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卷第1期 商洛学院学报 V0lI25 No.1 2011年2月 Journal of Shangluo University Feb.2011 秦地文学研究又有新突破 论(仅学气象与民族精神——20世纪陕西地缘文学审美形态 李继高 (商洛学院科研处,陕西商洛726000) 摘要:冯肖华教授的新著《文学气象与民族精神——20世纪陕西地缘文学审美形态》,是 迄今第一部系统研究2O世纪陕西地缘文学的理论著述。构建了2O世纪陕西地缘文学的新框 架。揭示了陕西历史文化渊源与地缘文学的互文关系,描述了陕西地缘文学的本体形态,提出了 重构陕西地缘文学新格局。首次构建了一种新的地域理论新框架,有着研究方法、研究思维上的 新视野;在方法论上引申和拓展了陕西文学研究的诸多地域学空间。结构体例严密、论域视野宏 阔;古今贯通,相互印证,研究内容有质的纵深感;阐述了陕西文学气象与民族精神之关系。 关键词:20世纪陕西地缘文学;审美形态;历史文化渊源与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033(201 1)01一OO44—04 A Breakthrough in Qin Literature Study A Review on iterature A tmosphere and Natioha1. r —— e 20th Century Shaanx RegiOnal Literature A esthetics LI Ji-gao (Scientiifc Department of 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Shaanxi 726000) Abstract:Professor Feng Xiaohua S new work Literature A tmosphere and National sp r—— 船20th Century Shoanxi Regional Literature Aesthetics is SO far the fisrt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2oth Century Shaartxi Regional Literature.It framed the new 2oth Century Shaanxi Regional Literature,explored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Shaanxi historical culture and regional culture,described the ontology of Shaanxi regional culture,and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building a new Shaanxi regional literature flame.It first built a new regional theory frame,and had a new horizon in study methods and thought.In terms of methodology,many regional space of Shaanxi literature study is extended.it is systematic in structure,great in study scope.The citation from the ancient to today proves each other.It illust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aanxi literature atmosphere and national spiirt. Key words:the 20th century Shaanxi regional literature;aesthetic form;historical culture and literature 冯肖华教授是陕西文学研究领域一名资深 理论与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等发表论文 的学者,是近年来陕西地缘文学研究的积极倡导 百余篇,先后出版本学科领域论著3部。作为宝 者、实践者,在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研究 鸡文理学院陕西文学研究所负责人,策划制定了 领域都有建树。先后主持了7项本学科领域国家 “陕西地域文学研究1O卷本”研究课题,并已出 级、省厅级社科基金项目;在《光明日报》、《文艺 版了《陕西地域文学论稿》卷一、《陕西女性作家 收稿Et期:2011-01—02 作者简介:李继高,男,陕西商州人,商洛学院科研处副教授、副编审 第1期 李继高:秦地文学研究又有新突破 45 论》卷二、《贾平凹作品生态学主题研究》卷三。以 宝鸡文理学院陕西文学研究所冯肖华、赵德利、 李晓峰、马平川、孙新峰等有批评实力团队的存 在,特别是孙新峰教授贾平凹系列研究成果的独 秀,在陕西文学研究中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宝 鸡文理学院陕西文学研究所作为专业性研究机 构,自有本身的学术定位。即着眼于世纪本土文学 的高远视野,将研究课题规划为“三大方向”、“八 类课题”。1.基础性研究方向(两类课题):作家、评 论家资料性整理研究,如“陕西作家传略”、“陕 西作家评论资料集”;经典作家专题性研究,如 “陈忠实创作论”、“贾平凹创作论”等。2.通观性 互文研究方向(四类课题):文学与陕西地缘的互 文性研究;文学与陕西民俗的互文性研究;方言 与民族汉语的互文性研究;周秦伦理与陕西作家 的互文性研究。3.创新性研究方向(两类课题): 文学史研究课题,如“陕西文学发展通史”、“陕北 区域文学史”等;文学分体史研究课题,如“陕西 小说发展史”、“陕西诗歌发展史”、“陕西散文发 展史”、“陕西影视文学发展史”等。同时,研究所 已取得了本学科领域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国家 级、省厅级社科基金项目21项。出版本领域著作 《陕西当代现实主义文学本体论》、《贾平凹作品 商州民间文化透视》、《陕西女性作家论》等13 部。其成员在从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争 鸣》等权威、核心报刊发表本领域论文60余篇。 更为可贵的是,陕西文学研究所同仁之动力源自 对本土文学事业的执着,应天时人和,借地缘优 势,聚团队人气,以达文人之志在于精神的理想 追求。这是他们成功的关键。正是在这一雄厚的研 究基础上,冯肖华教授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 项目“陕西地缘文学与历史文化渊源互文性研究” 的结项成果——《文学气象与民族精神——20世 纪陕西地缘文学审美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10年10月出版,计31万字)。 该著是迄今第一部系统研究20世纪陕西地 缘文学的理论著述。作者试图立足地缘特性,从 20世纪陕西地缘文学的学科构成、审美形态、历 史生成、整体景观、价值体系、主流意识、人生样 态、人文关怀、审美风格、作家传承、格局建构等 十一个层面展开论述,构建“2O世纪陕西地缘文 学”的新框架,揭示陕西历史文化渊源与地缘文 学的互文关系,描述20世纪陕西地缘文学的审 美形态类征,探究秦地区域地缘差异与作家创作 的成因,梳理缘于地缘特性的陕西历史文化渊源 对陕西几代学人文学精神的形成,界定历史文化 之重于陕西文学创作带来的诸种病象,提出20 世纪陕西地缘文学新格局的构想。 此前在陕西学界,依凭地缘学理论观照陕西 文学的区域学研究著述尚不多见。正是从这一意 义上,冯肖华虽身在学界,有从事执教大文学之 职,但作为陕西后辈学人,却更有关注本土区域 学研究之责的意识。他依凭地缘学理论,立足地 缘特性来构建陕西地缘文学新框架,揭示陕西历 史文化渊源与地缘文学的互文关系,描述陕西地 缘文学的本体形态,提出重构陕西地缘文学新格 局的六大构想的思考,这在当前陕西文学研究中 是十分可贵的。本著述的意义首先在于首次构建 了一种新的地域理论新框架,有着研究方法、研 究思维上的新视野。其次,在方法论上引申和拓 展了陕西文学研究的诸多地缘学空间,给陕西历 史地理、伦理道德、文化教育等学科的研究提供 了有关地缘学样模的学术资讯,给陕西作家的创 作提供了地缘理论的资讯依凭,这对推动陕西文 学研究上台阶有一定的助力。 纵览全书,结构体系严密,论域视野宏阔是 特点之一。作者将其论域置于11章31万字的篇 幅中,使得全书的结构框架、理论体系有其完整 性和系统性。如在导论“陕西地缘文学的学科构 图”部分,作者勾画了陕西版图、文化艺术和呈现 出的人文精神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应有地位, 提出普泛意义上的秦人,职业意义上的代际学人 应当树立和织 陕西意识”。因为陕西作为中华 版图之重,故 世界地心在新疆,中国地心在陕 西’,之说。陕西之于中华,有太多的话题,历史根 系源远,文明血脉流长,策笔墨实难尽显。作者认 为若择其要,可以“五个位置”来解释。即地理学 位置、历史学位置、政治学位置、文化学位置和经 济学位置,而地理学位置有着中华族类土地生根 的意义,当为其要。作为地理学位置的陕西,凸显 奠定中华版图基石的显在意义和潜在价值。除上 述地心之说外,国人惯称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 化的发祥地”。那么何为发祥地,它意味着什么 呢?意味着创世、起源、兴起、生发、扩展这样的开 元基质。即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华族人,从这 里——陕西版图的草蒿绿水乡土之山野坊间繁 衍成众,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一华夏族类的创 世神话,文明史迹的生发演绎竟是那样不可思议 的从你的脚下发源,延伸……当你面对肃穆的轩 辕始祖,当你驻足常羊山,聆听着神农炎帝“金剑 劈石”,“尝百草而身亡”的撼天惊地的悲壮历史 回声时,你可曾感到这就是我们神勇而又惜民的 先人,聪颖而又智慧的先祖。他是那样的遥远而 无以膜拜其伟力,却又仿佛近在眼前能触摸到其 商洛学院学报 2011年2月 伟岸身躯。一切华夏文明的血脉由此散开,向四 面渍渗,向八方融通,织入到中华版图的每一根 神经。先祖的创世,缔造了五千年的文明,为后世 后人的生命承续提供了最佳生存的物质与精神 依凭。于是,才有了2100年前华夏族类最早的 “改革开放”(丝绸之路)的构想与实施,才有了历 时1180年的“秦州自古帝王都”的13个王朝的 盛世演迹,才有了当下被国人视为农业重镇、国 防重镇、能源重镇、经济重镇、旅游重镇、文化重 镇、以及科技教育重镇的多资源、多利用、多效益 的综合性内陆要地。如此说来,后世的辉煌,无不 得益于先世智慧的馈赠,得益于这块神奇土地的 暗佑。这些富有情感的分析和描述都是十分恰当 的。在“陕西地缘文学的本体形态”部分(第一 章),着眼于宏观本体形态类征的论评,微观区域 形态异质特色论析,以及文学样态的地缘审美向 度三个层面予以通观描述。提出本体形态所标示 的“文学构体”、“题材领域”、“文本范式”、“作家 梯队”、“风格样态”五大维度,陕北、关中、陕南各 区域形态的地缘异质,以及呈现在风格样态上的 “悲壮情怀”、“崇高情怀”、“苦难情怀”这样的基 本界定,以此来诠释陕西地缘文学的本体特质。 法国文艺批评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 自然环境、民族和时代是决定文学的三大要素, 尤其是地域的自然环境对其文学风格的影响更 为重要【l】。正因为如此,《诗经》中便有了“十五国 风”,缡骚》中孕育着湘楚风韵,域外文学便产生 了“西部小说,,(美国)、“西西里岛小说,,(意大利)、 “顿河小说”(苏联)等等缘于地域的文学文本。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基于20世纪陕西地缘文 学思考,这些命意都显示出特有的学术创新。如 “三分天下’’文学构体格局的界定。从地缘因素和 空间上说,2O世纪陕西地缘文学毫无疑问地源 于这巴山蜀水、渭河两岸、塞上荒寒之民间厚土, 又反作用于这青山绿水中,形成了源流环复的全 息文学状态。20世纪陕西地缘文学的本体特征, 基本表现为以关中为轴,牵引两翼(陕北、陕南) 的发展总趋向。如果不依作家的出生地看其寓居 地,关中的作家显然居多,如柳青、杜鹏程、王汶 石、李若冰、陈忠实等。人多气壮,氛围浓郁,其创 作实绩势必丰盈,冲向新高的合力就强,产生社 会效应的影响就大,因而便责无旁贷地统领并昭 示着20世纪陕西地缘文学的主要实绩和基本创 作流向。不难理解,关中西安是陕西的政治、经 济、文化、外交的中心枢纽,集现代文明景观于一 地,以宝鸡、咸阳、西安、渭南、铜川为一线,东进 西出,交通畅便,八百里秦川i,目极千里,是现代 文化科技交汇、学术信息传播、高校学子荟萃以 及与文学有密切关系的出版业的策源地。这些因 素之合力莫不使20世纪陕西地缘文学创作达到 了两翼不能比肩的高度。加之关中古为帝王都, 是中国古代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区域,且 均为历史上强盛王朝,被传统历史文化整理、浸 染过的关中,其文学氛围无处不在。正如有人描 述,进了西安城,随意一片瓦,都是秦汉之遗风; 随便-d,吃,都散发着某朝文化的芳香。故关中 古今多才子,形成了关中作家代代不绝,痴迷文 学,一分天下定乾坤的主导文学格局。作为两翼 之一,再分天下的陕北文学,其现行辖区涵指榆 林、延安两区二十余县。这里地处塞上,荒寒闭 塞,历史上长期处于边关战事的拉锯之间,成为 历朝囚犯、京畿贬官发配的遣散地。一统关中的 儒家思想也很难浸染,留下了“圣人布道此处偏 遗漏”的空白。正因为在未经儒家思想整理过的 这块净土上,20世纪的毛泽东和中国的一批精 英相继在这里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中国新一轮政 治革命和文化革命的伟大构想,产生了举世瞩目 的延安文艺和解放区文艺运动,涌现了一大批中 国现代文化巨子,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恢弘 的、体现民族奋进的主流文学。同时,也带动了陕 北的边缘文学和民俗艺术的勃兴,从而奠定了陕 北文学在中国革命史上的神圣地位。随着中国革 命中心的转移、作家的有序流动,虽然陕北文学 在当代有所低迷,但由于延安精神的深厚底蕴, 文学在陕北依然神圣。这里聚集着一批陕北作 家,如高建群、曹谷溪、牧笛、倪泓、塞北等。可以 说,苍凉博大、严峻道劲、酣畅不羁的陕北黄土地 文学,是对关中厚重、理性文学的极好补充,并以 其塞上独特个性为一分天下。陕南文学如山中 闺秀,掩蕴于商洛、汉中、安康的青山碧水中。从 人文大环境讲,陕南地处秦巴山区,属于古时秦 巴文化、中原文化和楚文化交融地带。陕南人以 传统古俗古礼为行为规范,在秀山丽水滋润下陶 冶着中和、淡然、柔婉的性情。典型的巴蜀文化形 成了陕南作家娟秀、灵气、清朗、柔韧的创作个 性,使陕南文学宛如轻纱幔帐般的飘逸美丽。如 今已走向全国的贾平凹、王蓬的小说,刁永泉的 诗歌,沈奇的散文,以其涓秀、柔婉、清朗、灵逸的 陕南文学风貌及丰富多彩、浓郁鲜活的民俗文化 同样作为关中厚重、理性文学的极好补充而自为 一分天下。作者准确把握陕北、关中、陕南“三分 天下”的文学格局,完成了2O世纪陕西地缘文学 形态的独特建构。 古今贯通,相互印证,研究内容有质的纵深 第1期 李继高:秦地文学研究又有新突破 47 感是特点之二。该著把陕西当代文学的创作,纳 (第六章),从“人生样态的地缘学界定”、“地缘样 入到久远的历史之中,与远古的姜炎文化、古代 的周秦文化、现代的延安文艺相连通,赋予当代 态与共和国精神的呈示”、“地缘样态与时代风尚 的多元’,三个层面,探讨人生样态与文学、作家、 文学精神的关系,以及地缘样态与共和国精神、 时代风尚的涵融、多元和流变。陕西地缘文学的 审美风格(第八章),作者认为地缘文学是自然环 陕西文学以深广的历史维度,凸显出了陕西文学 所彰显出的民族精神。在“陕西地缘文学的历史 生成”(第二章)中,作者认为“从文学传承规律 看,它的形成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姜炎文 化、周秦文化、汉唐文化是陕西地缘文学构成的 生成起点,而延安文艺的新史再造,则完成了其 新质的内化转合。从这个意义上说,陕西地缘文 学总是处在潮头和峰巅,从古到今,源远流长,这 是一种传统的惠泽与烛照,一种他地域不可比争 的荣幸”。这一界定无疑是准确的。不仅如此,作 者又从人文地理学角度,归纳概括出陕西地缘文 学的整体景观,即文学与地缘构合的整体特征, 论述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区域文学的独有风貌 和整体特征。文学与时代构合的史线特征,论述 文学不仅仅是地缘诸因素的吸纳,更是时代精神 的构合,勾勒出从40年代至90年代地缘文学演 绎的史线风貌。文学整体景观的价位确认,论述 陕西地缘文学应有的本土的、民族的、世界的文 学位置,以及尚在的诸多落差。这些思考其学术 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陕西地缘文学的作 家传承”(第九章),论述了从柳青、杜鹏程到路 遥、贾平凹,再到红柯、叶广芩,又更为年轻的“7O 后”作家,这样一个传承梯队的绵延存在。并主要 选取柳青、路遥、贾平凹、陈忠实四位成熟的且有 代表性的作家,就其“柳青经验的后世烛照”、“路 遥范式的精神承载”、“贾平凹现象的文学意义”、 “陈忠实视野的艺术精髓”四个最富有特征的层 面展开,揭示陕西地缘文学的作家传承史线,及 其内在代代相因的关系和规律。使得著述古今贯 通,相互印证。同时,文化视野与文学本位关系的 把握也较为相宜。冯肖华教授研究陕西地缘文 学,目的在于挖掘陕西意识与民族精神,虽然把 陕西当代文学放在地缘历史、地缘政治、自然地 理、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的互文中立体地加以分 析,但是并没有脱离文学本位,从文学透视社会, 使研究和现实相结合,又不失文学本位,形成了 地缘——历史——文学——作家的因缘链通观 思路。如第七 ‘陕西地缘文学的人文关怀”,提 出“素有人文关怀的地缘特性渊源”、“地缘个案 形态,人文关怀的传承”、“地缘个案形态,人文关 怀的拓展”等问题,以此来揭示作为地缘文学人 文关怀的内在特质。陕西地缘文学的人生样态 境、社会环境和历史沿革的综合产物。陕西文学 因其特有的山、川、塬俱各的地理形态和积淀丰 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人类文明史过程中,逐步 衍生出缘于本土事象物象的独特的地缘文学观 及其创作特征,即黄土地心结、父老乡亲心结、三 秦女性心结、秦风民俗心结四个维度。从创作理 念看,这是陕西几代作家共构的魂牵梦绕的草根 心结谱系;从创作审美看,它又与京津、晋冀、江 浙的地域文学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而在陕西地缘 文学的格局构建(第十章)中,思考了陕西地缘文 学的“得天优势与格局建构”、“乡土叙事与农民 人权”、“病象把脉与未来格局”、“劲旅换代与强 势消长’’等深层问题, 文学气象与民族精神之关系的阐述是该著 的特点之三。气象为“表”,精神为“里”。西部和陕 西独特的地缘文化资源,为陕西作家创作提供了 丰富珍贵的话语资源。冯肖华教授在书中指出: “新时期陕西文学的宏大叙事、关注民生、新现实 主义、多元共生等的创作气象,凝结成了独特的 陕西文学精神,那就是直面苦难、超越现实,以文 学为武器,用诗意的方式摹写现实,从而引起疗 救的注意”。“西部相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不仅未能 扼杀陕西作家内在的写作激情,反而成就了陕西 作家,柳青经验、路遥范式、贾平凹现象、陈忠实 视角陆续被文坛热议和认可。陕西作家以卓异的 姿态、刚硬的骨格、伟大的良心与其他地区作家 相区别,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坛亮丽的陕西文学风 景”。这种陕西文学精神无疑也是民族精神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中最有生命力的一种。 我以为这种理解是符合实际的。 总之,作为地缘文学研究的一部理论著述, 所提供的新的研究思路,对秦地地缘文学新学科 的建构等等方面已经显示出其应有的价值。而如 何进一步深化这一新的学科论域,如何置秦地文 学与他区域文学于地缘视域框架下的宏观比较 研究,将是我们的共同期待。 参考文献: 【1】丹纳.艺术哲学 雷辉 E京.人民文学出版礼1963. (责任编辑:罗建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