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供用电技术专业课程开发认识与实践

来源:知库网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供用电技术专业课程开发的认识与实践

摘要本文从打破学科式课程体系的角度,结合我校供用电技术专业,研究与实践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理论和程序。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工作过程 课程开发

如何解决“学科式”、“三段式”、“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工作二元分离”等传统问题,建构富有高职教育特色、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模式,是高职教育长期以来探索的重要课题。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结合学习德国经验与做法,学习德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学习领域”课程建设方案,终于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那就是,建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和行动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主要包括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专业学习领域课程设计两个基本步骤,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完成两次转变,即从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的转换和从行动领域到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导出。下面结合我校供用电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谈几点认识与体会。

一、课程开发的基本思想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是依据并围绕职业活动中工作过程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是指解构传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整合知识与技能,所创建的行动式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首先要解决课程内容的选取问题,

要以工作过程知识为主要内容。所谓工作过程知识,是指一种与情境相关的、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的知识。高等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它根据一定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种教育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其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其专业鲜明的职业特性,即与职业的工作过程具有一致性。这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总是或必须与职业或职业领域以及职业或职业领域的工作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工作过程与工作过程知识是高职教育和职业能力的桥梁。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其次是要做好课程内容的序化。要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整合知识和技能,确立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职业能力提高的阶梯式课程结构,达到学生容易接受、快速形成职业能力的目标。序化是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关键步骤,是对所选择的知识内容重新构建的过程。

显然,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课程体系,每一门课程都对应着一个被归纳整理的工作过程,对应工作过程的课程的存在是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所使然,从而建立起一种学习与工作过程整合的对应关系,使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始终与将来的职业工作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让学生在学校就感受到岗位工作的完整过程。 二、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 (一)专业分析

首先,进行专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调研分析。要结合行业、产业或区域发展需求和毕业生的去向,找出设置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以表格形式详尽列出这些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不应只针对某一个岗位,而应针对一个职业岗位群,并且是在职业生涯中可以晋升的职业群。此阶段,需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专家的作用,校企合作共同完成。

其次,以职业岗位群的职责、任务、能力要求为依据,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从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主要岗位的职业能力和技能,具有较强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专业第一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等方面,提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典型工作任务调研分析是进行课程开发的基础性工作,需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专家的作用,校企合作共同完成,光凭学校一线骨干教师是难以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是实际工作和课程之间的桥梁,是课程开发最重要的环节,也是专业核心课程结构设计的最重要依据,其分析是个难点。典型工作任务是指职业岗位中相对独立的、系统的、关联的一个个具有自身工作流程的工作,是描述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包括明确任务、收集信息、制订计划、进行决策、组织实施、过程检查、结果评估7个环节完整的工作过程,并具有特定的结果,同时又具有促进该职业的职业能力发展的潜力,它反映了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该工作任务在整

个职业中的意义、功能和作用。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需要在进行专业分析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专题调研,要在广泛调研和行业企业专家的共同研究下,按照生产(建设或服务)管理流程,归纳整合实际工作中各关联任务所需的技能,形成具有职业特征、体现任务综合性、富有教学价值的各个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同时,对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特征,从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工作岗位、工作对象、工具器材、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要求、职业资格标准等8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和描述,形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表》。 (三)专业技术课程开发

专业技术课程的开发更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专家的作用,由企业技术骨干、专业教师、课程专家组成建设团队,按照“从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

域的流程”的流程,围绕专业岗位进行工作过程分析,确定对应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即行动领域;再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原则、理论实操一体化原则及“纵向3+1”原则,对知识与技能进行归纳和重构,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从而形成一种建立在宽厚的专业训练基础之上的、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综合性的、职业能力逐步提高的进梯式课程结构。所谓“纵向3+1”原则,其中“3”就是3个要求,即每一课程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各课程排序遵循职业成长规律,符合学习认知规律;“1“就是1个要求,即所有课程组成一

个专业对应的生产过程或经营过程,始终围绕工作实践活动从泛到精、由浅入深开展。

如图1所示,电力行业供用电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确定出12个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8个行动领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的解构与重构,将8个行动领域转换为10个学习领域,形成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图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过程 (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职业行动能力培养为主线,将技能培养、“双证”融通、职业道德教育、素质教育、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训教学总学时占整个教学过程的比例为50%以上。要根据开发的专业技术课程的要求,调整基本素质和通用能力课程及其内容,优化拓展课程、选修课程和第二课堂,确定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谓“双证”融通,就是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应覆盖相应职业资格要求,把行业岗位职业资格所要求的应知内容和应会技能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也获得相应的岗位职业资格证书。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是实施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组织教学和教学管理的重要依据,是保证教学质量和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包括供用电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基本素质和通用能力课程、能力拓展课程三部分内容和专业教学进程表、专业学时分配表、专业课程执

行顺序表、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与相应课程及实训环节对照表五张表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006.11

[2]丁曰新编著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1999.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