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美术中的“乡土”气息 文学与美术 中的“乡土’’气息 彭学明长篇纪实散文《娘》和罗中立油画《父亲》比较阅读 钱华敏 摘要:文章以彭学明的长篇纪实散文《娘》和乡土绘画代表作品罗中立的《父亲》为主线,在文学 与美术的视角之下对人文关怀和人本主义进行解读,同时对乡土文学与美术进行批判与反思。不同的 人不同的情感有不同的艺术作品,解析情感对于文学艺术作品的意义,围绕“人性”“主体”等概念,突 出地表现出对人的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进一步思考与呼唤,即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本体观念的确立。 关键词:乡土美术;乡土文学;人文主义;人文情感;批判与反思 提起乡土,我们都会很自然联想到一些相关的概念,如 民间艺术,他们都含有指代那些具有清新、质朴、稚拙特色 的劳动群众创造的意思。“乡土”是一个地域概念,指人们 出生或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由于长期的居住和生活,人们 对这些地方产生了特别深厚的感情并受其影响。 彭学明长篇纪实散文《娘》④,因具有浓浓湘西乡土气 息与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的母子亲情关系,打破常规意 公社,最小的组叫生产队。我们所在的生产队是上布尺,所 在的大队叫下布尺,所在的公社叫茄通,全是土家族的地 名,遗憾的是,我这个土家族后代已经不知道这些地名的意 思了。”情感虽然不能具体量化价值,对于不同经历之下,于 不同的对象,对于彼此关系的处理都应具有相对性,找到合 适的方式方法,而不是给予强迫冷漠的情感。 “所以,娘走不动或过不了某一个坎时,那些素不相识 的乡亲们就会主动过来帮娘一把。如果碰到有的寨子还在 秋收打谷子,善良的乡亲就会故意割断一些谷穗掉到地上, 等娘去捡去缮。心地好的人家,还会主动把娘喊到家里住 上一宿、吃上一顿。等娘缮到几十斤粮食时,那些人家就会 主动地帮娘把粮食给我送到学校,给妹妹送到家里。”一个 个独特的情感记忆打动着我们的心,因为其真实,所以感 人,让我们产生思考。作者剖析在自己的生命经历中的心 理过程,用犀利的文笔鞭策自己心灵,解放作者异质性情感 与特殊性,突出爱与矛盾的文学冲突,引起我们思考。 义上的伦理道德与亲情关系,以一种清新自然的表现方式 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看到在艰苦、辛劳的环境里生活的 母亲,仍然保持着人的尊严和温情,从而引起人们对当下以 消费文化为主导文化产生的心灵建设问题的人文关注,寻 找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的情感方式。 与其相似的乡土美术,他们把目光从英雄放到平凡的 小人物之上,追寻生活中的乡土味。题材和手法都是“土” 的、“旧”的,但正是这个“土”和“旧”使人耳目一新,②对于 乡野、质朴的虔敬描绘,给每一段情感打上特殊的独特的印 记,因为其真实,所以动人。其中乡土绘画的代表人物及作 品,有罗中立的《父亲》、陈丹青的《西藏组画》、高小华《赶 “当继父把娘按倒在地,猛打猛抽时,我居然不晓得上 前帮娘的忙,而是站在旁边看热闹。这时,我才晓得,我怨 恨和仇恨的不仅是继父,还有娘。我是在心里仇恨娘把我 火车》、周春芽《剪羊毛》、何多苓《春风又苏醒》、张晓刚《藏 女》、程丛林《同学》、朱毅勇《乡村小店》等。 和妹妹带到了这样一个家庭、这样一个寨子,让我们在这里 被人看不起,受人侮辱。”当一个人处于苦难之中,习惯于把 文学中的“乡土”表现 价值随社会文化、个人的背景而不同,没有一种价值能 普遍地适用于所有时空,彭学明在《娘》中的思考和呼吁虽 不能使所有人幡然悔悟,但总会引发一些人的思考。思考 什么是人性本能独特关于人文主义的思考,找出自己独立 的价值取向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式方法。 自己苦难根源放于他人身上,当作者鞭策自己本身的人性 弱点时,便分析自己独立的人格情感,以及为日后的心理的 异化埋下伏笔,种下冲突的种子。对于自己的剖析如此真 实并且严厉,让我们不经意间打开自己记忆的匣子,反思自 己的情感,反思自己的错误。“是的,我那时就是这么想的。 我来到这个寨子不久,每当有女人跟娘吵架时,我都听到那 些女人刻毒地骂娘嫁千家嫁万家,都骂娘不要脸,我就感到 “孔家婶娘我们喊她大婶娘。大婶娘虽然在这个寨子 是单家独姓,但没有人敢欺负大婶娘。因为大婶娘是大队 羞辱。当我的小伙伴们受大人教唆说我是外来的杂种时, 我就感到羞辱。我的尊严、我的自尊心,都在幼小的时候受 到了极大的伤害。……因此,我对娘的不解,对娘的怨恨, 对娘的抵抗,从小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这种怨恨,开始是一 支部书记,大婶娘的丈夫孔庆良是乡干部特派员。加上大 婶娘为人善良、正直、公道,深得一个大队拥戴。那时农村 建制不是以村为单位,而是以大队为单位。村叫大队,乡叫 雹 批评与阐释・当代文坛・2 0 1 3.4 颗埋在火堆里的炭火,被厚厚的火灰闷在里面,看不见,后 来是一粒灶火里飘出的火星,飘出就灭,再后来是一个el,/j, 集合体放到了现实之中,而中国广大的农村,又为画家植根 乡土提供了绵绵不断的血脉。 的萤火虫,时明时灭,最后就是一缕熊熊的火焰,在我心里 呼呼燃烧。”作者在此独立分析出自己的人性弱点,强调出 例如乡土画派代表人物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据罗中 立回忆当时:创作之初,在茅厕旁边,看到一位从早到晚一 直叼着旱烟,麻木的守粪农民。“一双呆滞的眼睛却死死地 盯着粪池。这时,我心里一阵猛烈的震动,同情、怜悯、感慨 ……一作者个性的缺点,加上母亲戏剧化的苦难,使这样的感情真 实质朴,直抵人心,充满了精神张力和艺术震撼。“娘使眼 色要我哭,我不认为是娘对我的疼爱,而是娘对继父耍心 眼。我不疼,我为什么要哭?娘叫我哭就是叫我耍心眼,我 讨厌耍心眼的人!娘和老师平时都要我们诚实,这时候怎 起狂乱地向我袭来,我要为他们喊叫!”之后,他就画 了守粪的农民,又画了一个当巴山老赤卫队员的农民,最后 才有了现在这幅作品,开始画的名字是“粒粒皆辛苦”,后 么叫我耍心眼呢?不耍!',作者在此处点出自己特别的叛 逆,烘托出母亲特殊隐秘的爱。在娘的世界观中,其生命目 标的最高点和重点都是儿子,是儿子的健康,是儿子的未 来。在这大公无私的爱之下,儿子人性中本有的缺陷在此 改成《我的父亲》,最后去掉了“我的”二字更名为《父亲》。 画面具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作品采用照相写实主 义手法,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了中国 农民的典型形象,展现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老年农民父亲形 处与湘西母亲的爱形成微妙而又独特的矛盾,显示作者与 其母亲的特殊异化唯一幽拘母子情感。 在现在社会经济成为国家主要重点,而消费文化成为 当代社会的主流文化之时,我们缺乏对人文关怀、人本主义 的关注,促使人们对物质进行无休止的追求,促使社会出现 浮躁畸形的发展状况。“几十年来,我从没站在娘的角度去 象,老人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沟壑般的皱纹,深陷的眼 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带有恳切的目光,像是缅怀过去,又 像是在期待未来。干裂的嘴唇似乎已被风干许久,仅剩一 颗门牙的嘴里不知饱尝多少酸甜苦辣,犹如耕犁一般的大 手捧着一个破了又被重新粘合的粗瓷碗在喝水,淋漓的汗 水从脸上细小的毛孔里渗出,稀疏的胡须,还有那象征悲剧 色彩的苦命痣,都无不打上了他艰苦劳动、生话悲惨的烙 思考过问题,总以我的行为方式去规范娘的行为方式,总以 我的处世原则去强迫娘的处世原则。我总以为自己是为娘 印。在这幅巨大的肖像画面前,人们感受到他身上特有的 烟叶味,感到他肌肤在抖动,他的血液在奔流,作者饱含深 情地刻画出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农民父亲的典型形象, 精微而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挚,淳朴憨厚的父亲 场面,颂歌般的画面色彩庄重,生动感人。即使没有斑斓夺 好,殊不知,我恰恰是害了娘。一个举目无亲的老人,偶尔 打打麻将有什么错呢?一个孤独寂寞的母亲,想跟儿聊几 句天有什么错呢?一个习惯了劳动的农民,想做点小生意 来减轻儿子的负担,有什么错呢?即便风烛残年天天生病 住院,又有什么错呢?做儿子的,难道就不能好好跟娘说几 句贴心话吗?难道就不能好好顺着娘的心去做点什么吗? 孝顺,难道是要自以为是地以火药味和枪炮声来威逼父母 目的华丽色彩,也没有激越荡漾的宏大场景,作者依然刻画 得严谨朴实,丰满润泽,发人深省,既是作者对生活在农村 的父亲一生缩影的展示,也是对劳动者的崇敬和赞美,激起 服从?孝顺,孝顺,既要孝,更要顺,顺比孝大,先顺后孝。 顺了老人心愿,老人开心快乐了,就是最大的孝。不顺老人 心愿,老人不开心快乐,就是最大的不孝。” 人们的共鸣,深深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罗中立在大巴山农村生活了10年,在这十年里,农民 的勤劳朴实,任劳任怨全部都渲染进了《父亲》中,这是父 亲,农民父亲!为了子女的辛劳是一种无私奉献,为了子女 的劳作是一种血泪的劳苦,父亲的脸像一张明镜,映照着我 们的心,明镜中深深的裂痕,是四季的风雨,是岁月的冷暖。 真实情感的相对性,使我们常常想我们在人际关系中 自己所做的事,都是建立于自己立场以及自己思维秩序之 上,己之蜜糖,他之砒霜,重要的是如何在自己的情感经历 中找到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大道理,提 命运给予他为土地抗争的责任和为家庭打拼的勤奋,同时 给予父亲纯朴善良的心,阳光下晒得黝黑的皮肤,指甲里还 有脚下的泥土,脸上还挂着汗珠,碗中的水已经发黄却泛着 金光,笑得不知所措甚至有些麻木,即使这一生没受过教 育,也未有一声抱怨,不用更多的语言便能随时嗅到浓重的 醒我们如何感受到人情的美和人性的美,感受到亲人的爱, 并懂得如何爱亲人和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二美术中的乡土情节 乡土绘画是中国大陆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 一乡土味道,就这样,让我们感动得一塌糊涂,让农民的儿女 能涌出泪来,让人们浮躁的内心肃然起敬。这是属于农民 个人的魅力,更是这幅画带给我们的一种无形的力量,是 “不问收种,只问耕耘”的特殊情感!谁都无法忘却这张布 满皱纹的脸,他是我们精神上共同的父亲,他所代表的中华 股美术潮流,它上承伤痕美术,下接85美术运动,并与80 年代初的形式美讨论,及无名画会、星星画会等艺术结社行 动~起,构成了“文革”后中国文化思想转型中的一维。这 种转型一般被描述为人道主义思潮,它用一种平实的眼光 看待平凡人的日常生活,以关心民生疾苦、反映民风民俗、 把农民平凡、朴实的带有乡土气息形象和细微的生活现象 呈现出来。曾经“英雄”的形象,现在恢复了本来的面目, 民族千万的父亲,正是他辛勤劳动养育了千万儿女,今天面 对《父亲》,我们仍能体会到一种逼人的烧灼感。 作为《父亲》的“伯乐”栗宪庭回忆说:《父亲》让我特别 震动,画的尺寸是用画伟人的规格,画里的农民父亲形象强 以不加修饰的“真实感”出现,把我们艺术的目光从理想的 文学与美术中的“乡土”气息 调了真实的面貌,充满了人陛关怀。 正是毫无遮掩地把农民的“丑”真实地表现出来,才使 三“乡土”带来的批判与反思 得“父亲”的形象更加真实饱满、有血有肉,让我们感受到 这是一个饱经沧桑,却又对生活充满希望、期待,有着乐观 丰子恺说:“艺术鉴赏时最先由感觉,其次动感情。”彭 精神和坚毅奋斗力的普通老农,在他身上有着中华民族的 学明的《娘》没有概念的谈论空洞无力的母爱,而是痛彻心 优秀传统及百折不屈的精神,在观者心中产生平凡而又伟 扉地剖析了自己的所作所为,解析出了人性中的自私之处, 大的情感,撼人心魄。 进而重组出一种朴实而带有光辉的情感。不仅是一个儿子 《父亲》是美术学的父亲,也是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文 对母亲的讴歌,更是对现在世上所有子女的精神剖析,什么 化学的父亲。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已经不仅仅是农民父亲, 是子女责任,什么是母爱,什么是孝顺,打动读者同时也启 而是祖辈们洒满血汗的这片土地,是否会有后来人继承这 发读者对自己进行剖析,作者用这样的方式重新塑造了母 样的“父亲”,随着时代变迁,是否还有人安于去做这样的 子情感,打破传统伦理道德,个人心理的解析,重组出对母 “父亲”。 亲深深的爱意。哲学不否认真理,而是设定许多真理的可 乡土中包含着古老的东西,现代科技发展给人类生活 能性,从个人的角度,情境的、文化的、政治的,甚至是个性 带来的变化,不一定都符合传统道德和习惯的审美意识,生 的角度,解析自我,鞭策后人,即是作者的意旨所在,这种解 产和生活的现代化与心灵品格的高尚的确“未必成正比”, 剖给人血淋淋的残酷,让人在面对时感受到作者的那种被 但也绝不是反比,不能把社会的进步与道德情操、审美评价 良心的捶击与谴责,那种爱与恨、痛斥他人与自我谴责相交 对立起来。⑤ 织的情感体验,给人强烈的心灵冲击,这种心灵与情绪的感 染让我们重视情感,重视爱。 结语 文章把独特真实的母子情感同现在大家通常概念中母 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不论文学还是美术作品都展示 子亲情进行对比,打破了个人意识上的秩序,重新升华,唤 出从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到多元化的人文主义创作的历 醒了人性朴实的融入血脉的情感,并不光是对于自己心灵 程。这种艺术创作形态以写实的手法,对自己内心真实和 的鞭策,以及对母亲的缅怀,还有对真善美的歌颂,和对现 锐利的解剖,理智地分析出情感在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用 代人们冷漠的批判。 真挚的情感刻画严峻的人生、表现朴实的乡土,揭示在困厄 《娘》是一部打动人心的作品,比感动更重要的是忏 境遇中的顽强求生的人们对生活炽热的温情和他们高贵的 悔,而这份忏悔就是叙述真实思想后,带有浓重伤痕艺术影 尊严,反映了社会现状,藉此来对当下传统文化和社会劣根 响的情感闪光点。借由母亲这一形象,以及与文中各种不 性进行反思。 同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人性的光辉与人文关怀再次闪耀。 一切美学都是生活的升华,没有长期的共同生活与观 此文建立了自己独立的价值取向,思想秩序以及对于 察,作者是无从下笔的。每一个艺术、文学作品通过作者观 许多传统概念的解构重组。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矛盾和特 察、理解并进行再创造反映在作品当中,带给观者由艺术家 殊的现象,作者发出对人性的解放回归的呼唤,对人文关怀 经过思维、经历、手工或综合技术加工后的感受,不同观者 回归的呼喊。很多读者在彭学明的博客上留言,表示读 在面对同一作品通过个人不同的鉴赏方式及观察角度,形 《娘》以后,开始反省并纠正自己对父母的行为。这最让人 成独立的标准及审美标准。不管是彭学明的《娘》还是罗 欣慰!彭学明说,这不是一个人的娘,而是整个世界的娘, 中立的《父亲》都强调乡土这一种可能性,也是以其独特的 这不是一个儿子的心灵独自和忏悔,而是整个世界儿子的 切入视角和表现题材真实地对待现在的人文,展现当下社 心声。 会缺失的人文关怀。作品不光是对人的情感、母子关系、父 与彭学明《娘》有异曲同工之处的乡土绘画,它所追求 子亲情的讨论,更有独立的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抨击,使作 的恰恰不是物质感觉和绘画的形式因素,它不以形式魅力 品更具时代性,扩大了作品本身的意义。 吸引观众,打动人心的奥秘在于质朴的描绘对象,创造出一 艺术融铸人人们的思想感情之中,它的意义已不仅限 种难以名状的感情气氛和精神价值。㈢其引发的社会领域 于个人的力量所在,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它已经涉及到了人 的反响与讨论基本围绕着人道主义话语与社会主义话语之 类灵魂的象征,让人感叹艺术价值可以如此深刻。 间。尤其是当乡土绘画拉开与伤痕美术的距离之后,乡土 绘画中对普通个人与日常人性的非戏剧性描绘,建立在阶 注释: 级典型论之上的革命文艺与回到人文现实主义的美学诉求 ①彭学明:《娘》,《黄河文学》,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以下 之间有着明显张力,这些新的可能性为我们人文关怀,以人 选段若未特别注明均出自该版本。 为本的道路注入新的力量。“《我的父亲》的出现,说明艺 ②③⑤水天中:《关于乡土写实绘画的思考》,《美术}1984年第12期。 术从天国向现世回复,无论它的作者是否自觉,它都反映了 ④西来:《青春的旋律》,《美术》1981年第2期。 把被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的趋势,反映了现实主义的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胜利和革命人道主义的胜利。” 责任编辑黄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