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关爱“扶正”小学生的心理
杜海明
[摘要] 现如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就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及如何应对策略作一论述。
[关键词] 关爱 扶正 小学生 心理
[作者简介]
杜海明,男,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原安乡人,现供职于原安乡吉林小学,小学一级教师,本科毕业于河南大学,邮编:743418。
一、前言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根据《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书中所指出的正常心理健康标准、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具有稳定的情感;2、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3、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4、智力正常;5、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根据我校2013年1-6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显示:98.4的家长没有固定工作,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80.2%的家长与学生沟通不好;50.4%的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73.1%的学生依赖性强、心理脆弱;26.2%的学生存在交往障碍,懦弱怕事,性格内向,不愿意与人交往,8.3%的学生父母离异;2.4%的学生系单亲家庭。虽大多数学生生活条件良好,但心理发展不平衡,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二、当今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原因分析
当今社会,小学生们思想复杂,极易产生不良心理:
首先,家长生育子女少,对子女的期望过高,苛求孩子每次考试都得满分,不然就横眉冷对或者呵斥怒骂甚至棍棒相待。他们有时候对孩子的要求简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这无形中给孩子思想深处加了一道枷锁。
再者,教师无计可施,可又害怕时间流逝,孩子清闲,故让孩子们反复机械地练习。大量的题海战术,长期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这种索然无味的机械动作,让孩子们彻底厌倦学习,逃避学习。
另外,情感脆弱也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长期的思想禁锢和压抑,使得孩子们心理变得日渐脆弱,经不住一点点挫折。特别是家庭条件好,学习成绩好的优秀学生们。因为这些学生们总是习惯受到表扬、获得奖励、享受种种荣誉和“光环”,因此会对被批评或遭受失败毫无心理防备,一旦发生,他们根本无法接受,往往会因此不知所措,觉得苦闷无助,变得敏感多疑,郁闷烦恼,自卑失望,不愿与人交往,对陌生人持敌对态度,不能与老师、同学和谐共处,自尊心强,不能接受批评意见,思想包袱加重,有的学生甚至还会逃学,自杀。
二 关爱孩子,走进孩子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们自我概念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他们缺乏生活经验,对世界没有太多直接经验,价值观念模糊,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及其容易走向心理“弯路”。因此,我们要从孩子的心理实际出发,深入分析,对孩子潜在的心理困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关爱他们,走进他们,及时发现孩子们身上的不健康因素,给予力所能及的指导和帮助,逐步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有效“卸载”心理压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孩子们的好多心理问题都是由其所在的社会生活环境所造成的。在家里,孩子们是“小皇帝”,父母溺爱之极,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如此家庭生活环境的熏陶,孩子们变得任性顽皮,稍有挫折就叛逆逃避,心理问题凸显。在学校里,有许多小学生是特别的,他们表面自尊但内心自卑;愿意进取但畏惧困难;有参与意识但参与能力低下;有较
强的自我实现欲望但自我实现方式消极。实例:有这样一个孩子,她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可是由于父亲常年在外面打工,跟别的女人好了,对家里的妻子百般嫌弃,动不动就拳打脚踢,后来,她的妈妈因为实在无法忍受现实,毅然决然改嫁别人。孩子跟了父亲,可她的父亲常年在外谋生,一年回家一次,甚至好几年回来一次,根本无暇顾及孩子。这样孩子从小就失去了父爱、母爱,本来脆弱的心灵又受到了如此惨的打击,孩子开始变得郁郁寡欢、孤僻、懦弱、失落、封闭、自卑、敏感、多疑……别的孩子天真烂漫的童年,如诗如画;可是她的童年,是压抑着煎熬着度过的梦魇;同学们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老师不经意的批评,她都会因此而揪心思痛。
缺少父爱、母爱,缺少关爱使她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无疑是一个悲剧。
如果孩子的家庭因素确实无法改变,作为老师应该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心理,及时了解孩子的生存背景,并引起足够重视,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孩子,关心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给他们爱和温暖,逐步解除孩子内心深处隐隐作痛的心理压力,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以正面教育,指引他彻底走出黑暗奔向光明。
三、关爱孩子,心理疏导
对于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问题多数与关爱、理解、信任等缺乏有关。因此,要搞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扶正”孩子心理,须附之于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导,对此,教师与家长有着同样重要的责任。
(一)家长应正确看待和认识社会竞争,调整对孩子的期望
家长应该正确看待和认识社会的激烈竞争,更新教育观和人才观,自觉放弃对孩子的高期望值,在孩子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对他们抱合理的期望值。家长对孩子提出期望的时候,首先要用鼓励的语言提出。例如:我相信你能在原来基础上有所进步。其次,家长要注意对孩子的表扬要具体,不要笼统地表扬,如“你太好了”、“你真棒”等,这样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做。而如:“你作业完成得很好”、“你能知道预习这很好”等类似的表扬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以便今后更好地发扬下去。此外,社会各界应该高度重视“小学生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一事实,通过各种
措施减轻其心理压力,例如:进一步贯彻推行“减负”政策,不仅要减轻学业负担,更重要的是减轻心理负担。
(二)家长和教师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家长和教师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都要更新教育观念,科学地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其健康发展。小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发展,自我评价能力也在不断增长,但是并不能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认识。此时,教师和家长就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让他们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同时发扬自己的优点。小学生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特点,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性格中的积极一面,给他们充分表现的机会。此外,教师和家长要及时交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从而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
(三)家长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创造宽松愉快的氛围
父母应该互相谦让,建立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多与孩子进行接触和交流,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在教育方式上力求民主,尊重孩子,赏识孩子,多用表扬、肯定、鼓励的正面教育,还要信任孩子,尽力满足孩子独立性的需求,对于孩子的不良心理,家长要及时发现,及时遏制于萌芽状态。
(四)学校开设心理辅导课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学校应该开设心理辅导课,并且需要有一批专业的心理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状况,这样才能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有些学生考试焦虑,教师就应该在考试前专门开设缓解考试焦虑的辅导课;还有个别学生因为父母离异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这时教师就应该对其进行专门的辅导……只有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更好的学习和生活。例如:我校一年级学生李某患有考试焦虑症,考试时,总是患得患失、万分焦虑,心里忐忑不安,大脑一片空白,面对平时会的试题总是不由自主胡乱作答,所以考试成绩一直很不好,为了让他彻底摆脱此困境,我想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我每天给他抽出一定时间,让他跟其他学生一起做单元测试题,没有时间限制,没有分数限制,做多少算多少,做不完了,明天继续做,并时不时的对他进行鼓励指导,这样
日复一日,他适应了这种没有压力的考试,最终彻底摆脱了考试焦虑,成为一个做题速度快,准确率高的后进生;再如:我校二年级学生何某,她从上学始,父亲因犯错误进了监狱,妈妈改嫁别人,家里爷爷和奶奶关系也不好,两地分居,失去父母的她整天和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从没有切身感受过父爱母爱,年幼的心灵怎能承受如此重创!她平时不爱说话,不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性格孤僻,敏感多疑,稍有不顺就泪流满面,谁都不能走进她的内心,除了她奶奶。为此,我想了一个办法:我召集全校老师去她家家访,主动找她奶奶拉家常、聊天,主动夸奖孩子如何如何优秀,日渐,我们和她奶奶成了熟人,经常互通往来,孩子也开始主动跟我们搭讪,再后来,我们和孩子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我们给孩子或多或少的关爱和帮助,孩子也开始主动跟我们交流交往,性格变得开朗了,爱说话了,学习更加努力了,同学关系融洽了,心理压力减轻了,成了一个心理积极健康的好学生。
四、造就孩子,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单纯,很难理解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真正内涵,所以在关爱孩子,“扶正”孩子心理的同时,要逐步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身观和价值观教育。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文化知识教育,一般的文化知识教育具有鲜明的学科性、逻辑性和系统性,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更侧重于对人思想的改造、人格的塑造。教育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形象性和活动性。
首先,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不能灌输,以说教的方式进行价值观教育,不但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我认为应将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教学工作的具体实践中,比如,根据课文内容,把相关的价值观理念渗透进去。
其次,价值观教育要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价值观教育带有鲜明的活动性,通过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以达到震撼心灵的目的,比如,讲安全保护,与其在课堂上讲如何安全保护的技巧,不如把学生拉到街道上,让学生亲自观察,亲自找出危险产生的原因在哪里。要让学生爱惜周边环境,做环境的守护者,我们便可以把学生带到村庄、河边,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对
我们每个人的必要性,让同学们亲自感受恶劣的生活环境对我们每个人乃至人类的危害。让生动的现实带给他们心灵的震撼,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最后,价值观教育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不可以一蹴而就,有时我们开展一项很好的活动,学生也受到了教育,但是,活动结束,如果没有后续措施加以巩固,很可能成为一时的冲动,如果常抓不懈,就会形成一个习惯,把自然行为变成一种自觉行为,我们还记得汶川地震中那个敬礼的小男孩吗?当解放军叔叔把他从废墟中救出来,小男孩行了一个不标准的军礼,我想,如果不是父母、幼儿园老师平时教导有方,小男孩无论如何是不会有此举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价值观教育,犹如将一颗善的种子植入学生幼小的心灵,让它一遇到合适的土壤就能发芽开花,这才是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的终极目的。
人格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含。人格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人格的发展也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应该说,随着德育为首、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小学生的人格状况总体看是健康的,但是,改革开放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活力机制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市场经济体制初建的新时期,在新旧观念的撞击中孕育着全新的社会价值取向,这一切必然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孩子的心灵,某些影视、歌舞厅及电子游戏机也无不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发展,独生子女家庭教养的误区和离异家庭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都误导着儿童人格的发展。因此,在看清学生人格发展主流健康向上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存在的问题,金钱的诱惑、贪图玩乐、自私狭隘、孤僻封闭、固执偏见、缺乏毅力意志等行为,经不起一点挫折,生活上缺少自理能力,学习上知难而退,厌学、逃学现象。这些现象,归结起来,都是人格不健康的表现。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意识到目前小学生人格培养的必要性和艰巨性,站在现代社会的方位,以崭新的视角进行认识,以开放的思维进行探究,深层理解人格及人格培养的内核,总结以往思想道德教育的经验、汲取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根据小学阶段孩子生理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智力状况、生活经验,以及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文化情景等因素,通过分析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一致性,发现并掌握小学生人格培养的一般规律和具体操作策略,努力培养出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为基础,具有适应现代社会的“良好的人格”的跨世纪高素质新人。
总的说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沉淀,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用关爱去“扶正”任重道远。
参考资料:
1、《心理健康》栗九红 刘玉娟 东北大学出版社第1版 (2010年1月1日)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丛立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
3、《怎样教育好孩子》 王志国 延边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4、《学生心理调试指导手册》 熊华堂 张晓东 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12月1日)
5、《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朱智贤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6月9日)
英文名称:With love \"righting\" elementary student's psychological
作者拼音名:duhaiming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