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普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摘要:文章首先对现阶段高校普通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描述,接着对导致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因素进行了阐述,最后从政府、高校和毕业生自身三方面提出了改善就业难问题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毕业生 就业 对策
1、高校普通毕业生就业基本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呼声日渐高涨。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07年大学毕业生总数为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增幅达19.9%。2008年毕业生总数为559万人,增幅达12.9%。2009年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预计为610万,而2007年和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中,分别还有100万人和15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
以江西省为例,全省高校2009届普通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呈现如下特点:1)总体上就业率较低;2)专业冷热不均,以往冷门专业就业前景一片良好;3)就业地域性差别较大;4)高校毕业生工作满意度低;5)毕业生主动待业呈现上升趋势,自主创业者少;6)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的毕业生受到青睐。
2、制约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在经济危机下,我们可以将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其归结为以下两方面,即外部环境因素和毕业生自身因素。
2.1 外部环境因素
1)随着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应届毕业生加上未就业的往届生、新增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形成了庞大的待业队伍,而伴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不少企业停产、减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骤减,社会就业岗位的总体需求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呈现缩减态势,出现了供大于求的供需结构矛盾,社会劳动力明显过剩,导致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越来越严重。
2)近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高校毕业生的专业无法立刻改变,高校部分专业由于前几年就业情况较好,连续几年扩招,这直接导致了包括工商管理、医学、计算机等专业在内的较多热门专业就业难。
3)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而相对的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受经济不平衡因素影响,我国大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到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就业,而我国受
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沿海外向型企业受到波及较为严重,接收毕业生的人数大量减少,这直接造成了毕业生就业的压力。
2.2 毕业生自身因素
1)许多大学生的就业标准和就业观念存在一定偏差。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及其家长的就业期望值仍然较高,在城乡选择上,偏好大中城市,认为城市各方面条件胜于农村,机会相对较多,发展空间也较大;在就业单位选择上,偏好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知名企业等稳定、收入高的单位。
2)知识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不足。一方面,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往往重理论、轻实践,主要反映在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等方面,导致大学生自身水平与社会要求脱节;另一方面,现代大学生都是在优越的环境下成长,缺乏吃苦耐劳、多方合作、敬业精神,遇到困难就退缩。
3)缺乏自我认识。有的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表现为:择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主要选择标准,不愿从基层工作做起。而有的大学生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在选择就业单位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被动性,缺乏自信心。
3、缓解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和毕业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3.1 政府方面
1)优化产业结构,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能够增加不同层次、类别的就业机会,缓解供求总量失衡。
2)规范就业市场,培育完善的就业市场机制。应当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市场机制的建立和调节过程中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包括就业市场)。
3)引导大学生面向中小企业、第三产业和特定地区从事特定职业。我国由于不少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发展资金短缺、服务内容有限等原因,其吸纳就业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完全的释放。因此,在促进社会就业,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大有潜力可挖。积极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农村、基层、企业一线等特定地区或从事特定职业,政府要实施鼓励性的就业政策。
4)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后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对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实行失业登记制度,按社会保障制度给予基本生活补助,并帮助其就业。
3.2 高校方面
1)以就业为导向,转变高等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找准市场定位。拓宽人才的培养途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人才培养的手段和方法。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坚决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拓宽培养途径。
2)根据就业工作的需要,深化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组织机构的改革首先,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其次,要加强人才市场需求分析,落实就业的机构、编制和经费,围绕就业工作重建学校的管理流程。
3)要适应就业工作需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和创业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和社会需求的关系,确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主动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帮助毕业生确立与市场经济体制、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职业观、择业观。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认识自我,掌握就业技巧,顺利与社会接轨进而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3.3 自身方面
1)更新观念。现阶段的大学生须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讲,毕业生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要学会在流动中求生存求发展。同时,就业期望的适当降低并不意味着大学生要放弃自身的身份认同。在今天就业形势不甚乐观的情况下,大学生也以对社会的责任感而积极地应对这一社会问题。
2)努力提升个人能力。大学生要成功地进入就业市场,必须依靠自身的不断发展。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注重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同时重视校内活动和校外社会活动。在不影响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大胆地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校外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
3)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了解自己、客观认识自己是提高就业心理调适能力的基础。面对择业,大学生除了要客观地分析就业环境外,最主要的是要正确全面地自我评价。当今时代,竞争机制已经渗入社会各个领域和人生的整个过程。迎接新的挑战,强化竞争意识是大学生在择业前最基本的心理准备。
4、小结
大学毕业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面对新成长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情况,面对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形式下,包括政府、高校和毕业生自身在内的多方面共同努力,对于解决好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董文强、谭初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2]胡瑞仲.高等职业学校大学生就业[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唐艳阳.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自身因素及相机对策分析[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4]张波.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探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
[5]曹细玉.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同题与时策[J].教育探索,200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