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之四 亚洲经济的发展
一、概述:
特点:1、亚洲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很不平衡。
70年代新加坡、韩国: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70年代的奇迹”。 80年代的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经济发展异军突起。
印度: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培养科技人才,重视发展科技是其特色。
西亚:经济发展不平衡。70年代以后产油国充分利用石油财富发展本国经济。 沙特阿拉伯、科威特;油多人少,富。 伊拉克、伊朗:油多人多,富裕程度低。
60年代末日本:资本主义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开始迅速发展。
2、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出口加工国和地区: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 ·农矿原料出口国:泰国。
·经济综合发展国:印度、中国。
·石油输出国: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伊朗。
3、亚洲发展中国家在二战后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越来越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日益高涨的大潮中,发展中国家要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坚持改革调整的方向,利用国际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促使经济朝着长期稳定、繁荣的方向发展,这是发展中国家的必由之路。
二、具体分析:
三、综合分析:(结合课本亚洲经济发展图)
1、“二战”后亚洲环太平洋地区经济发展的三次高潮及影响。
第一次高潮是五六十年代由日本经济起飞掀起的巨浪。战后日本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采取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很快使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高速发展。1968年日本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第二次高潮是七十年代以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为主而掀起的巨浪。
第三次高潮是八十年代以来,以中国、东盟国家和地区为主体掀起的经济增长巨浪。中国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得到了发展。东盟国家在八十年代后,抓住有利的国际环境,调整经济结构,以出口加工为主要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制造业,使得经济迅速发展。
影响:亚洲环太平洋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使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
首先,亚洲环太平洋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这一地区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地区,标志着太平洋时代的来临。 其次,此地区迅速完成工业化进程,从而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在国际分工格局中所处的不利地位。
再次,从国际关系来看,亚洲环太平洋地区在当前国际关系中日益显示出了它的重要地位。随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世界格局
的变化,在世界范围内欧洲、北美、中东、非洲等地区不是政治动荡、战乱频繁,就是经济萧条阴影的笼罩,而亚洲环太平洋地区却以稳定的政治经济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成为当代国际经济政治关系的中心。
2、亚洲经济发展的问题和思考
首先,除日本以外,各国和地区政府或当局实行的政治专制和对经济的干预不利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 必须要逐步加大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的程度。
其次,对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的过度依赖。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是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经济起飞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是,如果过于依赖,则必然会削弱经济的自主性,给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多不确定的、不良的影响。
第三,缺乏自主、创新的科学技术体系。长期以来,追求实用科技是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在内的东亚各国和地区科技发展的特色。引进或模仿外国先进科学技术,迅速应用于生产实践,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科技差距。但是,却忽视了对基础科学的投入和研究,结果只能依赖别人的科学技术,充其量只是作一点改进,更商业化一些而已。
3、认识:
(1)发展经济要抓住机遇,吸收外资和技术。 (2)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
(3)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发展经济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要根据国情,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其中(4)(5)两条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借鉴作用。
4、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的历史原因。
首先,回顾亚洲各国发展经济的措施,分析这些措施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大量引进外国资本和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Chz《两极格局下的世界》之战后的亚洲国家经济的发展 04.3.23
2
分析这些措施可能会产生的负面作用,总结出:由于过度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经济发展的风险性增加。亚洲各国经济基础的薄弱和外向型经济承担的风险,是导致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这既概括分析了亚洲各国,特别是东亚、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共性原因,也揭示了它们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同样风险因素及1997年金融危机的历史原因。
一、东亚、东南亚经济的发展 1.新加坡和韩国的经济起飞
亚洲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最先起飞的是新加坡和韩国。70年代,不仅超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且成为美国、西欧和日本的竞争对手,令世界瞩目,被称为“70年代的奇迹”。
新加坡:总结其经济发展战略:
——“进口替代型”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战略(60年代) ——“出口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70年代)
——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战略(70年代末80年代初)。 弱点:过分依赖外资。
韩国经济的发展
——“进口替代”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战略 ——“出口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 ——“不均衡增长”经济发展战略。
·弱点:a.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和外国资本。
b.中小企业发展缓慢。粮食生产停滞不前,粮食生产不能自给,严重依赖进口。
C.掌握政权的军人和控制经济的大资本家结合带来一些弊端:贪污腐化,政治丑闻不断;压制竞争,限制了市场的健康发
展。
★分析和归纳:新加坡和韩国经济起飞的原因。
①抓住机遇,吸收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60年代末,新加坡和韩国抓住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西方发达国家因工资高、劳动力缺乏,地价、物价上涨,致使成本提高、利润下降,而向国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
②根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 ③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 可简化为“一抓、二调、三参”。
2.东亚、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弱点
·特点:大量引进海外资本和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弱点:过度依赖国际资本和国外市场,经济发展的风险也增加了许多。
二、印度的经济发展 1.政策:
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混合发展”。
私营经济就是印度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它是印度在反对英国殖民掠夺过程中,伴随着民族独立运动而发展起来的,它多在农业、消费品和服务业生产领域。
国营经济有三类组成:继承英国殖民当局的遗产;赎买本国或外国的私营企业;政府直接投资兴建的企业。国营经济多在能源、交通、国防、重工业、金融等核心经济部门。 2.成就:
(1)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目前印度不但能制造飞机、汽车、远洋海轮、各种机床和仪器,还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发射了自己设计和制造的人造地球卫星和通讯卫星,具备了生产核武器的能力。这些情况表明,它有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同那些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单一经济结构的国家不同。 (2)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3)在科技方面取得较大成就。 3.影响经济发展的四大问题:
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这些问题不仅使国民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阻碍,甚至导致印度政局的重大变动。
三、西亚国家经济的发展 1.西亚经济的特点:
基本特点为发展不平衡,富国与穷国反差大。
呈现出三种经济类型:利用石油资源成为富国的,如海湾国家;
在有限的条件下,取得经济繁荣的,如以色列; 境况较差的穷国,如约旦、也门等。
二战后,西亚经济发展最大的特点是石油工业发展迅速,产油国日益富裕。 2.西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产油国)
(1)西亚产油国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利用石油资源来发展本国的民族经济。 (2)措施:
为了能利用石油资源来发展本国的民族经济,西亚产油国继续与石油垄断资本进行斗争,其表现有二:“一提”、“二改”,即提高石油价格和改变单一经济结构、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两个方面。
Chz《两极格局下的世界》之战后的亚洲国家经济的发展 04.3.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