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霞浦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化学

来源:知库网
霞浦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化学 班级__________ 座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以稀硫酸为电解质溶液,利用太阳能将CO2转化为低碳烯烃,工作原理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电极为太阳能电池的正极 B.产生丙烯的电极反应式为:

3CO2+18H++18e-=CH3CH=CH2+6H2O

C.装置中每转移2e-,理论上有2molH+通过质子交换膜 从左向右扩散

D.太阳能电池的原理与原电池的原理相同 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所以需要将其放在煤油中保存 B.铝制品在生活中非常普遍,这是因为铝不活泼

C.镁因在空气中形成了一薄层致密的氧化膜,保护了里面的镁,故镁不需要像钠似的进行特殊保护 D.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因生成的氧化物很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故铁制品往往需涂保护层 3. 化学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都有重要应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油脂和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B.食品包装袋中常有硅胶、生石灰、还原铁粉等,其作用都是防止食品氧化变质

C.城际“轻轨电车”启动时,电车电刷与导线的接触点会产生高温,石墨可用作接触点上的材料

D.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启发了屠呦呦, 采用低温提取,解决了关键性的技术难题。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 4. 下列对反应热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甲烷的燃烧热△H =-890.3 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H4(g)+2O2(g)=CO2(g)+2H2O(g) △H =-890.3 kJ·mol-1

B.一定条件下,将0.5molN2和1.5molH2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放热a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

2NH3(g) △H =-2a kJ·mol-1

C.在101kPa时,2g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热量,则水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O(l) =2H2(g)+O2(g) △H =+571.6 kJ·mol-1

D.HCl和NaOH反应中和热△H =-57.3 kJ·mol-1,则CH3COOH和NaOH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为57.3kJ

5. 下列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成物能量一定低于反应物总能量

B. 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总是大于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

第 1 页,共 8 页

C. 应用盖斯定律,可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焓变 D. 同温同压下,

在光照和点燃条件的

不同

6. 下列是某学生自己总结的一些规律,其中正确的是( ) A.氧化物不可能是还原产物,只可能是氧化产物

B.一种元素可能有多种氧化物,但同种化合价只对应一种氧化物 C.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D.有些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等类型中的任何一种 7. 【2017新课标1卷】下列生活用品中主要由合成纤维制造的是( ) A.尼龙绳 B.宣纸 C.羊绒衫 D.棉衬衣

8. 工业上可由乙苯生产苯乙烯,反应原理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都可以用来鉴别乙苯和苯乙烯 B.乙苯、苯乙烯均能发生取代反应、加聚反应,氧化反应 C.乙苯的一氯取代产物有共有5种

D.乙苯和苯乙烯分子内共平面的碳原子数最多均为7

9. 一种钌(Ru)基配合物光敏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及电池中发生的主要反应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镀铂导电玻璃的作用是传递I

-

B. 电池工作时,光能转变为电能,X 为电池的正极

C.电解质溶液中发生反应:2Ru3++3I-=2Ru2++I3- D.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中I-和I3-的浓度均不断减小 10.体积为1 mL、浓度均为0.10 mol/L的XOH和X2CO3溶液分别加水稀释至体积为V,pH随lgV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第 2 页,共 8 页

A.XOH是弱碱

B.pH=10的两种溶液中的c(X+):XOH大于X2CO3

C.已知H2CO3的电离平衡常数Ka1远远大于Ka2,则Ka2约为1.0×10-10.2

D.当lgV=2时,若X2CO3溶液升高温度,溶液碱性增强,则c(HCO3-)/c(CO32-)减小 11.联苯的结构简式:A.分子中含有 6 个碳碳双键

B.它容易发生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容易被强氧化剂氧化 C.联苯的一硝基取代产物的 3 种 D.它和蒽(

)同属于芳香烃,两者互为同系物

,下列有关联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12.下列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B.

用于配制一定浓度的稀硫酸 用于验证木炭与浓硫酸的反应产物中含有CO2

C. D.

用于除去CO2中的少量HCl ①金属钠投入FeCl3溶液中

用于制备蒸馏水

13. 下列各组物质相互混合反应后,最终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 ) ②过量NaOH溶液和明矾溶液混合

③少量Ca(OH)2投入过量NaHCO3溶液中

第 3 页,共 8 页

④向NaAlO2溶液中滴入少量盐酸 ⑤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CO2

A.①③④⑤ B.只有①④ C.只有②③ D.只有③④⑤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葡萄糖、蔗糖均可发生银镜反应 B.硫酸铵和乙酸铅均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 C.乙炔和乙醛均可作为合成聚合物的单体

D.淀粉和油脂都是能够发生水解反应的高分子化合物

15.下列物质按强电解质、弱电解质、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组合中,正确的是( )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A B C D A.A 的是

A. 平衡后加入C. 平衡后再充入D. 若反应前充入的

,该反应的

增大

的百分含量变大

的转化率比

的高

B. 平衡后升高温度,平衡常数K变大

,达到新平衡时,与

物质的量相等,达平衡时

CH3COOH HClO 氨水 HI HF B.B C.C D.D H2SO4 BaSO4 NaCl NO2 Mn2O7 SO2 CO2 Na2O CaO MnO2 Fe3O4

。下列分析正确

16.某温度下,体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

17.某烃与氢气加成后得到2,2-二甲基丁烷,该烃的名称可能是( ) A.3,3-二甲基-3-丁炔 B.2,2-二甲基-2-丁烯 C.2,2-二甲基-1-丁烯 D.3,3-二甲基-1-丁烯

18.NH3和NO2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8NH3+6NO2=7N2+12H2O。若还原产物比氧化产物少0.1 mol,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转移电子3.6NA B.生成气体的体积32.56 L(标准状况) C.还原剂比氧化剂多0.2 mol D.被还原的氮原子是11.2 g 19.将纯水加热至较高温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的离子积变大、pH变小、呈酸性 B.水的离了积不变、pH不变、呈中性 C.水的离子积变小、pH变大、呈碱性 D.水的离子积变大、pH变小、呈中性

20.【2017届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周练(8.28)】化学与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人体内酶的作用下,纤维素可以发生水解生成葡萄糖

第 4 页,共 8 页

B.福尔马林(甲醛溶液)可用于浸泡生肉及海产品以防腐保鲜 C.新型材料聚酯纤维、光导纤维都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D.医药中常用酒精来消毒,是因为酒精能够使病毒的蛋白质发生变性

二、填空题

21.Ⅰ.为了比较铜与锌金属活动性的相对强弱,甲、乙、丙三位同学用铜片、锌片、稀硫酸、CuSO4溶液、直流电源、石墨电极、导线、烧杯、试管等中学化学常见的药品和仪器(用品),以“接力”的方式,设计下列实验:

(1)甲同学分别将铜片、锌片置于烧杯底部(铜、锌不接触),小心地向烧杯中加入稀硫酸,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接着甲的实验,向烧杯中滴加少量CuSO4溶液,进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丁、戊两位同学想利用原电池反应检测金属镁与铝的活动性顺序,两人均是镁片和铝片作电极,但丁同学将电极放入6 mol·L-1 H2SO4溶液中,戊同学将电极放入6 mol·L-1 NaOH溶液中。 (3)分别写出丁、戊两位同学所设计的原电池的负极反应式。

丁同学实验中的负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戊同学实验中的负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丁与戊同学均认为“构成原电池的电极材料如果都是金属,则构成负极材料的金属应比构成正极材料的金属活泼”,若仅以此为依据,戊同学判断出________(填元素符号)的活动性更强。 (5)丁、戊两位同学所得的结论不一致,请你对此给予科学的解释。______________。

22.I.质子核磁共振谱(PMR)是研究有机物结构的有力手段之一,在所研究的化合物分子中,每一结构中的等性氢原子在PMR 谱中都给了相应的峰(信号),谱中峰的强度与结构中的H 原子数成正比。例如,乙醛的结构式为CH3CHO,其PMR 谱中有两个信号,其强度之比为3:1。已知有机物A 的分子式为C4H8。 (1)若有机物A 的PMR 有4 个信号,其强度之比为3 :2 :2 :1,该有机物的名称为______。 (2)若该有机物PMR 只有1个信号,则用结构简式表示为______。

II.“司乐平”是治疗高血压的一种临床药物,合成其有效成分的医药中间体为肉桂酸,其结构简式如图:

(3)肉桂酸的分子式为_______,含有的含氧官能团名称为_______。 (4)一定条件下,1mol肉桂酸最多可与______mol H2发生加成反应。 (5)肉桂酸的同分异构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 ①苯环上只有三个取代基

②能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生成砖红色物质 ③质子核磁共振谐有4 个信号,其强度之比为3:2:2:1

第 5 页,共 8 页

23.燃煤和汽车尾气是造成空气污染产生雾霾的原因之一。消除汽车尾气是减少城市空气污染的热点研究课题。 (1)已知:①N2(g)+O2(g)=2NO(g) △H=+180.5kJ·mol-1 ②CO(g)+1/2 O2(g)=CO2 (g) △H=-283kJ·mol-1

则汽车尾气中NO和CO在催化转化器中相互反应成无污染的气体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2)在密闭容器中发生该反应时,c(CO2)随温度(T)、催化剂的表面积(S)和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已知当固体催化剂的质量一定时,增大其表面积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若催化剂的表面积S1>S2,在图中画出c(CO2)在T2、S2条件下达到平衡过程的变化曲线_____________。

(3)在一定温度下,将2.0mol NO、2.4mol气体CO 通入到固定容积为2L的容器中,反应过程中部分物质的浓度变化如右图所示:

①有害气体NO的转化率为________, 0~15min NO的平均速率v(NO)=______mol/(L·min)。(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②20min时,若改变反应条件,导致CO浓度减小,则改变的条件可能是________(选填序号)。 a.缩小容器体积b.增加CO的量 c.降低温度 d.扩大容器体积

③若保持反应体系的温度不变,20min时再向容器中充入NO、N2各0.4mol,化学平衡将___________移动(选填“向左”、“向右”或“不”),移动后在达到平衡时的平衡常数的值是____________(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4.某学习小组探究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实验表明浓硝酸能将NO氧化成NO2,而稀硝酸不能氧化NO。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

第 6 页,共 8 页

可选药品:浓硝酸、3mol/L稀硝酸、蒸馏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及二氧化碳 已知:氢氧化钠溶液不与NO反应,能与NO2反应:2NO2+2NaOH=NaNO3+NaNO2+H,2O (1)装置①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②的目的是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应避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装置③、④、⑥中盛放的药品依次是 ____________;

(4)实验的具体操作是: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再加入药品,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滴加浓硝酸;

(5)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所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7 页,共 8 页

霞浦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化学(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B 11 C 2 B 12 C 3 C 13 D 4 C 14 C 5 C 15 B 6 D 16 C 7 A 17 D 8 C 18 C 9 C 19 D 10 C 20 D 二、填空题 21.锌片表面有气泡产生,铜片表面无气泡产生 在金属活动顺序中,锌排在氢的前面,可与硫酸反应,铜排在氢的后面,不与硫酸反应, 锌表面有红色固体产生,锌片表面产生气泡的速率加快, Mg-2e-=Mg2+ Al+4OH--3e-=AlO2-+2H2O Al 镁与NaOH溶液不反应,铝与NaOH溶液能反应,故将镁和铝用导线连接后放入NaOH溶液中,负极失去电子,为铝;而镁、铝均能与稀硫酸反应,由于镁失去电子的能力比铝强,负极失去电子,为镁。金属活动性:Mg>Al。

22.1-丁烯 C9H8O2 羧基 4 或

23.2NO(g)+2CO(g)=N2(g)+2CO2(g)△H=-746.5kJ•mol-1; 0.027mol/(L•min) c d 向左 0.14

40%

24.Cu + 4H+ + 2NO3-(浓) = Cu2+ + 2NO2↑ + 2H2O 将NO2转化为NO (2分) 3NO2 + H2O = 2HNO3 + NO 3 mol/L稀硝酸 浓硝酸 氢氧化钠溶液 打开弹簧夹通入CO2一段时间,关闭弹簧夹,将装置⑤中导管末端伸入倒置的烧瓶内 赶走装置中空气(氧气) 装置③中液面上方气体仍为无色,装置④中液面上方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第 8 页,共 8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