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学派别

来源:知库网


文学社团、派别、刊物

七星诗社:

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人文主义文学中代表贵族倾向的诗歌团体。由龙沙、杜贝雷等七位诗人组成,1549年由杜-倍雷执笔的《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一文是七星诗社的宣言书。该团体致力发展法兰西民族语言和诗歌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学,创作上具有热爱自然、歌颂爱情自由,反禁欲主义特点。其主要贡献在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创作上。

他们要改革流行于各地的差异极大的地方语言,统一法兰西民族语言,反对用拉丁文写作。在诗歌创作上,反对矫揉造作的浮华文风,倡导清新自然的风格。七星诗社还大力推广亚历山大诗体,推崇古希腊,罗马的诗体和意大利十四行诗,要求创造性地接受古希腊、罗马的文学遗产,建立与古希腊,罗马相媲美的民族文学。

大学才子:

英国十六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人文主义剧作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洛、李利、格林、基德。他们出身中产阶级,在大学读过书,大多受过人文主义思想熏陶,有比较丰富的古典文化修养,故称“大学才子”。

大学才子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集团,其作品在取材、思想倾向和文风上各有不同。其中约翰·李里是贵族倾向的典型代表。其剧本比喻丰富,语言典雅,文体华丽,喜欢援引神话历史,保留了英国的传统文风。罗伯特·格林的创作则充分表现了民主的倾向克里斯朵夫·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对歌德的《浮十德》有重要影响。大学才子的创作提高了英国戏剧水平,促进了英国戏剧的繁荣。

冈果拉派:

十七世纪曾在西班牙占统治地位的贵族文学流派。创始人是抒情诗人路易斯-德-冈果拉(1561-1627)。 这个诗派专为高雅人士写作。作品中多堆砌夸张的词藻,大量使用比喻、典故和隐晦难解的词汇。作品的内容也大都是表达人生无常,终归毁灭的思想。

代表作家冈果拉的前期创作主要是故事诗和抒情诗,具有抒情和讽刺的特点。后期创作则具有纤巧、造作、晦涩的风格特色。代表作:牧歌题材的长诗《孤独》,赞美牧人生活的单纯朴实,诗中充满隐喻和晦涩难解的词句,表现了冈果拉派诗风的特点。

百科全书派:

指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学者,因参与《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而得名。他们以先进的思想观、科学理性总结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成就,对宇宙人文做出了新的解释并对封建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进行了猛烈抨击。该派的出现标志着法国启蒙运动的成熟和高潮,推进了反君权、反教会的思想斗争。主要代表人物有 :达朗贝、狄德罗、卢梭等。

“一派出色的小说家”:

指19世纪40-50年代崭露英国文坛的作家。其中有狄更斯、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盖斯凯尔夫人等。他们的创作以小说为主,通过细致逼真的描写,提示劳资矛盾,关心“小人物”的命运,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生活,被马克思称为“一派出色的小说家”。

俄国自然派:

自然派是俄国文学中以果戈理为楷模,以别林斯基为中心的文学派别,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该派作家“忠实于自然”,真实地描写现实,批判农奴制的黑暗专制。作品主人公多是下层社会的小人物,即小官吏、农民、手工业者、平民知识分子等,展现他们的贫困生活,因而被贵族社会、御用文人称为“污秽的写实主义、低劣的自然派”。别林斯基在理论上充分肯定自然派的创作,并高度赞扬自然派是俄国文学中的进步力量。自然派的文学成就多以散文、小说为主。主要代表作家有:果戈理、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赫尔岑、冈察洛夫等。

十二月党诗人:

指参加十九世纪初俄国十二月党人活动的诗人。十二月党人是十九世纪初叶从俄国贵州里逐渐分化出来的一小部分贵族知识分子。他们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对农奴制不満,是贵族中的精华。十二月党诗人特别重视诗歌的政治内容 ,号召采用有重大意义的题材,描写争取祖国独立的战士,歌颂当代或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反对非创造性的古典主义,反对使人脱离斗争的保守的浪漫主义,提倡创作有民族特性的悲剧,喜剧和长诗。他们的诗在俄国文学史上有一席重要地位。最著名的代表诗人有:雷列耶夫、别斯士舍夫、丘赫尔柏凯和奥陀耶夫斯基。雷列耶夫是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发动者之一,1925年在起义的当日被捕,1926年7月13日被沙皇政府处死。

梅塘集团:-

十九世纪后期法国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文学集团,因长篇小说 《梅塘之夜》而得名。一八七九年夏,自然主义流派作家阿莱克西、赛拉尔、爱尼克和莫泊桑等,聚会于左拉的

梅塘别墅,商定各写一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小说,汇总后以梅塘之夜之名出版,次年四月,《梅塘之夜》问世。此后左拉等六人即被 称为“梅塘集团”

布卢姆斯伯里集团:

20世纪初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沃尔夫在她居住的布卢姆斯伯里地区戈登广场46号家居中,每周四晚举行的茶话会。汇集当时知识界名流,有创造性的思想家、艺术家作家、学者,讨论各种学术问题,探索新的小说观念,进行创作方法的革新。这个团体被称为布卢姆斯伯里集团。成员有作家爱摩·福斯特、美学家弗赖伊、诗人艾略特等。

四七社:

西德当代最著名拥有作家最多的文学团体,创建于1947年9月16日,其前身为《呐喊》杂志编辑部。成员包括作家 、批评家、政治家、记者和大学文学教授,文学家和评论家里希特是这个团体的发起者和组织者。该社是个没有统一的纲领、组织,1948年至1958年,每年举行春、秋两次年会,后改为每年一次。年会的内容主要为朗读和讨论文学作品。六十年代活动停顿,1972年恢复活动。“四七社”著名的作家有:伯尔、格拉斯 、瓦尔塞 、沙吕克等 。这个文学团体的文学创作,对战后德国文学影响极大 ,他们的作品反映 了当代 西德文学的概貌。

自白派:

“自白派诗歌”是20世纪50-60年代美国诗坛崛起的诗歌流派。1959年罗伯特·洛威尔的诗文集《生活研究》的发表标志自白派诗歌的诞生。该诗派采取平和的姿态,坦述个人生活隐私,行云流水般表达个人的生活体验,以向世人“自白”的方式表达自我,反

抗社会。他们反对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强调自由、即兴、真诚地写作,甚至重写或改写前人的作品。总之,以极端个人的方式将内心的一切,包括极端的痛苦的体验和盘端出。诗歌充满哲理色彩。主要代表人物有:罗伯特·洛威尔、约翰·贝里曼、安妮·塞克斯顿等。

黑山派:

又称投射派诗歌,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黑山学院”。1952年诗人查尔斯·奥尔森出任黑山学院院长,创办《黑山评论》,聚集起一大批诗人、艺术家,他们纷纷发表诗歌、文章,形成新的诗歌流派。奥尔森的论文《投射诗》是该派的理论宣言。该诗派抛弃传统诗歌的正确的语法、逻辑发展、诗节格律和韵脚,强调创作的即兴性、自发性,开放式的、自由的诗。强调史前的、区域文化的现代意义,回到与世界永恒、神秘的关系中去感知世界的神圣性。奥尔森的《翠鸟》被认为是黑山派诗歌的代表作。代表诗人还有:罗伯特·邓肯、罗伯特·克里利、乔纳森·威廉斯等。

《雅典娜神庙》: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理论奠基者史雷格尔兄弟在1798——1800年创办的宣传浪漫主义理论的文学杂志。他们以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为依据,反对古典主义理论,提出了个性解放的要求,强调热情、想象、内心、自我和生活的诗意,反对古典主义诗学传统的束缚。

《祖国纪事》:

十九世纪中期俄国的学术、文艺 、社会政治的综合性大量月刊。1839年创刊于彼得堡 ,初由克拉耶夫斯基任主编。俄国文学界的优秀人物都曾为该刊撰稿。著名的革 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主持该刊的评论栏,成为刊物的思想指导者。别林斯 基离开后,刊物倾向

日趋反动。在五十至六十年代中,成为资产阶级贵州自由主义的机关刊物 。1868年,该刊物由革命民主主义者涅克拉索夫接办后,萨尔蒂克夫-谢德林随后也参加领导,才又成为进步的民主刊物 。沙皇为了控制舆论,镇压革命,于1884年查封了该刊。

《现代人》:

普希金于1836年在彼得堡 创办的文学与政治的综合性刊物 。普希金逝世后由他的好友普苤特涅夫教授接办。该刊物从1843年起改为月刊。1847年起由革命民主主义诗人涅克拉索夫担任主编。由于涅克拉索夫团结了当时俄国杰出的作家 ,使《现代人》成为进步文学界的中心。别林斯基主持过该刊的批评栏目,并在该刊发表过文学评论。车尔尼雪夫斯基与杜勃罗留波夫又相继于1853和1856年加入《现代人》编辑部,使其成为革命民主主义者的论坛和十九世纪中叶俄国先进思想和民主阵营的总部。

《现代人》杂志发表过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评论文章,猛烈抨击了农奴制及其维护者,针对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学领域中的重要问题,宣传了唯物主义和农民革命的思想 ,捍卫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争取文学为俄国的解放运动服务,起了极大的战斗作用。1866年被迫停刊。

罗斯塔之窗:

“俄罗斯通讯社”的简称,在十月革命后国内战争时期创办。1919年秋天,马雅可夫斯基参加了俄罗斯通讯社的工作,在物质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同一些诗人画家合作,出版了诗配画的《罗斯塔之窗》。用粗糙的颜料和纸张,作画写诗,宣传党和政府颁布政策法令,报道前线传来的消息以及生活中出现重大事件。《罗斯塔之窗》起到了揭露敌人、教育民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作用。马雅可夫斯基在罗斯塔之窗工作近两年时间里,创作

了诗配画总数达数千幅。

无产阶级文化协会:

即“无产阶级文化派”,苏联早期的文学团体,成立于1917年10月,核心人物是格丹诺夫。十月革命后,这个组织发展到四十万人,曾出过十五种杂志,掌握过许多剧院。他们提出“文化自治”的口号,企图把无产阶级文化组织同苏维埃政权并列起来,宣扬党、职工会、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分别掌管政治、经济、文化,把三者独立起来。

创作上认为艺术是用“活的形象”来组织人们的集体经验,而无产阶级的经验同以往的阶级经验截然不同,因此,无产阶级的文化艺术同过去的文化遗产毫无共同之处。筹办专门学校来培养无产阶级作家 ,以建立“纯无产阶级文化“。1902年10月3日,列宁在第一次全俄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代表大会草案中,强调了无产阶级文化必须在党的绝对领导之下。但该派少数领导不顾协会的决议,继续要求独立。1902年,俄共中央严厉批判了“无产阶级文化协会” 企图脱离党的领导而谋求独立、自主的错误立场。1922年以后该团体瓦解,1932年解散。

拉普派:

“拉普”是苏联早期作家集团“俄国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的俄文简称,成立于1925年。它是苏联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到三十年代初期时影响最大的一个文学团体。最初曾在与文学中的资产阶级倾向进行斗争方面 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三十年代初却成为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发展的障碍。他们曲解党的文艺政策,在组织上大搞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否定非党作家,提出所谓“同盟者还是敌人”的口号,甚至攻击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在理论上提出否定文艺特点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创作方法”。1932年4月,联共中央从根

本上改组文艺团体,通过了《关于改组文艺团体的决议》,决定取消拉普,成立统一的全苏作家协会。参加拉普的除阿维尔巴赫等人外,还有法捷耶夫,肖洛霍夫,潘菲佫夫等人。

第三新人:

日本50年代的文学流派,以安冈章太郎、吉行淳之介、阿川弘之等为代表,他们以纤细的感觉和小市民的意识取代战后派的雄心勃勃的风格,厌恶政治性意识形态,以日常生活感觉构筑作品世界。

“纳普”:

“纳普”是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的简称。20世纪20年代初,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形成。1924-1934年间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时期。1925年成立“日本无产阶级文艺联盟”。后经过多次分裂和组合,1928年成立了“纳普”,并创建机关报《战旗》,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形成高潮。在“纳普”时期,文学创作和理论探讨都取得空前的成绩,如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和《为党生活的人》、德永直的《没有太阳的街》和藏原惟人的评论等。由于日本政府的严厉镇压,1934年,无产阶级作家同盟解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