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
1、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四大爱情剧:《拜月亭》《西厢记》《墙头马上》《倩女离魂》 3、南戏里的四大传奇:《拜月亭》《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
4、四大奇书:神魔小说《西游记》、世情小说《金瓶梅》、英雄传奇《水浒传》、历史演义《三国演义》
5、《儒林外史》的结构艺术: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6、《三国演义》的三绝是:
二、名词解释
1、元杂剧:是融合了前代各种表演艺术,把唱、念、科、舞等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用北曲演唱的、具有民族风格的戏曲艺术形式。
2、元杂剧的体制: 元杂剧一般由四折组成,有的剧本前或折与折之间会加一个楔子;折与楔子构成一本,但不等于一个作品,有的作品可以超出一本,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四折四种,不相重复。每个宫调又有曲牌——曲子的调名;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杂四类。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宾白是唱为主,白为宾;科是指表演动作。唱词与说白本已含有人物在唱念时的动作。特别标明的“科”,通常指唱白以外的动作。剧中称为“科”,指演员的做工、武打、歌舞等表演,有时为音响效果。 3、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主要的、完美的、甚至唯一的体裁。主要从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特点是:分回标目,成为一种段落整齐,又前后连贯的结构模式。它是通俗小说的直接源头,明代小说就是在它的基础上获得巨大发展的。
3、红娘形象:她有着受压迫奴役者的是非标准和由此而生的正义感,是促成崔张爱情的功臣。她是一个性格爽朗乐观、热心肠、有正义感、机智泼辣、品格高尚的卑贱者形象。她聪明勇敢,伶牙俐齿,有着下层人民优秀的道德品质,成为成人之美的热心人的代名词。
1
三、简答题或论述题
1、《窦娥冤》思想内容是什么?课本P217
以元代社会生活为背景,通过窦娥悲惨的一生,深刻地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现实:高利贷的残酷剥削,流氓无赖横行,社会秩序混乱,谋财行凶随时发生;衙门暗无天日,贪官污吏草菅人命;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善良的人民饱受欺凌,横遭虐杀。窦娥作为一个弱女寡妇,安分守己,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安排和生活煎熬,竟被飞来横祸卷进社会矛盾冲突的漩涡里,最终被杀害。这说明那个社会阶级矛盾的尖锐复杂,任何地方都随时可能出现不测风云。 2、分析窦娥人物形象。
(1)饱受封建压迫、苦难深重的典型悲剧形象。
她三岁丧母,七岁离父,被抵债做了童养媳,成亲不久又成寡妇,被恶势力压迫成为死囚,一连串的不幸都落到她的头上。
(2)是遵守封建道德,尽孝守节的本分善良的妇女形象。
窦娥的性格有善良温顺的一面:忍受苦难、恪守妇道、孝顺。丈夫死后,婆婆是是孤苦的老人,她要尽供养侍奉责任。所以当昏官毒刑拷打她,“一丈下,一道血,一层皮”,她也没有屈服,但听说要对婆婆用刑,为救婆婆屈从招供。被押赴刑场时,怕婆婆看到会哀痛,求官人走后街。被冤杀后,她的鬼魂还哀求父亲收养婆婆。
(3)是反抗封建压迫、富有斗争精神的形象。
她的性格又有刚强不屈的一面。她被押赴刑场时,发出了惊天动地的控诉和呼喊:“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这控诉里有愤怒、委屈、埋怨、抗争、期待。是对张驴儿的反抗、对贪官的指责、对命运的抗诉。她不但要昭示冤枉,而且还要对残暴的统治者进行报复与惩罚。这说明,被压迫人民是不甘忍受欺凌奴役的。窦娥指天骂地,实际上是对黑暗社会发出的强烈控诉和抗议,是对封建统治秩序的批判与否定。 3、分析《西厢记》艺术特色
(1)巧妙的结构和生动的剧情,使《西厢记》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舞台效果。
《西厢记》是两条线索、两类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的。以老夫人为一方,以张、
2
崔、红娘为一方而展开的维护和反抗封建礼教的矛盾冲突,是全剧的主线;崔、张、红娘三者之间由于出身教养和性格差异而引起的矛盾冲突是副线。两条线索互相交错,矛盾冲突波澜起伏。情节发展委婉曲折,变幻莫测,扣人心弦。 (2)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传神。
红娘:她有着被压迫奴役者的是非标准和由此而生的正义感,是促成崔张爱情的功臣,是一个性格爽朗乐观、热心肠、正义感、机智泼辣、品格高尚的卑贱者形象。她聪明勇敢,伶牙俐齿,有着下层人民优秀的道德品质,成为成人之美的热心人的代名词。
莺莺:她是反封建反礼教的叛逆性格的贵族少女。美丽善良,温柔多情。外表矜持,内心炽热。既深受封建礼教的濡染,又有着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她有叛逆的性格。不满老夫人的约束;与张生眉目传情;对功名淡薄。但是人物形象具有局限性,崔莺莺追求爱的真情,大胆叛逆传统,然而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也表现出动摇、反复、羞怯、恐惧。
张生:他是封建礼教叛逆者形象。第一,他是聪慧、痴情的书生,执着追求爱情,对爱情忠贞不渝。第二,他是一个才华出众、情真意专的志诚种,一见了莺莺,就忘记了求取功名的大事,而且采取了一系列热烈、大胆的方式和真诚的努力,来获取莺莺的爱情。第三,他是一个傻角,“疯魔汉”,傻乎傻冒,迂得可爱。但是他很软弱,是“银样蜡枪头”,居然揣摸不透莺莺的心事。 (3)剧本突破了一本四折与主唱角色的分配惯制。
以《董西厢》为蓝本,对西厢故事又进行了艺术再创造,写成了五本二十一折的大型杂剧。
(4)语言华美中有本色,丽藻中显质朴。
①善用唱词来披露人物内心世界中难为人知的隐秘。
如: 一上场:“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②善于提炼民间口语,熔铸古典诗词,创造出清新自然而意蕴深远的语言。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莺坐车、张骑马,同赴长亭,塑造离别经典意境。
3
4、《红楼梦》人物分析:
贾宝玉:封建贵族阶级叛逆公子典型,作者理想的主要体现者: (1)鄙视功名富贵,讨厌仕途经济,背弃封建主义的人生道路。
反对科举功名,看不起科举仕途。他“行为偏僻性乖张”,逃避封建教育,厌读“四书五经”。把追求功名利禄之徒骂为“国贼”。凡是劝他讲求“仕途经济”的人,他都当面给她们难堪,斥之为“混账话”。
(2)不满“金玉良缘”,向往“木石前盟”,追求全新的爱情观念和恋爱方式。 木石前盟寓示的是超越世俗、反朴归真的真挚爱情。他与黛玉初见却似曾相识、一见钟情。金玉良缘寓示的是执迷现实、追名逐利的世俗婚姻。他与宝钗的婚姻只是延续香火、富贵荣华的牺牲品。
(3)无视封建的伦常和秩序,具有朴素的平等意识和民主思想。
①主张男女平等,提出女尊男卑论。他的名言是“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 ② 以审美的态度看待聪明灵秀的女孩子。
如文中写道:“凡山川日月只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自然流露的是对女性的直接赞美,他认为只有女子才保存了天地的灵秀。
林黛玉:(P502)封建贵族阶级女性叛逆者的典型,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损害、所吞噬了的弱女子。
(1)其突出的性格特征是多愁善感,多疑任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常便泪道不干的。”这个性格特征,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的不幸。在林黛玉生活的时代,一个女子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她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叛逆行为,同她所处的环境发生尖锐的冲突,但她又无力战胜险恶的环境。而且因为家世的关系,她比别人更容易伤感,更缺少安全感。她在生活中喜怒无常。宝玉同她生分,她恼怒流泪;宝玉向她倾吐真心,她也恼怒流泪。她时时感到有一种压力,有一种危险,在威胁着她同宝玉的爱情。于是常常多愁善感,多疑任性。
(2)孤高乖僻,幼稚天真。她孤傲,她看不起的人,绝对不会因为任何理由去喜欢去巴结。她的命很不好,但是从来没有丢失自我,很有个性,很纯正。黛玉
4
是个真性情的女子,脱俗,率真。一大家子都在,她也敢让宝玉喝她的酒,而且她也敢说自己心里的想法。当宝钗在她母亲怀里撒娇时,她也直言不讳,说是欺负她没娘的人。一家人看戏完毕,王熙凤让大家猜芳官跟谁相似,只有湘云毫不避讳地说是她林姐姐。而这时黛玉就不顾所有人的感受,甩手离开了。这是黛玉本色,也反映了她任性幼稚,不顾场面有失大体。
(3) 总之:林黛玉既是一个封建的叛逆者,又是一个贵族小姐,一个弱女子。爱情是她整个生命的寄托,当她无法战胜恶势力和封建婚姻制度对她的威胁时,她就只有“焚稿断痴情”。而爱情的破灭,也是她的生命的结束,这便是她的悲剧命运。
薛宝钗:(P503、P504)恪守封建礼教而终成牺牲品的典型,其形象特征为: (1)虔信、恪守封建道德观念。她完全生活在理智之中,是一个按封建淑女的全套规范自觉行动着的人。她是一个封建卫道士,她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忠心耿耿,自觉捍卫,自愿殉葬。她的灵魂的每一个角落都已经被封建礼教所污染,失去了人性之光,人性之美。
(2)有城府,“会做人”。 她善于体察长者的旨意。贾母出钱为她做生日,问她点什么戏,喜吃何物,她竟点了贾母喜欢的热闹戏文,说了老人家喜吃的甜烂之物。在适当的时机,她会不露痕迹地迎奉贾母,讨王夫人的欢心。她对下人也能施以小恩小惠,甚至连为人不齿的赵姨娘,也能不越大礼,因而博得了上上下下的称赞。她又会避嫌远祸,她偷听了小红向坠儿谈起与贾芸的私情,采用“金蝉脱壳”的法子,使小红、坠儿认为不是她在偷听,而是黛玉在偷听,做得自自然然,天衣无缝,虽非有意嫁祸,但避嫌的目的已经达到。她知晓黛玉是她的对立面,却能使黛玉心里感激她。总之,她生活在反动腐朽的习惯势力之中,生活在各种复杂的矛盾之中,却像鱼游水中那样自然。
(3)“任是无情也动人”。宝钗动人的只是外表,她的内心深处是无情的。她的无情的具体表现是对人的冷,是冷漠,是冷酷,甚至她吃的药丸也叫“冷香”。 金钏被逼跳井自杀,连封建奴才袭人想素日之情,也不觉流下泪来,而她却对王夫人说“或是在井傍边儿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又说如果真是赌气自杀,也不过是糊涂人,也不为可惜。这是对惨死者的冷酷,对杀人者罪责的开脱,无形之中
5
得到了杀人者的欢心。尤三姐自杀,柳湘莲出走,连呆霸薛蟠也泪痕不干,甚至痛哭一场。可宝钗听了并不在意,便说道:“俗语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人与旦夕祸福,这也是前世命定„„”她已经丧失了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
王熙凤:(1)王熙凤是《红楼梦》中最生活化、最生动、最丰富的一个形象。 如:文中描写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这不是一般的赞美,而是赞叹,更是惊叹,似乎还是由衷的赞叹,因为她还用了两个很有分量的副词“真”和“才”,将这惊叹表达得自然、得体,活脱脱一个语言大师。有一派扑面而来新鲜热辣的生活真气,语言独多俗语俚语歇后语等口语中的精华,她的状物拟人叙事言情都很生动。比方赌钱,她指着贾母的钱箱子,“得了,得了,把我面前的这一吊也拿去得了,里头的钱在招手了,你就一骨脑儿的拿去,省得里头的钱费事儿”。她还会用谐音对偶等使语言风趣生动,它的源头在于生活本身所包含的信息和智慧。
(2)王熙凤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中首屈一指的“末世之才” 。 她的“才”主要表现在她出色的管理上,她精明能干,是治家的能手,她能把庞大的荣国府打理上上下下平平安安,管理着贾府大大小小的事,是贾府的大管家。 她的超群才干,在协理宁国府的过程中更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与施展。在去宁国府之前,王熙凤先对宁国府进行了“管理诊断”,她一针见血地指出,宁国府在管理上存有五大弊病: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并据此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 (3)王熙凤最显著的性格特点是“辣” 。她的“辣”表现在泼辣,毒辣。贾母在向林黛玉介绍她的时候说:“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泼皮破落户,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她的毒辣更多情况更多场合表现为逞威弄权、滥施刑罚。她“辣”到赶尽杀绝,不留后路的地步。她没有什么“妇人之仁”,没有什么“恻隐之心”,她作了事以后,从来不后悔,而且她要斩草除根。如把贾雨村远远的充发了、治死张华父子、害死尤二姐等,从这可以充分领教其手段之辣,“辣手”常常是形之于外的,机心则深藏于内。 (4)但同样也逃不脱悲剧的命运,吃人的同时也被人吃。
6
她贪财弄权,害死好几条人命,机关算尽太聪明,最终自食其果,自取其祸。
5、《聊斋志异》思想内容:
(一) 揭露社会黑暗,赞扬被压迫者的反抗。 (1) 借阴间影射阳世的《席方平》,揭露官府的黑暗。
(2) 借历史针砭现实的《促织》,揭露统治者的荒淫、官场的黑暗、吏治的腐败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二)广泛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危害。 (1)考官昏聩,贤愚不辨,如《司文郎》
抨击科举、讽刺考官的佳作。王平子、余杭生、宋生、瞎和尚四个人物,王平子和余杭生是现实的人物,宋生是鬼,瞎和尚是半仙似的人物。 其中“瞽僧嗅文”的奇特情节,对文运颠倒的荒谬现实予以尖刻的嘲讽,字里行间亦流露出作者的愤懑不平。宋生是鬼:一心要帮王平子考中进士。余的文章吃得咳嗽,但是放榜时他中了!
(2)醉心科举,神魂颠倒,如《叶生》
他文章词赋,冠绝当代,可是连个秀才都没考中,终生困顿。后来,他受到县令丁乘鹤的欣赏和扶持。但在乡试中,他依然落榜,终于病倒郁闷而死。可叶生不知自己已死,为了感谢丁乘鹤的知遇之恩,他的鬼魂随好友丁乘鹤而去,悉心教育并帮助丁的儿子使之考中进士。后来叶生终于在丁父子的帮助下考中了举人,然而,当他衣锦还乡,回到家里时,妻子却吓得要命,因为他是早已死去的人了。故事概括了封建社会中未及第的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控诉了科举制度埋没人才的罪恶。
(三)抨击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歌颂纯真爱情,寄托人生理想。 (1)提倡男女真情,尊重女性人格。
如:婴宁蒲松龄笔下最美的女性,天真浪漫,惹人喜爱。一个人见人爱的角色。尤其是她的笑,让人久久回味。婴宁那沉鱼落雁、钩人心魄的美貌。来自山野,那里没有世俗的浸染。无忧无虑。本是个狐狸所生,鬼母养大的可爱少女。王子服与婴宁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2)崭新的爱情观。肯定真诚相爱,自由结合。
7
(3)抨击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
如:《窦氏》谴责负心汉。有个贵家公子南三复,到窦家避雨,勾引窦家女孩儿,窦氏生下男孩后,又嫌是农家人,窦氏深夜抱孩子到南家来敲门,不肯开门,让窦氏冻了一夜,冻死在门外。后来娶了千金小姐,一过门,就吊死在后花园。又娶进士的女儿,可是花轿抬来是死尸。终被官府判了死罪。 (四)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
《崂山道士》讽刺好逸恶劳的人必然碰壁。《画皮》讽刺贪色的男子,提示要善于识别生活中化装成美女的恶魔。
6、《聊斋志异》艺术特色: 1、“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鲁迅说:“《聊斋志异》虽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屈,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中国小说史略》)
2、《聊斋志异》中的作品,情节离奇曲折,富于变化。
《聊斋志异》每叙一事,力避平铺直叙,尽量做到有起伏、有变化、有高潮、有余韵,一步一折,变化无穷;故事情节力避平淡无奇,尽量做到奇幻多姿,奇中有曲,曲中有奇。曲而不失自然,奇而不离真实。例如篇幅较长的《促织》,虽写生活中的事,也有小儿魂化蟋蟀的奇幻情节。 3、《聊斋志异》善用多种手法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
第一,《聊斋志异》刻画人物时,善于通过主要特征和生动细节写人。例如写婴宁,作家抓住她爱笑、爱华两个特征,加以反复渲染,于是她天真无邪的性格便跃然纸上。
第二,《聊斋志异》所写鬼狐花妖,作家一方面赋予他们以人的社会性,另一方面又保持他们的某种自燃性,写得狐有狐形,鬼有鬼态,从而显得生趣盎然。如虎精苗生的粗犷,牡丹精葛巾的芳香。
4、《聊斋志异》的语言十分有特色,它具有文言文的简练,典雅,又不失小说的生动形象。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也十分突出。
8
五、《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自己展开叙述)(P475-P479)
《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1、《儒林外史》塑造了一系列科举迷的形象,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对人精神的摧残,它使人神魂颠倒,愚昧无知。如:周进、范进 (P475)
2、《儒林外史》描写了纯朴青年的蜕变过程,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对人的灵魂的腐蚀,它使人的精神堕落,道德败坏,廉耻丢尽。如:匡超人 (P476) 3、《儒林外史》把批判科举同批判理学、礼教结合,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更深广。如:王玉辉 (P476-477)
4、《儒林外史》把批判科场与批判官场结合,深刻说明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不是贪官酷吏,就是土豪劣绅。如:南昌王太守、严贡生(P477-P478)
5、《儒林外史》还歌颂了一些反对科举,鄙弃功名的正直人物。如:王冕、杜少卿、沈琼枝(P479)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