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格式整理版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一)第一章【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 A型题
1. 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构成本原是: 地
D.风E. 气
A. 水 B. 天 C.
2. 气的根本属性是: 动
E. 静止
A. 上升 B. 下降 C.外出 D.运
3. 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 对立制约
C.交感合和
A. 互根互用 B.
D.消长平衡 E. 相互转化
4. 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指: 后天之精 微
C.自 然 界 之 清 气
A. 生殖之精
D.肾中所藏之精
B.
E. 水谷精
5. 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机
C.气化
D.彼此感应
E. 神
A. 气 B. 气
6. 精气神学说中的“神”主要指: 现及其内在规律
一切生物生命力的外在表现 以上均是
B. 人体内一
A. 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 切生命活动的主宰 D.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C. E.
优质 .参考 .资料
-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7. 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 用 的作用 水火
C.神的作用
WORD 格式整理版
B. 气的作 E. 精气生养神
E. 寒热
A. 动静
B.
A. 精的作用
D.精气互化的 作用
8. 阴阳属性的征兆是: C.上下
D.晦明
9. 阴阳比较完 B. 事物的对立统
E. 事
整而简要的概念是: 一
A. 事物的对立
C.事 物 的 一分 为 二 D.事物内部的一分为二
10. 阴阳感是指:
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谐状况 运动 二气 的对峙 结果
B. 根由 B. 阴 阳
A. 阴阳二气的和 C. 阴阳 二气的相互
E. 阴阳
A.
二 气 是 运 动 的
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11. 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生和变化的:
C.形式
D.物质
E. 现象 12. “动极者镇之 A. 交互感应
B. 对立制
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阴阳的: 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 相互转化 13. “阴者,藏精
A. 制约
B.
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 交感
C. 消长
D.互根
E. 互用 14. “无阳则阴无以生,阴则 A. 交互感应
B. 对立制约
C.互根
阳无以化” 说明阴阳的: 互用
D. 消长平衡
E. 相互转化 15. 根据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
A. 心
B. 肺
C.肝
D.脾
E. A.
中属于阴中之阳的脏是:
肾 16.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阴的脏是: 心
B. 脾
C.肝
D.肺
E. 肾 17.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 A. 心
B. 肺
C.肝
D.
五脏中属阳中之阳的脏是:
脾
E. 肾 8.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至阴的
优质 .参考 .资料
-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是:
A. 心
B. 肺
C.肝
WORD 格式整理版 D.脾
E. 肾 19. 根据阴阳属性 A. 心
B. 肺
C.
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阴的脏是: 肝
D.脾E. 肾 20.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
A. 上午
B. 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
中之阴的是: 夜
E. 以上均非 21.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阳中
A. 上午
B. 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 以上均
B. 阳 E.
之阴的是: 以上均非 是:
22.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 A. 前半夜
B. 后半夜
C.上午
D.下午
非 23. 可用阴阳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 病治阴
C.阴损及阳
D.重阴必阳
A. 阳胜则阴病
E. 阴虚则阳亢 24. “阳病 A. 阳损及
B. 阳盛伤阴
C.
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 阴虚阳亢 用于下列何证:
阳虚阴盛
D.阳气暴脱
E. 阳虚阴盛 25. “阴病治阳”的方法适
B. 阳胜阴虚
C.阴虚阳亢
D.
A. 阴阳虚
E. 阴阳两虚
26.以补阴药为主,适当配伍补阳药的治疗方法属于: 阳 B. 阳中求阴 C.阴病治阳 D.,阳病治阴 “脾”归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何归类法: 络绎法 C.以表知里法
说明五行间的: A. 相生
D.试探法 B. 相克
E. 以上均不是 A. 取象比类法
A. 阴中求 27. 把 B. 推演
E. 反证法 28.“亢则害,承乃制” C.相乘 D.相侮 E. 制化
29.“见
肝之病,知肝传脾” ,从五 行之间 的相互 关系看 ,其所 指内容 是: A. 木疏土 脾病传肾属于:
B. 木克土 A. 相生
C.木乘土 B. 相克
D.木侮土
E.土侮木
30.
C.相乘 D.相侮 E. 母病及子 31.
优质 .参考 .资料
-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WORD 格式整理版
属于“子病犯母” 的是: A. 脾病及肺 B. 脾病及肾 C.肝病及肾 D. 肝病及心
E. 肺病及肾
32. 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
D.抑木扶土
E. 培土制水
A. 培土 33. “泻
生金 B. 佐金平木 南补北”法适用于: 亢 C.肾阴虚而心火旺
C.泻南补北
A. 肾 阴 虚 而 相 火 妄 动 D.肾阴虚而肝阳亢
A. 整体观念
B. 心阴虚而心阳
E. 肾阳虚而心火越 34. B. 阴阳学说
C. 五行
属中医学一般思维方法的是: 学说 D.精气学说
E. 比较、演绎、类比 35. 五官中的“舌”属火,
D.以表知
主要采用的是何种归类方法: A. 比较 B. 演绎 C.类比
里 E. 反证 36. 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属于: 演绎 D.以表知里 法学上属于: B 型题 绎、类比 法的是:
A. 比较 B. 类比 C.
E. 试探 37. 考查对象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在方 A. 比较 B. 演绎
C.类比 D.反证 E. 试探
A. 精气学说
(二) B. 比较、演
1. 属中医学一般思维方法的是: C.诊断方法 A. 寒者热之
D. 治疗方法 B. 热者寒之
E. 预防方法 C.阳病治阴
2. 属中医学哲学方 D.阴病治阳 E. 滋 4. “壮水之主,以制阳
阴扶阳 3.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 光”指的是: A. 阴阳的运动 B. 阴阳的交感 的互根 E. 阴阳的平衡 交感的基础是:
C.阴阳的制约 D.阴阳 6. 实现阴阳
5. 万物发生和变化的根源是:
B. 子病犯母
A. 母病及子 C.相乘 D.相侮 E. 相 A. 益火补土
B. 滋水涵
克 7. 肝火犯肺属于: 木 C.培土生金 脾虚证的治法称:
肺肾法称:
8. 肝气犯脾属于:
E. 金水相生
D.抑木扶土 9. 以泄肝健脾法治疗肝旺
11. 滋养 E. 反证
10. 以温肾阳的方法而补脾阳的治法是:
B. 类比法
C. 演绎法
A. 比较法 D.以表知里
优质 .参考 .资料
-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WORD 格式整理版
法 12. 患者四肢震颤、抽搐,诊断为风邪为患,此采用的是: 者唇、舌青紫,诊断为血瘀,此采用的是: A. 反证法 B. 试探法 C. 司外揣内
D.比较 E. 类比 14. 中医古代医籍中的“消息法”属于:
1. 精气的两种存在状态是: E. 以上均是
13. 患
A.
15. 诊断性治疗属于:(三) D 型题 弥散 说明:
B. 变幻莫测
C.凝聚 D.气化
2. 阴阳的互根旨在
A. 阴阳二气是交互感应的 B.阴阳具有各 自的独 立性 C.
阴阳是对立统一的 D. 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
在 E. 阴和阳都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传变包括: 传其所不胜 母病及子
A. 母子关系
3
B. 母病及子
3. 相生关系的 D.传其所胜 E. A. 传其所胜
B.
C.子病犯母
4. 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 D.传其所不胜 E. 所胜所不胜关系
C.子病犯母 5. 五行中
某一行太过或不及, 均可引起: A. 相生 制化 6. 阴阳学说中最根本的原理是: 平衡
B. 相克 C.相乘 D.相侮 E.
A. 对立
B. 互根 C.消长 D.
A. 阴阳交感 8. 根据五行相克规
B.
E. 转化 7. 下列哪些属于阴阳运动的形式:
C.阴阳消长
D.阴阳互用
E. 阴阳转化
阴阳制约
律确定的治则是: A. 抑强 B. 扶弱 C. 虚则补其母 D.实则泻其
A.
子 E. 泻其有余,补其不足 9. 从结果来进行反推的思维方法有:
E. 反证 10. 气一元论(精气学说)
B. 经络学说
类比 B. 试探 C.比较 D.司外揣内
作为一种自然观,是下列何学说的基础: A. 气血津液学说
阴阳学说
D.五行学说
C.
E. 病因学说(四) X 型题 1. 对 中 医 学
理 论 体 系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最 有 影 响 的 古 代
哲 学
思 想 是:
A. 水地说
B. 道家思想 C.精气学说 D. 阴阳
优质 .参考 .资料
-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学说 E. 五行学说 津液 是:
D.先天之精 A. 肾精所化之气
WORD 格式整理版
2. 广义之“精”,泛指人体中的: A. 气 B. 血 C.
E. 水谷之精 3. 精气神学说中的“气”主要组成 B. 水谷精气
C.自然界清气 A. 绝对的
D.肾中所藏精
C.稳定 B. 兴 A.
气 E. 脏腑之气 的 D. 无条件的 奋 C.明亮 阳中求阴
4. 阴阳消长是: B. 相对的
A. 温煦
E. 有条件的 5. 属于阳的属性有:
D.潜藏 E. 滋润 6. 用阴阳互根互用原理来解释的有: B. 阴损及阳
C.阳病治阴
D.阳胜则阴病 A. 阴阳双补
E. 气虚导致血 B. 阳病治阴
虚 7. 属阴阳制约原理的治法是: 中求阴
制约阴
D. 阴中求阳 B. 阴根于阳
E. 寒者热之 C.阴消则阳长
C.阳 A. 阳 E. 阴阳
8. 阴阳的相对性表现在: D.阴阳中复有阴阳
双方是通过比较而分阴阳的 9.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包:
C.五行的生
A.五行的特性 B.事 物 按 五 行 属 性 进 行 归 类 克制化
D.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
E.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
A.肾主水 B.
的应用 10.“水曰润下”比象地说明了肾的哪些功能:
D.肾藏精 E.肾在液为唾 11.下列属 于 肾开窍于耳 C.肾主骨生髓
土行的是: A.爪、筋、皮、肉、B. 唇、口、黄、化、口 肉 C.皮、鼻、口、胃、长 D.
E.长夏、湿、中、12. 下列属于金行的宫、脾、黄、A. 爪、筋、皮、
B. 歌、哕 是: 思、 肉、
C. 皮、鼻、口、D.商、辛、白、E. 秋、西、咳、燥、收 鼻、皮、毛、
胃、长 哭、悲 13. 下列 收、悲
A. 爪、筋、皮、B. 舌、脉 、喜、C. 喜、鼻、口、胃、长 D. 属于火行的
肉、苦 夏、长 苦、赤、、、 是:
南 E. 夏、小肠、A. 爪、筋、皮、下列属于木行的B. 握呼怒筋、目 C. 14. 舌、笑、忧 肉、口 是: 皮、筋、口、
胃、长 D. 春、东、E. 角、酸、东、胆、目 15. 下列属A. 爪、筋、皮、肉、 B. 恐骨风、青、生 于水行的是: 耳胱膀、冬C.
D. 恐、呻、栗、耳、E. 北、寒、藏、16. 根据“虚则补其冬、鼻、口、
冬 黑、咸 母”确立的 胃、长
A.培土制水B. 益火补土法 C.滋水涵D.佐金平木法 E.培土生
法 木法 金法 治法是: 4
17“.补母泻子” 的治疗原则适用于:A.子病犯母 B.母C.肺病及病及子 肝 D.肾病及脾 E. 单纯一脏有病 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推断病情较深重的A. 肝病及脾 B. 18. 病情, 有: 脾病
A及肾 C.心病D. 肝病E. 肺病及19. 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病情较轻浅的. 及肾 及肺 肝 推断病情, 有:
肾病及肝 B. 脾病及肺 C. D. 脾病E. 肝病及心 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推断疾病的肺病及脾 及肝 20. 转归,下列为
-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顺”的有: A. 肝 病 色 青 见 浮 脉
心病面赤见沉C. 肝病色青B. 脉 见沉脉
A. 思
胜恐
病色黑见沉脉 21. 下列哪些属五行理论在情志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
优质 .参考 .资料
D.肺病色白见洪脉
E. 肾
D惊胜思 C.悲B. . 胜怒
-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WORD 格式整理版
怒胜E. 恐胜22.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A. 注重整体上的研B. 比C. 擅 长 哲 学
喜 点是: 究 较 思 忧
D. 强调功能E. 从宏观的角度观23. 在中医学中运用较多的思A. 视外
B. 察事物 维方法有: 揣内 维 联系
D. 演E. 试探与反24. 事物按五行属性归类A. 以表知里类
B. 绎 证 的方法有: 法 比 C.比 较
试探C. 取 象 比 类 法 D. 推
演络绎法 E. 比较法 法
2. 精气概念的产______,其二、填空1. 精气学说滥觞于 ______,西汉时
______所同化。 生,源于 存 题
在形式有两种: ______、3. 气的概念于 4. 中医学的方法学体系,从上向
______。 ______。 下大体可以
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5. 历代中医养生家称为人身 “三宝”的是 三个层次。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6. 人体气的运动必须 ______7. 精气神学说中特_______的作
用。 。 而______。 别重视 8. 神
凝则 ______,神散则 9._________ 是精气与一切生命活动10. 阴阳学说的基
_______。 的主宰者。 本内容
包括阴阳的 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_。 11. 阴 阳 消 长 大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12._______ 体 可 概 括 为 四 种 类 型 ,
_______,阴亢者 ______”。 是万物化生的根本13. 《类经附翼·医易》提
出:“动极者 14. 素问·阴 条件。
阳应象大论》提出:“阴在内, ______;阳在15. 阴阳偏胜的治疗_______外,______”。 原则是 阴 阳 偏
________16. 阳邪盛导致的实热_______的 方 法 ; 证,则用 阴 邪 衰 的 治 疗 原 则 是 。
盛 而 导 致的寒实证,则用 17. “益火之源,消阴翳”的______证,《内
_____的方法。 治法适应于 经》
称为
“ ________”18.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_______证,《内经》称为。 的治法适于 “ ______”。 19. 《尚书· 洪范》对五 行的特 性作 了经 典 性的阐 释:木曰 ______,火曰 ______,土爰 ______,金曰 _______, 水曰 _______。 20. 五行相乘的顺序与 _______一致;五行相侮的顺序与 ________相反。因此,相侮又称
_______,或称 _______。 21. 心火之气有余,既可乘袭 _____,又可反悔 ______;心火之气不足,既可导致
______相乘,又为 ______所侮。 22. 用五行学说说明腑的病理关系: 脾病传肾是 ______;影响心是 ______; 影响肝是 ______;影响肺是 ______。 23. 抑 扶 土 法 是 _____与_______相 结 合 治
疗 _____的 一 种 治 法,又称 _____法, ______法,———法。 24. 《类经图翼·运气上》提出:“造
化之机,不可无 _____,亦不可无 ______,无生则 ______,制则 _____”。 25. 引起乘侮的原因有 ______和______
26. 《素问·六微旨大论》______,承乃 ______,制则 27. 五脏两个方
说:“亢则 ______。” 疾病 面。
传变的基本规律是 “盛则 ______,虚28. 以五行学说而言, 脏腑间的疾病则 ______”。 传变可分为 _______ 和_______ 两个方29. 相生关系的传______和 _______两个30. 相克
5 面。 变,包括 方面。 关
系的传变,包括 ________和 31. 根据五行生克规律确定_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 的治则是 ________。 32. 根 据 相 生 规 律 确 定 的 常 用 治 疗 方 法 有 ______, _______,_______, 据 相 克 ________。33. 根 规 律 确 定 的 常 用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 34. 火补土是温
有 ______以补 _______ 治 疗 方 法
的一种方法, 又称 _______法,_______法。般 方 法 要 ______35. 中 医 学 、 的 一 思 维 主 有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 36. 中医学______、 _______、_______、思维方的特点有 _______ 四 个方面。 37. 古代医家将以表知里的方法高________,必形 在中医古代医度概括为“有 _______”。 38. 籍 中,试探法被称为演绎,是从 ________到 ________的40.________, 即考“ _______”。39. 思维方法。 查对
-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象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41. “揆度奇恒”,就是一种用 _________方法进
行鉴别的手段。
( (
) )
三、判断1.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要包括水地说、阴阳学
说和五行学说等。 题
2. 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
一切都是气构成
的。
3. 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是指后天水谷之 精。
( )
优质 .参考 .资料
-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WORD 格式整理版
4.是指自然界清气。 精气神学说中的“气” ()
5. 气的运动是气化的前 提。
(
)
6.对而并非绝对的。 事物的阴阳平衡是相
( ) 7.生的基本物质。 阴阳交感是生命产
( ) 8.生的基本条件。 阴阳交感是生命产
( )
9. 阴阳交感是阴阳二气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最佳状 态。
10. 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在阴阳的作用下发生
的。 1
1. 阴阳对立的两个方 面 的 动态平衡是彼此依存的结果。 1
2. 阴阳相互制约的过程,即阴阳相互消长的过程。 1
3. “阴平阳秘”是阴阳在对立制约和消长中取得动态平衡。 1
4. 阴阳转化是阴阳立的结果。 ( ) 1
5. 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的结果。 ( ) 1
6. 阴阳之间的转化属于阴阳运动的异常变化。 (1
7. 阴阳的消长是相对的,阴阳的平衡是绝对的。 (1
8. 阳胜则热,是指阳气充沛,阴精被抑制的热证。 1
9. 阴胜则阳病,是指阴精充盛,阳气被抑制。 (2
0. 阳胜则阴病,是指阳气充沛,阴精被抑制。 (-
( ) ) ) ( )) )
(( ) )
) )
( (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优质 .参考 .资料
-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WORD 格式整理版 21.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 ( ) 2阴阳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是阴阳学说中2. 最根本的原理。 ( ) 23. 阴阳互损所致的阴阳两虚,是阴阳双方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 态。 2
“重阳必阴,重阴必4. 阳”,即
(
)
是阳 损及阴, 阴损及 阳的一种
病理改 变。 ( )
2
5. 在临床辨证中,首先应分清阴阳。 (
)
2
6. 阴偏衰的治疗原则,《内经》称为“阴病治阳”。 ( ) 2
7. 阳偏衰的治疗原则,《内经》称为“阳病治阴”。 (
) 2
8.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属此长彼消之类的治疗法则。 ( 2
9.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属此长彼亦长之类的治疗法则。
( 3
0.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 )
3
1. 五行实际上是指“五材”。 (
)
32. 五行相生为事物发展变化的正常现象,而相克则为异常变
化。 ( ) 33. 五行乘侮可同时并见,均为不正常的相克现 象。
34. 当土过度虚弱时,则不仅木来乘土,而且水也会因土之衰弱而侮 之。 ( ) 35. 五行之中,凡具有生化特性者,大都属于木 类。
36. 五行之间“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即是相乘关 系。
( )37.是“母病及子”。 肾病影响到肝脏,即
( ) 38.金为木之所胜。 五行中,土为木之所不胜, ()
-
)
((
)
) )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优质 .参考 .资料
-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WORD 格式整理版
39. 心火之气有余,既可乘肺金,又可反侮俾 土。
40. 心火之气不足,势必导致肝木乘心火,肾水反侮心 火。
41. 中医学以五行生克制化规律说明人体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 响。 ( ) ()
( )
4
2. 中医学以五行的乘侮关系阐释脏腑间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 响。 (
) 4
3. “泻南补北法”是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而确立的治疗方 法。 ( 4
4. 心火旺盛,累及肝脏,引动肝火,致心肝火旺为母病及 子。 ( 4
5. 一般来说,母病及子的病情较轻浅;子病犯母时病情较深 重。 ( ) 4
6. 疾病的转变,相乘时的病情较深重;相侮时的病情较轻
浅。
(
47. 肺金的肃降,以制约肝气、肝火的上升,称为金克 木。
48. “益火补土法”,目前临床上多指温心阳以暖 脾 土。
49. 悲为肺志,属金;怒为肝志,属木,所以怒胜 悲。
50.为火乘金。 “木火刑金”,
(
)
51.一般思维方法。 比较、演绎是中医学中
( ) 52.中的哲学方法。 试探和反证是中医学
( )
53. 类比法是中医认识自然的常用方法,但有一定的局限性。
优质 .参考 .资料
-
)
) ) ( ()
)( )
(
)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WORD 格式整理版
54. 类比法是一种或然的推理,对于类比的结论,必须通过实践加以检 验。 ( ) 55. 比较、演绎、类比、以表知里、试探、反证均属中医学的 具体方法。
(
)
56. 《内经》提及的“揆度奇恒”, 是 一种 用试 探 方法 进行 鉴 别的手 段。 ( ) 57.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小承气汤观察患者有无燥屎的方法,属于反证 法。 ( )
58. 中医主要从微观角度,用哲学的方法,从局部对人体的生命和疾病进行研究理论体 系。 ( ) 59. 法。 60.
反证,是从原因来追溯和推测结果,并加以证实的一种逆向思维方
( ) 试 探 法 与 反 证 法 的 相 同 之 处 在 于 都 是 从 原 因 来 进 行 反
(
(
)
)
推 。 ()
6
中医认识病因的“审证求因”法是典型的1. 反证法。 6
2. 中和思维的核心是平衡与和谐。 ( ) 6
类比法在中医学中叫做“援物比类”或3. “取象比类”法。
64. 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主要有“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 法”。
(
)
3. 气(古代哲
7 .
四、名词术语解释 1. 精气学说2. 精(古代哲
(古代哲学) 学)
4. 气化(古代哲学) 5. 精
6 . 阴阳 气 互 化 学)
10. 阴阳阴阳学阳化阴成
8. 气 9. 形 交感 说
13. 阴阳互
12. 冲气以为和 根 14. 阴阳互藏 气
18. 阴平19. 阴阳转20. 重阴
和 17. 阴阳消长 阳秘 化 必阳
22. 阳胜则23. 阴胜则24. 阳病治25. 阴病
阴病 阳病 阴 治阳 阴
11. 冲
15. 阴阳自和 16. 中
21. 重阳必
27. 阳中求29. 阳
阴 28. 阴损及阳 损 及 阴 阳
2 . 五五 3 1 . 味 3 液 33. 五 行
36. 五3 7. 五 五 34. 五化 35. 官 体 色
42. 五五行40. 五行制化 41. 五行胜
39. 相 3 8. 五行相生 复 行 志
45. 木曰五行学
43. 五行相侮 44. 曲直 46. 火曰炎上 47. 土爱稼 相乘 说
26. 阴中求
0 3 . 五
-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50. 母病51.子病犯52. 虚则补其母 48. 金曰水曰润
49. 及 子 母 53. 从革 墙 下
实则泻其子 54.滋水涵55.益火补56.培土58.抑强扶木 土 生金 57.金水相生 弱 59.抑木
优质 .参考 .资料
-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WORD 格式整理版
扶土 60.培土制水
61.佐金平木 62.泻南补北 63.较比
64.揆度奇恒 65.演绎 66.比 67.以表知里 68.试探 69.反
类
证 五、简答题个层次 .中医学的方法体系大体可分为哪几? 2.学习中基础理论, 么 ? 3.
中医学的主要哲学基础是什体认识 为什么必须对中国古代的主要哲学思想有个大? 4.为什么说精气
三者不分离
异同点。 ? 5.简述无形之气与形质之气的神 识的的普遍性 ? 7. 6.你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是
气运动有何意义 ? 8.如何理解气运动如何认
种? 10.的中介为什么说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 ? 9.气化的形式主要可概括 ? 11.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机理是为哪几
是什么相对性体现在哪几 ?其基本观点? 13. 什么 ? 12. 何谓阴阳学说属性 如何分析事物或现象的阴阳? 14.事物阴阳属
方面? 16.为什么说性
有形,不离阴
?包括哪些试举例说明之。 15.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人 阳”
? 17.划分的人体五脏阴阳是怎样 ? 18. 你对阴阳的对立和制约是如何理 解? 19. 理解的你对阴阳的互根与互用是如何何21. 何谓阴阳互为消长 ? 20. 何谓阴阳的消长、 ?举例说22. 何谓阴阳皆消?举例说明转化 ?二者关系如
的条件及形式如? 何?明之。 皆长 之。 23.阴阳转
运用阴阳理论来概括分析药物的性味及
之。举例说明 24有何意义.何谓“阴阳自和” ?其对自然界和人体? 25.功能
? 26 .怎样运用阴阳理论概括分析各
如 种证 候是什么? 27养阴”.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28. 何谓五行学说 ?其基象比类法” ? 29 .五行各自的特性是什么 ? 30?有何临床意义?.何谓”取 ?本观 推演络绎法” 举例说明之。 31.何所不胜? ?举例说明之。 32.何谓所胜与谓 33.何谓五行相乘 ?其次序和
原因
如 ? 34.何谓五行相侮 ?其次序和原因如何 ? 35.何谓“母病及子” ?一般规律如何 ?举例说之。 36.何谓“子病及母” ?一般规律如何 ?举例说明之。 37.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
和常用治法有哪些 ? 38.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常用治法有哪些? 39.何谓“五行化” ?其规律如何 ? 40.如何以五行生克乘侮理论指导情志病的治疗 ? 41.五行生克乘侮理在针灸取穴中有何指导意义 ? 42.中医学思维方法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为几个方面?
六、论题形成
1 怎样试述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的?3. 2.古代哲学中精和气各自的概念是
区别古代哲学与中医学中的精、气
的关系如何为什么称精、 气、神为人身 “三宝” ? 4.气的运动与气化之间? 概念?65.如 何?的应用如.古代哲学之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 说明之。 7
.如何理解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举例8.怎样理解事物阴阳属性的相例说明之。 是什么 9对? 么?义? 11 .阴阳转化发生的内在根据和条件? 10.何谓阴阳交感?其内在机.何谓阴阳互藏?有何意12制是 何意
.何谓阴阳自和?其意义如何?13.何谓阴阳义?
8 14系。 .试述阴阳消长的形式及其与阴阳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的关15平?.
如 运用阴阳学说指导确定治疗原则? 17.如 运用阴阳学说指导中医诊断疾病?
1816几个方.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可概括为
.如何运用阴阳理论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面? 19.何谓 “生我”、“我生”、“克我”、“我克” ?举例说明之。 20.何谓“五行胜复” ?
其规律如何 ? 1 如何以五行的特性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 22.如何以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来 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例说明之。 23.五行生克理论在阐释五脏病变的传变方面有何意义 ?
举例说明之。 24 如何运用五行生克理论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 ? 25.如何运用五行理论指
脏腑用药 ? 26.试述在中医学中应用较多的思维方法。 27.你对“中和思维” 是如何理解? 举例说明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8.何谓“类比思维” ?在中医学中是如何应用此思维方法?
试举例说明。
优质 .参考 .资料
-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WORD 格式整理版
试 题 答 案 一、选择
(一) A 题
3.4.10.11.12.13.14.
D B B E C 15.C 题 1.E 2.D C D 5.A 6.B 7.C 8.B 9.E
16.D 17.A 18.D 19.E 22.23.C 24.C 25.D 26.B 27.A 28.E 20.C 21.B B 29.C 30. 31.C 32.A 33.C 35.36.37.34.E B C A (二) B 型
1.B 2.A 3.D 4.C 11.12.13.14.
5.B 6.A 7.D 8.C 9.D 10.A E B C B 15.B 题
3.BC 5.CD 6.AB 8.A9.B
(三) D 型(四 1.AC 2.DE 4.AD 7.CE B E 10.CD ) 题
X
型
1.CD3.AB4.A5.ABC 6.ABE 9.ABC
2.ABCDE C D 7.BE 8.DE D 10.A 题 E
11.BD12.BD13.BDE 15.BD17.AB19.ABDE E 14.BDE E 16.BCE E 18.ABE E 0.C21.AC22.AC23.ABCD
1.先秦时二、填空
E E E E 24.CD 题 期 元气说(元气一
2.水地说 无形 有形 3.云气说 4.中医的哲学中医的一般思维元
方法 ) 方法 中医学中
6.协调 通8.气聚 气消 1 0.对立制约 互根互具体方
5.精 气 神 畅 7.神 9.神 用 法 交
11.此长彼此消彼长 此消彼亦消 此长与互藏 消长平
衡 相互转化 阴阳自和与平衡 消 彼
12.阴阳交13.镇之以14.阳之守也 阴之使15.损其有余(实
静 胜之以阳 也 者 长 感
16.热者寒寒者热17.虚寒 阴病泻) 补其不足(虚者补
之 之 治阳 18.虚热 阳病 之)
治 19.曲直 炎上 稼穑 从革 润20.相克 相克 反克 21.肺金 肾水 肾水 下 反侮 肺
土侮木 母病及
金 22.土乘水 子病子 23.疏肝 健脾 肝旺脾疏肝健脾 理肝脾 肝
-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及母 虚 4.生 制 育无由 亢而为25.太过 不26.害 制 生
9 及 化 7.传 受 8.相生关系 和 害
传变 相克关系的29.母病及子 子病及母 30.相相侮 31.补母
乘 泻子 传变 抑强扶弱 32.
33.抑木扶培土制佐金平木 泻南补滋水涵培土生
34. 土 水 木 益火补土 金 金水相生 北
肾阳 脾阳 温肾健温补脾35.比较 演绎 类比 以表知里 试探与
反证 36.注重宏观 脾 肾
39.察 注重整体的研擅长哲学的思维 强调功能联37.诸内 诸外 38.消
息法 一 究 系
三、判断1.× 2.√ 3.× 4.× 5.√ 6.√ 7.× 8.√
9. 般 个别 40.比较 41.比较 题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1.√ 22.√ √ 19.× 20.× 23. ×24. × 25.√ 26.× 27.× 28.× 29.× 30.× 31.× √38. × 39.× 40.× 41.32.×× 42. 33. √ 43.× 44.× 45.√ √52. × 53.√ 54.√ 55.46.×√ 56. 47. × 57.× 58.× 59.61.×√ 60. 62.优质 .参考 .资料
-
√√ √ × × √ 35.× 49.36. ××63.50. ×64.
√
51.
34. 37. 48.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WORD 格式整理版
√ 四、名词术语解释 1.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 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是对中医学影响较大的古代
学思想之一。 2.在古代哲学中,精的基本概念有:①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 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②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构成人类的本原。
3.在古代哲学中,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的共同构成本原。
4.在古代哲学中,气化是指由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5.有形之精与气可以相互转化,即有形之精可散而为无形之精气,无形之精气又可聚积而成有形之精。
6.是有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它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又可标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7.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以对立统一理论阐释宇宙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8.指物质从有形蒸腾气化为无形的过程。 9.指物质由无形之气凝聚成有形之物的过程。
10.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 11.指运动着的和谐之气。
12.阴阳二气在运动中达到和谐状态时就会发生交感作用,从而产生万物。
13.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14.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15.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16.又称“中庸” 、“中行”、“中道”,涵有平衡,和谐之意,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重要的思维 方式。
17.指一事物中所含阴阳的量和阴与阳之间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消长变化着 的。
18.即阴阳平秘。平,饱满之意;秘,即秘密、潜藏之意。阴平阳秘,即阴阳充盛,相互潜 藏而不外亢。
19.是指一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 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20.指阴阳转化的机理。重,有程度深之意,是促进阴阳转化的条件。谓阴气过甚,必然向 对立面阳的方面转化。
21.指阴阳转化的机理。重,有程度深之意,是促进阴阳转化的条件。谓阳气过甚,必然向 对立面阴的方面转化。
22.阳,指阳热;阴,指阴液。阳胜则阴病是指阳热偏盛,必消
10 耗阴液而出现各种伤津、伤阴的病证。
23.阴,指阴寒;阳,指阳气。阴胜则阳病是指阴寒偏盛,必伤阳气而出现各种阳气不足的病证。
24.阴偏衰产生的“阴虚则热”的虚热证(阳病) ,从而使阴阳恢复 平衡,此即阳病治阴。
25.阳偏衰产生的“阳虚则寒”的虚寒证(阴病) ,从而使阴阳恢复 平衡,此即阴病治阳。
,治疗当滋其阴(治阴)
,治疗当壮其阳(治阳)
-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26.治疗阳虚时,在补阳药中,适当佐以补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优质 .参考 .资料
-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WORD 格式整理版
27.治疗阴虚时,在补阴剂中,适当佐以补阳药,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28.当阴精亏损到一定程度,就会累及阳气,使阳气生化无源,出现阴阳两虚的病变。 29.当阳气虚损到一定程度,就会累及阴精,使阴精化生不足,出现阴阳两虚的病变。 30.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31.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32.汗、涕、泪、涎、唾五种液体。 33.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
34.五行气化而表现出的植物的生、长、化、收、藏五个生长阶段。 35.目、舌、口、鼻、耳五个感觉器官。
36.机体的筋、脉、肉、皮毛、骨五种形体组织。 37.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变化。
38.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39.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40.制化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结合。 事物必须有克有生, 相反相成, 才能维持其相对的平衡。
41.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 引起其所不胜行的报复性制约, 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 定。
42.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43.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悔” 。
44.属古代哲学范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并以此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45.曲,屈也;直,伸也。 “曲直”,是指树木树干能屈能伸、向上向外舒展的状态。引申为 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 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46.炎,热也;上,向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 向上升腾的特点。 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47.春种曰稼, 秋收曰穑。“稼穑”,是指土具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48.从,由也;革,变革。 “从革”,即说明金是通过变革而产生的(革土生金) 。金之质地沉重,且常用于杀戮,因而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49.润,滋润;下,下行; “水曰润下” ,是指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滋润、向下、寒凉、闭藏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50.是用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病变传变。 疾病的传变由母脏传及子脏, 谓 之母病及子。
51.又称“子盗母气” 。是用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病变传变。疾病的传变 由子脏传,母脏,称为子病犯母。
52.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因补母能令子实(母能生 子),故虚则补其母。
53.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因泻子能令母虚(子盗母 气),故实则泻其子。
54.即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 又称滋肾养肝法, 滋补肝肾法。 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
甚或肝阳上亢之证。
55.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一种方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式微而致脾
-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阳不振之证。
56.即用补脾益气以补益肺气的方法,主要用于肺气虚弱或肺脾两虚之证。
优质 .参考 .资料
-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WORD 格式整理版
57.亦称滋养肺肾法。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故补肺阴即可以滋肾阴。另一方面,肾 阴是五脏之阴根本, 所以滋肾阴又可以达到补肺阴的目的。 因而临床上对于肺肾阴虚者多采用两脏同补,金水互生以治两脏之阴虚。
58.是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 “抑强” 主要用于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 抑其强者,则弱者自然易于恢复。 “扶弱”主要用于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扶助弱者,加强其力量,
可以恢复脏腑的正常功能。
59.是疏肝与健脾相结合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治法, 又称疏肝健脾法, 调理肝脾法, 平肝和
胃法。适用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
60.是健脾利水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一种治法, 又称敦土利水法。 适用于脾虚不运, 水湿 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
61.是滋肺阴清肝火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又称“滋肺清肝法” 。适用于肺阴不足、无力制肝而肝火犯肺者。
62.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泻南补北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11
63.即考查对象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64.“揆度”,即衡量;“奇恒”,即异常与正常的意思。 《内经》中所谓“揆度奇恒” ,就是一 种用比较方法进行鉴别的手段。
65.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以归纳所得到一般的共性的结论为依据,去研究个别的, 尚未深入研究的事物以探求新的结论。
66.又称“援物比类”或“取象比类” 。是将两个特殊的事物(或两类事物)进行比较,根据两者有一系列的共同点(属性相同) ,推论和证明它们在另一些特性和规律上也是相同的。
67.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分析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68.即对研究对象先作一番考查,提出初步设想,依据这种设想采取相应的措施,然后根据措施在对象身上所得到的反应,对原有设想作适当修改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种思维方法。
69.是从结果来追溯和推测原因,并加以证实的一种逆向思维方法。
五、简答题
1.大体可分为中医的哲学方法,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中医学的具体方法等三个层次。 2.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3.中医学诞生在中国古代,受当时实验科学尚不发达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不得不更多地借助 于古代哲学知识来解释一些生理病理现象。 因此,在中医学形成与发展过程中, 中国的古典哲学被运用于中医学中的各个领域, 对中医学有着很大的影响, 离开了这些哲学思想, 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很多问题是难以理解的。
4.精可化气,气可化精,精气互化;精气生神,精气养神;神则统驭精与气,故三者不可分离。精为生命的基础(本原) ;气为生命活动的动力(维系) ;神乃生命活动的主宰。
5.二气共同之处均为细小而分散的物质。 不同之处: 无形之气以弥散而剧烈运动的状态存在,且肉眼难以看到。形质之气以凝聚的状态存在,且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
6.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①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或气自
-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身运动的结果, 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 ②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之气交感、阴阳二气合和;③精气有“有形”与“无形”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
7.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其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有升、降、聚、散几种。气的升降聚散运 动使整体宇宙充满了生机,推动着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和消亡, 维持着自然界新陈代谢的平衡。气的运动止息,宇宙则失去了生生之机。
8.气的运动的普遍性主要表现在:①宇宙中的任何事物自身都具备运动特性及升降聚散
优质 .参考 .资料
-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WORD 格式整理版
等运动形式,即所谓“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事
;②气的运动使宇宙充满了生机,促进新生
物的孕育和发生, 引致旧事物的衰败与消亡, 维持自然界新陈代谢的平衡; ③气的运动止息,宇宙则失去生生之机。
9.气化是指由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气化的形式主要有气与形之间的转化,形与形之间的转化,气与气之间的转化,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四种。
10.精气是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包括: ①精气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②精气使万 物得以相互感应。
11.①万物相互感应的机理是“类同则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 ,即 (周易 )所谓“同气相
求”;②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是精气或气。
12.阴阳学说, 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 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 它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 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 其基本观点是: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13.事物的阴阳属性,是根据事物或现象不同的运动趋势、不同的功能属性、不同的空间 和时间等, 通过相互比较而归纳出来的。 一般地说, 凡是运动的、 外向的、 上升的, 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14.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阴阳属性相互转化,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和以比较分阴
阳三个方面。
15.包括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和阴阳自和 与平衡六个方面。
16.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 又都可以 根据其所在部位、 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部分。 如以人体内外而言, 则体表为 阳,体内为阴;以内脏而言,则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以气血而言,则气为阳,血为阴;五脏中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脾为阴中之至阴,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等等。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
17.脏腑分阴阳, 则五脏属里, 藏精气而不泻, 故为阴; 六腑属表, 传化物而不藏, 故为阳。
五脏再分阴阳,则心肺居于上属阳,而心属火,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肺属金,主肃降,为阳中之阴。肝、脾、肾居于下属阴,而肝属木,主升发,为阴中之阳;肾属水,主闭藏,为阴中之阴;脾属土,居中焦,为阴中之至阴。
18.阴阳之间的对立,是指阴和阳的属性是相反的,主要表现于二者之间的互斗争、相互 制约。如寒与热、水与火、动与静等。所以,只有相反的的事物和现象,才能区分其阴阳的 属性。 阴阳之间的制约, 是指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之间不是静止着的相互对持, 而是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阴可以制约阳,阳也可以制约阴。如寒可以制热,热也可以制寒;动可以制 静,静也可以制动等等。
19.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 互为根本的关系。 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
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上与下、寒与热、明与暗、升与降等阴阳关系中,
-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主要是因相互依赖而存在。若阴阳互根关系被破坏,变会导致“孤阴不生” ,“独阳不长” ,
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 长的关系。如阴精与阳气的关系中,阴精能促进阳气的化生,阳气又能固 enjoy the trust of 得到 ... 的信 任
have / put trust in 信任 in trust 受托的,代为保管的
优质 .参考 .资料
-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WORD 格式整理版
take ...on trust 对... 不加考察信以为真 trust on 信赖 give a new turn to 对 ~~ 予以新的看法 turn around / round 转身,转过来,改变意见 turn back 折回,往回走 turn ⋯ away 赶
走⋯⋯,辞退⋯⋯,把⋯⋯打发走,转脸不睬,使转变方向 turn to ⋯ 转向⋯⋯,( for help )向⋯⋯求助,查阅, 变成;着手于 think through ⋯思考⋯⋯直到得出结论,想通 think of 想到,想起, 认为,对⋯⋯有看法 /想法
-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优质 .参考 .资料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