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固:使牢固 本:树根) ..2. 必浚其泉源( 浚:疏通 ) .
3.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治:治理得好,太平) .
4.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凡百:大凡、所有的 景:大 殷忧:深忧) .....5.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实:的确 克:能够) ..6.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傲视别人) ..7.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董:督责 振:通“震”,震慑) ..8. 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作:兴作,建筑) .9.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危:高 谦冲:谦虚 自牧:自我约束) .....10.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壅蔽:堵塞、蒙蔽) ..11. 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兹:这 简:选拔) ..
12. 信者效其忠(效:献出) .
二、解释加点词古代汉语的意思 1. 臣闻求木之根本(古义:树根 今义:指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
2.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放纵情欲 今义:尽情地) ..3.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古义:高,很高的位置 今义:发生某种不良情况的危险性高) ..4.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义:将„„作为 今义:认为) ..三、一词多义
1.安(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形容词,安定,太平) (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形容词,安稳,安定) (3)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动词,安然,安适)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动词,奉养) (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疑问副词,怎么) (6)沛公安在哉?《鸿门宴》(疑问代词,哪里,什么地方) 2.胜(1)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谏太宗十思疏》(动词,克服,战胜) (2)沛公不胜杯勺。《鸿门宴》(动词,禁得住) (3)刑人如恐不胜,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动词,尽。完。) (4)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六国论》(动词,胜利,取胜) (5)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滕王阁序》(形容词,盛大的) (6)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动词,胜过,超过) (7)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美好的) 3.克(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动词,能够) (2)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动词,战胜,攻破) (3)克己复礼为仁《论语》(动词,克制) (4)三纳之而未克《中山狼传》(动词,成功) (5)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史记·李斯列传》(动词,通“刻”,刀刻,雕刻)
1 / 7
4.固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使动,使„„牢固,巩固) ②据秦孝公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形容词,坚固的)。 ③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坚决,坚持) 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副词,本来,原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形容词,顽固,固执) ⑥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副词,确实,实在) 5.信①信者效其忠《谏太宗十思疏》(形容词,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谏太宗十思疏》(动词,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名词,信用)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相信)
6.诚①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形容词作名词,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谏太宗十思疏》(连词,如果) 7.其(1)必固其根本(代词,它的) (2)必疏浚其泉源(代词,它的)
(3)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语气副词,表揣测的语气) (4)则智者尽其谋(代词,他的)
(5)其为惑也终不解意(指示代词,那些)
(6)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揣测,大概) (7)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 四、指出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词语
1. 必固其根本(固:形容词是动用法,使牢固)
2.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治:动词作形容词,治理得好,太平) 3.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动词作名词,行路的人,陌路人) 4. 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安: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定) 5. 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下:名词做动词,居于„„之下) 6.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正: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端正) 五、难句翻译
1、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译:道德培养得不够深厚,感情不能战胜物欲。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译:(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没有那个不是忧心忡忡却因而道德昭著,一旦取得功成后道德就随之衰退了。
3、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 译: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恭敬而内心却不服气。
4、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译:当国君的人,如果真能够做到见到自己喜欢的,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
5、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译: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要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 六、归纳本文行文思路
第一段:提出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 / 7
第二段:通过对比和层层推导,解释不积德义的危害性。 第三段:提出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七、成语积累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旧时用以谀颂封建帝王的所谓无为而治。 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里,要想到危险、困难可能会出现。
载舟覆舟:比喻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也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八、断句并翻译划线句子
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常之田暴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
【断句】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常之田, 暴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 【译文】高凤,字文通,家里把种田作为职业。他的妻子有一次曾经到田里去干活,把麦子放在院子里晒。让高凤看守鸡,防范鸡吃麦。当时天突然下大雨,高凤拿着
赶鸡的竹竿,诵读经文,没有发觉雨后地上的积水把麦子冲走了。妻子回来感到惊讶,责问他,高凤才发觉发生了这样的事(小麦被冲走了)。他后来成了一位有名的学者。 重点词汇积累:之:动词,到 暴:通“曝”,晒。暴雨:下大雨。潦水:积水。
怪:意动。感动奇怪。
附录:原文及译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臣听说要想让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不居安思危,
3 / 7
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呼?
所有君主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退,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当初创业时,能力绰绰有余;如今守成,能力却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吴和越这样敌对国家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行同陌路。虽然可以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震慑他们,但是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朽的缰绳驾驭飞奔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4 / 7
君(名词作动词,作君王)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此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作为人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适合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
5 / 7
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被)重用,君王大臣之间没有什么事情(烦心),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不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被教化,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劳损聪明的耳目,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呢。
涉及的成语
一、直接运用的:
居安思危: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指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在文中是魏征对唐太宗提出的主要论点。
载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民众犹如水,统治者犹如舟,水可以承载舟,亦可以倾覆舟。也就是说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在文中是借鉴古人的论述,从人心向背方面阐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择善而从: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追随,引申为做事或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在课文中指要挑选好的意见采纳(或采用),强调了“纳谏”的重要性。
垂拱而治:出自《尚书•武成》:“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文中是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了一种理想的政治境界。
二、灵活运用的:
正本清源:最早出于《汉书·刑法志》“岂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论,删定律令”,后来明确见于《晋书·武帝纪》“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清源:从源头上清理。意思是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其实该成语之前还有“拔本塞源”一词,出自《左传·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源,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意思是拔起树根,塞住水源,比喻丢弃或毁灭根本。这是从反面表述的。在课文中活用了这两个成语,“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伐根以求木茂,塞流而欲流长”,运用形象的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善始善终:最早出自《诗•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庄子·大宗师》中有“善妖善老,善始善终”,《史记·陈丞相世家赞》中也有“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 意思是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在课文中,“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活用了该成语,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
骨肉至亲:出自《三国志·魏书·鲜卑传》:“不如还我,我与汝是骨肉至亲,岂与仇等。”指关系最密切的亲属。课文中化
6 / 7
用了该成语,“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说明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心服口服。出自《庄子·寓言》:“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 服:信服。意思是心里嘴上都信服。指真心信服。课文中化用了该成语,“貌恭而不心服”,说明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
慎终如始:出自《老子》“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慎:敬。意思是谨慎到最后,好象开始一样,即谨慎不懈,始终如一。指为人处事小心谨慎。在《礼记·表记》中也有“事君慎始而敬终”。课文中活用了该成语,“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唐太宗勤勉政事,不要怠惰。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出自汉代王符的《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课文中化用了该成语,“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
赏罚分明:出自汉代王符的《潜夫论·实贡》:“赏罚严明,治之材也。”《汉书·张敞传》中有“敞为人敏疾,赏罚分明”,意思是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形容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其实早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有“僭赏滥刑”一词,“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意思是赏的不是有功的人,罚的不是有罪的人,泛指赏罚不当。只不过该成语是从反面论述的。课文中,“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说的就是要“赏罚分明”,不能因喜怒而“僭赏滥刑”。
人尽其才:出自《淮南子·兵略训》:“若乃人尽其才,悉用其力。”意思是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课文中“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也就是说“人尽其才”,这也是做到十思后的一种理想境界。
劳身焦思:出自《史记·夏本纪》:“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劳,费;焦,忧虑。意思是劳苦身躯,苦思焦虑。形容人为某事而忧心苦思。课文中“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化用了成语“劳神焦思”,强调君主如果能做到十思,就可以达到“垂拱而治”的境界,而不用忧心苦思了。
7 /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