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
1.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在制定法解释方面的差异鲜明的表现在() A. 对待法典的态度上 B. 对待解释方式上 C. 对待法官的态度上 D. 对待判例的态度上 正确答案:A
2. 法律解释是法律适用中的必经环节。关于法律解释及其方法,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 “欲寻词句义,应观上下文”,描述的是体系解释方法
B. 文义解释是首先考虑的解释方法,相对于其他解释方法具有优先性
C. 历史解释的对象主要是法律问题中的历史事实,与特定解决方案中的法律后果无关 D. 客观目的解释中,一些法伦理性的原则可以作为解释的根据 正确答案:C
3. 正当性理由对应的是法的理念中的:() A. 正义性 B. 合目的性 C. 安定性 D. 合理性 正确答案:D
4. 下列不属于内部体系特征的有() A. 位阶性 B. 开放性 C. 演变性 D. 统一性 正确答案:D
5. 下列关于法律解释的哪一表述是正确的?()
A. 法律解释作为法律职业技术的核心,在任何有法律职业的国家中,其规则和标准没有不同
B. 法律解释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解释者往往只使用其中的一种方法 C. 法律解释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然存在于法律适用之中
D. 法律解释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性,因此,它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不具有客观性 正确答案:C
6. 下列不属于法律体系外漏洞填补方式的是() A. 从习惯中寻找依据 B. 目的解释
C. 依据原则和法理 D. 利用比较法的方式
正确答案:B
7. 哪种解释方式可以作为制定法解释的出发点() A. 目的解释 B. 语义解释 C. 体系解释 D. 扩展解释 正确答案:B
8. 《物权法》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天然孳息,由所有权人取得;既有所有权人又有用益物权人的,由用益物权人取得。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法定孳息,当事人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取得;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交易习惯取得。”关于这一规定,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 该规定属于法律要素中的确定性法律规则
B. 该规定对于具有物权孳息关系的当事人可以起到很明确的指引作用和预测作用 C. 该规定事实上允许法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以习惯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
D. 对“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重要法律概念含义的解释应该首先采用客观目的解释的方法
正确答案:D
9. 开放的法律漏洞的填补方式主要是利用() A. 回归法律原则 B. 类推适用 C. 事物本质 D. 目的性限缩 正确答案:B
10. 法学方法论属于法理学体系中的:() A. 存在论 B. 认识论 C. 价值论
D. 社会结构论 正确答案:B
11. 权威性理由对应的是法的理念中的:() A. 正义性 B. 合目的性 C. 安定性 D. 合理性 正确答案:C
12. 关于法律语言、法律适用、法律条文和法律渊源,下列哪一选项不成立?() A. 法律语言具有开放性,因此法律没有确定性
B. 法律适用并不是适用法律条文自身的语词,而是适用法律条文所表达的意义 C. 法律适用的过程并不是纯粹的逻辑推理过程,而有法律适用者的价值判断 D. 社会风俗习惯作为非正式的法律渊源,可以支持对法律所作的解释 正确答案:A
13. 法学方法论的主体是:() A. 法律人 B. 实务法律人
C. 学院法律人 D. 公务人员 正确答案:B
14. 魏某法学院教授,在某律师事务所担任律师,他为因佳传播淫秽录像而被起诉的毛某担任辩护人,在法庭上依据刑法学理论对罪名作了阐述,被法院采纳,魏某的辩护意见() A. 司法解释 B. 学理解释 C. 任意解释 D. 正式解释 正确答案:B
15. 法律原则具有何种功能() A. 预测功能 B. 裁判功能 C. 定义功能 D. 执行功能 正确答案:B
16. 出租车司机甲送孕妇乙去医院,途中乙临产,情形危急。为争取时间,甲将车开至非机动车道掉头,被交警拦截并被告知罚款。经甲解释,交警对甲未予处罚且为其开警车引道,将乙及时送至医院。对此事件,下列哪一项表述是正确的?() A. 在此交通违章的处理中,交警主要使用了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 B. 警察对违章与否的解释属于“行政解释” C. 在此事件的认定中,交警进行了法的价值判断 D. 此事件所反映出的价值之间没有冲突 正确答案:C
17. 下列关于裁判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 在时间维度上、裁判事实和客观事件是分立的; B. 在空间维度上、裁判事实和客观事件是分立的; C. 在时间维度上、裁判事实和客观事件是分离的; D. 裁判事实必然真实地反映客观事件 正确答案:A
18. 作为裁判事实形成基础的经验,不包括:() A. 一般社会经验;
B. 法律共同体的职业经验; C. 个体直觉和经验; D. 原初事实 正确答案:C
19. 法律解释、法律推理与法律职业、法律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法学院同学甲与乙对此有过讨论。甲认为:①法律职业的独特性与其所特有的法律思维是分不开的;②法律思维是一种仅仅依靠法官自由裁量的思维;③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是抽象的,它具体体现在法律思维中。乙则认为:①法律思维是一种仅仅进行形式逻辑推理的思维;②通过进行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能够培养和深化法律思维,有助于保持法律职业的自律和自治。下列何种选项的观点是正确的?() A. 甲的观点①和②
B. 甲的观点①和乙的观点②
C. 甲的观点③和乙的观点① D. 甲的观点②和乙的观点② 正确答案:B
20. 法学教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讲解释义,这种解释而属于() A. 立法解释 B. 司法解释 C. 非正式解释 D. 正式解释 正确答案:C
21. 某省人大常务委员会认为一项法律的个别条款在适用上存在某些困难,并认为有必要对该条款作出法律解释。根据我国宪法和立法法规定,该省人大常委会正确的做法是:() A. 对该条款直接作出法律解释
B. 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就该条款作出法律解释 C. 提请最高人民法院就该条款作出司法解释
D. 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该条款作出法律解释 正确答案:B
22. 某法院法官在审理案件中推理如下:《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张某殴打他人造成轻伤,所以对其判处二年有期徒刑。这位法官所用的是下列哪一种推理?() A. 类比法律推理 B. 归纳法律推理 C. 演绎法律推理 D. 设证法律推理 正确答案:C
23. 张女穿行马路时遇车祸,致两颗门牙缺失。交警出具的责任认定书认定司机负全责。张女因无法与肇事司机达成赔偿协议,遂提起民事诉讼,认为司机虽赔偿3,000元安装假牙,但假牙影响接吻,故司机还应就她的“接吻权”受到损害予以赔偿。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张女与司机不存在产生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 B. 张女主张的“接吻权”属于法定权利
C. 交警出具的责任认定书是非规范性法律文件,具有法律效力 D. 司机赔偿3,000元是绝对义务的承担方式 正确答案:C
24. 在裁判事实的形成过程中需要价值判断的理由是() A. 客观事实的抽象性 B. 法律规范的真实性 C. 事实范型的真实性 D. 事实范型的抽象性 正确答案:D
25. 普通法系的法官面对先例的时候、不属于法官选择的是() A. 遵循先例 B. 区分先例 C. 推翻先例 D. 变更先例
正确答案:D
26. 下列关于习惯作为法律渊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习惯是一种非正式法源
B. 习惯经过国家机关认可将上升为习惯法 C. 习惯与法律相比,习惯是优位法源 D. 习惯是特殊条件下的法源 正确答案:C
27. 005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妇女权益保障法》进行了修正,增加了“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的规定,但没有对“性骚扰”予以具体界定。2007年4月,某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规定“禁止以语言、文字、电子信息、肢体等形式对妇女实行骚扰”。关于该《办法》,下列哪一选项可以成立?()
A. 《办法》对构成“性骚扰”具体行为所作的界定,属于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立法解释
B. 《办法》属于《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下位法,按照法律高于法规的原则其效力较低 C. 《办法》属于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变通或补充规定 D. 《办法》对“性骚扰”进行了体系解释 正确答案:B
28. 下列不属于可以作为裁判事实形成基础的是() A. 理性判断 B. 经验基础 C. 逻辑判断 D. 价值判断 正确答案:A
29. 谢某、阮某与曾某在曾某经营的“皇太极”酒吧喝酒,离开时谢某从楼梯摔下,被扶起后要求在酒吧休息,第二天被发现已死亡。经鉴定,谢某系“醉酒后猝死”。该案审理中,合议庭对“餐饮经营者对醉酒者是否负有义务”产生争议。刘法官认为,我国相关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但根据德国、奥地利、芬兰等国判例,餐饮经营者负有确保醉酒顾客安全的义务,认定曾某负赔偿责任符合法律保护弱者的立法潮流。依据法学原理,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 刘法官的解释属于我国正式法律解释体制中的司法解释 B. 刘法官在该案的论证中运用了有关法的非正式渊源的知识 C. 从法律推理角度看,“经鉴定,谢某系‘醉酒后猝死’”是推理的大前提
D. 从德国、奥地利、芬兰等国家存在判例的情形看,这些国家的法律属于判例法系 正确答案:B
30. 某地电缆受到破坏,大面积停电3小时,后查知为邢某偷割电缆所致。邢某被控犯“危害公共安全罪”,处以5年有期徒刑。邢某不服上诉,理由是自己偷割电缆变卖所得仅50元钱,顶多属于“小偷小摸”行为。二审法官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维持原判。对此,下列哪一种理解是错误的?() A. 法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对邢某行为所作出的判断是一种事实判断
B. 《关于审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是司法解释 C. 在这个案件中,法官主要运用了“演绎推理” D. 邢某对自己行为的辩解是对法律的认识错误 正确答案:A
17春学期《法学方法论》在线作业
二、多选题(共 5 道试题,共 10 分。)
1. 小丽是陈某的养女,在22岁时准备与其结识半年的男朋友结婚。陈某以小丽岁数小、与男朋友认识时间太短等为由,不同意两人结婚,并禁止他们来往。从此,陈某只要发现小丽与男朋友来往,就对她拳脚相加,而且不允许她周末外出。小丽忍无可忍,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该法院根据我国《刑法》第257条第1款的规定(即“以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判处陈某拘役2个月。根据该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 法院所引用的刑法条款所规定的内容属于任意性法律规则 B. 该刑法条款对小丽的起诉行为起到了一种确定性的指引作用 C. 法院在该案件中适用的法律推理属于演绎推理
D. 法院在认定案件事实的过程中不需要运用价值导引的思考方式 正确答案:BC
2. 下列各项、被认为可以属于法律渊源的是:() A. 契约 B. 法官法 C. 政策
D. 事物的本质 正确答案:ABCD
3. 作为裁判事实形成基础的逻辑主要包括哪些() A. 必然性的演绎逻辑 B. 选择性的直觉推理 C. 必然性的归纳推理 D. 或然性的归纳推理 正确答案:ABD
4. 2002年4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第27次会议对《刑法》第294条第1款规定的“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含义做了解释,该解释为() A. 法定解释 B. 文义解释 C. 司法解释 D. 目的解释 正确答案:AB
5. 法律漏洞概念具有的特征() A. 可弥补性 B. 不完全性
C. 缺陷的存在影响法律应有的功能 D. 缺陷的存在违反立法原意
正确答案:ABC
17春学期《法学方法论》在线作业
三、判断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 法官进行事实认定和法律解释的过程是相互分离的。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2. 目的解释是漏洞补充的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3. 利益衡量是一种完全主观的法律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4. 法律推理中包含着法律论证。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5. 法律论证分为外部证成和内部证成。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6. 道德和习俗不能作为法律论证的理由。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7. 法律方法是一种自足性的科学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8. 法律论证是法律推理的特殊形式。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9. 法律推理中不包含价值判断。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10. 内部证成是解决司法裁判大前提的证成方式。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11. 文义解释是保障法律解释合理性的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12. 目的性限缩和目的性扩张是漏洞补充的法律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13. 当事人所陈述的生活事件是法官进行事实认定的基础和前提。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14. 法律思维是一种根据法律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15. 法律方法和法学方法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法律的适用方法,后者是法学的研究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17春学期《法学方法论》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
1. 下列不属于法律体系外漏洞填补方式的是() A. 从习惯中寻找依据 B. 目的解释
C. 依据原则和法理 D. 利用比较法的方式 正确答案:B
2. 下列不属于内部体系特征的有()
A. 位阶性 B. 开放性 C. 演变性 D. 统一性 正确答案:D
3. 谢某、阮某与曾某在曾某经营的“皇太极”酒吧喝酒,离开时谢某从楼梯摔下,被扶起后要求在酒吧休息,第二天被发现已死亡。经鉴定,谢某系“醉酒后猝死”。该案审理中,合议庭对“餐饮经营者对醉酒者是否负有义务”产生争议。刘法官认为,我国相关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但根据德国、奥地利、芬兰等国判例,餐饮经营者负有确保醉酒顾客安全的义务,认定曾某负赔偿责任符合法律保护弱者的立法潮流。依据法学原理,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 刘法官的解释属于我国正式法律解释体制中的司法解释 B. 刘法官在该案的论证中运用了有关法的非正式渊源的知识 C. 从法律推理角度看,“经鉴定,谢某系‘醉酒后猝死’”是推理的大前提
D. 从德国、奥地利、芬兰等国家存在判例的情形看,这些国家的法律属于判例法系 正确答案:B
4. 下列关于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说法正确的是:()
A. 作为一种法律思维活动,法律推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绝对事实和真相
B. 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思维活动,法律推理完全独立于法律解释 C. 法官在进行法律推理时,既要遵守和服从法律规则又要在不同利益冲突间进行价值平衡和选择
D. 法律推理是严格的形式推理,不受人的价值观影响 正确答案:C
5. 杨某是某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的处长,为某承包商承建的某段高速公路立交桥绿化工程结算问题向该工程的建设指挥部打招呼,使该承包商顺利地拿到了工程款,然后收受了该承包商的10万人民币。一审法院依据上述事实认为杨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第385条的规定,构成受贿罪,判处杨某有期徒刑10年。杨某不服,提出上诉。二审法院经审理认为杨某的上述行为不构成受贿罪,撤销一审判决,宣告杨某无罪。理由是,该工程的建设指挥部是一个独立的单位,其人、财、物均归该省所管辖的某市的人民政府管理,因此,该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与该工程建设指挥 A. 一审法院运用的是一种辩证推理 B. 二审法院运用的是一种类比推理 C. 一审法院运用的是一种演绎推理 D. 二审法院运用的是一种辩证推理 正确答案:A
6. 哪种解释方式可以作为制定法解释的出发点() A. 目的解释 B. 语义解释 C. 体系解释 D. 扩展解释 正确答案:B
7. 005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妇女权益保障法》进行了修正,增加了“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的规定,但没有对“性骚扰”予以具体界定。2007年4月,某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规定“禁止以语言、文字、电子信息、
肢体等形式对妇女实行骚扰”。关于该《办法》,下列哪一选项可以成立?()
A. 《办法》对构成“性骚扰”具体行为所作的界定,属于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立法解释
B. 《办法》属于《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下位法,按照法律高于法规的原则其效力较低 C. 《办法》属于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变通或补充规定 D. 《办法》对“性骚扰”进行了体系解释 正确答案:B
8. 黄某于2000年4月在某市住宅区购得一套住房,2001年7月取得房产证。当年10月黄某将住房租借给廖某。廖某在装修该房时损坏自来水管道,引起漫水,将楼下住户陈某的住房浸泡。陈某要求廖某予以赔偿。对此事件,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 黄某对自己所购买的住房仅有相对权,故其法律义务也是相对的 B. 廖某不是住房的所有人,故对陈某的损失不负法律责任 C. 此侵权案件首先应依据法律原则来加以处理 D. 此案件的处理应直接适用法的正式渊源 正确答案:D
9. 下列各项、不属于法律渊源的是:() A. 国际条约 B. 宪法 C. 政策
D. 行政法规 正确答案:D
10. 下列关于裁判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 在时间维度上、裁判事实和客观事件是分立的; B. 在空间维度上、裁判事实和客观事件是分立的; C. 在时间维度上、裁判事实和客观事件是分离的; D. 裁判事实必然真实地反映客观事件 正确答案:A
11. 下列不属于可以作为裁判事实形成基础的是() A. 理性判断 B. 经验基础 C. 逻辑判断 D. 价值判断 正确答案:A
12. 法学方法论属于法理学体系中的:() A. 存在论 B. 认识论 C. 价值论
D. 社会结构论 正确答案:B
13. 关于法律语言、法律适用、法律条文和法律渊源,下列哪一选项不成立?() A. 法律语言具有开放性,因此法律没有确定性
B. 法律适用并不是适用法律条文自身的语词,而是适用法律条文所表达的意义 C. 法律适用的过程并不是纯粹的逻辑推理过程,而有法律适用者的价值判断 D. 社会风俗习惯作为非正式的法律渊源,可以支持对法律所作的解释
正确答案:A
14. 谢某、阮某与曾某在曾某经营的“皇太极”酒吧喝酒,离开时谢某从楼梯摔下,被扶起后要求在酒吧休息,第二天被发现已死亡。经鉴定,谢某系“醉酒后猝死”。该案审理中,合议庭对“餐饮经营者对醉酒者是否负有义务”产生争议。刘法官认为,我国相关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但根据德国、奥地利、芬兰等国判例,餐饮经营者负有确保醉酒顾客安全的义务,认定曾某负赔偿责任符合法律保护弱者的立法潮流。依据法学原理,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 刘法官的解释属于我国正式法律解释体制中的司法解释 B. 刘法官在该案的论证中运用了有关法的非正式渊源的知识 C. 从法律推理角度看,“经鉴定,谢某系‘醉酒后猝死’”是推理的大前提
D. 从德国、奥地利、芬兰等国家存在判例的情形看,这些国家的法律属于判例法系 正确答案:B
15. 在裁判事实的形成过程中需要价值判断的理由是() A. 客观事实的抽象性 B. 法律规范的真实性 C. 事实范型的真实性 D. 事实范型的抽象性 正确答案:D
16. 在英国、相对其他国家而言、特殊的解释方法有() A. 文义解释 B. 黄金规则 C. 体系解释 D. 目的解释 正确答案:B
17. 有的公园规定:“禁止攀枝摘花。”此规定从法学的角度看,也可以解释为:不允许无故毁损整株花木。这一解释属于下列哪一项?() A. 扩大解释 B. 文法解释 C. 目的解释 D. 历史解释 正确答案:C
18. 某省人大常务委员会认为一项法律的个别条款在适用上存在某些困难,并认为有必要对该条款作出法律解释。根据我国宪法和立法法规定,该省人大常委会正确的做法是:() A. 对该条款直接作出法律解释
B. 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就该条款作出法律解释 C. 提请最高人民法院就该条款作出司法解释
D. 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该条款作出法律解释 正确答案:B
19. 魏某法学院教授,在某律师事务所担任律师,他为因佳传播淫秽录像而被起诉的毛某担任辩护人,在法庭上依据刑法学理论对罪名作了阐述,被法院采纳,魏某的辩护意见() A. 司法解释 B. 学理解释 C. 任意解释 D. 正式解释
正确答案:B
20. 法律原则具有何种功能() A. 预测功能 B. 裁判功能 C. 定义功能 D. 执行功能 正确答案:B
21. 下列关于法律原则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法律原则不仅着眼于行为及条件的共性,而且关注它们的个别性 B. 法律原则在适用上容许法官有较大的自由裁量余地 C. 法律原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 D. 相互冲突的法律原则可以共存于一部法律之中 正确答案:C
22. 下列关于法律解释的哪一表述是正确的?()
A. 法律解释作为法律职业技术的核心,在任何有法律职业的国家中,其规则和标准没有不同
B. 法律解释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解释者往往只使用其中的一种方法 C. 法律解释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然存在于法律适用之中
D. 法律解释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性,因此,它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不具有客观性 正确答案:C
23. 下列关于裁判事实和事实范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裁判事实规定了事实范型的真实性维度;
B. 裁判事实是经由事实范型对案件事实涵摄后确定的事实; C. 在司法三段论推论中、事实范型是小前提的组成部分; D. 裁判事实的模式决定了个案裁判事实的形成过程 正确答案:B
24. 正当性理由对应的是法的理念中的:() A. 正义性 B. 合目的性 C. 安定性 D. 合理性 正确答案:D
25. 作为裁判事实形成基础的经验,不包括:() A. 一般社会经验;
B. 法律共同体的职业经验; C. 个体直觉和经验; D. 原初事实 正确答案:C
26. 某地电缆受到破坏,大面积停电3小时,后查知为邢某偷割电缆所致。邢某被控犯“危害公共安全罪”,处以5年有期徒刑。邢某不服上诉,理由是自己偷割电缆变卖所得仅50元钱,顶多属于“小偷小摸”行为。二审法官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维持原判。对此,下列哪一种理解是错误的?() A. 法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对邢某行为所作出的判断是一种事实判断
B. 《关于审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是司法解释
C. 在这个案件中,法官主要运用了“演绎推理” D. 邢某对自己行为的辩解是对法律的认识错误 正确答案:A
27. 法律解释、法律推理与法律职业、法律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法学院同学甲与乙对此有过讨论。甲认为:①法律职业的独特性与其所特有的法律思维是分不开的;②法律思维是一种仅仅依靠法官自由裁量的思维;③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是抽象的,它具体体现在法律思维中。乙则认为:①法律思维是一种仅仅进行形式逻辑推理的思维;②通过进行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能够培养和深化法律思维,有助于保持法律职业的自律和自治。下列何种选项的观点是正确的?() A. 甲的观点①和②
B. 甲的观点①和乙的观点② C. 甲的观点③和乙的观点① D. 甲的观点②和乙的观点② 正确答案:B
28. 某法院法官在审理案件中推理如下:《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张某殴打他人造成轻伤,所以对其判处二年有期徒刑。这位法官所用的是下列哪一种推理?() A. 类比法律推理 B. 归纳法律推理 C. 演绎法律推理 D. 设证法律推理 正确答案:C
29. 张女穿行马路时遇车祸,致两颗门牙缺失。交警出具的责任认定书认定司机负全责。张女因无法与肇事司机达成赔偿协议,遂提起民事诉讼,认为司机虽赔偿3,000元安装假牙,但假牙影响接吻,故司机还应就她的“接吻权”受到损害予以赔偿。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张女与司机不存在产生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 B. 张女主张的“接吻权”属于法定权利
C. 交警出具的责任认定书是非规范性法律文件,具有法律效力 D. 司机赔偿3,000元是绝对义务的承担方式 正确答案:C
30. 下列关于习惯作为法律渊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习惯是一种非正式法源
B. 习惯经过国家机关认可将上升为习惯法 C. 习惯与法律相比,习惯是优位法源 D. 习惯是特殊条件下的法源 正确答案:C
17春学期《法学方法论》在线作业
二、多选题(共 5 道试题,共 10 分。)
1. 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关于不同的法律渊源之间出现冲突时的法律适用,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 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与地方性法规不一致的,适用地方性法规
B. 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之间的效力没有高下之分,发生冲突时由国务院决定如何适用 C. 公安部的部门规章与民政部的部门规章不一致时,按照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处理,直接选择后颁布的部门规章加以适用 正确答案:ABC
2. 类型思维具有的特征包括() A. 开放性 B. 意义性 C. 抽象性 D. 整体性
正确答案:ABD
3. 司法解释包括:() A. 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
B.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的解释 C. 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解释 D. 司法部的解释 正确答案:AC
4. 某国跨国甲公司发现中国乙公司申请注册的域名侵犯了甲公司的商标权,遂起诉要求乙公司撤销该域名注册。乙公司称,商标和域名是两个领域的完全不同的概念,网络域名的注册和使用均不属中国《商标法》的调整范围。法院认为,两国均为《巴黎公约》成员国,应当根据中国法律和该公约处理注册纠纷。法院同时认为,对驰名商标的权利保障应当扩展到网络空间,故乙公司的行为侵犯了甲公司的商标专用权。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B. 科技的发展影响法律的调整范围,而法律可以保障科技的发展 C. 国际条约可以作为我国法的渊源
D. 乙公司的辩称和法院的判断表明:法律决定的可预测性与可接受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紧张关系
正确答案:ABCD
5. 杜某委托装修公司装修新婚用房。装修公司的一个员工在杜某的房屋里自缢身亡。杜某认为,按照民间传统,死过人的房屋不宜作新房,遂起诉装修公司,要求为自己另购新房,并承担违约责任和精神损害赔偿。法院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 风俗习惯没有法律上的意义
B. 法律的正当性与风俗习惯的正当性不能等同
C. 该民间传统属于宗教信仰的范畴,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 D. 法律与人们的传统观念之间存在冲突 正确答案:BD
17春学期《法学方法论》在线作业
三、判断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 利益衡量是一种完全主观的法律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2. 法律推理中包含着法律论证。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3. 目的解释是漏洞补充的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4. 法律方法和法学方法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法律的适用方法,后者是法学的研究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5. 法律论证分为外部证成和内部证成。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6. 法官进行事实认定和法律解释的过程是相互分离的。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7. 文义解释是保障法律解释合理性的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8. 法律思维是一种根据法律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9. 当事人所陈述的生活事件是法官进行事实认定的基础和前提。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10. 道德和习俗不能作为法律论证的理由。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11. 法律论证是法律推理的特殊形式。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12. 法律方法是一种自足性的科学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13. 法律推理中不包含价值判断。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14. 目的性限缩和目的性扩张是漏洞补充的法律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15. 内部证成是解决司法裁判大前提的证成方式。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17春学期《法学方法论》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
1. 出租车司机甲送孕妇乙去医院,途中乙临产,情形危急。为争取时间,甲将车开至非机动车道掉头,被交警拦截并被告知罚款。经甲解释,交警对甲未予处罚且为其开警车引道,将乙及时送至医院。对此事件,下列哪一项表述是正确的?() A. 在此交通违章的处理中,交警主要使用了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 B. 警察对违章与否的解释属于“行政解释” C. 在此事件的认定中,交警进行了法的价值判断 D. 此事件所反映出的价值之间没有冲突 正确答案:C
2. 005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妇女权益保障法》进行了修正,增加了“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的规定,但没有对“性骚扰”予以具体界定。2007年4月,某省人大常委会通
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规定“禁止以语言、文字、电子信息、肢体等形式对妇女实行骚扰”。关于该《办法》,下列哪一选项可以成立?()
A. 《办法》对构成“性骚扰”具体行为所作的界定,属于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立法解释
B. 《办法》属于《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下位法,按照法律高于法规的原则其效力较低 C. 《办法》属于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变通或补充规定 D. 《办法》对“性骚扰”进行了体系解释 正确答案:B
3. 法学方法论属于法理学体系中的:() A. 存在论 B. 认识论 C. 价值论
D. 社会结构论 正确答案:B
4. 哪种解释方式可以作为制定法解释的出发点() A. 目的解释 B. 语义解释 C. 体系解释 D. 扩展解释 正确答案:B
5. 在裁判事实的形成过程中需要价值判断的理由是() A. 客观事实的抽象性 B. 法律规范的真实性 C. 事实范型的真实性 D. 事实范型的抽象性 正确答案:D
6. 某法院法官在审理案件中推理如下:《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张某殴打他人造成轻伤,所以对其判处二年有期徒刑。这位法官所用的是下列哪一种推理?() A. 类比法律推理 B. 归纳法律推理 C. 演绎法律推理 D. 设证法律推理 正确答案:C
7. 我国《合同法》第41条规定:“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对该法律条文的下列哪种理解是错误的?()
A. 该法律条文规定的内容是法律原则
B. 格式条款本身追求的是法的效率或效益价值,该法律条文规定的内容追求的是法的正义价值
C. 该法律条文是对法的价值冲突的一种解决
D. 该法律条文规定了法律解释的方法和遵循的标准 正确答案:A
8. 2000年6月,最高法院决定定期向社会公布部分裁判文书,在汇编前言中指出:“最高律教学和研究的宝贵素材。”对于此段文字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最高法院的裁判文书可以构成法的渊源之一
B. 最高法院的裁判文书对各级法院审判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属于规范性法律文件 C. 最高法院的裁判文书具有最高的普遍法律效力 D. 最高法院的裁判文书属于司法解释范畴 正确答案:A
9. 杨某是某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的处长,为某承包商承建的某段高速公路立交桥绿化工程结算问题向该工程的建设指挥部打招呼,使该承包商顺利地拿到了工程款,然后收受了该承包商的10万人民币。一审法院依据上述事实认为杨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第385条的规定,构成受贿罪,判处杨某有期徒刑10年。杨某不服,提出上诉。二审法院经审理认为杨某的上述行为不构成受贿罪,撤销一审判决,宣告杨某无罪。理由是,该工程的建设指挥部是一个独立的单位,其人、财、物均归该省所管辖的某市的人民政府管理,因此,该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与该工程建设指挥 A. 一审法院运用的是一种辩证推理 B. 二审法院运用的是一种类比推理 C. 一审法院运用的是一种演绎推理 D. 二审法院运用的是一种辩证推理 正确答案:A
10. 普通法系的法官面对先例的时候、不属于法官选择的是() A. 遵循先例 B. 区分先例 C. 推翻先例 D. 变更先例 正确答案:D
11. 黄某于2000年4月在某市住宅区购得一套住房,2001年7月取得房产证。当年10月黄某将住房租借给廖某。廖某在装修该房时损坏自来水管道,引起漫水,将楼下住户陈某的住房浸泡。陈某要求廖某予以赔偿。对此事件,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 黄某对自己所购买的住房仅有相对权,故其法律义务也是相对的 B. 廖某不是住房的所有人,故对陈某的损失不负法律责任 C. 此侵权案件首先应依据法律原则来加以处理 D. 此案件的处理应直接适用法的正式渊源 正确答案:D
12. 法学教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讲解释义,这种解释而属于() A. 立法解释 B. 司法解释 C. 非正式解释 D. 正式解释 正确答案:C
13. 张女穿行马路时遇车祸,致两颗门牙缺失。交警出具的责任认定书认定司机负全责。张女因无法与肇事司机达成赔偿协议,遂提起民事诉讼,认为司机虽赔偿3,000元安装假牙,但假牙影响接吻,故司机还应就她的“接吻权”受到损害予以赔偿。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张女与司机不存在产生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
B. 张女主张的“接吻权”属于法定权利
C. 交警出具的责任认定书是非规范性法律文件,具有法律效力 D. 司机赔偿3,000元是绝对义务的承担方式 正确答案:C
14. 下列关于法律解释的哪一表述是正确的?()
A. 法律解释作为法律职业技术的核心,在任何有法律职业的国家中,其规则和标准没有不同
B. 法律解释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解释者往往只使用其中的一种方法 C. 法律解释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然存在于法律适用之中
D. 法律解释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性,因此,它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不具有客观性 正确答案:C
15. 法学方法论的主体是:() A. 法律人 B. 实务法律人 C. 学院法律人 D. 公务人员 正确答案:B
16. 正当性理由对应的是法的理念中的:() A. 正义性 B. 合目的性 C. 安定性 D. 合理性 正确答案:D
17. 以下关于利益衡量方法说法正确的是:() A. 利益衡量论的学说最早出现于日本
B. 德国的利益衡量论是以概念法学为学说背景的
C. 日本利益衡量论的代表人物是加藤一郎和星野英一
D. 日本的利益衡量论认为,利益衡量只能作为漏洞补充的方法 正确答案:C
18. 下列关于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说法正确的是:()
A. 作为一种法律思维活动,法律推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绝对事实和真相
B. 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思维活动,法律推理完全独立于法律解释 C. 法官在进行法律推理时,既要遵守和服从法律规则又要在不同利益冲突间进行价值平衡和选择
D. 法律推理是严格的形式推理,不受人的价值观影响 正确答案:C
19. 下列关于法律原则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法律原则不仅着眼于行为及条件的共性,而且关注它们的个别性 B. 法律原则在适用上容许法官有较大的自由裁量余地 C. 法律原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 D. 相互冲突的法律原则可以共存于一部法律之中 正确答案:C
20. 200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解释:《刑法》第四百一十条规定的“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是指非法批准征用、占用耕地、林地等农用地以及其他土地。对该法律解释,下列
哪一种理解是错误的?() A. 该解释属于立法解释
B. 该解释的效力与所解释的刑法条文的效力相同 C. 该解释与司法解释的效力相同 D. 该解释的效力具有普遍性 正确答案:C
21. 下列不属于内部体系特征的有() A. 位阶性 B. 开放性 C. 演变性 D. 统一性 正确答案:D
22. 下列关于裁判事实和事实范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裁判事实规定了事实范型的真实性维度;
B. 裁判事实是经由事实范型对案件事实涵摄后确定的事实; C. 在司法三段论推论中、事实范型是小前提的组成部分; D. 裁判事实的模式决定了个案裁判事实的形成过程 正确答案:B
23. 作为裁判事实形成基础的经验,不包括:() A. 一般社会经验;
B. 法律共同体的职业经验; C. 个体直觉和经验; D. 原初事实 正确答案:C
24. 谢某、阮某与曾某在曾某经营的“皇太极”酒吧喝酒,离开时谢某从楼梯摔下,被扶起后要求在酒吧休息,第二天被发现已死亡。经鉴定,谢某系“醉酒后猝死”。该案审理中,合议庭对“餐饮经营者对醉酒者是否负有义务”产生争议。刘法官认为,我国相关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但根据德国、奥地利、芬兰等国判例,餐饮经营者负有确保醉酒顾客安全的义务,认定曾某负赔偿责任符合法律保护弱者的立法潮流。依据法学原理,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 刘法官的解释属于我国正式法律解释体制中的司法解释 B. 刘法官在该案的论证中运用了有关法的非正式渊源的知识 C. 从法律推理角度看,“经鉴定,谢某系‘醉酒后猝死’”是推理的大前提
D. 从德国、奥地利、芬兰等国家存在判例的情形看,这些国家的法律属于判例法系 正确答案:B
25. 法律原则具有何种功能() A. 预测功能 B. 裁判功能 C. 定义功能 D. 执行功能 正确答案:B
26. 关于法律语言、法律适用、法律条文和法律渊源,下列哪一选项不成立?() A. 法律语言具有开放性,因此法律没有确定性
B. 法律适用并不是适用法律条文自身的语词,而是适用法律条文所表达的意义
C. 法律适用的过程并不是纯粹的逻辑推理过程,而有法律适用者的价值判断 D. 社会风俗习惯作为非正式的法律渊源,可以支持对法律所作的解释 正确答案:A
27. 有的公园规定:“禁止攀枝摘花。”此规定从法学的角度看,也可以解释为:不允许无故毁损整株花木。这一解释属于下列哪一项?() A. 扩大解释 B. 文法解释 C. 目的解释 D. 历史解释 正确答案:C
28. 《物权法》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天然孳息,由所有权人取得;既有所有权人又有用益物权人的,由用益物权人取得。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法定孳息,当事人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取得;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交易习惯取得。”关于这一规定,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 该规定属于法律要素中的确定性法律规则
B. 该规定对于具有物权孳息关系的当事人可以起到很明确的指引作用和预测作用 C. 该规定事实上允许法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以习惯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
D. 对“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重要法律概念含义的解释应该首先采用客观目的解释的方法
正确答案:D
29. 法律解释、法律推理与法律职业、法律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法学院同学甲与乙对此有过讨论。甲认为:①法律职业的独特性与其所特有的法律思维是分不开的;②法律思维是一种仅仅依靠法官自由裁量的思维;③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是抽象的,它具体体现在法律思维中。乙则认为:①法律思维是一种仅仅进行形式逻辑推理的思维;②通过进行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能够培养和深化法律思维,有助于保持法律职业的自律和自治。下列何种选项的观点是正确的?() A. 甲的观点①和②
B. 甲的观点①和乙的观点② C. 甲的观点③和乙的观点① D. 甲的观点②和乙的观点② 正确答案:B
30. 某省人大常务委员会认为一项法律的个别条款在适用上存在某些困难,并认为有必要对该条款作出法律解释。根据我国宪法和立法法规定,该省人大常委会正确的做法是:() A. 对该条款直接作出法律解释
B. 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就该条款作出法律解释 C. 提请最高人民法院就该条款作出司法解释
D. 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该条款作出法律解释 正确答案:B
17春学期《法学方法论》在线作业
二、多选题(共 5 道试题,共 10 分。)
1. 形式推理又称分析推理,就是运用形式逻辑进行推理。它包括() A. 演绎推理; B. 归纳推理; C. 实质推理; D. 类比推理 正确答案:ABC
2. 200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信用卡规定的解释》规定:“刑法规定的‘信用卡’,是指由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具有消费支 A. 该解释是学理解释 B. 该解释属于有权解释
C. 该解释和刑法本身具有同等效力 D. 该解释所采用的是文理解释 正确答案:BCD
3. 贾律师在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件辩护意见中写到:“首先,被告人刘某只是为了满足其上网玩耍的欲望,实施了秘密窃取少量财物的行为,主观恶性不大;其次,本省盗窃罪的追诉限额为800元,而被告所窃财产评估价值仅为1,050元,社会危害性较小;再次,被告人刘某仅从这次盗窃中分得200元,收益较少。故被告人刘某的犯罪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不大,主观恶性小,依法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关于该意见,下列哪些选项是不正确的?()
A. 辩护意见既运用了价值判断,也运用了事实判断
B. “被告人刘某的犯罪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不大,主观恶性小,依法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属于事实判断
C. “本省盗窃罪的追诉限额为800元,而被告人所窃取财产评估价值仅为1050元”,属于价值判断
D. 辩护意见中的“只是”、“仅为”、“仅从”这类词汇,属于法律概念 正确答案:BCD
4. 小丽是陈某的养女,在22岁时准备与其结识半年的男朋友结婚。陈某以小丽岁数小、与男朋友认识时间太短等为由,不同意两人结婚,并禁止他们来往。从此,陈某只要发现小丽与男朋友来往,就对她拳脚相加,而且不允许她周末外出。小丽忍无可忍,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该法院根据我国《刑法》第257条第1款的规定(即“以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判处陈某拘役2个月。根据该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 法院所引用的刑法条款所规定的内容属于任意性法律规则 B. 该刑法条款对小丽的起诉行为起到了一种确定性的指引作用 C. 法院在该案件中适用的法律推理属于演绎推理
D. 法院在认定案件事实的过程中不需要运用价值导引的思考方式 正确答案:BC
5. 《民法通则》第七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合同法》第七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某县法院的法官在审理一起合同纠纷时认为该合同内容违反了社会公德,因此判定该合同无效。关于本案,下列哪
些选项是正确的?()
A. 法律、行政法规、社会公德都是法的渊源
B. 在本案审判中,法官的解释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性 C. 判决的可接受性是法官在判案过程所考量的因素
D. 违反公共道德的民事行为也可能被法院判为无效,这说明在司法审判中,道德规范具有和法律规则同等的法律效力 正确答案:ABC
17春学期《法学方法论》在线作业
三、判断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 法律方法是一种自足性的科学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2. 法律思维是一种根据法律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3. 法律论证是法律推理的特殊形式。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4. 内部证成是解决司法裁判大前提的证成方式。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5. 法律推理中包含着法律论证。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6. 目的解释是漏洞补充的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7. 当事人所陈述的生活事件是法官进行事实认定的基础和前提。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8. 利益衡量是一种完全主观的法律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9. 文义解释是保障法律解释合理性的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10. 法律方法和法学方法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法律的适用方法,后者是法学的研究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11. 道德和习俗不能作为法律论证的理由。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12. 法律论证分为外部证成和内部证成。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13. 目的性限缩和目的性扩张是漏洞补充的法律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14. 法律推理中不包含价值判断。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15. 法官进行事实认定和法律解释的过程是相互分离的。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