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川高级中学高三(历史)教案 课 题: 4/1三民主义 主备人: 顾爱萍
备课时间: 2012.11.13 上课时间: 审核人: 备课组 上课班级: 高三( ) 课 时: 课 型: 复习课 教学目标:
三民主义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教学重难点:
比较新旧三民主义,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辛亥革命和新三民主义在推动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类归总、课堂识记、小组合作学习 教 学 过 程 考点一、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二 次 备 课 【有问必答】1、三民主义提出的标志、基本内容及其含义和评价。 2、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标志和内容及其意义。 3、三民主义要素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突破】新三民主义“新”在何处? 【考点诊断】1.孙中山先生说:“惟民生主义之意义为何?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由此,我们可认为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是 D A.管制经济资源以达成真平等 B.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定 C.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 D.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互利 2.孙中山说:“共和国家成立以后,是用谁来做皇帝呢?是用人民来做皇帝,用四万万人来做皇帝。”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B A.平易地解释了要实行民权主义的思想 B.通俗地表明了要建立君主立宪的思想 C.形象地描述了要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 D.无奈地迎合了老百姓心中的帝王思想 3.“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兴中会这一人会誓词后来纳入“三民主义”思想中的 D A.民族主义和民生主义 B.民主主义和民权主义 C.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D.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 4.1916年7月20日,孙中山 《在沪金星公司等欢送两院议员会上的演说》中提出:“我国制定宪法之初,则尚可乘机采用,且此之所谓三权者,如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固可弗论,其他二权,各国之所无者,我国昔已有之。其一为御史弹劾,即皇帝亦莫能干涉之者;其二为考试,即尽人之所崇拜者也。”下面四位同学对此评论正确的是 B A.“该设想早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即已得到完整体现” B.“说明孙中山推崇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科举选官制度” C.“可见孙中山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优越于欧美代议制” D.“反映孙中山完成了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飞越” 5.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C A.人性本善 B.舍生取义 C.民贵君轻 D.得道者多助 6.“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A A.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B.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C.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7.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文指出:“(中国)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统御整理之责;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联贯矣。”此语表明孙中山 D A.认同自由平等的观念 B.放弃民主共和的道路 C.主张三权分立的原则 D.汲取分权制衡的思想 8.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最基本的相同点是 C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节制资本 C.打倒列强,除军阀 D.平均地权 9.(16分)100多年前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材料二 同盟会提出决断性民族主义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显然,最初同盟会已把满族排除在帝国之外,同时也把关外的满洲土地排除在帝国之外。不仅如此,其实孙中山同盟会已把蒙古,西藏,新疆等排除在中国之外了。孙中山很快就认识到这是个问题,并且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1906年,孙中山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帝国的分裂与保存》 材料三 当今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历史分期有两种观点:一种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两者的分界线,另一种主张把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作为两者的分界线。(注:历史分期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其发展特点及规律。) ——《换个角度看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的学说有何特点?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6分) (2)中华民国成立后,采用五色旗为国旗,象征五族共和。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武昌起义后口号从“驱除鞑虏”改为“五族共和”的原因。(4分) (3)相对于第一种观点,材料三把新中国作为近现代史分期最主要的理由是什么?结合历史分期方法,这两种观点所依据的“质的差别”分别指什么?(6分) 【答案】 (1)特点:将西方的政治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2分) 理解:①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②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 ③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4分,写到其中2点即可) (2)推翻满清后,中国面临分裂割据的危险;(2分)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2分。若学生写到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等观点也可给2分)。 (3)以新中国成立为分界线的理由:因为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4分。答出新中国成立的其他意义可酌情给分,最高不超过4分)。 质的差别:前者的观点主要依据是实现了政治体制的改变。后者的依据是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改变。(2分) 【自主检测】见《凤凰台》课后检测与评估P79-8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