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荷马史诗风俗描写探微

来源:知库网
2Ol5年5月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 Science) May.2015 第44卷第3期 Vol_44 NO.3 荷马史诗风俗描写探微 陶铖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摘要]荷马史诗是百科全书式的世界文学经典作品,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风俗描写为其重大艺术成 就之一。史诗浓墨重彩广泛深入地描写了战争风俗、生活风俗、宗教风俗等社会风俗,展现出一幅幅鲜活生动的 风俗图景,并在风俗画中含蓄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折射出古希腊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文明。 [关键词]荷马史诗;风俗描写;文化底蕴 [中图分类号]:I 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623(201 5)03—0024—06 叙事性文学作品有两大表达方法,一是叙述,一 是描写。文学描写多种多样,有人物描写,景物描 写,还有风俗描写。风俗描写即关于风土人情、时尚 习俗、社会生活传统的描写。如果说叙事是作品的 争”的意思。两部英雄史诗,特别是前者,广泛地描 写了早期奴隶社会的大规模战争,展现出多方面的 战争风俗。 特洛亚战争为何爆发?是希腊人为夺回被特洛 亚王子帕里斯拐走的阿伽门农之弟墨涅拉奥斯的妻 子海伦。阿基琉斯为何愤怒?是因为希腊联军统帅 脊梁,那么,描写便是作品的肌肤。凡杰出的长篇叙 事性文学作品,一般都有很好的风俗描写,像外国文 学中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肖洛霍夫的 《静静的顿河》、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国曹雪芹的 《红楼梦》及鲁迅、沈从文、老舍的小说等。 阿伽门农凭借权势抢走了他的女俘布里赛伊斯。阿 伽门农为何强占阿基琉斯的女俘?是因为他迫于箭 神阿波罗的强大压力不得不将自己宠爱的女俘—— 阿波罗的祭祀克律塞斯的女儿克律塞伊斯,交还她 父亲,而以阿基琉斯的女俘作为补偿。阿勒珊德罗 斯(帕里斯别名)王子为何要与墨涅拉奥斯决斗?是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英雄史诗,卷 帙浩繁的长篇叙事性作品,其重大艺术特色之一就 是有着广泛而成功的风俗描写,展现出一幅幅鲜活 精妙的风俗图画。其风俗描写主要表现在战争风 俗、生活风俗、宗教风俗诸方面。本文即通过对荷马 为“争取海伦和她的财产”。每当战争胜利,就将夺 取的财富和美女作为“荣誉礼物”进行分配。阿基琉 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爬梳剔抉,对其风俗 描写作一深入地探索和论析,并从风俗描写中透视 其文化内涵文化底蕴。 斯的女俘和阿伽门农的女俘都是希腊人“攻陷埃埃 提昂的圣城特拜”后的“战利品”。特洛亚战争之后, 九死一生的希腊将士携带着劫掠来的财富和妇女满 载而归。为掠夺美女和财产而战,这便是当时最基 本的战争根源和战争风俗。 荷马史诗之一的《伊利亚特》是直接正面地描述 了特洛亚之战,无疑是重大的战争题材的作品。另 一掠夺本身是强盗行为,是非道德非正义的,但在 特洛亚战争时代,乃至荷马时代,为掠夺财富(包括 妇女)而进行战争却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或者说 积极意义。当时所处的古希腊时代,是由氏族社会 部《奥德赛》虽然反映的是战后希腊英雄奥德修斯 了若干有关特洛亚之战的内容,因此在广义上仍属 返乡复仇的故事,但也是特洛亚战争的延续,并补叙 向奴隶制社会转化的时代,也就是由公有制向私有 制转型的历史节点,占有财富积累财富是私有制发 于战争题材。《奥德赛》的本意就是“奥德修斯的战 [收稿日期]2014一l1—17 [基金项目]内蒙古高校研究项目“蒙古族史诗的现代阐释与比较”(NJSZ1102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陶铖(1973一),男,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24・ 第3期 陶铖/荷马史诗风俗描写探微 展不可或缺的历史必然,就如近代的资本原始积累 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必然一样。 尽管伴随着的是血泪和枯骨,但体现了基本的时代 精神和社会要求。 从荷马史诗中我们看到,在长达1O年之久的特 洛亚战争中,无论是希腊联军还是特洛亚联军,个个 士卒奋勇拼杀,不惜生命,前仆后继。他们除了为侵 夺财产或保卫财产而战外,还在为荣誉而战。尤其 是交战双方的主要英雄人物阿基琉斯和赫克托尔, 都将荣誉看得高于生命。阿基琉斯已经预知自己如 果退战即可保全性命,却会失去荣誉;而继续参战则 必将失去生命,但能获得荣誉。他毅然决然地选择 了后者,重上沙场,浴血奋战,赢得了荣誉。赫克托 尔也为了“给后代留下英名”,“还要大战一场”,明知 不是阿基琉斯的对手,仍抛妻舍子,置父母的力劝、 苦劝、哀劝于不顾,坚决迎战强敌,宁可“光荣战死城 下”,终究以身殉国。 为财产、奴隶和荣誉而战是荷马史诗所反映的 时代最重要的战争风俗、战争文化、战争精神。 在荷马史诗中,我们还会看到,交战双方在进行 某种重大决策时,往往要召开各种会议。如在《伊利 亚特》的第2卷中,一上来就写了希腊统帅阿伽门农 召开全体将士大会,此前还召开了“由心高志大的长 者们组成的议事团”的小型议事会。将士们与会踊 跃,纷至沓来,“有如密集的蜜蜂一群群从洞里飞出” “结队赴会场”;“会场上喧嚷阵阵”,气氛非常热烈。 通过议事会和全营大会,最终做出了继续进攻特洛 亚都城的决定,于是“很快发动一场非常强烈的恶 战”。在同一卷中,还写到了神使伊里斯“到达特洛 亚人那里,那些人正在/普里阿摩斯的大门内老少聚 集开大会。”希腊主将阿基琉斯也多次召集会议,如 “天神一连九天把箭矢射向军队,第十天阿基琉斯召 集将士开会”(《伊利亚特・第1卷》);“神样的阿基 琉斯迅速奔行于海岸,/他大声呼叫,召唤勇敢的阿 开奥斯人,/……/都赶来开会……”(《伊利亚特・ 第19卷》)又如在《奥德赛》第2卷中,一开篇也写了 奥德修斯之子特勒马科斯召开民众大会,决定外出 探访父讯。 议事会不仅在世间召开,而且在神界也召开。 主神宙斯就多次在奥林波斯山上召集诸神开会议 事,如“宙斯从峡谷密布的奥林波斯山顶/命令特弥 斯去召请众神前来开会,/女神到各处把众神召来 宙斯的宫廷。”(《伊利亚特・第2O卷》)在这次奥林 波斯神界宫廷会议上,宙斯决定让众神自由选择助 战方,下界参战:“克罗诺斯之子这样说,激起一场恶 战,/众神纷纷奔赴战场,倾向不一样。”《奥德赛》一 诗肇始于奥德修斯被神女卡吕普索困在奥古吉埃岛 上达7年之久后终被神明允其离岛归乡,这种“坚定 决议”是由神明们开会作出的。 荷马史诗描写的开会议事风俗多表现在战争 中,是原始氏族社会军事民主形态的遗存,体现了奴 隶社会早期军事民主化的回光返照。人类历史的发 展过程就是由民主一集权一民主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伊利亚特》虽然写的只是长达1O年之久的特 洛亚之战最后几十天的事情,却将战争描写得酣畅 淋漓,气势磅礴。金戈铁马,盾牌长枪,战车滚滚,铠 甲闪闪,杀声盈野,尸骨成堆,既有大规模的列阵拼 搏,也有小范围的个体决斗。史诗描绘的一幅幅战 争博弈图,同样是一幅幅战争风俗画。在这血雨腥 风、枪光剑影的风俗画中,我们看到了奴隶社会早期 战争的极端残酷性,不仅有敌我双方的互相杀戮,还 有对战俘的百般虐待。最典型的虐俘事件莫过于阿 基琉斯的虐尸。阿基琉斯因赫克托尔杀死他的好友 帕特罗克洛斯而重新出战,并最终将赫克托尔杀死。 赫克托尔死后,阿基琉斯仍不罢休,“他把赫克托尔 的双脚从脚踝到脚跟的筋腱割开穿进皮带”,然后拴 上战车,脑袋拖地,策马驰驱,恣意凌辱,“赫克托尔 的脑袋就这样在尘埃里翻滚”。同样,赫克托尔在杀 死帕特罗克洛斯时,也表现得极为残忍,“拖着他想 用利剑把脑袋从肩上砍下,/然后把尸体交给特洛 亚群狗饱餐。”这种虐尸行为不仅表现了阿基琉斯、 赫克托尔个人的凶残性,也反映了奴隶制社会早期 战争的残酷性,这种残酷性又是和英雄主义、争取荣 誉、个人生命价值联系在一起的。 战争是残酷的,又是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特 别是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有其历史必然性。在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 特征,形成不同的战争风俗战争文化。荷马史诗所 呈现的就是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阶段地中海 沿岸希腊人和特洛亚人的战争风俗战争文化。我们 完全可以说,荷马史诗是一部博大的古希腊时期奴 隶制战争的百科全书,战争风俗的描写是其中极为 重要的画页。 荷马史诗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战争风俗,但并非 仅仅描绘了战争风俗,还展现出浓郁的一般社会生 活风俗。这些生活风俗主要体现在婚俗、葬俗、家庭 ・ 25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44卷 生活、田园耕作等方面。 婚俗可说是一个历史时代的重要标志,不同的 荷马史诗中还表现了以女俘为妻的习俗,特洛 亚战争本身就是为了争夺财富和美女。希腊人战取 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婚姻风俗。荷马史诗所表 现的婚俗是多元的,既有氏族公社时期婚俗的残留, 又有奴隶制社会早期婚俗的演变与进步。 女俘后,或以之为妻,或以之为奴,当然即使为“妻”, 也带有“奴”的成份。希腊主将阿基琉斯以女俘布里 塞伊斯为妻,且宠爱有加。希腊统帅阿伽门农也欲 以掠夺来的女俘克律塞伊斯为妻,当他迫于箭神阿 荷马史诗是希腊神话与史实的结合,也是神与 人的结合。史诗中写了诸多的神灵,这些神灵聚居 在奥林波斯山上,实际上是一个以主神宙斯为家长 波罗的强势高压不得不释放她后,又将阿基琉斯心 爱的女人布里塞伊斯霸占为已有,她们二人都是希 的大家族,或者说是家庭。包括天后赫拉在内,奥林 波斯诸神都与宙斯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海神波塞 冬为宙斯的兄弟,赫拉与宙斯是兄妹,其他诸神则皆 为宙斯的子女。神灵家族即凡人家族的折射和投 影,从这个神灵家族中可以透视出世俗家族。宙斯 虽为最高神灵,奥林波斯家庭中的家长,但名分上只 有一个妻子,那就是天后赫拉。这也就折射出,在这 种由氏族制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已实行一 夫一妻制,起码在形式上是这样的。这种一夫一妻 制的婚姻风俗最典型地体现在奥德修斯身上。奥德 修斯是伊塔卡王,希腊英雄,并最终以木马计攻下特 洛亚的都城伊里昂。他在出征特洛亚之前已经结 婚,妻子名佩涅洛斯。他们二人都忠贞于爱情忠贞 于婚姻。奥德修斯经历了1O年特洛亚战争和10年 海上漂泊,却始终坚定不移地要回归家园,渴望夫妻 团聚。当神女卡吕普索将他强留海岛,“阻留在深邃 的洞穴,一心要他做丈夫”时,他仍“深深怀念着归程 和妻子”。即使神女“应允使他长生不死,永远不老 朽,可是她未能把他胸中的心灵说服”。他的真诚感 动了神灵,“终于决定让他返回家乡”。他又历经重 重风险,终于回归故园与妻子团聚。佩涅洛佩同样 忠贞于奥德修斯,伊塔卡的众多贵族子弟赖在他们 家里向她求婚达3、4年之久,向她施加各种压力,但 她仍毫不动摇忠贞之心,恋夫之情。她采用缓兵之 计,以织布为借口,一直在愚弄和欺骗众求婚人,使 他们的目的不能得逞。她以泪洗面,痛苦度H,离别 2O年后,终于和奥德修斯得以团圆,“又回到渴望的 婚床”。奥德修斯不仅是一夫一妻制的典型,而且谱 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爱情之歌。 特洛亚王室也是一个以国王普里阿摩斯为家长 的大家族。他有许多子女,也并非一母所生,但名分 上却只有一个妻子赫卡拍,即赫克托尔的母亲。赫 克托尔作为特洛亚的王子,第一英雄,也只有一个妻 子安德罗马克。 从原始社会的群婚、杂婚、乱婚,到对偶婚,再到 奴隶制社会的一夫一妻制,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 26 ・ 腊军攻陷特洛亚的城市特拜后的战利品。掠夺妇女 为妻为奴即为早期奴隶社会的一大婚姻风俗和文化 特征。 荷马史诗也描写了婚礼风俗。婚礼风俗是婚姻 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在表现形态。虽然史诗并 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匠神赫菲斯托斯为阿基琉 斯锻造的盾牌上的绘画反映出来。盾画生动地描绘 出这样一副婚礼景象:夜幕之下,火炬闪耀,新娘被 “从闺房送到街心”,婚歌响亮,乐曲回荡,“青年们欢 快地旋转舞蹈”,“妇女们站在各自的门前惊奇地观 赏”。这是早期奴隶制社会的婚礼风俗,既隆重又欢 快。这也反映出,在奴隶社会也并非只有血腥和残 忍,苦痛与悲伤,也有祥和欢乐、自由畅快的一面。 荷马史诗既写了婚俗,又写了葬俗。生老病死, 婚丧嫁娶,也成了当时社会的重大仪式礼俗。《伊利 亚特》中着重描述了两次重大的葬礼,一次是阿基琉 斯为帕特罗克洛斯举行葬礼,一次是普里阿摩斯王 为赫克托尔举行葬礼。 帕特罗克洛斯是与阿基琉斯一块长大的伙伴和 朋友,二人感情至深,情胜手足,并一起参加了希腊 联军和特洛亚战争,皆为战功卓著的希腊英雄。在 希腊联军遭受败绩、危在旦夕之际,帕特罗克洛斯挺 身而出,代友参战,不幸死于赫克托尔的枪下。阿基 琉斯冲冠一怒,为给好友报仇,重又披挂上阵,终将 赫克托尔杀死。此后,阿基琉斯便为帕特罗克洛斯 举行了极为隆重的葬礼。首先由士兵们砍伐树木, 收集柴薪,“叠起一个长百步宽也百步的焚尸堆”,然 后“极度沉痛地把朋友的尸体抬上堆顶”,并将绵羊、 曲角牛杀死“取出脂肪把尸体从头到脚裹严”,再将 “剩下的牲体”置于死者的尸旁;还将“四匹高头大 马”、帕特罗克洛斯生前喂养的两头爱犬和特洛亚人 的12个贵族子弟殉葬。阿基琉斯先是“剪下一绺褐 色的头发”“放到朋友的手里”,后又“缓缓地绕着柴 堆行走。”尸体焚化后,将骸骨装进黄金罐,“用双层 脂肪牢牢封紧”,最后堆土成坟。葬礼前要举行“丧 礼晚宴”,建坟立墓后还要进行祭祀竞技活动,包括 第3期 陶铖/荷马史诗风俗描写探微 战车、拳击、摔跤、赛跑、投掷等各项体育比赛,并以 “大锅、三脚鼎,/许多快捷的马匹、驮骡、强壮的肥 牛,还有许多腰带美丽的妇女和灰铁”作为奖品奖励 优胜者。荷马用第23卷一整卷近900行诗详细描 述了阿基琉斯为帕特罗克洛斯举行的规模宏大的葬 礼。葬礼后阿基琉斯还车拖赫克托尔的尸首“绕着 他的伴侣的坟冢奔驰”,这也是为了祭祀帕特罗克洛 斯。此葬礼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丧葬风俗,也表现 了阿基琉斯深厚至极的待友之情。 赫克托尔战死后,阿基琉斯对其尸体进行了百 般凌辱,但他的父亲普里阿摩斯王在奥林波斯神明 的佑助下终将他的尸体赎回,并为之举行了隆重的 葬礼。如果说阿基琉斯为好友帕特罗克洛斯举行的 是公葬、国葬,那么,普里阿摩斯为自己的儿子赫克 托尔举行的就是私葬、家葬了。阿基琉斯同意休战 11天让特洛亚国王为自己儿子举行葬礼,也表现了 他尚有一定的恻隐之心。 赫克托尔的葬礼与帕特罗克洛斯的葬礼类似, 都生动地体现了奴隶社会的丧仪葬俗。首先,人们 将赫克托尔的尸体放到绳索做的停尸床上,接着由 歌手领唱挽歌,妇女们即以悲声相和。赫克托尔的 妻子安德罗马克、母亲赫卡柏、弟媳海伦分别领唱挽 歌,哀诉衷曲。“他们花九天功夫拉来大堆木柴。/ 在第十次曙光呈现,照临众生时,/把尸首放在火葬 堆上,点火烧焚。”然后哀悼痛哭,敛骨装罐,垒石起 坟。全诗以“他们是这样为驯马的赫克托尔举行葬 礼”一句结尾。一部15 000余行的史诗《伊利亚特》 以赫克托尔的葬礼终篇,足见葬礼在当时时代的重 要性和荷马对葬礼的重视。 阿基琉斯是荷马史诗中最伟大的英雄,史诗并 没有直接和正面地写到他的死亡和葬礼,但在《奥德 赛》的最后一卷里,却通过阿伽门农和阿基琉斯灵魂 的对话,进行了补叙。阿基琉斯战死后,希腊人将其 尸体夺回,安放灵床上,涂抹油膏,追悼17天后,于 第18天举行火葬,并同时焚化了“许多肥羊和无数 的弯角牛”。火葬时,许多希腊将士身披铠甲,围着 火堆巡行呐喊。火化后将其白骨装入双耳黄金罐, 与其好友帕特罗克洛斯合葬一处,并“为他们建立了 一座巨大而光辉的陵墓”。 帕特罗克洛斯、赫克托尔、阿基琉斯都是火葬, 火葬寓着凤凰涅檠、浴火重生的意思。当时人相信 人是有灵魂的,火葬后灵魂不灭,可以升天。他们的 丧葬仪式虽有所区别,但大同小异。这说明,当时无 论是希腊人还是特洛亚人,都形成了基本一致且相 对定型的丧葬形式,累积成风俗,并深深地打上了奴 隶制社会的烙印,以人殉葬便是奴隶制文化的一个 显著特征。当然,荷马史诗呈现的只是贵族的丧葬 礼俗,大量的普通百姓的丧葬大概就没有这么隆重 阔气了,成千上万的战死士兵更是葬身旷野,成为野 狗的口中食、腹中餐了。 奴隶社会早期已经有了家庭,荷马史诗也展现 了家庭生活风俗。史诗描写了普里阿摩斯、奥德修 斯、涅斯托尔、墨涅拉奥斯等的家庭生活。他们是王 公贵族家庭,有着美宅大院,堂皇的宫殿,“这些回音 萦绕的宫室里到处是/闪光的青铜、黄金、琥珀、白 银和象牙。”他们牛羊无数,奴仆成群,有牧猪奴、牧 牛奴、牧羊奴,还有侍女、优伶、歌人。他们花天酒 地,欢乐饮宴,过着极其奢糜的生活。这就是奴隶社 会早期大奴隶主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赫菲斯托斯为阿基琉斯所造铠甲的绘画中, 还反映了当时的农耕、收获、放牧等生产风俗和舞蹈 娱乐风俗,或“许多农人在地里赶着耕牛来回往返地 耕地”,“割麦人手握锋利的镰刀正在收割”,“收获季 节人们沿着它把葡萄采集”;或“四个黄金雕制的牧 人守护着牛群,/九条奔跑敏捷的猎狗跟随着他 们”;或“许多青年和令人动心的姑娘在场上/互相 手挽手欢快地跳着美丽的圆舞”。这些盾画所表现 的生产、娱乐风俗还透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祥和欢 乐景象。这说明,在早期的奴隶社会中,并非只有残 酷和血腥,苦难和惨痛,也有平和冲淡、其乐融融的 人性化的一面。 荷马史诗是希腊神话与历史的结合。希腊神话 中的诸神在荷马史诗中几乎都出现过。这些神灵聚 居在奥林波斯山上,却直接参与和操纵着人间事,无 论是特洛亚之战,还是奥德修斯返乡复国,都有神灵 的影子在,而且是主宰。 神话即关于神的故事。神是原始先民通过超级 想象臆造出来的超自然的崇拜偶像,图腾。神是人 格化的神,神格化的人。奥林波斯山上的诸神从主 神宙斯到一般神,都是半神半人,有人称之为不死的 凡人。神灵们有着人的七情六欲,音容笑貌,体征长 相,喜怒哀乐,性格特点,只是被赋予了一定的超自 然力和永生不死的宿命。在神的基础上,便进一步 产生了关于神的故事,这就是神话。神话是对自然 现象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虚幻扭曲的反映,是一 种折射,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 27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44卷 神话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但已具有宗教的萌芽, 或说是原始的自然宗教,有论者便将荷马史诗中所 蕴含的希腊神话称之为奥林波斯宗教。宗教的本质 就是对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有了神灵就有了基本意 义上的宗教,神话即最初的宗教形式。 荷马史诗中的奥林波斯宗教虽没有教义教规, 但却有了一定的宗教仪式,如祈祷、献祭、预卜命运 等。祈祷是一种典型的宗教仪式,“各种宗教都有。 由信教者以赞美、感谢、禀告、恳求等方式,向他们所 信仰的天、地、神等进行祷告,祈福禳灾。”l1]1毗 荷马 史诗两部作品中,都写了不少祈祷,《伊利亚特》尤 甚;希腊人和特洛亚人都进行祈祷,希腊人尤甚。 《伊利亚特》开卷第一句“女神啊,请歌唱佩琉斯 之子阿基琉斯的/致命的忿怒”,便是史诗作者荷马 向文艺女神缪斯的祷告和祈求。接着又写了阿波罗 的祭祀克律塞斯向希腊人请求赎回做了俘虏的自己 的女儿遭到占有者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拒绝后向 阿波罗做的祈祷:“银弓之神……请听我祈祷……请 听我祈祷,使我的愿望成为现实,让达那奥斯人在你 的箭下偿还我的ltl2N。”克律塞斯老人的祈祷得到了 箭神福波斯・阿波罗的正面回应,他的愿望得以实 现。在这同一卷中,还写了阿基琉斯向作为自己母 亲的女神忒提斯进行祈祷;又写了克律塞斯的女儿 获释后,祈求他“为达那奥斯人消除这场十分悲惨 的、流行的疫难。”第6卷中,详细地记叙了赫克托尔 的母亲赫卡柏在儿子的请求下,带领许多年老的妇 女到雅典娜庙里去许愿、祷告,祈求女神使希腊人战 败,但“她们这样祈祷,帕拉斯・雅典娜没应允”。在 《奥德赛》中,也多次写到祈祷,如第3卷即写了皮洛 斯王涅斯托尔向雅典娜祈祷:“老人用调缸掺和好美 酒,连声地祈祷,/向提大盾的宙斯的女儿雅典娜祭 奠。”第14卷中,写到牧猪奴“向所有的神明祈求,/ 祝愿智慧的奥德修斯终得返回家园。” 祈祷是凡人与神灵的交流,在当时社会中已蔚 成风气。与祈祷相联系的是献祭。如果说祈祷还只 是精神的口头宗教仪式,那么,献祭已是物质的宗教 行为,是世间凡人为了某种目的,向神灵供献牺牲等 祭品。献祭可分公众的集体祭和个人的独祭,即公 祭和私祭。一般说来,公祭比私祭的规模要大。荷 马史诗中,称这种隆重大祭为百牲祭。百牲祭之 “百”是指祭品众多,而非准确的数字。荷马史诗对 百牲祭有着详细描述,如当希腊人为了平息阿波罗 的愤怒,由奥德修斯带着百牲祭品到达克律塞送还 克律塞斯的女儿时,老人便高兴地为阿波罗举行了 ・ 28 ・ 百牲祭:先将祭品摆在祭坛周围,撒上“粗磨的大麦 粉”,然后宰杀牺牲,“剥去牺牲的皮,把牺牲的大腿 砍下来”,上面放上生肉,进行焚烧,并“奠下晶莹的 酒液”;又由希腊年轻人举行奠酒仪式,再由他们“整 天唱悦耳的颂歌,/赞美远射的神,祈求他平息忿 怒。”“阿波罗为此而心里很喜悦”,并给希腊人“送来 温和的风”,让他,ffl Jl ̄利地返航。当希腊联军不顾阿 基琉斯的愤怒罢战,再次向特洛亚人发起进攻时, “他们每个人向一位永存的天神献祭,/祈求能够避 免死亡和战斗的辛苦。”联军统帅阿伽门农也“宰了 一头五岁肥牛”,邀请长老们一起向主神宙斯献祭, 但宙斯并没有“满足他们的心愿”。 阿基琉斯作为希腊联军的主将和第一英雄,也 常向天神献祭,《伊利亚特》第9卷写到“他叫他的亲 密伴侣帕特罗克洛斯/向众神献祭,那人把祭品扔 到火里。”第23卷写到他在为帕特罗克洛斯举行葬 礼时,“他离开焚尸堆站住,祈求波瑞阿斯/和泽费 罗斯两位风神,答应奉献/丰富的祭礼。他用金杯 不断奠酒……” 奥德修斯是贯串荷马史诗两部作品的重要人 物,他在《伊利亚特》中是忠于希腊联军忠于阿伽门 农积极参与特洛亚战争的英雄,在《奥德赛》中,更是 返乡复仇的英雄和唯一的主人公。在特洛亚战争 中,他曾和狄奥墨得斯勇敢地夜探敌营,并为此“向 雅典娜献祭”:他首先跳进海里沐浴,洗净全身,“周 身浓浓地涂上一层橄榄油”;然后“从满盈的调酒缸 里,/淘取甜蜜的美酒向雅典娜虔诚祭典。”在《奥德 赛》中,也曾写到奥德修斯的妻子佩涅洛佩向雅典娜 祈求:“如果当年多智的奥德修斯曾在这家里/向你 焚烧祭献的牛羊的肥美腿肉,/现在就请你不忘家 情,拯救我儿子……”在该史诗的第3卷中,还描述 了皮洛斯人的大规模的献祭活动:献祭在海滩上举 行,“把全身纯黑的牯牛献给黑发的震地神”;“献祭 的人们分成九队,每队五百人”,且“各队前摆着九条 牛作为奉献的祭品”;最后“把牛腿焚献神明”。其人 数之多,声势之壮,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祈祷 和献祭是最为重要的两大宗教仪式宗教活动,二者 往往结合在一起,或先祈祷后献祭,或边祈祷边献 祭,或先献祭后祈祷。祈祷与献祭的紧密结合,便完 成了一次完整的祭祀行为。 荷马史诗中还表现出另外一种宗教风俗,即信 命运,畏天命,宿命观念大行其道。所谓宿命,就是 由上苍神明决定凡人的吉凶祸福、生死遭际和事情 的成败得失。荷马史诗中充分体现了是由奥林波斯 第3期 陶铖/荷马史诗风俗描写探微 神明,特别是主神宙斯决定凡人的命途和战争的胜 负。“宙斯在地板上放着两只土瓶,瓶里是/他赠送 的礼物,一只装祸,一只装福,/若是掷雷的宙斯给 一侧下倾,/滑向哈得斯……”(《伊利亚特・第22 命运是人类先民臆造的一种不可抗拒的神秘力 卷》),“哈得斯”即冥府,意味着死亡。 量,反过来又被认为主宰着人类。荷马史诗中不仅 人混合的命运,/那人的运气就有时候好,有时候 坏。”史诗中,人人相信命运,事事决于天命,神明主 宰一切。 表现了凡人对命运的信仰,而且也表现了命运对凡 人的实际控制。相信命运就是相信神灵,也就是一 种宗教意识,宗教心理。宿命观念是宗教思想的重 宿命论最典型地体现在阿基琉斯身上。阿基琉 斯是女神忒提斯与凡人佩琉斯之子,母亲早就预告 他:“你注定要早死,受苦受难超过众凡人”。他自己 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精神上的宗教习俗。 祈祷、献祭是宗教仪式,物质化的宗教风俗,宿 命观是意识化的宗教风俗,它们共同彰显出荷马史 诗深厚浓重的宗教文化。 荷马史诗如同一个博大精深的风俗画廊,充分 展示了战争、生活、宗教等社会风俗及其文化底蕴。 从这一幅幅风俗画面中,我们看到了奴隶社会早期 地中海沿岸的历史文明。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荷 马史诗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奴隶社会的历史教科书。 也向人说自己有母亲预告的“两种命运”,或“留在特 洛亚城外作战”而早死,或回归故土而“性命却长 久”。他最终确实战死在异域土地上,实践了他的宿 命。奥德修斯也是个宿命体现者,他战后漂泊十年 而最终归乡复仇的每一步都由神明安排,尤其雅典 娜与其命途相伴始终,直至最后的与敌方化干戈为 玉帛,盟誓修好。特洛亚英雄赫克托尔之死是由主 神宙斯决定:“天父取出他的那杆黄金天秤,/把两 个悲惨的死亡判决放进秤盘,/一个属阿基琉斯,一 个属驯马的赫克托尔,/他提起秤杆中央,赫克托尔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Exploration of Custom Description in Homer’S Epic TA0 Che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Hohhot,Inner Mongolia,China 010022) Abstract:Homer’S Epic,one world—famous encyclopedic classic,has various artistic achievements,in which the custom descrip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In the book,social customs such as the war customs,life customs and religious customs are described deeply and extensively,showing a series of vivid custom pictures.In the pictures the rich cultural deposits can be seen clearly which reflect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transition period from the Clan society tO the Slavery society in the old Greece. Key words:Homer’S Epic;custom description;cultural deposits 【责任编辑阿茹汉】 ・ 29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