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简介
琵琶本作“批把”,是民乐中最重要的拨弦乐器之一。据汉刘熙《释名·释乐器》载:“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秦时以有长柄皮面圆形音箱的琵琶,名为“弦鼗”。秦汉以来,琵琶经不断改进,逐步发展为阮咸、秦琴、三弦、月琴等多种形制,其共同特点为圆形直颈,至宋以前统称“琵琶”。
约公元四世纪,有一种梨形音箱、曲颈、四柱(今谓相或品)、四弦,用拨子演奏的弹弦乐器由印度通过西域地区传入北方,因其头部向后弯曲,为区别于当时流传的直颈圆形的秦琵琶(即直项琵琶),故名曲项琵琶。至隋唐年间盛极一时 ,有龟兹琵琶 ,五弦、忽雷等多种形制 ,其共同特点为半梨形曲颈,当时亦统称“胡琴”。唐宋以来,在以上两种琵琶的基础上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现今的形制:音箱呈半梨形,以桐木板蒙面,琴颈向后弯曲,颈与面板上设“相”和“品” ,张四弦,按四、五度关系定弦。
近代通行的琵琶为四相十三品 ,后经改革,增至六相二十三品或六相二十四品,按十二平均律排列,能奏半音。琵琶有十二种定弦法,常用定弦为A、d、e、a 。六相二十四品的琵琶音域A-d3。琵琶背板用紫檀、红木、花梨木制作,腹内置两条横音梁和三个音柱,与面板相粘接。覆手用红木、牛角、象牙或老竹制,内侧开出音孔,又称“纳音”。琴头雕有寿字、乐字、蝙蝠、如意,凤尾等样式,有的嵌翡翠宝石。琴颈称凤颈,上接弦槽和山口,正面有相附属,背面有凤枕(又称凤凰台)附属。相用牛角、红木或象牙制,品竹制,是音位的标志。全长约96厘米。琵琶的演奏方法原为横抱,于敦煌飞天壁画中亦有见反背而弹者,至今已改为竖抱 ,改原来用“拨子”弹奏的方法为用五指弹奏,技法日趋成熟丰富 ,右手有弹、桃、夹弹、滚、双弹、双挑、分、勾、抹,摭、扣、拂、扫,轮、半轮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带、捺打、虚按、绞弦、泛音、推、挽、绰、注等技巧。可演奏多种和音、和弦。成为适于独奏、伴奏和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琵琶”亦成为此种
乐器的专称。
(这篇文章是我三年前初上网时将介绍琵琶的网络资料进行缩减整理并发布在华音网站的,由于对琵琶想说的太多,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所以贴了这篇文章,希望能概括精要的介绍这种乐器的历史。)
2、琵琶图片欣赏
(图片来源:中华古韵网站)
3、琵琶乐曲
琵琶的传世曲目甚多 ,其中比较著名的如琵琶与箫合奏的《夕阳箫鼓》(后被改编为大型民乐套《春江花月夜》) ,描摹楚汉垓下之争的《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被视为“雅乐”代名词的《阳春白雪》 ,表现远嫁匈奴的“明妃”王昭君思念故乡之情的《塞上曲》等等。另外,我国著名的民间音乐家,有“瞎子阿炳”之称的华彦君先生亦精擅琵琶之道 ,据其自称所会曲目百余 ,但只留下了《大浪淘沙》、《昭君怨》、《龙船》这三首琵琶曲,便即撒手人寰。新创作的独奏曲目有《狼牙山五壮士》、《彝族舞曲》、《春雨》、《赶花会》、《渭水情》、《天鹅》等,协奏曲有《草原小姐妹》、《花木兰》、《琵琶行》等。
我把这个帖子取名为“文武兼备的琵琶”,因为有“文”“武”之分是琵琶传统乐曲一大特色。
琵琶乐曲被分为文曲、武曲和文武曲三种。
文曲,指的是以抒情优美、简朴动人的旋律,深刻表达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生动展示
令人向往的意境的乐曲。如《浔阳月夜》《月儿高》《汉宫秋月》《塞上曲》《青莲乐府》《飞花点翠》等。
武曲,指的是用形象鲜明的音乐语言,来表现一定故事情节的、气势较宏伟、结构比较庞大的乐曲。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鹅》《汉将军令》《满将军令》《水军操演》等。
文武曲,指的是综合运用琵琶文曲、武曲的表现手法,兼具二者演奏风格特点,不受传统文曲、武曲格调束缚,风格新颖、活泼欢畅的乐曲。如《阳春古曲》《灯月交辉》《普庵咒》《水龙吟》《闹场》等。
4、部分现、当代(创、编)琵琶曲简介及试听(此贴原发北音论坛,因空间出错,链接丢失,故在此重新发表及上传音频,特此说明)
《歌舞引》 刘天华写于1927年春,这是他创作的第一首琵琶曲。“引”原为琴曲名,后宋人取唐五代小令,曼衍其声,别成新腔,名之El\"引”,篇幅长于小令而短于慢词。现作者借用之,仍回复到器乐曲的解释,《歌舞引》即《歌舞曲》之意,篇幅适中。此曲的创作过程是这样的:1925年冬,刘天华偕夫人赴北京协和礼堂观赏意大利某歌剧团的演出,回来后一直难以忘怀那次精彩的演出。之后,有一天,他忽然若有所思,拿起琵琶边弹边写,即刻挥就了这首琵琶独奏曲。然后又弹给其夫人听,这曲中所描绘的情景,使夫人联想起那次观看意大利歌剧中的舞蹈场面,于是就定名为《歌舞引》。以后几经润饰,一年后才定稿。全曲分为5段和一个尾声,音乐的主题是一短小的乐句,不断地顶真、反复、模进并插入变奏,似乎它一直萦绕在作者的脑际,自由发展变化,具有轻歌曼舞的意味。不禁使人想起了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为莎士比亚戏剧《仲夏夜之梦》所作序曲的轻盈灵巧的第一主题。此曲在写法上也极为自由,速度的变化幅度大,节奏也忽快忽慢,对比十分强
烈。乐曲从慢板开始后,进入短小的快板,马上又转入较长大的急板,多用空弦和勾抹相间的手法,并以泛音演奏作对比,表现出各种不同舞蹈的交替和舞姿的变换。之后,突然出现了极慢板的歌唱性旋律,运用吟音、半轮、泛音等技巧,音乐抒情而婉转,似乎是优美舞姿,得到了理想的升华。最后一段回到开始的主题,并慢起加快而至急板,其间又插入了用摭分演奏的短小的旋律,然后再用急板。这种种快慢相间的写法可能和西洋舞蹈音乐的节奏有关。尾声则全用泛音演奏,且速度慢至极慢如散板,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dz/gwy.wma
刘桂莲演奏
《改进操》 刘天华作于1927年12月18日,为“国乐改进社”成立而作的纪念曲。“操”原是琴曲名。应劭《风俗通》说,“其遇闭塞忧愁而作者,命其曲曰操。”但作者在此仅借其名而已,《改进操》亦即《改进曲》之意。相反,刘天华此曲和二胡曲《光明行》一样,是他最有生气的作品,表现了他希望找到一条光明之路的内心要求。乐曲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在琵琶上模仿古琴的绰注等指法,来表现我国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和悠久流长的传统。后部则采用了一些和音的手法,尤其是三度、六度的滚奏,甚至运用变音和声比较新颖,还有运用马蹄形的非传统节奏型等,具有进行曲的意味,给人以一种前进感。由此象征着民族音乐的改进、革新与发展。另外,还运用了《光明行》中的那种转调手法。乐曲总体上仍表现出作者创作上的某些特点,例如,节奏与速度的自由变化,其幅度也较大,喜用勾搭手法及泛音,等等。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dz/gjc.wma
陈音演奏
《虚籁》 刘天华曲。乐曲借鉴了古琴上的绰注等手法,并大量运用了左手的“拢、捻”技巧,包括吟、打、带、泛音等。开始的引子,运用滑品和连续的打、带音,着力模仿古琴的奏法,给人以一种古朴之感。然后的主题是一个短小及反拍上起的音型,然后作各种变奏构成全曲。整曲具有琵琶文曲的特点,从其曲名看,“虚”极为无,“籁”即声音。看来作者是要着重表现那种“此曲只应天上有”的飘逸情感,其表情坦然、超脱而富于情致。然而,透过音乐的表层,可以发现在万籁无声的深夜,“此时无声胜有声”,作者的思绪万千,心潮起伏,对民族音乐的振兴充满了信心,一曲天籁之声在心中流露,于是挥就此曲。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dz/xl.wma
张强演奏
《大浪淘沙》 华彦钧(阿炳)传谱。阿炳自己称此曲原是道家的梵音曲牌,但据杨荫浏查证,道家中并无此曲。有人发现乐曲的第一段和广东音乐《三潭印月》旋律相似,很可能是阿炳根据其熟悉的曲调综合创作的。此曲最大的特点是,虽现一般把它分在文曲一类中,然而它具有自己内容和情感上的显著特征,这完全和阿炳的身世密切相关的。例如,运用锣鼓的节奏音型,尤其是在慢板中造成一种跌宕起伏,颇具气魄的势态,确实具有苏轼《念奴娇》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那种须关西大汉,持铜琶铁绰演唱的气概。在长轮的运用上,也具有紧凑起伏的强烈效果,表现出一种对黑暗现实控诉的情感。而在推挽滑音的运用上,更是摒弃一般文曲的那种闺怨气息,而代之以硬朗的奏法和多用大幅度的、效果突出的下滑音,颇具气势。全曲分为3段,第一段在短小的引子后,缓慢从容的主题,柔中带刚,似乎在述说着人间的不平,时而表现出一种激愤的情绪。然后主题经过多次变奏,从各个侧面来充分揭示其深刻的音乐内涵。第二段是一个带对比性的乐段,慢起渐快,情调轻悦,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第三段取材于苏南民
间音乐大唢呐曲《将军令》,旋律铿锵有力,节奏活跃,充满了乐观和自信的情感。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dz/dlts.wma
俞良模演奏
《昭君出塞》 华彦钧(阿炳)传谱。我国音乐历史上描写昭君出塞的乐曲确实不少,尤其是凡提到琵琶,大多和昭君出塞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在《一素子琵琶谱》中新调6首之一,·为《昭君出塞》注明通《石上流泉》,而《月映西湖》,注又名《出塞》;华秋苹《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的浙江陈牧夫派琵琶曲目中有《昭君怨》,后来李芳园在《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出现了描写昭君出塞故事的套曲《塞上曲》。但是,华彦钧传谱的这一曲,均与此不同。据华彦钧自己说是由他父亲华雪梅传授的。但是,我们从该曲的旋律音调,可以发现有类似广东音乐“乙反线”的特征,似乎有作者所处年代广为流传的广东音乐曲《昭君怨》的因素。此曲有作者自己琵琶曲上的一些特点,例如,与《大浪淘沙》相似的乐曲结构、旋律节奏音型和演奏手法,等等。在表现的情感上,仍表现出作者的豁达气度,而绝无那种闺怨的气息。
http://now.yyjy.com/user4/pipa/zjcs.wma
吴玉霞演奏,是从VCD上扒的,音质不好
《龙船》 华彦钧(阿炳)传谱。我国民间在传统的端午节上,都有赛龙船的习俗。其时龙船竟渡、人声鼎沸、场面火红热烈。因而,也产生了很多反映划龙船时沸腾场面的器乐作品。此曲即是以琵琶曲形式来演绎的。据《阿炳曲集》的“乐曲说明”中说:“依民间的习惯,常把曲中所包含的段数,称作龙船的条数,譬如,分成四段,其中夹有四段民歌
或器乐曲调,便叫四条龙船。”因此,乐曲分为4段,就象征4条龙船,并以热烈欢腾的锣鼓节奏为主体,穿插吹打的旋律,使整曲活泼有致、气氛热烈。乐曲的开始,是模仿“三通鼓”,每一通鼓后用扫、摘、半轮等手法,组合成锣鼓节奏,一次比一次长大。而且,吸收了“流水”、“马腿儿”、“抽头”等锣鼓点,这种混合节拍在琵琶上运用,听起来非常活跃而富于情趣。然后,用弹与分的组合手法,奏出了无锡民歌《下盘棋》的音调。接着的锣鼓,用煞音模仿锣鼓闷击的效果,别具一格。这样,再以民歌旋律音调与锣鼓间隔,为二、三条船,在手法运用上也有所变化,还运用了敲鼓边的点子。最后一条船的音调旋律,则取自民间丝竹《锣鼓四合》中的《玉娥郎》片段,它和前一条船的旋律一样,用满轮演奏,模仿“粗吹锣鼓”的喧闹纷杂的气氛,运用慢起渐快的形式把音乐推向了高潮。乐曲具有浓厚的江南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dz/lc.wma
何树凤演奏,这是林石城整理的版本
《欢乐的日子》 马圣龙曲。创作于1958年。这是一首较早运用现代三部曲式创作的琵琶作品。乐曲描写了在欢乐的日子里,人们敲锣打鼓兴高采烈的喜悦心情。乐曲开始在简短的引子后,运用扫、半轮、弹挑组合的手法,模拟了民间锣鼓的节奏,欢快而热烈。然后出现的主题,是来自河南民歌小调《八段锦》,即后被填词为《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曲调,流畅而欢快。其间插入用摭、分、泛音变奏段落及经过句加以对比,组成乐曲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慢板,仍在原主题的基础上,放慢节奏,用长轮来表现舒展优美的旋律,抒发了人们内心的喜悦心情。第三部分为再现部,锣鼓节奏的旋律更为兴奋热烈,最后,运用快速的旋律节奏把乐曲推至高潮结束。此曲的特点是取材统一,曲调流畅,在琵琶手法的组合上也极为顺当。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dz/hldrz.wma
方锦龙演奏
《赶花会》 叶绪然曲。创作于1960年。乐曲以四川民歌《采花》为主题,经过多次的呈示变奏,表现了在我国西南地区的“花会”佳节中,人们兴高采烈、载歌载舞的欢乐情景。乐曲一开始,主题的呈示轻巧、活泼,富于歌唱性。·叙述着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花会,一时花香鸟语、百花吐艳,人群熙攘、欢声笑语。接着,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琵琶传统的“摘”的手法,和主题曲调同时进行,来模仿民间敲打盅盘伴唱的情景,生动而极富生活的情趣,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之后,音乐转入了欢乐热烈的场面。首先,在属调性上,运用扫轮的组合手法,铿锵有力而果断,似乎是白族的男青年们弹着大三弦,跳起了剽悍的劲舞。接着,是运用长挑轮演奏的,含有6/8拍式轻盈的舞蹈性旋律,似乎又是女青年们边唱边跳起婀娜多姿的软舞。紧接着,运用大摭分和夹扫,把音乐推向了兴奋高潮。最后,主题又在长挑轮间运用两次变奏,旋律更加柔和而甜美,整个画面也渐渐地淡化隐去,把人们带人了充满幸福的美好遐想之中。乐曲的旋律流畅,情绪热烈欢快,具有浓郁的民间地方色彩。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dz/ghh.wma
潘娥青、潘嫦青二重奏
《彝族舞曲》 王惠然曲。创作于1960年。乐曲以优美抒情的旋律,粗犷强悍的节奏,生动地描绘了彝族山寨迷人的夜色风光,男女青年们热情舞蹈的欢乐场面。乐曲在恬静、优美的引子后,用双弦滚奏出悠扬的巴乌声,这一取自彝族民歌《海菜腔》的音调,由远至近,似乎是夜幕降临下的彝族山寨朦胧而静谧,象征着爱情之花的巴乌声已经响起。
接着,乐曲的主题出现了,它是根据彝族民间乐曲《烟盒舞曲》改编的。运用了琵琶上最有光彩的中音区,以双音与柔美的推挽滑音手法,奏出了柔和优美的旋律,生动地描绘了姑娘们轻逸俏皮又略带羞涩的舞姿。其中又两次穿插用长挑轮演奏的,较为激动的旋律,富于歌唱性,表现了姑娘们涌动着的激情。然后,欢乐的快板开始了。强劲粗犷的音调,展示了小伙子们跳起了热烈的舞蹈。其间出现用快速挑轮演奏的旋律,流露出小伙子们抑制不住的兴奋急迫的心情。乐曲又运用了对比性的乐句,强有力的节奏,短促的音调,使整个舞蹈场面更为活泼火红,并通过音区的逐层翻高,强烈的拂轮把乐曲推向热烈的高潮。顷刻,巴乌声又起,夜幕下的山寨,一对对恋人在树下花丛间,互诉着衷肠,并渐渐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之中。此曲已成为中国琵琶史上第四次高潮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dz/yzwq.wma
何树凤演奏
《狼牙山五壮士》 吕绍恩曲。创作于1960年。乐曲以抗日战争中的一个真实故事,表现了1941年秋,在冀北山区易水河畔狼牙山棋盘坨上,八路军5位战士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最后奋身跳下悬崖的悲壮场面,热情歌颂了英雄们的壮举和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乐曲采用传统琵琶武曲的叙事体形式,首次借鉴了西洋奏鸣曲式结构,与民族的音调及琵琶的传统手法相结合,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乐曲在引子的低沉悲壮的号角声中开始,预示着一场悲剧性的惨烈的战斗即将来临。琵琶用坚定有力的扫拂轮给予支撑,多层次的模进回旋,犹如号角在山谷中回荡,强烈地渲染出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悲壮肃穆的气氛。接着,出现了进行曲风的新四军军歌片段的主题呈示,并以宽广、豪迈的广板音调加以强调,努力塑造了出没于山高林密的太行山区,顽强打击日寇的抗日战士的英雄形象。副题是以机械的附点节奏与生硬音色组合的短促音调,以刻画日寇狰狞凶残的面目。在呈示了这两个主题之后,乐曲进入了展开部,乐曲运用了大量的不协和弦、频繁的模进转调、三
连音的节奏音型,经过敌我主题的交织、冲突等,以描写战斗的残酷与激烈的程度。琵琶上则调动一切传统武曲的手法,如扫拂、夹扫、满轮等,甚至开创了大指按音、和弦按指法等兰系列新的手法,竭尽全力加以表现。其丰满的音响织体,突破了传统武曲的模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激烈的战争过后,令人窒息的停顿,留下的画面是极其悲壮而惨烈的。琵琶在最低音区上,用长滚奏出了缓慢沉痛的曲调,“壮土一去不复返”,表现了人们对五壮士们的沉痛悼念。紧接着在新的明亮的大调色彩调性上,琵琶在高音区用长轮奏出充满深情的歌唱性旋律,继而转为用扫拂手法奏出的,波澜壮阔的颂歌,宽广、庄严而雄伟。最后,琵琶运用强烈的扫弦与满轮,把音乐推向震撼人心的高潮结束全曲。此曲已成为中国琵琶史上第四次高潮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dz/lys.wma
潘娥青演奏
《送我一枝玫瑰花》 王范地于1961年根据同名新疆民歌改编。乐曲以五种不同的手法组合,变奏重复五次歌曲旋律,巧妙的构思和精心的编织,使乐曲表现生动、一气呵成。在短小的节奏引子后,第一遍以分弹和半轮的手法,呈示了主题旋律,较为轻巧、活跃。第二遍在高音区用长轮演奏,流畅而舒展,充分发挥了旋律的抒情性内涵。第三遍转入中低音区,铿锵有力的双音节奏型的演奏,具有鲜明的舞曲风特征。接着,第四遍又运用摇指,在中音区作长音演奏,淳厚而深沉,体现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之后,通过简短的滑晶和经过句连接,乐曲一下子翻人高音区,用衬音的奏法第五遍复述主题,前后富于强烈的对比。这时,突然插入模拟新疆手鼓打法的节奏型。这种用左右手击面板加中指抹弦的组合音响,成为琵琶上一种很有特点的效果技巧。最后,乐曲运用强烈的夹扫及大幅度的滑品,使乐曲达到了欢乐的高潮。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dz/mgh.wma
王佳演奏
《天山之春》 王范地改编于1964年。原为乌斯满江、俞礼纯创作的热瓦甫独奏曲。乐曲描绘了天山明媚春天的秀丽风光,和新疆各族人民在天山脚下,打起手鼓、尽情歌舞的节日欢庆场面。乐曲一开始,在宁静、安谧的节奏音型伴奏下,用摇指和长挑轮两次呈示了主题。舒展宽广的音调,富于较强的歌唱性,并带有浓郁的维吾尔族民间音调特点。接着的小快板,另一主题采用新疆弹拨乐器常用的轻松活泼的节奏,级进的旋律进行,内外弦交*的奏法,使乐曲显得异常的生动活跃。临时转入属调后用长轮演奏呈示主题,加强了旋律音调的抒情性。同时,又巧妙地运用了双音和低空弦音交*的奏法,别致而略带俏皮,更加强了舞蹈的节奏性。之后,乐曲转入了欢腾的快板段落,运用同名大小调及节拍的对比,使音乐一下子开朗奔放起来。慢起渐快的节奏,铿锵有力,具有山河奔腾、一泻千里之势。乐曲充分发挥了琵琶的扫、摭、分、打、带音等多种技巧,有力地推动了乐曲情绪的发展。最后,一连串十六分音符快速演奏,使乐曲达到了兴奋的高潮。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dz/tszc.wma
蒋婷演奏
《草原小姐妹》 琵琶协奏曲,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创作于 1973年,1977年中央乐团首演。由刘德海琵琶独奏,管弦乐队协奏,开创了琵琶协奏曲之先河。乐曲描写了蒙古族少女龙梅、玉荣为保护集体羊群与暴风雪搏斗的事迹,表现了新中国少年儿童热爱集体,不畏风暴的高尚风格和勇敢的精神。乐曲采用民族传统乐曲多段体与西洋奏鸣曲式结合的形式,具有独特的乐曲结构。全曲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草原放牧”,在乐队
的引子后,琵琶奏出的呈示主题,节奏轻松活跃,旋律明朗欢快,这是取自于电影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题歌。表现了蒙古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秀丽风光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活泼可爱的形象。第二部分“与暴风雪搏斗”,乐曲注意发挥管弦乐队的音。向功能,加上琵琶大量运用滑品虚按和六连音等节奏音型,模拟了暴风雪的肆虐。同时,呈示主题作了充分的展衍,以突出主人公不屈不挠与暴风雪搏斗的精神;第三部分“在寒夜中前进”,来自于歌曲的旋律富于歌唱性。紧接着第四部分“党的关怀记心间”,旋律更为明朗开阔,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气氛,表现了小姐妹想起了党和领袖的谆谆教导,互相勉励、互相支持,更增添了与风雪寒夜搏斗的信心。第五部分“千万朵红花遍地开”,呈示主题的再现,犹如绽开的朵朵红花遍开草原,小姐妹的英雄事迹传遍了祖国的大地。全曲选材精练,构思严谨,织体丰富,尤其注意琵琶与管弦乐队的穿插配合,注意发挥琵琶技巧的特长,并创造了很多新的指法技巧。例如,用扫、拂、划、撇构成和声;用摭分加强旋律的内在力度感;用双音滑品等来模拟暴风雪;用长轮来表现歌唱性的旋律,等等,使整首乐曲情景交融、气势恢弘,音乐形象生动、活泼、丰满,从而把琵琶曲的创作和演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dz/cyxjm.wma
刘德海演奏
《高山流水》 原为河南筝曲,林石城根据曹东扶移植琵琶曲演奏记谱整理。为了能使琵琶上奏出筝的韵味,乐曲大量运用了各种推挽滑音,如上滑音、下滑音、撞音及其快慢的细微变化等,并改变右手弹弦点的部位,变化其音色。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了双音推挽滑音加揉吟,来模拟筝的左手按弦的特殊韵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乐曲旋律流畅,节奏舒缓,具有浓郁的河南地方音乐风格特征。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dz/gsls.wma
汤良兴演奏
《寒鸦戏水》 刘宝珊根据同名潮州筝曲移植改编。原曲为潮州音乐名曲。乐曲大量运用了各种推挽滑音;然而由于乐曲运用广东音乐的“乙反调”音阶,这种滑音运用和河南筝曲不尽相同,表现更为细致人微、丝丝入扣,尤其是降七级音的下滑音演奏,要掌握好具体的力度与节奏速度的分寸,力求奏出其潮州筝的特殊韵味。全曲地方音乐风格强烈,韵味浓郁,移植后具有琵琶的特定风格特征。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dz/hyxs.wma
张强演奏
《梅花三弄》 汤良兴根据同名古琴曲移植改编。为了能使琵琶上奏出古琴的神韵,乐曲大量运用了绰注滑音,来模仿古琴的绰注韵味。虽然在琵琶这种有品位的乐器,绰注滑晶不很方便,效果也不很明显。但是,运用得好加上其他的一些手法技巧的组合,听起来颇具古风,也别有一番情趣。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dz/mhsn.wma
汤良兴演奏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刘德海根据麦丁同名歌曲改编。乐曲充分利用了琵琶的多种手法,在调性上运用了琵琶上较少用的E调,中间转入下属调A调,听来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突出,韵味别致。尤其是运用挑轮作复调性的进行,很好地表现了原有混声合唱的
和声效果。另外,下滑音的运用对乐曲风格的体现,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全曲一气呵成,流畅而舒展,着力表现了云南撒尼人民在丰收的日子里,热情欢迎远方客人共度佳节的场面。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dz/xfdkr.wma
刘德海演奏
《花木兰》 琵琶协奏曲。顾冠仁创作于1979年。乐曲以我国南北朝时的一首乐府叙事诗《木兰辞》为背景,根据辛亥革命时期白宗巍创作的乐府原词歌曲的曲调为素材,描写了木兰(传说姓花)从军的故事。在北魏年间,可汗征兵,民间女子木兰因父老弟幼,乃假扮男装,代父应征,驰骋疆场十年,立下辉煌战功。胜利班师时,不受朝廷封赏,“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要求,重返故里。原诗塑造了热爱家园,不图荣华富贵的光辉女子形象。乐曲分为三段;第一段“木兰爱家乡”,在短小的引子后,琵琶呈示了歌曲的主题,恬静而优美。然后不断地加以变奏,从各个侧面来描写木兰富于童趣的情调,同时,也透露出她坚强性格的一面。第二段“奋勇杀敌顽”,乐队的强烈前奏,预示着乐曲进人展开部,琵琶运用多种组合手法,如凤点头、扫轮等,以急速的节奏,塑造了木兰奔马飞驰追击杀敌的生动形象。同时,运用琵琶传统的大幅度推挽手法,以突出木兰女子妩媚性格的特征。第三段“凯旋回家乡”,在简短的再现了呈示主题后,在新的调性上,又出现了急速节奏的追击形象,给人以木兰还在追杀顽敌,然后在银幕上渐渐地消失的意境。似乎千百年来木兰从军的故事,一直连绵不断地在民间流传着,为人们所称颂。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dz/hml.wma
汤良兴演奏
《渭水情》 任鸿翔创作于1984年。乐曲以秦腔牌子曲《永寿庵》为素材,运用了西北地区风格的音阶曲调,着力反映了对故土的怀念之情。乐曲开始在下属调上,奏出明亮的号角性音调,明朗而开阔。紧接着运用正调慢板,呈示出主题。这是借鉴了秦腔苦音的旋律因素,因而带有强烈的西北风格特征。琵琶运用长轮为主,结合推挽、打、带、绰注、吟等技巧,听来优美而亲切,深沉而细腻,表现了对故乡无限的眷恋与思念之情。然后转入快板,铿锵的扫弦以及运用快夹弹、长轮、分弹、凤点头等多种手法,表现了渭水两岸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人们乐观爽朗的精神面貌。最后再现的主题更富于动力,情感也更为丰满。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dz/wsq.wma
曲文军演奏
《火把节之夜》 吴俊生曲。创作于1979年。火把节是我国彝族人民传统的节日之一。到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纷纷点起火把,整个山寨火光点点,蔚为壮观,人们尽情地歌舞。乐曲正是描写了这一生动的场面。乐曲一开始是舒缓的三拍子节奏音型,然后,出现了模拟彝族巴乌声的主题,优美、抒情而富于歌唱性。琵琶运用绰、注、打、带音等手法加以润色。接着,主题转入上四度调,旋律色彩更为丰富。在转入小快板后,音乐欢快而跳跃,高音区舒展的旋律,是女青年们优美的舞姿,低音区用绰注演奏的旋律及反拍的节奏,是男青年们背着大三弦跳着强劲的舞蹈。接着,模拟口弦声的奏法,轻盈而优美,韫柔的旋律,似乎是男女青年们在互诉衷肠。音乐进一步运用转调,旋律气度明朗,一派载歌载舞的景象。最后,旋律在高音区上,运用夹扫的手法层层上推,使舞蹈的场面更为热烈奔放而达到高潮。这时,巴乌声又起,再现主题的出现,人们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渐渐散去。乐曲首次运用了琵琶四度定弦法(每相邻弦间隔为四度),扩大了音域,尤其是扫弦的和声,使乐曲呈现出一种新的色彩。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dz/hbj.wma
潘娥青演奏
《新翻羽调绿腰》 杨洁明曲,王伟华订指法。创作于1982年。《绿腰》又名《六幺》、《录要》,为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据传唐贞元年间,乐工进新曲。乐曲清新委婉,德宗非常喜爱,但又嫌其太长,于是命乐工录其主要的精彩部分演奏,故名《录要》。以后,琵琶上也有了《绿腰》的独奏曲。此曲是作者根据唐诗中关于《绿腰》舞的描述创作的,并刻意追求唐代的风韵在琵琶上加以发挥。乐曲分为五个段落,模拟唐代大曲的结构。五个小标题,除第一个取自唐代诗人元稹的《琵琶歌》外,其余四个均取自李群玉的《长沙九日登东屡次观舞》诗。第一部分名为“散序多拢捻”,节奏自由。第二部分首段名为“轻盈绿腰舞”,中序人拍,旋律优美典雅,节奏舒缓,充分展现了宫廷舞女轻盈婀娜的舞姿。二段名为“慢态不能穷”,慢起渐快,用摭分起后用附点节奏,情绪较为活跃,舞女们姿态百生,令人目不暇接。三段名为“婉如游龙举”,为中板,气势浑腾,用摇指、勾轮等手法,表现了舞女们穿插如梭,犹如金鱼般的来回嬉游。第三部分名为“繁姿曲向终”,人破,也称“花十八”,音繁节促,旋律在琵琶宽广的音区中跌宕起伏,强烈的扫拂和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进行,表现了绿腰舞蹈临将曲终时,急速翻旋高潮迭起的生动场面。全曲旋律优美流畅,节奏节拍多变,颇具古风。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dz/xfyd.wma
李景侠演奏
《诉一读唐诗<琵琶行)有感》 吴厚元曲。《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千古绝唱,千百年来传颂至今,被无数琵琶诗词所引用。本曲作者读白居易《琵琶行》有感,紧紧抓
住琵琶女本是长安倡女,曾学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后因年长色衰而为贾人妇的悲惨身世,抚今忆,昔作了丰富的遐想与发挥。乐曲以自由的吟诵性的曲调开始,犹如唐代大曲的散序,时紧时松,时强时弱,似乎是琵琶女在诉说着心中的怨恨,感叹成为天涯沦落人的裴哀。接着,是抒情的慢中板,犹如大曲之人拍,曲调委婉而优美,这是琵琶女在回忆过去在京城中的岁月,宫廷中盛大的乐舞场面,令人不胜感慨。“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举”,婀娜的舞姿中不无带上几分宫怨春思的伤感之情。而后,旋律向上移高四度予以发挥。这时,插入一段节奏自由的华彩乐段,大幅度的推挽音,犹如宫女的哭泣声,哀怨而悲切。乐曲进入展开性阶段后,旋律时而流动时而沉吟,音区高低对比,琵琶上运用了摭、分、扫、滚、轮、推挽等多种手法加以演绎。紧接着的快板,犹如大曲的人破,繁音促节,“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颻转蓬舞”,用有力的扫轮和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弹奏,欢快的舞姿令人眼花缭乱。最后,是一大段节奏自由的,用长轮表现的乐段,充分表现了天下沦落人的悲哀。三连音的挑奏,给人以一种空谷回声之感,似乎是当年歌舞升平的景象,已是一去不复返了。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dz/su.wma
李景侠演奏
《春雨》 朱毅、文博曲。乐曲以江南地区清新的评弹曲调为素材,加以模进变奏,反映了江南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人们愉悦的心情。乐曲从引子与慢板开始,评弹唱腔的过门被自由地变奏展衍,具有清新活跃的特点,表现了初雨中的江南美景。接着的中板,运用大段的轮奏,以大指演奏分解和弦,开阔而舒展。然后的三连音和快板的十六分音符节奏,似乎是江南三月的小小雨滴,晶莹而透明,表现了人们对春雨的眷恋之情。紧接运用扫轮和扫拂的急速节奏,又如细雨即刻转为倾盆大雨,令人酣畅淋漓。最后,广板舒畅旋律的出现,犹如雨过天晴,万物清新,秀丽的景色给人带来了好的心情。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dz/cy.wma
李景侠演奏
《梳妆》 刘德海根据潮州民间音乐改编。作者以广东音乐名曲《昭君怨》最后快板旋律为素材,运用了各种手法,尤其是创用了一些新的手法加以编织,别致而富于韵味。例如,运用了中指正反勾搭、摇指、衬音、虚按、推挽等,具有轻拢慢捻、弹挑勾抹、小巧玲珑的意趣。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dz/sz.wma
石娟演奏,此处提供的音频准确的名字是过江龙-梳妆,为两首潮州乐曲联奏,梳妆在整首乐曲大约2分37秒处开始至结尾。
《天鹅》 刘德海创作于1984年。音乐表现了天鹅自由洒脱的高洁气质。乐曲开始运用低音区,速度较慢,左手大量运用打、带、擞等技巧,旋律安详、平稳。然后出现大段的慢板轮奏,表现了天鹅自由飞翔的情趣。之后,旋律不断地变奏展衍,节奏时而舒缓,时而紧凑,并运用了各种指手法,如左手的打、带、擞、泛、滑品等,右手的摭分、摭剔、摇、扫拂、挑轮、三指轮、凤点头、双勾搭,等等,着力表现了天鹅高飞浅翔的各种优美姿态。乐曲还尝试和运用了多种新的手法,以及赋予原有指法以新的内容,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dz/te.wma
杨靖演奏
《老童》 刘德海创作于1984年。乐曲以八分音符的连续进行为基本节奏型,旋律较为单纯,主要是尝试和运用了多种新的手黼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如用无名指拍打四弦泛音处的“拍打闽弦”、用下出轮次序的连续弹奏、爪双弦、正反三轮、用大指强扣后镜的“砍”、用大指指面竖压弦得声的“刺”,等等。通过各种不同手法的组合与交*运用,表现出一种童心未泯、悠闲自得的情趣。
音频暂缺
5、十首琵琶协奏曲
《草原小姐妹》 琵琶协奏曲,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创作于 1973年,1977年中央乐团首演。由刘德海琵琶独奏,管弦乐队协奏,开创了琵琶协奏曲之先河。乐曲描写了蒙古族少女龙梅、玉荣为保护集体羊群与暴风雪搏斗的事迹,表现了新中国少年儿童热爱集体,不畏风暴的高尚风格和勇敢的精神。乐曲采用民族传统乐曲多段体与西洋奏鸣曲式结合的形式,具有独特的乐曲结构。全曲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草原放牧”,在乐队的引子后,琵琶奏出的呈示主题,节奏轻松活跃,旋律明朗欢快,这是取自于电影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题歌。表现了蒙古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秀丽风光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活泼可爱的形象。第二部分“与暴风雪搏斗”,乐曲注意发挥管弦乐队的音。向功能,加上琵琶大量运用滑品虚按和六连音等节奏音型,模拟了暴风雪的肆虐。同时,呈示主题作了充分的展衍,以突出主人公不屈不挠与暴风雪搏斗的精神;第三部分“在寒夜中前进”,来自于歌曲的旋律富于歌唱性。紧接着第四部分“党的关怀记心间”,旋律更为明朗开阔,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气氛,表现了小姐妹想起了党和领袖的谆谆教导,互相勉励、互相支持,更增添了与风雪寒夜搏斗的信心。第五部分“千万朵红花遍地开”,呈示主题的再现,犹如绽开的朵朵红花遍开草原,小姐妹的英雄事迹传遍了祖国的大地。全曲选材精练,构思严谨,织体丰富,尤其注意琵琶与管弦乐队的穿插配合,注意发挥琵
琶技巧的特长,并创造了很多新的指法技巧。例如,用扫、拂、划、撇构成和声;用摭分加强旋律的内在力度感;用双音滑品等来模拟暴风雪;用长轮来表现歌唱性的旋律,等等,使整首乐曲情景交融、气势恢弘,音乐形象生动、活泼、丰满,从而把琵琶曲的创作和演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dz/cyxjm.wma
刘德海演奏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xz/cyxjm.wma
张强演奏版
《花木兰》 琵琶协奏曲。顾冠仁创作于1979年。乐曲以我国南北朝时的一首乐府叙事诗《木兰辞》为背景,根据辛亥革命时期白宗巍创作的乐府原词歌曲的曲调为素材,描写了木兰(传说姓花)从军的故事。在北魏年间,可汗征兵,民间女子木兰因父老弟幼,乃假扮男装,代父应征,驰骋疆场十年,立下辉煌战功。胜利班师时,不受朝廷封赏,“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要求,重返故里。原诗塑造了热爱家园,不图荣华富贵的光辉女子形象。乐曲分为三段;第一段“木兰爱家乡”,在短小的引子后,琵琶呈示了歌曲的主题,恬静而优美。然后不断地加以变奏,从各个侧面来描写木兰富于童趣的情调,同时,也透露出她坚强性格的一面。第二段“奋勇杀敌顽”,乐队的强烈前奏,预示着乐曲进人展开部,琵琶运用多种组合手法,如凤点头、扫轮等,以急速的节奏,塑造了木兰奔马飞驰追击杀敌的生动形象。同时,运用琵琶传统的大幅度推挽手法,以突出木兰女子妩媚性格的特征。第三段“凯旋回家乡”,在简短的再现了呈示主题后,在新的调性上,又出现了急速节奏的追击形象,给人以木兰还在追杀顽敌,然后在银幕上渐渐地消失的意境。似
乎千百年来木兰从军的故事,一直连绵不断地在民间流传着,为人们所称颂。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dz/hml.wma
汤良兴演奏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xz/hml1.wma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xz/hml2.wma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xz/hml3.wma
杨惟演奏
《静夜思》,琵琶协奏曲, 肖江作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著名诗句。乐曲试图表现诗人忧国思乡的复杂情思。方锦龙在1987年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艺术节]中以演奏此曲荣获[金杯奖]。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xz/jys.mp3
演奏:方锦龙, 伴奏: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民乐队,指挥:张式业
唐建平《春秋》
春秋 唐建平曲
琵琶协奏曲《春秋》写于1994年,它被公认为中国现代琵琶协奏曲目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孔子生活的年代。“春秋”二字也常被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史的代名词。这部作品以“春秋”二字为题,除了具有其特写的纪念意义外,更重要的是借这一含义深远的标题,来抒发今天的中国人对自己民族古老、辉煌而又博大精深的文化成就的崇拜、赞颂和追朔之情。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xz/cq.mp3
吴玉霞演奏
韩兰魁《祁连狂想》
祁连狂想 韩兰魁曲。
作品采用奏鸣曲式结构,以幻想性的手法描绘了祁连山上人们的精神世界、主部主题欢快自信,犹如春天复苏的生命;副部主题抒情并富於歌唱性,倾诉和颂扬了质朴的爱情;展开部表现了祁连山上人们多彩的生活;再现部是全曲的高潮,颂扬了祁连山上人们面对大自然乐观的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xz/qlkx.wma
琵琶演奏:杨靖,协奏:中国中央乐团交响乐队,指挥:李心草
于庆祝《情寄长白山》
情寄长白山
琵琶协奏曲,于庆祝曲。乐曲以清新明朗的曲调,活泼而热烈的节奏,加之琵琶特有的左右手技法及其独特的音色表现,鲜活描绘生活在长白山下,能歌善舞之朝鲜族人民节日里的欢乐情景。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xz/qjcbs.wma
琵琶演奏:吴玉霞,伴奏:中央民族乐团,指挥:张福全
周成龙《西双版纳的晚霞》
西双版纳的晚霞 周成龙曲
傣族语〝西双〞为十二,〝版纳〞是比县小一些的行政区;西双版纳是云南省与缅甸、老挝等接壤的地区。区内有大片的原始森林,丰富的植物和药材;大量的珍禽异兽,有天然动物园和植物王国之称。傣等少数民族聚居已超过2000年。区内风光如昼,环境优美,民风纯朴,充满热带风情。
乐曲便是表现西双版纳绚丽多姿的大自然景致及边寨人们的幸福生活。全曲分为l.晚霞、2.恋歌、3.篝火三个段落。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xz/xsbn1.wma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xz/xsbn2.wma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xz/xsbn3.wma
琵琶:杨惟,协奏:上海民族乐团,指挥:夏飞云
三木稔《琵琶协奏曲》
《琵琶协奏曲》 三木稔曲
日本著名作曲家三木稔在1996年至1997年写成的,演奏时间长达半小时,是专为中国琵琶而作,他将中国和日本的传统技法同现代创作思维很好地合为一体。乐曲分为两部分,第一乐章为江上流韵,第二乐章为琵琶潭诗。此曲于1997年由中、日、韩联合组成的“亚洲乐团”与杨静合作首演。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xz/ppxzq1.wma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xz/ppxzq2.wma
杨静演奏
何占豪、陈钢《梁祝》
梁祝 何占豪、陈钢曲
以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并吸取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由“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乐曲才用琵琶协奏曲的形式,即发挥琵琶丰富的表现力,又统合民族管弦之交响性,尤其在结构上根据内容需要,运用了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恰当的表现出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将这个相传于中国江南地区的凄美爱情故事在流泻的音符中娓娓道出。
在艺术处理上,着重吸取地方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如在呈示部尾吸取了戏曲中歌唱性的“对话”形式,以表现两情相悦的主题;展开部中的“哭灵投坟”则用了京剧中的倒板和越剧中的嚣板。本协奏曲充分发挥民族音乐的交响效果,在中国被誉为“民族的交响乐”,国外乐评家则称之为《蝴蝶恋协奏曲》。无疑,这是一部迷人、新奇而又具有独创性的作品。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xz/lz.wma
琵琶演奏:潘娥青,协奏:中国电影乐团,指挥:黄晓飞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xz/lz_h.wma
琵琶演奏:何树凤
协奏:中国广播交响乐团
指挥:袁方
赵季平《祝福》
祝福 赵季平曲
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创作,乐曲描绘了在封建社会下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xz/zf.wma
琵琶演奏:蒋婷
http://dow.muat.net/qinxian/pipa/xz/zf_h.wma
琵琶演奏:何树凤
协奏:中国广播交响乐团
指挥:袁方
(注:乐曲简介资料主要来源于庄永平著《琵琶手册》及网络收集,因中音空间调整,音频已无法下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