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0・ Journal ofClinicⅡl andExperimental肘ed ne Vo1.9.No.21 Nov.2010 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 Ⅱ型呼吸衰竭5O例临床观察 丁占祥(苏州九龙医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摘要】 目的观察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无创通气治疗1 h后血气分析指标 本组50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均给予抗感染、解痉平喘、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常规基础治疗,同时采用双水平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治疗期间严密检测患者生命体征及动脉血气分析变化。结果中pH、氧分压(PaO:)、二氧化碳分压(PaCO:)开始改善,6 h后改善更为明显,患者呼吸频率、心率明显下降,12 h后血 气分析指标恢复正常。结论应用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纠 正低氧血症及二氧化碳潴留,,临床疗效确切。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 Ⅱ型呼吸衰竭 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 表1 NIPPV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变化(x s) 血气指标 pH 见病和多发病,患病率和病死率均高。而Ⅱ型呼吸衰竭 是COPD病人重要死亡原因,故积极防治呼吸衰竭至关 上机前)上机后1 h 2 h 6 h 12 h 7.3±O.2 7.35±0.05 7.38士O.06 7.4±O.2 7.4±O.5 PaO2(Ⅱ毗45.8±9.5 56±7.3 62.0±3.6 69.0±5.1 75.0±8.8 重要。近年来无创机械通气临床应用增多,临床效果 好,且并发症少,我院2008年11月至2010年2月采用 PaC02(mmng)97.1±8.6 85±9.4 81.0±7.2 67.0±4.6 43.0±4.8 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50 3讨论 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近几年随着对呼吸生理认识的深入和面罩材料的 1资料与方法 改进,无创通气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研究表 1.1一般资料本组50例患者均为我院近年来收治 明,无创通气对COPD急性加重期发生呼吸衰竭的救治 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 方面已取得了肯定的疗效 J,通过提供压力支持辅助病 2l例,年龄49—72岁,病程2~20年。诊断符合中华医 人呼吸,帮助病人克服气道阻力,能显著减轻患者呼吸 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制定的慢性 肌疲劳、无力,避免这些并发症。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 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和呼吸衰竭血气诊断标准…。 无创通气(NIPPV)对COPD急性加重伴轻、中度呼吸衰 1.2方法所有病例均给予抗感染、解痉平喘、化痰、 竭患者疗效肯定 j,能明显降低插管率,改善预后,降低 呼吸兴奋剂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基础治疗。在上机 住院费用。 前,向患者讲明通气的目的、作用、注意事项,使其去除 早期应用无创通气治疗辅助患者自主呼吸可减轻 恐惧心理,努力作好配合。通气时用面罩连呼吸机,四 呼吸肌疲劳,降低呼吸功耗,防止呼吸生理功能进一步 头带固定,松紧适中,防止漏气,采用双水平无创正压通 恶化,保持各重要脏器的功能,避免或减少气管插管 气治疗,通气模式均采用以自主呼吸触发为主。调试初 率_4]。压力支持主要辅助和支持患者的自主呼吸,减轻 始参数:为自主呼吸与定时模式,呼吸频率15~20次/ 呼吸肌负荷,增加肺泡通气,清除死腔,避免重复呼吸, min,吸气压力10 cmH:0,呼气压力4.0 cmH20。根据 降低CO 潴留。本组患者及时采用双水平无创正压通 氧合情况调节呼吸末正压。通气时间≥8 h,设专人调 气治疗,1 h后血气分析中pH、PaO 、PaCO:开始改善,6 整呼吸机。 h后改善更为明显,12 h后血气分析指标恢复正常,取 1.3病情监测治疗期间严密检测患者生命体征及动 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NIPPV属非侵人性无创通气连 脉血气分析变化情况,均在吸入空气条件下检测血气分 接方式,可免于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易于操作,使用灵 析,同时观察临床症状。 活,痛苦小,缩短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使用同时不影响 1.4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 患者讲话、进食、饮水、口服药物及排痰,避免呼吸机相 示,行t检验。 2结果 关性肺炎等气管插管并发症的发生,不易出现呼吸肌废 用性萎缩,易被神志清醒患者接受;并且不影响循环系 无创通气治疗1 h后血气分析中pH、氧分压 统;不会增加新的感染机会,不良反应较少,能明显改善 (PaO:)、二氧化碳分压(PaCO:)开始改善,6 h后改善更 通气,降低病死率;避免了大剂量镇静剂的使用;具有同 为明显,12 h后血气分析指标恢复正常,上机后各时问 步性、自动漏气补偿等性能。可早期用于呼吸衰竭,间 段与治疗前比较pH、PaO 和PaCO 变化差异均有统计 歇使用,但它不能代替有创通气 J。与有创性机械通气 学意义(P<0.05)。见表1。 相比,其主要功能不足为不能有效引流痰液和通气效果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o10年11恩 第9卷 第21期 ・1631・ 牙列缺损伴重度磨耗咬殆重建的修复体会 纪妹 黄海 (1南京市建邺区沙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江苏 南京210019; 2南京市秦淮区口腔病防治所 江苏 南京【摘要】 目的210001) 分析牙列缺损伴重度磨损的修复方法和修复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09年10 对28例患者进行咬牙争重建。23例适应性较 月来我院就诊的牙列缺损伴中重度磨耗的患者2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好,5例适应性中等。自我感觉舒适度较好24例,3例患者因以前没有戴过活动义齿自觉舒适度较差,1例铸造矜垫式 活动义齿修复患者出现颞颌关节疲劳症状,经调磨后舒适度尚可。结论 牙齿磨损患者的修复应缓解咬矜紧的状态,恢 复原有的垂直距离,在修复时要采用矜垫和一些对症措施以建立正确的咬矜关系,达到恢复功能和提高美观性的目的。 【关键词】 牙列缺损咬矜重建牙列磨损颌间距离 咬殆重建是一种特殊修复,是指用修复方法对牙列 1.2 治疗方案 临床上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咬稽分析, 的咬聆状态进行改造和重新建立,包括全牙弓殆面的再 根据患者余牙、颌位及咬黯垂直距离的情况,咀嚼及及 造,颌位的改正,恢复合适的垂直距离,重新建立正常的 颞下颌关节的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咬黯重建,是双颌、还 关系,使之与颞下颌关节及咀嚼肌的功能协调一致,从 是单颌咬殆重建。本组病例中有1例是双颌咬殆重建。 而消除因咬胎异常而引起的口颌系统紊乱,使口颌系统 ①确定余留牙的处理方案。②确定修复体的类型:活动 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J。牙列缺损中伴重度磨耗的患 和固定两种,活动的有殆垫式活动义齿、套筒冠义齿;固 者颌间距离降低,常伴咬胎功能紊乱。常规义齿修复会 定的有高嵌体、全冠、固定桥等。③医患交流:因为咬黯 因为咬狳过紧,垂直距离过低导致咀嚼效率较低或内无 重建修复耗时长,费用高,在修复前要征求患者意见,把 空间修复或修复体过薄强度不够。笔者就2006年以来 修复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适交代清楚,以取得患者的充 在我科修复的28例牙列缺损伴中重度磨耗的患者,修 分配合。 复体的设计、制作分析如下。 治疗牙齿磨损病例主要的困难在于临床牙冠的减 1资料与方法 少和颌间距离的丧失,如果给这些牙做冠修复有的存在 选择2006年5月至2009年10月来我 牙体预备不足,没有足够的固位形,金属铸造卡环义齿 1.1研究对象院就诊的牙列缺损伴中重度磨耗的患者28例,其中男 也有可能缺少固位力。所以我们要针对每个患者的具 性l6例,女性12例,年龄45—65岁。患者牙列缺损一 般分为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余留后牙无咬黯接触(后 牙一般是孤立的,无对胎的),前牙有咬胎接触,靠前牙 支撑殆间距离高度长期靠前牙咀嚼食物,致前牙重度磨 损或前牙重度深负荷,颌间距离降低,共lO例:其中 体情况,做出修复体的设计方案。 1.3方法与步骤 1.3.1 牙体预备按照修复体不同的类型的要求进行 牙体预备;磨除过锐的牙尖及边缘嵴,消除过大的倒凹。 1.3.2暂时性修复可用自凝塑料在口内直接制作或 Kennedy I类缺损8例(其中1例为双颌牙列缺损), 蜡片作咬殆记录,确定颌位和垂直距离,转移到合架上 Kennedy lI类缺损2例。第二种余留后牙有咬黯接触, 制作,制作暂时性牙冠或殆垫式活动义齿…。垂直距离 余留牙磨损,共18例:其中Kennedy II类缺损l0例, 的确定:①利用息止颌位垂直距离减去息止颌间隙(一 KennedylB类缺损8例。 般为2~3 mm)。②鼻低到颏低的距离减去息止颌间 不稳定。此外,无创通气的缺点尚有鼻口 鼻罩不适; 面部皮肤压红;眼损伤;鼻口 鼻罩漏气;胃肠胀气等。 总之,应用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 Ⅱ型呼吸衰竭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纠正低氧血 症及二氧化碳潴留,临床疗效确切,正成为COPD合并 呼吸衰竭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 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3—460. [2]邓美玉,刘勇谋,张全辉.BiPAP无创通气在COPD严重呼吸衰竭 中的应用[J].临床肺科杂志,2006,11(3):339—340. [3] 何薇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无创正压通气治疗4O例分 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2):917—918. [4] Roy B,Cordova FC,Travaline JM.et a1.Full face mask for noninva— 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n patients witll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J].J Am Osteopath Assoc,2007,107(4):148—156. [5]徐有祖,冯加喜,林云.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 型呼吸衰竭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5,7(2):237— 238. (收稿日期:2010—08一l1)