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人的麻醉选择
部位麻醉
高血压病人选择神经阻滞需谨慎,首先阻滞须完全,并配以适当的镇静,避免因情绪紧张或镇痛不完善而血压急剧升高。尤其是甲状腺手术选择颈丛阻滞时,更易引发高血压,因此,重度高血压病人不宜选择颈丛阻滞。轻、中度高血压病人选择颈丛阻滞时,可同时用咪达唑仑加芬太尼合剂静脉辅助麻醉。咪达唑仑用量宜控制在每小时0.025~0.05mg/kg,同时密切观察呼吸,以免发生呼吸抑制。
椎管内麻醉较全麻易引起血压波动,尤以蛛网膜下腔阻滞明显。下肢、会阴部短小手术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时,要注意容量补充,避免血压过度下降。硬膜外阻滞必须控制好麻醉平面,广平面阻滞也可引起血压严重下降。同时加强容量监测,合理补充液体和使用血管活性药。
全身麻醉
除短小手术外,大多数高血压病人手术,以选择全身麻醉较为安全。目前全麻大多采用静吸复合全麻。吸入麻醉药常用于控制术中高血压,尤其是异氟醚对心脏的抑制作用较轻,主要通过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使动脉压下降,因此较适合在高血压病人中使用。然而,吸入麻醉药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心肌抑制作用,伴有冠状动脉窃血现象的冠状动脉扩张、心肌细胞乳酸的增加和部分室壁运动异常而诱发心肌缺血。低浓度吸入麻醉药复合静脉麻醉方法对病人更为安全。静脉麻醉药中异丙酚对心血管有一定抑制,依托咪酯对心血管的影响更小,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血压下降和心排血量减少。咪达唑仑会产生轻度全身血管扩张和心排血量下降。异丙酚和咪达唑仑对心率影响均不明显。小剂量依托咪酯和咪达唑仑用于高血压病人麻醉对控制血压有一定益处。依托咪酯单次注射不大于0.5mg/kg。咪达唑仑单次注射0.1mg/kg,也可能会引起血压明显下降,应予以避免。芬太尼对心肌收缩力和血压无明显影响,但使心率减慢。肌松药中除潘库溴铵会引起心率增快外,阿屈库铵、维库溴铵对心血管系统均无明显影响。因此,高血压病人麻醉以咪达唑仑、依托咪酯、芬太尼和肌松药复合低浓度吸入麻醉药的平衡麻醉较为适应。诱导用量,咪唑安定0.025~0.05mg/kg,异丙酚1~2mg/kg,或依托咪酯0.5mg/kg,芬太尼4~6ug/kg,维库溴铵0.8mg/kg。维持用药异丙酚或依托咪酯。吸入麻醉0.5~1MAC,芬太尼与肌松药间断注射。对血压偏高者还可单次加用氟哌利多2.5~5mg,但要避免使用氯胺酮。氯胺酮可使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从而增加心肌耗氧量,故高血压病人一般不宜使用氯胺酮。高血压病人施行全身麻醉时,应掌握好麻醉深度,麻醉过深,可引起低血压;麻醉过浅或镇痛不全,在手术刺激强烈时,可引起机体强烈的应急反应,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显著升高,一般为诱导期2倍,易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
联合麻醉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适用于胸、腹及下肢手术。硬膜外穿刺点的选择与单纯硬膜外阻滞相同。局麻醉药种类和浓度的选择可根据手术部位、病人情况、手术对麻醉的要求以及硬膜外阻滞在整个麻醉维持中所起作用而有不同。在胸部手术,如肺叶切除、食管手术、纵隔手术等,硬膜外阻滞居次要位置,主要利用硬膜外阻滞阻断手术的伤害性刺激,因此可选择肌松作用较差而维持时间长的局麻药如布比卡因,用较低浓度(0.25%~0.375%)单独或与低浓度利多卡因混合使用。在中上腹部手术,如胃、脾、肝、胆、胰等手术,硬膜外阻滞可处主导位置,维持肌肉松弛,可按单纯硬膜外阻滞一样选用局麻药种类及浓度。根据病情及手术对麻醉的要求,如病人体质衰弱、循环功能不稳定等,硬膜外也可处次要位置,用长效、低浓度、小剂量局麻醉药,使阻滞平面达到手术操作范围,阻断手术引起的伤害性刺激,既可减少全麻药用量,减少应激反应,又可避免或减少对循环功能的扰乱。
一般在硬膜外给予试验量或诱导量局麻药,肯定硬膜外阻滞有效或平面达到所需范围,然后进行全麻诱导。用药种类和时机同前述联合诱导,但用药剂量应适当减少,尤其是在硬膜外阻滞平面已达所需范围,循环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抑制,同时视情况,不用或少用心血管功能抑制作用较强的药物如硫喷妥钠等。此外,局麻药吸收后可增强静脉麻醉药的作用。全麻醉维持可依据病情、手术种类、手术过程中刺激强弱变化、全身麻醉在麻醉维持中起主导还是次要作用,可灵活采用静脉麻醉药-镇痛药-肌肉松弛药、静脉麻醉药-肌松弛药、静脉麻醉药-镇痛药-吸入麻醉药-肌肉松弛药、静脉麻醉药-吸入麻醉药-肌松弛药等联合用药方式,以静吸联合用药更为常用。依各药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特点,静脉用药可连续输注、连续靶控输注或间断注射。吸入麻醉药同样可间断吸入或连续低浓度吸入。静脉麻醉、镇痛、吸入麻醉药和(或)肌肉松弛药用量应明显减少,有些情况下甚至可不用阿片类镇痛药。中上腹部手术如以硬膜外阻滞起主导作用,则只需浅全麻醉保持病人能耐受气管导管、意识消失、无术中知晓,关腹时即可停用全麻药,甚至可使病人在清醒拔管后接受皮肤缝合。
气管插管与拔管时高血压的预防
实施全身麻醉时,置入喉镜、气管插管和拔管时,最易引起高血压反应。目前尚无一种方法可以完全预防插管时高血压反应。根据具体情况可实施的方法有:①喉部和气管内充分的表面麻醉,但须等5分钟才能生效。②插管前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1.5mg/kg。不仅可防止插管后的高血压反应,而且还可避免颅内压升高,一般无不良反应,但有时效果不确切。③麻醉诱导前1分钟1~2mg硝酸甘油滴鼻。据报道不但有明显的预防效果,而且有利于防止心肌缺血。④气管插管前静注艾司洛尔100~200mg。⑤气管插管时麻醉达一定深度,高血压病人收缩压需下降20%~25%,以免插管时血压反跳过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