般担任观察 天道的任务,这些在《国语》、《史记》中多有记载。作为史官,老子自然对“天 道”谙熟,“天之道”在《老子》中就出现了 5 次,可见老子吸收了这种“天道 观”而且已经把它改造成了自己的“道”。
《周易・系辞下传》:“‘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①在《老子》中句 式与之相似的有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 惑。”十六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二十二章和《系辞下》的句式中都用一“则”字相连,十六章和《系辞下传》 相似的是都采用了顶真的辞格,环环相扣,说理周密。三句话共同的就是都是 由很简短的三字句排比而成。内容上,“易”是一个往来不穷,终又开始的循环 过程,而“道”也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循环过程。
老子的辩证、循环思想,深深受到《周易》的影响。《周易》中的卦象都是 两两相对,天地乾坤认为万事万物都存在着矛盾对立的两极,即所谓的阴、阳, 这两极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而《老子》中大量反义关系词的运用以及矛 盾修辞法的运用,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诗经》对《老子》的影响,可能主要体现在语言形式上的表达上。《诗 经》最具特色的是“重章叠咏”。“重章叠咏”用的主要是反复辞格中的间隔 反复法,这些在《老子》中也有较多的运用,这可能受到了《诗经》等著作的 影响。“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 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或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例如:
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 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这里都是只变动少量词语,同时运用了反复、对偶等多种辞格,条理清晰, 语意周全,句式复沓,节奏分明,具有语言的旋律美,既富有哲理思辩性,又富 有生动形象性。另外,像《诗经》的其它用韵形式,在《老子》中也多有体现。
老子尚柔,在书中多有体现,其实这种思想在老子之前的周文化中就有体现。
①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572 ② 蔡沈注.书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7
例如:《尚书・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②《尚书・皋
57
陶谟》“柔而立。”①
综上所述,《老子》语言风格的形成与《周易》、《诗经》、《尚书》等 中原文化都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但同时,《老子》也受到楚文化的影响。张正明说:“老子是生活于中原 地区,而受到了楚文化的巨大影响。”②作为周朝史官的他,广闻博览,不可能 只是拘泥于某一方面。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流传于南方楚地的民间歌谣,即所谓“楚歌”,对《老子》语言风格 的形成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老子》风格清新自然,深沉委婉,语言形式参差 自如,错落有致,有十足的民歌风味,尤其是在以下几章中更可以看出楚地民 间歌谣的特色,如:
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 谁之子,象帝之先。”
十四章:“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 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 安以动之徐生。”
十七章:“悠兮其贵言。” 二十章:“荒兮,其未央哉!”
二十章: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
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 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二十五章:“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在以上章节中,都出现了一个共同的语气助词“兮”,这是楚地较有特色的 一个方言助词。“《老子》并直接‘书楚语、作楚声’,大量地使用楚方言‘兮’
字入诗为音韵助词” ,可见《老子》深受这种民间歌谣和楚地方言的影响。在 书中,“兮”字共出现 28 次,用的非常灵活而又传神,即使与后来的屈原楚辞 佳作相比,也不逊色。另外“《老子》较多的使用楚人习惯用语‘夫唯’入诗作 发语词,自然地以‘躁’、‘嗄’等楚语、楚声来达意”④。
第二,刘师培先生说:“惟荆楚之地,僻在南方。故老子之书,其说杳冥而
③
① ② ③ ④ 蔡沈注.书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6
张正明.楚文化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356
张正明 . 楚文化志 [ M] . 武汉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1988: 352 张正明.楚文化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352
58
深远。” ①这句话很有道理。江南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川流纵横,物产富饶, 自然条件优越,人民谋生比较容易,所以不忧饥饿,常常能感受到大自然仁慈 的爱抚,心中对高山流水有着一种自然的亲切感情;另外南方“信巫鬼,重淫 祀”的历史传统使得人们保留着人类童年的天真,对神奇而又亲切的大自然抱 有热情洋溢的探究欲望,崇尚虚无,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情怀,流传下来 的语言文字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更多的是自由、大胆、神秘、玄妙、不拘 一格、自然率真,不受束缚。老子书中大胆丰富的想象,“道”的神秘莫测、无 所不包,句式自由,却又错落有致,独创“诗化的哲理性散文”语体,作为哲 学著作却采用形象的说理方式,众多的“水谷喻”等等,这些都与楚文化有着 渊源。
总的说来,《老子》应该是南北文化融合的产物,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 形式上,是集南北文化之大成。张正明说:“《老子》实际上是一部以南方楚 文化为基础,又同时融合了北方中原文化而创作出来的哲理散文诗。”②对于这 句话我们不很赞同,我们更倾向于认为《老子》是一部以中原文化为基础,又 同时融合了楚文化而创作出来的诗化的哲理性散文。生于苦县,自小受到中原 文化的熏陶,担任周朝史官,又深谙南楚文化,所以博古通今的老子给后世留
① 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程千帆.文论十笺[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83-84,89. ② 张正明.楚文化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352
下了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老子》。
59
结 语
前人对《老子》从语言风格的角度来作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比较少,因此这 个课题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文主要运用分析综合法和统计研究法对《老 子》的语言风格作了详尽的阐述,着重探讨了语体属性和语言表现风格,认为 《老子》的语体独特,语言表现风格亦有自己的特色,并且对其语言风格的构 成要素以及构成手段作了非常细致的分析。这些研究本身就拓宽了一点《老子》 的研究领域,同时对语言风格学的研究也尽了自己绵薄之力。另外,关于《老 子》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自己的见解。我们研究的 目的就是对《老子》的语言风格做一个系统深入地研究,希望此篇小论文能抛 砖引玉,引起人们对《老子》语言以及语言风格学更多的关注与研究。
从应用的角度上看,本文探讨的问题对语言风格学、修辞学、写作、文学 鉴赏等也有指导意义,特别是在分析作品、理解作品、指导写作上,这种对文 本进行语言风格的探析还是较有实践价值。
60
参考文献
[1] 北 京 大 学 中 文 系 语 言 学 论 丛 编 辑 部 .语 言 学 论 丛 (第 四 辑 )[G].上 海 :上 海 教 育 出 版 社,1960: [2]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 蔡靖泉.<老子>的艺术成就和文学地位[J].荆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4] 蔡沈注.书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6] 程祥徽,邓骏捷,张剑桦.语言风格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7] 傅佩荣.解读老子[M].北京:线装书局,2006:
[8] 冯友兰.冯友兰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 高亨.老子正诂[M].北京:中华书店出版(据 1943 年开明书店本影印),1988: [10] 高名凯.普通语言学(增订本)[M].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7:
[11] 高逸群.楚文化的审美特征与浪漫主义文学[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87,(3): [12]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3]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4] 蒋斌.<论语>与<道德经>的美学精神之比较[D].扬州:扬州大学,2000:
[15] 蒋锡昌.老子校诂[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据商务印书馆 1937 年版本影印),1988: [16] 江有诰.老子韵读[M].成都:民国渭南严氏成都刊四川人民出版社汇印本,1957: [17] 李伯超.中国风格学源流[M].长沙:岳麓书社,1998: [18] 李居洋.<周易>哲学思想简析[J].管子学刊,1994(4):
[19] 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程千帆.文论十笺[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20] 吕叔湘.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J].中国语文,1981,(1): [21] 骆小所.崇尚自然之美:老子的修辞观[J].修辞学习,1999,(4): [22] 刘笑敢.老子古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3] 黎运汉.1949 年以来语言风格定义研究述评[J].语言文字应用,2002,(1): [24] 刘永凯.老子与孔子语言观之比较[J].孔子研究,2001,(4): [25] 廖扬敏.<老子>专书反义词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3:
[26] 林一顺.<老子>辞格论[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27] 聂永华.百年<老子>散文艺术研究述要[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2,(6): [28] 商聚德.〈老子〉“同词反义”浅探[J].河北大学学报,1992,(2): [29] 任继愈.老子新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0] 司马迁.史记三家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1] 司马迁.史记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2] 沈玉成,郭咏志.韩非子选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61
[33] 孙雍长.<老子>韵读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34] 王珂.<老子>的比喻艺术浅论[J].语文学刊,2006,(4): [35] 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6] 王蒙.王蒙谈创作[M].北京: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3: [37] 王叔新.论<老子>的矛盾表达[J].台州师专学报,2001,(4):
[38] 王叔新.论汉语矛盾修辞法[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39] 王雁冰.试论老子〈道德经〉在文学上的成就[J].北方论丛,1994,(6): [40] 徐克谦.论<易传>和<老子>基本思想体系的一致[J].江苏社会科学,1994,(2): [41] 杨苢.<老子>中的修辞格[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2):
[42] 徐青.论语言的风格//中国华东修辞学会,复旦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编.语体论[G].合
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
[43] 喻遂生.<老子>用韵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44] 文选德.<道德经>诠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45] 萧 兵,叶 舒 宪.老 子 的 文化 解 读 —— 性 与 神 话 学之 研 究[M].武 汉 :湖北 人 民 出 版 社 ,
1994:
[46] 姚亚平.当代中国修辞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47] 杨月蓉.实用汉语语法与修辞[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8]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9] 余明光.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50] 阎伟.原始思维对<老子>和<庄子>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 [51] 朱恩田.重读老子[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52] 赵明.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 [53] 郑荣馨.语言表现风格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
[54] 张松辉.老庄文化应属中原文化[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4): [55] 张松如.老子校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56] 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7] 赵翼.瓯北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58] 郑远汉.言语风格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59] 郑颐寿,林承璋.新编修辞学[M].厦门:鹭江出版社,1987: [60] 张正明.楚文化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
[61] 钟海军.浅谈<老子>单音动词[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62] 张竹梅.<老子>韵语浅说[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
62
致 谢
2008,岁在戊子,初夏时分,终在恩师的百般指点与教诲之下得以完成此 篇硕士论文。小样既出,闻墨之清香,常掩卷遐思,感湘大学习生涯,尤觉师 恩难忘!
首先,谨向导师李伯超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谢,感谢他对我学业上的悉心教 导,科研上的耐心培养,生活上的亲切关怀。导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 度,诲人不倦的精神将使我受益终生!我常惊叹于导师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能有 一颗宁静淡泊的做学问的心,于是感慨自己总在斑斓驳杂的世界中虚度时日!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导师的言传身教将是学生取之不尽的源泉! 在此,还要特别感谢师母,感谢她对我生活上的关心与帮助!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得到了慈母般的关爱着我的盛新华教授、孜孜不倦教 导着我的马固钢教授以及睿智亲切的余明光教授等先生的热心指导和帮助,在 这里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为我传道授业解惑的陈立中教授、李军华教 授、谭松林副教授、蒋金星副教授、雷冬平博士、胡丽珍博士等先生!是他们, 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教师”,学高,德高,在“严”与“爱”中我体悟到 了师的力量!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借此话送给所有我敬重 的老师们,衷心祝愿他们身体健康,桃李满天下!
其次,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全力支持和付出,他们是我至亲至爱的人!一 直以来,朴实的他们只知道默默的耕耘为我们姊妹三人付出自己一生的辛劳, 他们有的只是平凡的伟大!看着他们渐趋斑白的头发,饱经风霜的脸颊,日益 佝偻的身躯,我知道这一辈子我欠他们最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只 希望在未来的岁月中父母能够健康长寿,让不争气的子女也能尽一份孝心!感 谢我的弟弟和妹妹,“手足情深”,高兴时、失意时,他们总能让我倍感亲情的 温暖!
再次,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同学以及师兄弟师姐妹们!没有他们, 我的硕士研究生校园生活将黯淡无色,是他们让我的校园生活变得多姿!“恰同 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真心祝愿他们未来的人生路上扬理 想航帆,当一帆风顺!
最后,感谢我的朋友赵辉同志对我学业上的支持与鼓励!无言独处时,我 常会以之为我学习上的动力,感情上的食粮!
常怀感恩之心,又怎一个“谢”字了得?
63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 朱丹.湖南邵东方言的否定词及一种特殊的否定表达句[C].首届湘语国际学术研讨会湘潭大
学师生与会论文集,2006: [2] 朱丹.湖南邵东话的否定词[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4):
[3] 朱丹.“天”字的哲学意义[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6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