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黄山记导学案

来源:知库网
《黄山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独特的结构。

2、理清描写的思路,体会描写的形象性及描写的细腻。 3、了解对比的手法及作用。 【学习重难点】

理清描写的思路,体会描写的形象性及描写的细腻。 一、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见课文注释①

2.精读全文一至二遍,注音、注释: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悭( )吝 菡( )萏( ) 氤( )氲( ) 苔藓( ) 天蝎( )星 瓘( ) 糗( ) 褶( )皱( ) (2)注释:

氤氲: 诡奇:

3.给全文的四个部分分别加上小标题(要求:准确、简洁)。

二、合作交流学习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本部分第二自然段依次写到了哪些景物?

2.本部分的描述有何作用?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本部分写古人登山,依次写到哪些时代的哪些人物?

2.本部分主要突出黄山的什么特点?

3.本文是一篇游记,第二部分写古人登山的历史是否多余?为什么?

(三)学习第三部分:

1.本部分如何表现古人登黄山的惊险?

2.本部分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采用这一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1

3.找出本部分中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段落,并说说其作用。

(四)学习第四部分:

1.将本部分第一自然段划分为两个层次(在课文中进行)。 2.第一层写景主要突出什么特点?

3.从下面这个句子看,四座山峰在云雾中的情况各不相同,请指出它们的差异。句子:朱砂峰被吞没,桃花峰到了波涛底,耕云峰成了一座小岛,鳌鱼峰游泳在雪浪花间。

4.找出第一层中使用比喻、比拟修辞手法的句子各二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5.理清第二层中作者的行踪(依次列出经过的主要地点)。

三、课堂检测

1.笙管齐鸣,山呼谷应。风急了。西海门前,雪浪滔滔。而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码头上装卸着一包包柔软的贷物。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准可以撞碎我的帆桅,打翻我的船。 A、“笙管齐鸣”指什么声音?

B、“雪浪”指什么?

C、“暗礁”指什么?

2.下列三个句子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就其中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A、妙极!妙极了!

B、摄身光!摄身光!

C、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

2

《黄山记》学案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

(1)qiān hàn dàn yīn yūn xiǎn xiè guàn qiǔ zhě zhòu

(2)氤氲:形容云气浓郁。 诡奇:奇异。

3、①黄山概貌 ②古人登黄山 ③“我”登黄山 ④山上览胜 二、合作交流学习

(一)1、依次写到:云、雾、霞光、天女花、杜鹃、松、水、兽、禽、灵芝草、摄身光。 2、让读者先对黄山的景色有整体的了解。这一部分的概括写景是对第四部分具体写景的必要补充。有了第一部分的概括写景,就避免了只知树木,不知森林的缺陷。

(二)1、①原始社会:黄帝 ②唐代:李白③宋代:吴龙翰 ④宋代之后:普门法师等五人

2、险峻。

3、(略)言之成理即可。

(三)1、①通过写作者登山时所见的“在两大瀑布奔泻而下的光滑的峭壁上琢凿出来的”五百级罗汉级来表现。②通过引用方夜在《小游记》中表现登黄山之惊险的有关语句来表现。 2、①对比。②作用:A、说明过去要观赏黄山很不容易,更突出了观赏黄山的可贵。B、过去不容易的,现在变得容易;过去只有极少数才能欣赏到的美景,现在多数人可以欣赏到。从而赞美了当今的时代。

3、本部分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作用:(略)

(四)1、第一层:到“„„等人骑乘,便可起飞”。 2、特点:云雾时聚时散,景象瞬息万变。 3、①朱砂峰:完全被云雾遮掩。 ②桃花峰:在云雾之下。 ③耕云峰:露出峰尖。

④鳌鱼峰:露出上部,四周的波状云雾在涌动。 4、(略)

5、宾馆→左数峰 →飞来峰 →海外五峰→ 炼丹峰→ 观察台 三、课堂检测

1.A、指大风吹万物发出的声音。 B、指白色的波状的云。 C、指白云遮掩住的山峰。 2.修辞手法:反复。

表达效果:“摄身光!”这一句子连用两次,表达了作者见到摄身光之时的极度的喜悦。如果只用一次,表现出来的喜悦程度就要弱一些。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